都說這屆畢業生堪稱史上最難一屆畢業生。名副其實。如果非要分出個高下,估計也就是這屆留學畢業生能和他們媲美了。
本來出去開開眼界、體驗一番跨文化交流的經歷、積累一些海外實習/工作經驗是人生中挺幸運、美好的事。結果到了2020年,這種「幸運」和「美好」大翻盤。留學改網課、天天家裡蹲、畢業沒典禮、有家回不去;好不容易買到機票,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才能順利抵達家園。
太難了!
而且,近幾年國內經濟形勢大好,越來越多留學生傾向於回國發展。為了找工作有優勢,大家還是希望能在海外積累些工作/實習經歷,再回國建設。
結果,說好的跨文化交流、說好的海外工作經歷,隨著海外失業率飆升全部泡湯。即使之前參加秋招拿到了offer,延期入職甚至取消offer的例子也有。
真的太難了!
到底有多難,咱們先用數據說話。
根據獵聘海外官方發布的《2020海歸留學生就業洞察報告》顯示:由於疫情影響,且海外抗疫不給力,今年近六成留學生更希望回國就業。從供求關係上看,回國尋找職業發展機會的2020年海外應屆留學⽣比去年多。
而且,像網際網路、教育培訓、金融等熱門行業依舊是大家「爭奪」的寶地。
在海歸留學生期望工作行業對比中,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教育/培訓/學術/科研/院校、以及基金/證券/期貨/投資、房地產開發/建築/建材/工程幾個行業人才集聚效應明顯,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提升。
不過,今年的海歸留學生對薪資的期待更為理性。期望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佔比34.31%,相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01%;但期望年薪在10-20萬元之間的佔比為36.09%,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除了年薪10萬元以下的要求有所上升外,其他區間的薪資較去年同期就有下降。
總結下來,這屆留學畢業生就業的特點是:
僧多粥少——回國就業人數多但遇到了崗位需求削減
應聘的時間點不利——被鴿的秋招、被「毀」的春招
薪資預期較低,求穩
數據看上去,有點慘。實際情況呢?
我採訪了幾位「相關人士」,他們跨界網際網路、教育、諮詢、事業單位,有的自己是海歸、有的是曾經的海歸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骨幹、有的還在為offer拼搏、也有已經籤好僱傭合同坐等翻開新篇章的。
採訪下來的感受是:留學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比調研數據看上去樂觀一些。
咱們詳細說說。
第一,是否對offer滿意另說,但拿到offer的人不少。
無論是哪個專業,拿到offer的畢業生比我預想的要多。
當然,前提是這些畢業生本身很優秀——美國top 30、藤校畢業,或者曾有過工作、海外實習經歷。疫情的影響是普遍的,但普遍之下優秀的學生受的影響更小。
第二,網際網路公司尤其是頭部幾家,對技術型畢業生需求很大。
採訪了一位BAT的戰略經理,詢問他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招聘需求。答覆是:除非是公司內部業務調整,頭部和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不僅沒有縮減招聘,甚至個別還在擴招。
第三,諮詢公司的招聘略有緊縮。
甲方暫停項目、或者縮減原本留出的項目預算,這些都會導致諮詢公司推遲新人入職、甚至縮減招聘。
第四,留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待要調整。
根據《2020海歸人才求職趨勢報告》調研顯示,海歸碩士應屆生的平均期望薪資僅略高於國內碩士學歷人才,而海歸本科應屆生的期望薪資較國內本科應屆生高出44%,但在求職市場中,對於非國際一流高校的本科海歸應屆生,僱主在整體上並未展現出特別偏好。
採訪下來,發現也的確如此。
雖然留學生對自己的身價已經一降再降了,但鑑於現在海歸太多、疫情導致崗位更加緊俏,作為白紙一張的職場新人,還是要用一顆更平常的心去看待自己的海外經歷和文憑。
不過,從海歸人才的企業招聘薪資來看,企業相比去年更願意高薪聘請優秀海歸人才。與去年同期相比,年薪區間在 40-50 萬元之間、50 萬元以上的佔比有明顯提高;年薪在 10 萬元以下、10-20 萬元之間的的佔比較去年同期下降。
可見,優秀的人才,企業不怕花錢。
總結下來,留學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是:
招聘需求沒有數據看上去的那麼糟
名校畢業的學生受影響更小
熱門行業對人才需求量依然大
對自己的溢價要理性
其實,現在全球的畢業生都很難。
我認識的一位最近剛從美國某州立大學計算機本科項目畢業的朋友,在投了幾十份工作簡歷、拿到數次面試且被告知面試很順利後,原本信心滿滿的他,依然被僱主告知無法錄用。原因幾乎都是經濟持續低迷導致的招聘凍結,連在waiting list上的可能性都沒有。
所以,就業艱難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這種艱難時期,畢業生們也許可以考慮一下其他路來暫緩就業。
首先,不妨試一下「讀書即就業」這個方案。
「讀書即就業」是國內外通行的避險法則,總比「畢業即失業」要好。本科畢業生申請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生申請排名更好的學校的碩士項目。我周圍就有非藤校的碩士畢業生,改變原本就業的計劃,去申請藤校碩士的。
還有一種「讀書」是回國準備公務員考試。「國考」一般在12月上旬,畢業後半年時間準備也不算浪費。
除此之外,考慮進行更多專業培訓和教育也可行。
在畢業後接受一些跟職業規劃方向相關的專業培訓和教育——比如專業發展培訓班、在線認證和技能專修的課程——而不是馬上進入職場,對應屆畢業生來說在形勢好轉後的就業中可能有幫助,而且所需的投資也比報讀新學位要少很多。
當然,如果你鐵了心要找工作,做到以下幾點可以提升你拿到offer的機率。
第一,完善好簡歷和準備好線上面試。
以下是群裡朋友前兩天的對話:
這位朋友有數年工作經歷、曾擔任單位骨幹、今年從藤校碩士項目畢業,尚且如此認真對待簡歷,可想而知簡歷在找工作中的重要性。今年情況尤甚,投簡歷的人多、崗位更少,每個崗位都很寶貴,用人單位一定是精挑細選。簡歷又是應聘者的第一印象,非常值得下功夫打磨。
至於面試的重要性毋需多言,如何準備線上面試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發過的文章:《在家癱著,就找到了月薪3萬的工作》。
第二,未必非得拽著網際網路等熱門公司不放,可以考慮變換軌道走事業單位。
不少企事業單位都有海外人才引進的指標,公開招聘,不少留學生總是想著擠進熱門行業和崗位,忽略了這塊大蛋糕。
採訪的這位朋友就是當年畢業回國後通過類似指標進入北京的一家事業單位,穩定、待遇好、解決戶口、內部價買房。
不少企事業單位每年都有公開招聘海外畢業生的名額,大家多調研一下,也算另闢蹊徑走上陽關大道。
第三,考慮短期型工作。
不是以正式員工,而是以兼職、外包聘用等方式加入到某個企業、某個項目裡。
企業最看重的仍然是候選人的相關實習經歷,從員工穩定性和節省培訓成本的角度考慮,具有相關實習經驗的畢業生能更快的實行工作崗位,並且發展速度更快。
這些工作可能不是你預期的工作類型,但有額外的收入可以幫助你在畢業後更有信心地應對各種不確定性;而且在簡歷中加入這段工作經歷,可以使你的求職簡歷更具競爭力。
總之,在特殊時期求職,我們要把求職視為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並且在這個過程種適應一些變換。比如,習慣經常被拒絕或者發下的offer被凍結/撤回、習慣等回復的時間變長、習慣線上遠程、習慣項目式的短期工作……
隨著經濟的復甦、情況會好轉。而在艱難的時代下成長起來的我們所具備的力量,將使我們能夠接受未來的任何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