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藉口再多不過不負責任,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

2020-10-03 小皮育兒經

「我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這是如今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不少父母表示,因為各種緣故,最多的還是經濟問題,不得不面臨孩子一出生就送到老家給爺爺奶奶帶的選擇。

在《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8月底,我國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從監護情況來看,96%的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的。

儘管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即便如此,在孩子3歲以前,最好還是由父母親自帶,因為這3年的時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

「依戀」是一種特殊情感,陪伴是比血緣更長情的東西

在這場家庭教育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舉了「末代皇帝溥儀」的案例,她說溥儀出生皇家,從小身份尊貴,這也滋長了他任性霸道的行為性格,總是惡作劇欺負僕人太監。

一次溥儀又惡作劇拿水龍頭去衝老太監,可憐的老太監卻不能逃也不能擋,只能站在那裡一動也不敢動任由溥儀欺負,最後差點被水嗆死。

每次溥儀欺負人時,其他人都會找溥儀的師傅,但不管師傅怎麼講仁義道德,溥儀根本不為所動,但只要一搬出乳母,溥儀就立馬乖乖的了。

溥儀的乳母何許人也,其實她並非身份尊貴,知識淵博,相反她只是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婦人,跟溥儀甚至沒有血緣關係,可就是這樣一個非親非故的乳母,卻是唯一能威懾住溥儀的人,只因溥儀從小就是乳母帶大的,在心理上,溥儀高度依賴她,也因此就願意聽她的話。

其實溥儀不是唯一,孩子最好一定要自己帶也不是李玫瑾隨口說的,女明星李湘也曾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為了讓王詩齡跟自己更親近,她不得不辭掉了陪伴自己16年之久的阿姨,不僅王詩齡,連自己都為此事而哭了一場。

為何一定要辭掉這個盡職盡責的阿姨?李湘說出自己的無奈:一次哄女兒睡覺時,王詩齡就是不睡,一直哭喊著叫阿姨,李湘無奈之下只好叫阿姨進來,讓李湘五味雜陳的是女兒聞著阿姨身上的氣味,甚至都不需要哄就安然入睡了。

儘管阿姨跟李湘一家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但為了能跟女兒重新建立親密親子關係,李湘只能狠心辭掉保姆,之後經歷過一個月的雞飛狗跳,李湘付出加倍的心血,力挽狂瀾,終於讓王詩齡接受了阿姨不在家的事實。

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就曾對二戰後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進行過長期分析,提出依戀的作用在於提供嬰兒對安全感的需要和對探索經驗的需要,他將依戀分為兩個時期:

  • 6星期——6-8個月形成期:開始有分離焦慮的苗頭,有認生現象;
  • 6-8個月——18-24個月明確期:當母親離開時,嬰兒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和不安。

總的來說,依戀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即便有血緣關係連著,但在孩子心裡,陪伴自己時間越長的人,就越值得信賴,並且只要這個人在場,甚至不用開口,都能讓人感受到安全。

3-5歲第一個叛逆期,驗收3歲前依戀成果的第一期

李玫瑾教授說:在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

孩子的意識覺醒期在「可怕的2歲」,但是比起3歲之前只能用哭聲表達痛苦,3歲之後才是孩子真正用哭聲去表達自己的意向,能夠準確說出自己的需求,並學會用哭聲控制長輩的時候。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在商場還是公共場合,那些能對孩子說「不」且能堅持到底的,都是從小陪伴孩子,自覺無愧於孩子的家長。

而那些說「不」之後,隨著孩子一陣哭鬧就立馬心軟的,都是半路出家,覺得對不住孩子的,而這類的家長,多數就是給孩子的依戀不夠,只能尋求物質補償。

只是這樣的妥協,並不能讓孩子與父母之間更親密,只會陷入單邊索取關係,本質上這是交易,對孩子耐挫性和忍耐性毫無益處,只是給了父母虛假的自我滿足。

3歲前為什麼最好自己帶

在《2019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明確指出,留守兒童多由祖輩進行照顧,這種養育方式導致留守兒童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出現「親子分離」和「隔代教養」的特徵。

持續的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的愉悅狀態顯著低於非留守兒童,煩亂和迷茫狀態則顯著高於非留守兒童,消極情緒夾雜著對父母的怨恨。

在2017年的白皮書調研數據中,超過1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已死」,在留守兒童家庭,親子溝通方面存在明顯障礙,在與父母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上,缺失也非常明顯。

18年12月2日,湖南沅江市12歲六年級學生吳某康將母親殺害的事件當時就轟動一時,正當所有人都在指責孩子無情的時候,卻沒人留意他面對指控時的那句話「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至始至終,他眼裡的媽媽連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別人都不如,在他的自述裡,吳某康只有2歲時,母親就外出打工了,從小他是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因為缺乏正確的管教理念,爺爺奶奶對他有求必應,甚是溺愛。

但是在事發時,母親卻從外地回來了,並全權接管孩子的生活,因為長時間的溝通隔閡和不正當的溝通方式,在事發當晚母親發現吳某康偷抽了4包煙,一氣之下打了孩子。

至此吳某康的生活因母親回來之後發生巨大反差,對母親心生怨恨,不滿母親管教太嚴,終持刀造成悲劇。

社會心理學家馬洛斯曾提出,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除了最基礎的生理需求,滿足吃喝外,全球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曾在一項研究中表示,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腦會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不斷尋找安全感上,從而更容易忽略其他能力的發展。

因為缺乏安全感,孩子會膽怯與他人打交道,對人際關係產生逃避,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出現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隨著孩子長大,將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格發展,對於所有不利己的事件都理所當然認為是針對自己的,最終可能出現反社會行為。

教養好一個孩子,我們需要做好準備

一、不輕易生孩子,是我們能負的最大責任

如果你還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如果你還沒能確定在孩子出生後能否給與陪伴,那麼不要為了社會的期待、為了家人的期待,去被動接受一個新生命。

因為這樣前提下出生的孩子,你是無法全身心去愛他的,這個新生命本不是你的期待。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對生娃前原本風花雪月的夫妻,在長輩「生個孩子就添雙筷子,晚生不如早生,遲早得生」的期盼下,就這樣生了個孩子,可是休完產假後,

  • 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 一邊是尿不溼、奶粉、營養品、早教的咔咔人形碎鈔機;
  • 一邊是賺錢如便秘的丈夫。

這哪是生個孩子,簡直就是生了一個累贅,帶走了自己的風花雪月,帶走了曾經的夫妻情感,生娃這場無準備的戰,就這樣悄無聲息讓原本和諧的家庭鬧得雞犬不寧。

生育口號一直在喊,但生育自由卻始終在我們手中,養育好一個孩子,我們始終要知道,一個孩子的出生,遠不是給點吃就行,愛與責任是才是更重要的東西。

只有當你做好充足的準備,覺得已經具備了承當做父母的責任和力量,當孩子出生,你的每一步,才會走的更篤定。

二、 給孩子需要的依戀,年齡越小越重要

隨著孩子長大,不少父母總是埋怨孩子不聽話、怪孩子不親,只是父母可曾反思過在孩子早期,你是否給過孩子依戀。

父母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和控制力,不在於父母多有錢,也不在於父母學歷有多高,而僅僅在於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你給了孩子多少他需要的心理依戀,

  • 他焦慮的時候,你抱過他嗎?
  • 他煩躁的時候,你安撫過他嗎?
  • 他受傷的時候,你在過他身邊嗎?

如果都沒有,他憑什麼跟你親?

李玫瑾教授說過: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象一直存在,只是依戀現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

在孩子生命早期,尤其3歲之內,是孩子最被動的3年,是他最沒有主見的3年,他的馬洛斯需求全部來源於他人,他的安全感全都來源於他所看到的那張人臉和所聽到的那聲人音。

3歲之前,是孩子的情感空白區,誰佔據的時間越久,他就越依戀誰。

也許他對3歲之前沒有記憶,但之後的人生裡,那張熟悉的臉和那熟悉的聲音,能帶給他永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只要那個熟悉的人出現,他就感到輕鬆、滿足。

三、給孩子的情感一個通道

3歲之前的孩子,是最「自閉」的時期,他們喜怒哀樂只能通過不停的哭鬧尋求一個心理訴求,他們手足無措、他們脾氣暴躁。

對於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家長要做的不是阻撓孩子的發洩,而是給他一個情感的通道,理解孩子,安慰孩子,進而引導情緒發洩,告訴孩子這是正常的,我們只需要解決掉他就好。

不逃避、不阻撓,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不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困擾,被壞情緒所控制,將來的他們才能更好的正視自己,直面解決問題。

無論有多難,依舊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親自帶孩子至少3年,你可以不24小時陪伴他,但至少在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給他想要的依戀。

工作和生活很難兩全,但如果可以,在生孩子之前,先做好最適合的安排,再備孕,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你會發現,曾經給他的3年陪伴,將會讓你在將來管教孩子時更省心省力,這也將會是你此生最划算的一件事。

——我是小皮育兒經,育嬰師一枚,職場媽媽,帶娃碼字

——多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會點孕產,懂點育兒,兒童心理研究愛好者

——孕育、帶娃是當家長一生的事業,關注我,一起更輕鬆帶娃

相關焦點

  • 孩子扔給爺爺奶奶,藉口再多不過不負責任,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3-5歲第一個叛逆期,驗收3歲前依戀成果的第一期李玫瑾教授說:在6歲之前,要對孩子說「不」。
  • 李玫瑾:孩子一定不要交給爺爺奶奶帶
    但是通常爺爺奶奶的教育是存在著很大弊端的,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曾說,孩子一定不要交給爺爺奶奶帶。在李玫瑾的工作生涯之中,遇到過許許多多因為隔代教育而導致孩子一生受到影響,造成了一系列心理疾病,從而走向違法犯罪的例子。「隔代親」是多數爺爺奶奶與孫子之間的感情特徵。對於爺爺奶奶來說,他們已經將自己的孩子含辛茹苦的培養成人,可以說人一生的功與過都已成定局。
  • 皇帝也懼乳母,李玫瑾:懷胎十月加成長後撫養,不如3歲前自己帶
    儘管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即便如此,在孩子3歲以前,最好還是由父母親自帶,因為這3年的時光,將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她提出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懷胎十月,不如養他10個月,出生後的頭一年尤為關鍵,父母要親自撫養,三歲前是情感關鍵期,最好都自己帶。
  • 孩子5歲之前交給爺爺奶奶帶後果有多嚴重?
    當代社會很多家長覺得第一次當父母,不太會帶孩子,沒爺爺奶奶有經驗,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或者工作壓力太大,沒有時間看孩子,請保姆又不放心,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是60%~70%,3歲以上佔40%。孩子3歲前父母自己帶是最好的選擇。因為3歲正是個性發展和認知世界的快速階段,也是寶寶與父母培養建立感情的時候。
  • 想毀掉一個孩子,就把TA扔給父母帶吧
    如果父母在身邊加以管束,或者爺爺一開始就不給錢,她是不可能這麼肆無忌憚的。在大女兒班上,班主任好幾次在群裡說,某些同學家長要注意,孩子沒完成作業,成績不及格,通常這些同學都是留守兒童。班主任說:麻煩這些家長多關心子女,工作再忙也要關心子女的教育。更離譜的是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有個同學中午竟然沒有人來接,老師拍照發群裡,孩子在哭。
  • 爺爺奶奶在孩子面前多提到爺爺奶奶
    媽媽仔細看著原來孩子的奶奶,奶奶幾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今年差點忘了自己的兒子,但沒想到還記得自己的爺爺。 奶奶進來幫孫女整理被子,然後像之前哄睡覺一樣輕輕拍孩子。 看到這裡小西不僅流下了眼淚,沒想到奶奶忘記了一切卻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爺爺。
  • 爺爺奶奶心不心疼孩子,別光聽嘴上說說,這兩個行為很明顯了
    我們總以為爺爺奶奶疼孫子孫女那就是一種關乎血緣和親情的一種本能,但生活中發現並非如此,很多爺爺奶奶對孫子孫女就好像外人一樣,不願親近,也不知道心疼。還有很多家長說,自己家的老人總是口頭上說說自己對孩子多好多好,但真的感受不到老一輩對後輩的心疼和喜愛 。
  • 孩子3歲之前,奶奶和爸媽誰帶好?這篇給你答案
    ​昨晚,群裡又討論得熱火朝天,起因是姍姍媽發消息諮詢:「孩子上幼兒園前,是爺爺奶奶帶好,還是爸爸媽媽帶好?」@妞妞媽當然是爸爸媽媽帶好,孩子自己帶跟自己親,交給爺爺奶奶帶,孩子跟你不親,不是白生了。@瑤瑤媽我也認為是自己帶好,我姐姐的孩子就是送老家奶奶帶的,我姐過年回去孩子理都不理,買衣服、買玩具好歹哄著同意跟媽媽睡,可是睡了不到十分鐘,小傢伙還是哭著找奶奶,只好又讓孩子回到奶奶房間,我姐都傷心地哭了好久。@欣然媽咪孩子小時候還是奶奶帶,畢竟老人有經驗,對孩子還有耐心,我家欣然就是奶奶帶,我想幹啥幹啥,誰再領,長大還是跟媽媽親。
  • 父母不負責任的離異,對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父母離異,最終苦的還是小孩,只是父母這樣不負責任的離異,對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傷痛影響是無法隨著歲月去抹平的,缺失的不完整的愛也是終究補不回來的。不完整的家,不完整的童年,不完整的人格,堅強的孩子學會自己去舔舐傷口,學會適應沒有愛的環境,學會獨立起來。
  • 孩子不說話,3歲才查出先天性耳聾,帶娃的奶奶豈能「背鍋」?
    可是很多爺爺奶奶在幫子女帶娃的時候會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或是因為兩代人養育觀念的不同,或是因為自己擔著責任放不開手腳,奶奶帶娃中「無過就是功」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如果奶奶們過于堅持自己的育兒主張,很容易落得個「吃力不討好」,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關係可能就會受到影響,辨不清「情分」和「義務」的子女一度讓身處其中的奶奶們十分難過。
  • 為什麼說孩子6歲前,媽媽們最好自己帶孩子?別貪圖一時的輕鬆
    這對「神鵰俠侶」一般的夫妻,其實有一個已經2歲的兒子。孩子的爺爺奶奶,帶著孩子住在老家的縣城裡。爺爺奶奶樂於享受天倫之樂,爸爸媽媽可以肆意全國各地出差、旅行,滿世界飛來飛去好不自在。青少年犯罪,多數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不恰當的撫養造成的。李玫瑾教授說,孩子6歲以前的家庭心理撫養,對於孩子的性格成長,是非觀念的建立,行為方式的養成,都是非常關鍵的。
  • 孩子由爺爺奶奶帶還是爸爸媽媽帶,6歲後差距明顯,很容易分辨
    所以我們夫妻不謀而合,帶著孩子在外面安家了,生完孩子那幾年很艱難,也堅決把孩子帶在身邊。現在也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因為孩子由爺爺奶奶帶還是爸爸媽媽帶,6歲後差距明顯,一眼就能分辨。誰帶大的孩子,生活習慣一眼就能分辨很多年輕人,剛生完孩子斷奶後就把孩子送回農村老家養,一年假期回去幾次。轉眼間,孩子就6歲了,該上小學了,卻發現生活習慣上一塌糊塗。
  • 「為什麼說不建議奶奶帶孩子?」這就是最現實的原因
    孩子媽自己也說:&34;言語中,有對自己的自責,也有對婆婆的怨恨。其實換做誰都會怨恨婆婆,人的慣性思維就是在悲劇面前幻想一些能夠躲避悲劇的&34;,也會給悲劇找一個藉口或怪罪人。而這起事件裡,孩子媽自責之餘怪罪婆婆沒帶好孩子,簡單來說就是:&34;婆婆不是第一監護人,帶不好肯定會受到小輩們的指責。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李玫瑾還說,孩子之所以在青春期出現叛逆的問題,一般都是在12歲之前,還有可能更早,如果在這個時間段孩子還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性格,後面再想糾正就難了。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也有了叛逆心理,這個時候有些孩子已經很難管了,所以家長還是在6歲之前就教給其這3種性格。
  • 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利與弊!
    2、爺爺奶奶帶孩子有經驗爺爺奶奶都是過來人,帶孩子比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有經驗,知道孩子的冷熱溫飽。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利於孩子身體健康成長。3、天倫之樂孫子在爺爺奶奶身邊,一方面他們不感到孤獨寂寞,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天倫之樂。
  • 單位復工,孩子留老家爺爺奶奶帶好嗎?這些問題是爸媽焦慮的根源
    從安全角度考慮,還是決定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但是又擔心孩子的心理受到不良影響,有些糾結。這種滋味肯定不好受,我家二寶也是兩歲,已經一個多月沒見面了,每天很想他,閒下來的時候都想大哭一場,但是又不敢把他接回家。初三的時候,二寶去了爺爺奶奶家,初四小區開始封閉,外面的形勢很不樂觀。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都說嫁出去姑娘潑出去的水,正是因為這水潑出去了,才更加牽掛和不放心。再加上多少年來重男輕女的思想,生怕自己的閨女去別人家會受苦,所以姥姥們心甘情願地去給女兒帶孩子。其次,對於女兒來說,姥姥帶孩子會比奶奶帶孩子讓這個家更和諧。畢竟兩代人的代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自己的親媽說兩句也無所謂,但換成了婆婆,一個不消息就是矛盾升級,輕則讓老公左右為難,重了就是離婚。
  • 孩子嬰幼兒期,爺爺奶奶帶娃的錯誤示範
    平日裡老兩口還是挺講道理的,可一旦到了帶娃問題上,就感覺各種道理莫名說不清。以下列舉了我家爺爺奶奶帶娃的錯誤示範,對照看看你家有沒有。關於吃1、前六個月母乳期娃出生還在醫院的時候,因為剛「下奶」,乳汁不多,且寶寶剛開始含乳,經常哭鬧。奶奶急了,趕緊給娃餵水、餵奶粉。
  • 為啥爺爺奶奶就該帶孩子?
    乙大娘仿佛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到:「白說了,那兒媳婦不夠數,才24歲,啥也不懂不會帶孩子,大冷天開著空調,把孩子放涼蓆上面,也不怕凍著孩子,這孩子兩個月後都是跟著我睡的,白天黑夜都是我帶;兒媳婦不上班,就知道玩手機,孩子一哭她就拍他,沒一點耐心,一天哄孩子2個小時也沒有,這不拉拉扯扯8個多月了」。甲大娘接著問:「白天哄了,晚上你給兒媳婦送回去啊」。
  • 千萬別讓爺爺奶奶帶孩子!4歲女孩肚子像懷孕,爺爺卻說這樣好!
    爺爺說,3個月花了他2000多塊錢呢,只是都給孫女花了,花了就花了吧.......媽媽一下子就懵了,不會把孩子吃壞了吧?圖片來源網絡可是爺爺不明白,自己根本捨不得吃的東西,花了這麼多錢給孫女買著吃,怎麼就吃壞了肚子呢?自己本來是真的心疼孫女呀,沒想到愛卻變成了傷害。圖片來源網絡為什麼說「隔代愛」是「隔代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