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一位不應被歷史遺忘的科學家

2021-02-08 時史文科

全文共2864字 | 閱讀需7分鐘


一生投身科學事業的郭永懷,曾經三度轉換專業。每當個人興趣與國家需要發生矛盾時,他總是堅定地選擇急國家之所急的艱辛道路。



1959年,蘇聯政府單方面違背了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承諾,撤走了全部在華的核工業專家,連一張圖紙也沒有留下。中國核工業驟然間陷入停滯。


就在這時,錢學森推薦了一個人。在他看來,這個人既精通空氣動力學,又是爆炸力學的專家,支援原子彈的研製,非他莫屬。這個人,就是郭永懷。


這一年,郭永懷臨危受命,加入到了這項秘密的國家任務中。


他與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共同構成了中國核武器研製最初的三大支柱。聽聞郭永懷的加入,為人豪放的鄧稼先不禁拍手叫好,他將三位令他景仰的師長,稱為「三尊大菩薩」。


從此,郭永懷開始了「半地下」的工作狀態。


中國核武器研製最初的三大支柱:郭永懷、實驗物理學家王淦昌、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


1963年初,原子彈研製進入最後攻堅階段。在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中,郭永懷主要指導原子彈彈體設計和引爆方式等一系列空氣動力學問題,而試驗的場地多在室外。


西北氣候變化無常,最低氣溫零下30多度。為了在嚴寒的環境中做試驗,參試人員都必須穿上老羊皮製成的空軍地勤服。但是,專為空軍設計的地勤服尺碼偏小,郭永懷卻身材瘦高,地勤服沒有他能穿的尺寸。



劉敏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研究員


最後給他借了一件皮大衣,就一個皮大衣,那怎麼頂事兒啊?到場外零下二十幾度,那是很冷的,我們都是冷透了,他那麼大歲數,我們都是二十多歲小夥子。


靶區空曠的戈壁灘上,沒有座椅,也沒有帳篷,郭永懷和參試人員通常一站就是一天。中午,大家用開水把已經凍冰的饅頭泡軟,就著鹹菜就是一頓午飯。晚上回到基地,往往已是深夜。


在一次次的往返中,曾經艱難的事業一步步柳暗花明,而曾經溫暖的一家人卻漸漸疏遠。


1964年的一天下午,剛剛從青海回到北京的郭永懷拖著疲憊的身軀走進家門,卻發現家中空無一人,茶几上靜靜地散落著被剪成碎片的全家福。


原來,郭永懷的「行蹤」已經引起他的妻子李佩的不滿。郭永懷經常一走數月,有時甚至不辭而別,李佩一氣之下,把一家三口的合影剪碎了。


破碎的全家福靜靜地擺在面前,郭永懷卻無法向家人訴說,工作的壓力和對家人的虧欠他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


郭永懷和夫人曾在海外求學,圖片為一家人在美國留照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上空,一團蘑菇雲伴隨驚天動地的巨響翻騰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消息轟動了全國。



兩天以後,郭永懷、彭桓武攜家人到王淦昌家裡吃飯,這是他們第一次以家庭聚會的方式坐在一起。那一天,三個人都顯得特別開心,郭永懷還極罕見地喝了酒。就在這一刻,李佩突然明白,面前的三個人所從事的正是那項偉大的事業。


從此,李佩不再過問郭永懷的去向,而是默默為他準備好去大西北所需的生活用品,自己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兩人之間逐漸有了某種默契。



1966年10月27日,原子彈與飛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中國從此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飛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它的威力達到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150餘倍。


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蘇聯用了四年,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而中國依靠自主研製,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正當郭永懷將全部精力投入工作的時候,他的家庭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1966年,郭永懷的妻子李佩被打成「特務」,開始接受日復一日的隔離審查。女兒郭芹被派往內蒙古插隊,一家三口天各一方。


郭永懷與家人最後一張合影


呼倫貝爾天寒地凍,還未成年的郭芹腳被凍傷。因為母親身陷困境,郭芹生平第一次寫信給遠在青海的父親,請他幫自己買一雙過冬的布鞋。


郭永懷特意抽時間去了商店,卻發現自己不知道女兒的腳長到多大了,鞋沒有買成。


   布鞋暫沒有,你是否畫個腳樣寄來,待有了貨,一定買。手好了沒有,初勞動時要注意,過猛和粗心是一樣的,都是不對的。


爸爸


 


信的落款是1968年的11月3日。當時,熱核武器研製進入關鍵時期,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郭永懷不允許工作在自己的手中停下來,他一直沒能再去一次商店。



1968年12月4日,熱核武器研製獲得重大突破。為了不耽誤研製進度,郭永懷決定當晚乘飛機趕回北京,參加第二天早晨的會議。


當時,中國民航的客機都是蘇聯運輸機改造的,條件簡陋,安全係數低,坐在上面更是顛簸難耐。出於安全的考慮,周恩來總理多次叮囑科學家們儘量不要坐飛機。但是,郭永懷一人橫跨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三個領域,為了及時趕到每一個工作現場,他不得不縮短路上的時間。


大家聽說郭永懷要走,都勸他不要著急,等到第二天可以坐火車走,既安全又舒適。郭永懷半開玩笑地對大家說:「我搞了一輩子航空,不怕坐飛機,我在北京等你們」。


1968年12月5日的下午,李佩獨自一人在家。一天前,郭永懷曾打來電話告訴她,自己將在12月5日一早到家,但此時,已經是下午,仍不見郭永懷歸來。



李佩 郭永懷夫人


他每次回來之前都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第二天什麼時候到家,但是那天呢就一直沒到,我就很奇怪了。


終於,靜悄悄的樓道裡傳來動靜,緊接著家門被輕輕叩響,李佩急忙跑去開門。來人卻不是郭永懷。


就在同一時間,中南海懷仁堂,周恩來總理正在接見外賓。這時,一位秘書急匆匆地走進來,對總理耳語幾句。聽完匯報,周恩來臨時中止了與外賓的會談。走出房間的那一刻,周總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


就在前一天深夜,郭永懷乘坐的飛機在甘肅蘭州起飛,經過數小時的飛行,於12月5日凌晨,到達北京首都機場上空。


飛機緩慢降落。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




當夜大霧瀰漫,能見度很低,飛機下降過程中偏離了跑道,飛行員緊急將飛機向上拔升,然而機場高聳的鐵絲網掛住了飛機的尾翼,機身頓時失去控制,向地面猛衝下去。


就在這時,飛行員聽到郭永懷大喊:「我的公文包,快拿我的公文包!」10秒鐘後,飛機墜毀,機上人員除機長外,全部遇難。


搜救人員趕到失事地點,空氣中散發著嗆人的焦糊味。


事故現場,人們辨認出了郭永懷的遺體,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經燒焦了大半,而令人不解的是,他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抱在一起。


搜救人員奮力地將兩具屍體分開,這時,人們才赫然發現,郭永懷生前從不離手的那隻公文包就夾在他們兩人的胸前,而公文包裡的絕密資料竟然完好無損……



12月27日,也就是郭永懷犧牲後的第22天,依據那份在飛機失事中保護下來的最新數據,中國第一枚熱核武器試驗成功,郭永懷為之付出生命的夢想終於實現。



1999年,國家授予一批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許多人並不知道,在23位功勳科學家中,郭永懷是唯一一位在「兩彈」和「一星」三個領域都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更是23位功勳科學家中,唯一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革命烈士。


郭永懷去世後,走出政治漩渦的李佩將全部身心投入到科學教育事業中,以教育延續丈夫的生命。


89歲時,李佩將自己最後的積蓄60萬元全部捐出,用以補充「郭永懷」獎學金。2017年1月,李佩去世,享年99歲。



2018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分別以郭永懷及其夫人李佩的名字,命名了兩顆小行星。這對一生中聚少離多的科學伉儷終於在天空中永聚。


自此,人們仰望的這片星空,

因他們的駐留有所不同。

仰望他們,就是仰望一個時代,

一種精神,一段傳奇。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CCTV國家記憶,(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郭永懷先生在力學所的塵封往事
    提起郭永懷這個名字,可能相當一部分青年人並不熟悉。他離我們最近的身份是年初剛剛去世的、我國德高望重的應用語言學家李佩先生的丈夫。郭永懷李佩伉麗情篤,根據李佩先生本人及家屬意願,二人骨灰於2017年清明節合葬於中科院力學所院內郭永懷先生雕像下。  郭永懷於1968年在一場飛機空難中英年早逝,不過他仍然堪稱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位科學大師級人物。
  • 話劇《今夜星辰》在皖公演 紀念「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夫婦
    話劇《今夜星辰》以郭永懷、李佩夫婦為原型,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科技創新和奉獻精神,以及兩個偉大的靈魂相濡以沫的真摯愛情故事。郭永懷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兩彈一星」研製過程中傑出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也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 力學所召開紀念郭永懷先生犧牲45周年大會
    2013年是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力學所原副所長郭永懷先生犧牲45周年。為深切緬懷郭永懷先生,激勵和引導廣大職工和研究生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優良傳統,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研究,12月5日,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召開紀念郭永懷先生犧牲45周年大會,郭永懷先生的夫人李佩先生、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院士、中層以上幹部、黨支部和群團組織成員、新入所職工、離退休代表、研究生代表等250餘人參加了紀念大會。大會由黨委書記喬均錄主持。
  • 兩彈元勳郭永懷:錢學森說他抵十個師!飛機失事後周總理放聲大哭
    其中郭永懷是唯一一位烈士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跨越三個領域(飛彈、人造衛星、核武器)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他究竟有什麼經歷,讓他獲此殊榮?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榮成的一個普通農戶,他在6歲時曾被綁架,家人湊足贖金才將他救回。這段經歷使郭永懷形成了嫉惡如仇、不畏強暴、正直的個性。
  • 中關村「特樓」:40多位科學家與65歲的歷史建築
    九十多歲時,別人提議讓她搬到更好的房子中去,何澤慧說:「哪兒也不去,除非上八寶山。」6月21日,這三棟樓被公示為北京市首批歷史建築。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顏基義說:「『特樓』像是中國科學的神廟。」科源社區15號樓外景。
  • 永遠懷念郭永懷:飛機墜毀,屍體都燒成焦炭了,懷中的文件卻無恙
    當時一大批科學家和大學生都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這場比拼智慧和意志的馬拉松競賽之中。錢學森是飛彈和原子彈研究的領頭羊,當他突破重重封鎖成功回到祖國後,便開始」招兵買馬「籌備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錢學森回國後,立馬寫信給郭永懷,讓他也趕緊回來,祖國到了最需要人才的時刻,祖國在呼喚她的兒女。
  • 致敬偉大的科學家精神——評話劇《今夜星辰》
    該劇圍繞「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及妻子李佩的生平事跡,講述了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歌頌了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團結協作、培育人才的精神。深入挖掘了中國科技強國建設背後的精神邏輯,為科學家精神的藝術表達提供了新經驗。
  • 佩瑜懷瑾,師表後繼—觀榮成郭永懷事跡陳列館
    52年後的今天,當我們離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目標越來越接近時,除了向「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謝他們為鞏固國防事業、維護國家安全付出的艱苦努力,更要銘記和發揚他們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偉大精神。不滅的郭永懷精神遺志已然定格在歷史的天空上,成為一種永恆。
  • 李佩:「兩彈一星」郭永懷妻子,女兒去世後不耽誤一節英文課
    有這樣一位老人,身為女子被稱作"先生",被後人奉為"中關村明燈"的存在。她就是李佩先生,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兩彈一星"郭永懷先生的妻子。李佩先生一生為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奉獻頗多,晚年時桃李滿天下,一身傲骨世無雙。
  • 歷史上最偉大的五位科學家,霍金上榜,第四位卻遭人遺忘!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一個非常知名的科學家,他最經典的一句話是「如果一個人以光速運動,他將看到一副什麼樣的世界景象呢?」這就是愛因斯坦奮鬥的一句話,他被成為物理學的開山鼻祖,而且原子彈的研究成功他付出的努力非常大尼爾斯·波爾 這位科學家可能有很多人都不了解,他是愛因斯坦時代的又一位科學天才,也是當時唯一能與愛因斯坦抗衡的頂尖 科學家,他對中國的易學非常感興趣,以至於將中國的陰陽圖作為他的族徽尼古拉·特斯拉 他是一位被遺忘的天才,一說特斯拉很多人都會想到汽車,並不會知道這位交流電之父 ,他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 得知錢學森回國,郭永懷在美國燒毀資料,事後,妻子發現其真高明
    他的父親和三個哥哥,送行時叮囑郭永懷:懷子(郭永懷),你是我們農民的孩子,出門上洋學堂不容易,你可一定要為咱們爭氣呀。為了降低開銷,郭永懷打算考取公費生。在天津的時候,郭永懷在一位熱心山東老鄉的幫助下,打聽到南開大學會招收數量極少的公費生。隨後,郭永懷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
  • 好書推薦 ‖《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
    一百位科學家 一百個中國夢【音頻簡介】在「兩彈一星」領域、科學理論研究領域、科學實踐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以他們的科學夢想為切入口,展開一百個熱血、勵志的成長故事。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首都機場著陸時突然失控,栽到了附近的玉米地裡。
  • 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哥廷根力學學派在中國的繼承與發展
    「數學王子」高斯與哥廷根學派的誕生1807 年「數學王子」高斯成為哥廷根大學的教授,一直到去世,高斯都在哥廷根大學執教,高斯是一位多產的數學家,他將哥廷根學派帶上了一個高峰,高斯他對數論、代數、統計、分析、微分幾何、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學、力學、靜電學、天文學、矩陣理論和光學皆有貢獻。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錢學森: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 2020-07-31 1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位不該被歷史遺忘的「紅顏」 孫中山的革命伴侶陳粹芬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時,陳粹芬已42歲,她抱養了一位蘇氏華僑的幼嬰為女兒,取名孫容,又名仲英,母女相依為命。不久,孫科第一次出國考察,路過南洋,特地到庇能去探望她,給予資助,並表示歡迎她返回澳門定居,但未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粹芬應孫科(時任行政院長)之請,攜女兒孫容回國,住在廣州。
  • 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告別加萊亞諾
    原標題: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告別加萊亞諾  原標題:告別加萊亞諾——拉美被遺忘歷史的編織者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萬戴):烏拉圭當地時間4月13日,烏拉圭著名作家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首都蒙得維的亞因病去世,享年74歲。他的離世,對於烏拉圭乃至整個西班牙語文學界都是巨大損失。
  • 中國科學院大學郭永懷力學班和華羅庚數學班首次招生
    「郭永懷力學實驗班」採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設立通識化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致力於培養一批不但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而且像「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一樣,具備家國情懷和遠大抱負的未來工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骨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