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作家魏巍正在抗美援朝戰爭前線採訪,112師師長楊大易陪著他登上了3連浴血奮戰過的無名高地,魏巍被深深地震撼了!
回國後不久,他就以此為題材,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通訊報導《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周總理在文代會講話時,曾對著話筒大聲說:「在座的誰是魏巍同志,今天來了沒有?請站起來,我要認識一下這位朋友,感謝你為我們子弟兵取了個『最可愛的人』這樣一個稱號。」
當魏巍從座位上站起來時,全場熱烈鼓掌。從此之後,「最可愛的人」就成了志願軍和解放軍的代名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從2001年之後,這篇文章就逐漸淡出了語文課本,後來更是被徹底刪除。那麼這篇曾經廣為流傳又影響了無數人的文章,為何不再被語文教材收錄了呢?一些負責語文教材編審的專家給出了刪除這篇文章的兩個理由。
《誰是最可愛的人》被刪的第一個理由是:
這篇文章對戰爭細節的刻畫過於殘酷,其描寫不像是寫人與人之間的戰爭,而是人與魔鬼之間的決鬥;這個理由實在不值一駁,戰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魏巍只不過是把當時的戰鬥情景做了一個最真實的還原,難道這也有錯?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曾多次使用毒氣彈,後來還發動過「細菌戰」,這些在楊得志將軍的回憶錄中都有記載,這樣的敵人不是魔鬼又是什麼?難道非要把他們美化成天使才符合編審專家們的需求嗎?
《誰是最可愛的人》被刪的第二個理由是: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與文中描寫的英雄人物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新時代的青少年有自己的價值觀,再給他們灌輸陳舊過時的革命英雄主義,不合時宜。
這個理由更是胡扯,抗美援朝戰爭之前,世界上承認新中國的國家寥寥無幾,我們外部的生存環境十分險惡;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對新中國刮目相看,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紛紛和我們建交,新中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毫不誇張地說,抗美援朝就是立國之戰。
而松骨峰戰鬥就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縮影,和美軍浴血搏殺的三連更是志願軍群體的一個突出代表。
正是這些先輩們的英勇奮戰,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幸福的生活,怎麼能說他們和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呢?說這些話的編審專家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如果連我們自己的教材都不去宣揚這場立國之戰,不去歌頌那些為戰爭勝利作出巨大貢獻的先烈們,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聲明:根據網絡圖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