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人世漫長,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六便士,有人見星辰。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就如《月亮與六便士》中導讀說的那樣:「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見了月亮,你應該被夢想照亮,還是被金錢照亮?」
一百多年前,奧斯卡·王爾德寫下一句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
我想用這句話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在合適不過。
人生恍如隔世,不如讓我們枕著月亮。
全書五十八章,因為一些原因我花費了不少時間才間接性的讀完,全書很簡單,就是作者用一個旁白者的身份講述了一個原本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的債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那被世人看來荒謬的一生。
斯特裡克蘭有一個美滿的家庭,有一個美麗的妻子,一個兒子,乾淨、健康、端正。一個女兒,溫柔,平和,沉著。
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斯特裡克蘭突然有一天拋棄了所有連招呼都不打一聲一個人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
他在巴黎窮困潦倒,甚至一天只能靠一個麵包生活。
他勾引朋友的妻子,導致她自殺,當然這些我感覺是那個妻子自己喜歡斯特裡克蘭的,雖然斯特裡克蘭對她愛答不理。
他對家人、朋友和一心愛著他的人都非常殘忍冷酷,對世俗的一切都表現的冷嘲熱諷,桀驁不馴,同時他也對藝術有著一種本能,無法抗拒的追求。終於他厭倦了這個世界,來到一個南太平洋中的一個美麗島嶼,娶妻生子,與世隔絕。
在彌留之際,他終於畫出了自己用一生都在追求的那幅畫:四面牆上,從地板到天花板,一幅幅奇特的、精心繪製的圖畫鋪展開來,那種奇妙、神秘,簡直難以形容。庫特拉斯(一個醫生)幾乎屏住了呼吸。一種難以理解、無法參透的感情攫住了他。他感覺,這種敬畏和欣喜,就像一個人看到開天闢地時懷著的那種敬畏和欣喜,這壁畫巨大無比,既耽於肉慾,又充滿激情。同時,也包含某種恐怖,讓他看著十分害怕。
不過這幅巨作在文章中被斯特裡克蘭的妻子阿塔給一把火燒了。這也是他在身患絕症後叮囑自己的這個土著妻子的。
(這幅畫是借用高更的巔峰之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幅畫對高更有非凡的意義,也更有代表性,所以作者才會選擇這一幅畫來安排斯特裡克蘭的最終命運。)
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整個故事。
通讀這篇小說就會發現,這裡面既沒有出現月亮,也沒有六便士,小說的名字完全信手拈來。
這本書一出版,就被理解成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象徵世俗生活。就像這本書一直在凸顯的一個主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藝術和生活的矛盾,自然與社會的反差。
《月亮與六便士》作者毛姆一生推崇自由,推崇人的自然天性,就像他在第四十四章中寫道: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謬和汙穢,只能引人發笑,未免樂極生悲。恐怕這也是他創作這一本書的理由吧。
這部書對於愛情的描寫也俯拾即是,在書中斯特裡克蘭是一種觀點:我不需要愛情,這是人性的弱點。而女人卻把愛情看的很重,甚至相信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實際上,這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毛姆對於愛情的描寫道出了愛的虛幻和真實,同時也嘲諷了大多數男人和女人的愛情觀。就像書中「我」的好朋友,德克·斯特洛夫。
毛姆對於人類感情的分析,既不是以往的道德審判,也不是現代派的非理性表達,而是用了一種富有啟迪性的價值分析。貼切生活又有洞察力。
書中的衝突不僅僅是理想和現實、藝術和生活、社會和自我、感情與理智的衝突,這本書其實還隱藏著更為深層的精神追求:
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這些答案沒有人能夠告訴你,需要你滿懷勇氣,像小說主人公那樣拋棄一切,用整個靈魂來探索。
這是一部警世小說,人生如夢,你是一樣枕著月亮還是枕著六便士?有人渴望名聲,有人渴望名利,很多人希望名利雙收,但大部分人還是按部就班,或者平庸乏味的生活。也有人忽然如夢驚醒,一骨碌爬起來去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生活。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取自《月亮與六便士》第五十章: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個漂亮的妻子就算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我是帶你看好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