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COART麋鹿星球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宣傳片》
出品:COART麋鹿星球 / 腳本:劉昊 / 製作:拿相機的尤
從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芙蓉村開始的COART麋鹿星球藝術駐村計劃,已於2020年7月正式啟動。事件背後需要以兩個視角進行審視:一是從中國縣級單位到村級單位的新型集體所有制經濟改革,如何推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生態資產化形成;二是在時代語境中,中國的藝術駐地項目應以怎樣的模式,去推動亞洲原住民鄉村背景下的文化資本開發。
屬於亞洲的原住民藝術駐留案例
藝術駐地(Artist in Residency,簡稱AIR),也叫藝術駐留或藝術居住。它並不是一個新生的藝術行為概念。從17世紀中期開始,法國學院便設置羅馬大獎(Prix de Rome),獎項獲得者可前往羅馬梅蒂奇別墅居住創作,其中不乏畫家弗拉戈納爾、安格爾、作曲家柏遼茲等藝術家。1870年荷蘭王室威廉三世創立裡克斯藝術學院駐地項目,1889年德國創立沃爾普斯韋德藝術村,遂將藝術駐地帶入具有規模化的藝術村模式。20世紀以來,全球發達國家的政府、財團和基金會相繼介入藝術駐地項目,無論現代/後現代藝術中心轉移至美國的「聯邦藝術計劃」,還是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都成為各國培養藝術家的重要手段。21世紀以來,裡昂高等美術學院將藝術駐地認定為後文憑教育,東京宮當代藝術駐留項目Pavillon在塞納河邊開啟,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代表的中國院校藝術駐留計劃也宣告中國AIR的成熟。
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的公共空間:深海便利店
COART麋鹿星球藝術駐村計劃,也就是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屬於地方政府和藝術機構雙重扶持的項目。從歷史樣本來說,它更類似於1994年運營的日本「ARCUS Project」駐地項目和1999年開始的臺北國際藝術村項目。無論日本茨城縣、臺灣地區、還是溫州永嘉縣,成為地方政府擁有著強烈意願發起的藝術駐地項目絕非偶然。仔細觀察這幾個亞洲地區對於藝術駐地的規劃,不僅僅針對純粹藝術的創造需求,當地政府希望項目本身能夠與所在區域的歷史人文發生關聯,將藝術創作與強在地性結合,促進當地的地區發展。
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藝術家的公益手工課
從Artist in Residency到Artist Run Residency,從藝術駐地創作到藝術駐地交織,它的社會學基礎源於亞洲特有的原住民鄉村。項目地所處的亞洲鄉間僻壤,保持著原生性的生產關係。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不僅是資本關係,還流淌著宗族關係。保持著傳統人脈關係的亞洲鄉野,遵循東方熟人社會的儒學特徵,依舊可以「禮失求諸野」,在美學創作土壤之上去洞察社會觀念的堅守與變遷。尤其是當代藝術正在進行的今天,時代特徵與社會關係的討論,在東方的村野駐地創作中將發揮極大的空間。
駐村藝術創作倡導就地取材
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聚焦在「駐村」上,而不是「駐地」上,這當然是一個強烈的信號。駐地是一個空間轉移的概念,駐村是一個時代戰略的互動。國家戰略層面,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中國政府1300萬億設施資產的投入,蘊含著萬萬億生態資產的轉換。文化產業層面,在中國百業待興的三農世界,無論佔據精神內核的中國山水美學傳統,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浪漫主義、印象主義藝術家遠離城市所影響的藝術史故事,都在這輪生態文明鄉村的發展中為當代藝術家預留了位置。
恢復古村鄰裡建築美學
藝術駐村第一步,為古建恢復活力
楠溪江藝術駐村項目的時代背景,與國家鄉村振興緊密相關,是「生態資產化,資產生態化」改革的一處時代縮影。一方面是縣級村級百業待興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是生態資產化改革的謹慎探索。除了與文旅開發公司合力打造歷史文化名村,當地政府對永嘉縣不同村落文化的多種空間資源,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多元模式正逐步成型。比如自然島、長灘島與江南創意機構的水上運動項目合作,比如從巖頭鎮芙蓉村幾間失修民居開始,與COART麋鹿星球的藝術駐村項目啟動。
芙蓉古村裡隨處可見的古居類文物建築
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從一開始就承擔了改造失修民居、整村生態規劃的概念,但它又不是拍腦袋去引進一個藝術機構,而是與不同的合作機構進行論證,發現了楠溪江古村落完全可能滿足當代文藝創作和生活的可能。楠溪江的藝術可能性已經在歷史上得到驗證,這裡的山湖林村留下了謝靈運、王羲之的佳話,楠溪江近年交通基建的發展也讓浙江、上海、福建的中心城市人口在此的未來消費形成極大的可能。
永嘉縣為數不多的古建工匠共同參與藝術駐村建築恢復
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合作方COART麋鹿星球隸屬於一直活躍於文化領域的中書控股集團,創始人李亞鵬先生近20年的投入,已將COART麋鹿星球、大理四季街市、COART在路上、COART嘉年華等非標化的文化品牌IP成功植入中國西南和河南江西等省。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由COART麋鹿星球與永嘉縣內擁有集體所有權的各村合作,投入資金進行古民居恢復,再租下20年的改造後房屋使用權,將其轉型為藝術家工作室和文化交流公共空間,並引入全球不同文化領域的藝術家、生活家前往永嘉古村落進行駐地創作,為當地多種生態資源發展提供人文土壤。
恢復一新的公共空間成為藝術家和村民交流的空間
以芙蓉古村為例,列入危房改造的古民居逾百間,改造費用通過村集體與COART麋鹿星球合作,由文化資本公司完成空間景觀的再創造。被徵收房屋的村民則通過與村集體的協商,即興基於村民意願的手段補償。被改造的古民居則嚴格按照當地的傳統民居風格,聘請當地為數不多擁有古建工藝的工匠進行原貌恢復,並與周邊的鄰居古宅、風水地貌形成原本的互動關係,除了讓前來駐地的藝術家能夠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進行創作,一切不擾如初的江南古村。
駐村藝術團隊來自天南海北
吸引願意來鄉村生活的藝術家
溫州人鍾藝,楠溪江藝術駐村計劃的空間設計總監,他是浙江最早從事精品民宿設計和運營的前輩。鍾藝20年前就來過芙蓉古村,目前正在著手已經合作的50間古民居進行恢復改造,未來僅在芙蓉古村的改造計劃則有上百間,並作為樣本向其他符合條件的古村落進行延展。
雖然鍾藝還有民宿在江南其他區域運營,但是他已經閒雲野鶴般定居楠溪江古村。藝術駐村的空間有別於旅行下榻的居所,它首先會滿足藝術家基本的起居要求。鍾藝說他把改造後的古民居稱之為「鄉墅」或「村墅」,必須是真正融入村裡生活的現代居所。除了藝術家居住的空間,還有公共空間的改造需求。目前,經由鍾藝和當地古建匠人改造的公共空間已經包括一家威士忌酒吧、一家銀飾手作坊、一家由街頭藝術團隊運營的餐吧與手工活動室,以及尚在改造進行的微型美術館。
溫州設計師鍾藝對永嘉古村落情懷滿滿
上千年的芙蓉古村,夜裡是老人與孩童的娓娓細語,以及搖曳在涼亭水池旁的屋門燈籠。年輕人漸漸離開後的芙蓉古村,入夜顯得異常安靜,「活力」這個詞與村落相形漸遠。藝術駐村計劃到來的同時,COART麋鹿星球藝術營已經於今年在村裡開展多項文化恢復及再生項目,包括傳統食材市集、古戲臺表演、爵士樂演出、街頭藝人雜耍、花藝展覽,以及以村裡手工燈籠為素材,延展到村外楠溪江江邊營地的大地藝術展。第一批駐地藝術家正是來自這些表演者,他們並不是關在民居裡創作的隱士,而是積極參與到村民文化互動活動中的藝術居民。通過藝術駐村計劃,他們在兩個月內的創作生活中,成為了芙蓉古村裡的「村裡人」。
從居民到村委會的村幹部,是首先對此感到變化的人。藝術家來了,遊客來了,村裡做小買賣的收入也來了。他們當然不認識那些參加過上海雙年展的藝術家,或者參加過上世紀第三代詩歌運動的文人,也不知道這些藝術家是第一次來到芙蓉村並且住下,在夜裡暢談著古村帶給他們的靈感。老居民們的群體理性卻感知到了一座古村在文明發展中日漸迸發的活力。
藝術駐村火舞團隊每周的教學活動
藝術駐村藝術家之一,來自上海「部落融合」的女子火舞團體負責人Myu每周帶領夥伴們將廢棄的材料做成房屋裝飾材料,並帶領村民們在一座改造後的藝術駐村公共空間頂層起舞歌唱。遠處是落入山巒的楠溪江日落,餘光照耀到村裡古時的祠堂與舊廟裡,像一幅定格的自然主義風格油畫,發出了不同時空量子糾纏一樣奇妙的聲響。2020年年末,楠溪江藝術駐村項目正式向社會發布並運行。這裡沒有金融資本追逐流量,楠溪江在鄉村振興與生態改革的浪潮中,湧動著歷史、地理、人文所賦予它的多元可能。
來源:樹莓體
作者:劉昊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