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健將軍:新媒體到底是妖還是仙_新媒體動態_山西新聞網 - 主流...

2020-12-25 山西新聞網

  日前,解放軍報社原總編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譚健將軍應邀赴湖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為該院師生作「我看新媒體」系列專題講座。新媒體到底是何方神聖?有哪些特點?新媒體到底動了什麼奶酪?它改變了新聞的什麼?看完這篇講座實錄,相信能給你不少啟迪。

  主講人題記

  過去當我們說媒體時,媒體在水裡,我們在岸上,隔岸觀瀾;今天當我們說媒體時,媒體在水裡,我們也在水裡。不論喜歡還是不喜歡,人類社會無一倖免,別無選擇地被新媒體的汪洋大海所包圍,我們大家集體溼身了。

  我看新媒體——關於新媒體發展幾個問題的思考

  開講之前,我想做一個說明,今天這個講座可能會引發一些爭議。新媒體這個話題比較前沿,方興未艾,遠沒有定型,也不可能定型,就像打靶的活動靶標一樣,很難擊中,因此純屬探索性的。我主要是站在新聞實踐的角度,談一談我對新媒體的認識和理解,充其量不過是這些年自己在新媒體發展建設中的一些想法,今天提供給大家一起思考。其中有的想法還不成熟,有的想法可能還不能自圓其說,更不能指望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只能先引用龔自珍兩句詩提前為自己開脫,他說「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我今天這個講座當然談不上開風氣,只能算是拋磚,叫做「只拋磚頭不為師」。如果這塊磚沒有砸到各位的頭,卻能達到引玉的效果,引起大家研究討論的興趣,我今天這個講座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一、 什麼是新媒體

  新媒體到底是何方神聖?

  新媒體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人戈爾德馬克提出的(此時他說的新媒體與現在我們接觸的新媒體相隔十萬八千裡)。美國《連線》雜誌曾對新媒體的表述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

  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 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新媒體下的定義:「以數位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

  綜合概括:所謂新媒體,是指由技術驅動特別是數位技術出現突破性進展後帶來的具有多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形態的新型媒體。

  當我們界定新媒體的時候,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①都是技術惹的禍

  建立在數位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包括數位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網際網路、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

  ②變化的動態過程

  不斷更新、不斷湧現、沒法定型的媒體形態。科學技術在發展,媒體形態也在發展,我們今天恐怕是需要去關注在數字媒體之後的新媒體形態,比如正在興起的VR(虛擬實境)還未成熟,AR(增強現實)又登上傳媒舞臺,裡約奧運會的東京8分鐘,給我們帶來震撼。

  ③傳統媒體坐標

  新媒體雖然不是從傳統媒體身上生長出來的,但傳統媒體是新媒體的一個重要參照物,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較而存在,不能脫離傳統媒體談新媒體。所謂新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從媒體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是伴隨著媒體發生和發展在不斷變化的,廣播相對報紙是新媒體,電視相對廣播是新媒體,網絡相對電視是新媒體。

二、 新媒體的特點

  新媒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概括出不同的特點,今天在這裡我只就個人的理解作一些概括和取捨,就「去中心化、碎片化、個性化、'核武'化、資技化、交互化」6點來闡釋。

1、 去中心化

  中心化是說新聞生產和傳播掌握在媒體機構手中,傳播過程是以媒體為中心,自上而下的或從中心向四周輻射。比如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這都是有組織的機構,人才、技術、資源相對集中並掌握話語權,然後單向傳播,我說你聽,是「主導受眾型」。「眾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網際網路是一個網狀結構,沒有中心節點,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中樞,可以綱舉目張。而傳統的中心化是一種層級式組織結構,它是可以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因此,網際網路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本質是去中心化,即對話語權進行解構,對媒體資源生態進行重新洗牌,表現在新媒體上,新聞面前人人平等 ,州官可以放火,百姓也可以點燈。這裡的平等指傳播和接受的平等。任何一次傳媒工具的變革都會帶來一次話語權的轉移。在數位化和網際網路的技術驅動下,傳統媒體的「主導受眾型」就變成了新媒體的「受眾主導型」。如今,一個人通過發送手機簡訊、撰寫博客日誌、發起網絡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對任何人」進行傳播,這就突破了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壁壘。比如在各大網站,你在網上發布,我也可以在網上發布;你說東,我可以說西;你說的我不同意,我可能要吐槽,噴你幾句。特別是自媒體、社交媒體,更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毛主席當年倡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他老人家的治下沒有做到的,新媒體時代的網民做到了。換句話說,政治沒有做到的事情,技術輕而易舉就做到了(恩格斯: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的改變甚至變革)。

  這一現象提醒我們:技術形態的改變將會影響主流媒體的影響力。當技術還不夠發達的時候,技術對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極其有限,技術就是技術,意識形態就是意識形態,邊際界限明顯,互不幹涉,相安無事。當技術成長到足夠強大的時候,意識形態與技術的邊界就越來越模糊,有時候技術影響意識形態,有時候技術就是意識形態。總之,技術自身發展到了這個份上,就不再甘於寂寞,開始伸手蹬腿到政治領域。如果主流媒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從執政方式、管理方式上加以改進與改變,很可能就會淪為弱勢群體。當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這是主流媒體不能不有所覺悟的。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說,自從有了網際網路,對付社會主義中國就比較樂觀了。她說這個話的自信就是建立在技術能夠改變意識形態這個基礎之上的。

  所以習主席要求我們,「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2、 碎片化(fragmental)

  也叫微內容。對於大多數傳統媒體而言,內容出版是有時間設置的,所以電視臺電臺節目都被稱為program,一種可以事先設定的程序。由於新媒體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成內容)成分相當重,因此它的內容發布顯得沒有規律,你無法預知某一個用戶什麼時間上傳一個什麼內容,因為偶發(haphazard)所以顯得零碎。有一種說法叫「微內容」,大抵意思差不多,並非整塊的內容、不是有組織的行為,而是零碎的內容、偶發的事件。但「微內容」的說法只是形容了量的概念,沒有涉及到質的特性。碎片這個詞或許能更好地表達出新媒體的特性,因為看上去很多內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從整體看,有一隻無形的手會把它們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就如同市場經濟一樣。

  說到「微內容」,為了有助於理解,這裡需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權力的終結》(The End of Power)這是莫伊塞斯·納伊姆的作品,此人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國際知名專欄作家,曾擔任《外交政策》雜誌主編十餘年。在他任職期間,他撰寫、編輯了大量圖書,其中《誰劫走了全球經濟》一書被翻譯成14種語言出版,並被《華盛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最佳圖書之一。

  這本書提醒人們:商界、宗教、教育、家庭內部、戰場等所有領域的權力都在變遷,不僅正在從西方到東方、從精英到草根、從男到女轉移,同時也在不斷擴散和衰落。今天的當權者在運用權力時的束縛更多,更易陷入失去權力的危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巴西前總統卡多佐、金融大鱷索羅斯聯袂推薦《權力的終結》,感嘆納伊姆寫出了他們當權時難以言表的心聲——運用權力辦事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了。

  《權力的終結》表達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今天正在改變世界的不是大型行為體之間的競爭,而是微權力行為體的崛起及它們挑戰大型行為體的能力。微權力行為體按照莫伊塞斯·納伊姆的說法,包括叛亂分子、邊緣政黨、新興創新企業、黑客、組織鬆散的活動家、驟然興起的公民媒體、城市廣場上群龍無首的年輕人和那些好像「從天而降」的具有領袖氣質的個人,但它的土壤則是網際網路孵化出來的新媒體,比如人數眾多的「屌絲」。千萬不能因為它的「微」而忽略它,聽說過聚蚊成雷吧!

3、 個性化(personalized)

  新媒體的個性化包括「網對我」和「我對網」。

  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精英媒體、大眾媒體和個人媒體。這三個階段分別代表著傳播發展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新媒體的個性化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網對我,二是我對網,網對我——blog是最顯著的例子,一個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技術名詞,一種自由開源的博客軟體和內容管理系統),由於開放其代碼架構,使得網上有成千上萬數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於是,每一個blog都顯得與眾不同。就是我可以根據你的個性特點,進行個人定製,比如今日頭條,你喜歡什麼它就給你推送什麼。我對網——因為「網際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條狗」,沒有把關人,所以每個人的個性極易張揚。新媒體就是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內容的媒體,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具有更強的社交功能、分享功能,更多的人情味。趙本山的女兒映客直播的網名叫「社會你球姐」,網上好多人求解這是什麼意思,其實本身什麼意思也沒有,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模式,越生僻越搞怪越故弄玄虛越搞得神神秘秘,就越是什麼意思也沒有,卻讓你感覺越有意思越讓你難以釋懷。總之,就是要Hold住你的眼球,僅此而已,其個性色彩可見一斑。

  作為受眾來說,個性化是因為新媒體帶來了一個新體驗,叫感官消費。過去你看電影看電視,是一種文化消費,而現在你消費的是新聞,是一種新聞消費,因為它走的是新聞傳播渠道。新媒體時代,特別是網上直播,因為雙向信息交換的頻率越來越高,用戶也越來越傾向於體驗與感知,而網際網路外置終端和它背後的產業鏈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形態,使新聞變成了消費,比如直播。我這裡說的直播不是電視臺的節目直播,而是新媒體的一種形態,最典型的就是趙本山的女兒趙一涵,她的映客直播,已經成為中國全新的實時直播媒體,最流行、最高端的手機視頻直播平臺,明星網紅都在玩。其中,映客二姐目前已經擁有近一百多萬粉絲和近7千萬的映票,其身價可見一斑。在她粉絲的映票貢獻榜中,目前最高的個人記錄是1100多萬,按照映客32:1的換算比例,這位粉絲已為她刷出了30多萬元的單,豪得令人咋舌。(有點像早期歌廳酒吧聽歌老闆打賞,一萬兩萬十萬八萬往臺上扔,當然這是為主播設計的一款軟體,像禮品券,可以兌換錢)儘管很多主播因為與平臺的籤約關係,不便透露自己的收入,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計算,不少當紅主播的月收入完全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此外還有直播平臺花椒、yy、快手,直播網綜60億分貝、火星情報局(汪涵),都是注重感官消費的新媒體形態。要說俗它確實不怎麼高雅,但它有大量的粉絲,人氣很旺,只能引導,不能封堵。

  現代開放社會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異彩紛呈,泥沙俱下,非白即黑越來越少,能簡單回答YES或NO的問題越來越少,中性的東西越來越多,灰色地帶越來越大,面對這種現象怎麼辦?不能簡單採用堵的辦法,這要求媒體管理者與時俱進,因時因地改進管理方式。如果有人觸碰底線,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含糊。但一般情況下的非原則性問題,應該多一些迂迴式進步,少一些挺進式前行,因為灰色地帶往往關係執政基礎,誰爭取到了大多數,誰就爭得了民意基礎。

4、 「核武」化

  新媒體具有核武器式的輿論爆發力和導向力。新媒體因其傳播速度、範圍、交互性等原因,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使得一個很小的信息像原子核裂變一樣瞬間引爆,轉移所有人的眼球,打亂原有的輿論格局,真正可以稱得上是「扭轉乾坤的核武之力」。比如王寶強離婚案(8月14日凌晨發的離婚聲明),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國人的眼球,連奧運會這個舉世矚目的重大體育賽事都少有人關注了。這次奧運的最大收穫是產生了一批網紅,如中國泳壇第一逗比傅園慧,一夜之間成為網紅,成為所有人關注的對象,包括外國人。因王寶強離婚事件衝擊與影響,連「8.15」日本投降日都被人淡忘了。一件國家大事甚至世界大事的吸引力趕不上一個人的個人小事,還不值得引起注意嗎?這是偶發的,也可以是人為的,不可不關注。一個嶄新課題擺到我們面前: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主導輿論,需要練就「乾坤大挪移」之法。他是孫悟空,你就必須是如來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個國家正常的輿論格局不被幹擾和破壞。

5、 資技化

  新媒體是以資本和技術相結合作為強大後臺支撐的。據不完全統計,阿里巴巴集團與馬雲的高管團隊兩年多來,通過直接、間接、關聯公司、個人入股等各種方式,將24家媒體納入麾下或戰略入股媒體、影視娛樂、音樂、視頻、文學、動漫和內容分發等。

  為什麼一有錢有資本就鍾情於媒體特別是新媒體?因為媒體是一種權力,叫做話語權。既然是權力,必然很誘人,能謀求許多好處。雖然它不是一種政治權力,但它可以轉化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文化權力、社會權力等。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寫過一本書叫《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他認為媒介是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或拓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拓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人延伸或拓展自己的能力,就是要做更大更多的事情。

  國外資本暫且不去說它,國內資本那麼鍾情於媒體,不是說它想造反,想幹什麼有害於國家和社會的事情,絕對不是。相反,他們是一批對時代發展特別敏感的社會精英,對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來講,這些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青睞媒體不過是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的一種順勢而為,本身是沒有什麼錯的,不僅沒有錯,而且為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進步,起碼解決了許多就業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既然是資本,它就必然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在他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有的可能會不自覺地觸碰政治邊際。因此,在國家層面上不能聽水流舟或完全依賴自律,而是要跟上去制定相應的政策制度,上線是正確引導,底線是國家可控。總之,一個國家的主流媒體如果不掌握話語權的權重,潛在的政治風險是無法預料的。

  新媒體因為技術驅動,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同時又能大量地積聚資本,技術和資本一經結合,其力量太強大了,某電影事件就是一個例證。一個影視界明星大腕,沒有那麼多政治意識,不過是因為有錢而任性:反正我有錢,愛用誰用誰,你管不著!而一旦有事,資本大佬中的大哥小弟立馬幫忙滅火。資本的力量由此顯現。因為眼下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大都不是國家主流媒體,正能量的東西一露頭就被刪,共青團中央的微博也照刪不誤。你還沒法跟它較真,他矢口否認你也無話可說,一句技術原因就讓你無言以對。聽說福布斯榜上有名的富翁,有好些都是其朋友。儘管這裡面一些具體的內在邏輯關聯我們不是特別清楚,也不想在這裡做一些無端的推測,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件事:這是新媒體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一個人可以與數千萬人角力和對抗,所謂一人能擋百萬兵,讓我們領教了什麼叫富可敵國,什麼叫話語權,國內外資本勢力對於新媒體的掌控達到什麼程度於此可見一斑。這在傳統媒體時代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思議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原因當然很多,比如我們頭腦裡的教條太多,條條框框太多,解放思想不夠等。我這裡只講一點,那就是與我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滯後不無關係。曾幾何時,我們根本沒把它當回事,甚至一段時間把它視為么蛾子,盲目拒絕。當時媒體奉行的是「三不主義」:不信、不傳、不轉。於是,趁我們沒有醒悟過來,從技術和資金方面,外資和敏感的內資就搶佔了制高點,迅猛發展。

  上面主要講資本,還要提一下技術帶來的一些改變。因為技術上的網狀結構,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在時空上產生極大差異,廣播電視有時段,報紙有版面的規律,前者受時間限制,後者受空間制約。報紙版面的輕重、主次,標題的處理、版面區域的安排,在網站上不是特別明顯。網絡媒體是以時間流分布信息的,沒有平面布局的概念。網絡媒體還沒有形成像報紙一樣成熟的版面語言。寫作上也不同,網絡新聞稿關注的是短、平、快。一弄就幾千字的新聞稿,在網上是行不通的。網絡標題的製作是大白話,直截了當,突出重點。什麼標題的對仗、平仄、工整、文採,做得再好也不會有人在意。

  傳統媒體有明確的發布時效、時段,定時定量。這種傳播時效,決定了受眾的關注也有了時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定點關注,比如每天早上都有人等著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聯播節目,每天晚上7點都有人等著看新聞聯播。而網絡媒體24小時在滾動,每天必須N次關注,才不會漏掉重要新聞。滾動新聞這種形式,對於習慣了每天一次性定點關注的受眾來說,很可能會漏掉重要新聞。

6、 交互性(interactive)

  網際網路上的互動有四個方面:①用戶註冊時的互動;②傳播溝通時的互動;③對文本解釋的互動;④遊戲時的互動。

  媒體之間的互動。新媒體的特徵具有互動性是新媒體獨特的魅力所在。「倫敦爆炸案」提供了新媒體的多媒體互動整合案例。「市民威廉·達頓拍攝了手機照片,在G的博客上以近乎於圖片直播的方式『報導』了災難現場狀況。這些照片很快進入各大電視網的新聞頭條。在這次『報導』中,手機、博客、網際網路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權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體形式與媒體工具的結合,顯示巨大威力。」

  媒體與人之間的互動。現代社會技術理性的極度張揚,使得人異化的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變得越來越小,心理空間越來越窄,給人的壓抑越來越大,很容易被技術所操縱。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改變了傳統媒體在社會結構中的角色和功能,它不僅是社會的一個零件,而且重塑了社會結構的面貌及其運動規律,特別是新媒體具備的交互性特點,適時地為人們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被現代社會壓抑的生存空間,終於找到了網絡虛擬世界這一出口。於是,新媒體(網絡、手機等本身就有娛樂工具的屬性)的服務娛樂功能得到極大強化。生活服務,如選購汽車、電器的知識等;民生服務,為大眾排憂解難等。現在各種服務性內容特別是娛樂內容也成為新聞組成部分。我們來看兩個小視頻《唧唧歪歪》《網絡搞笑集錦》。這類視頻有意義嗎,沒有,頂多不過是有意思;你受到教育嗎,沒有,但你笑了樂了,消費了享受了。現代社會壓力這麼大,笑了樂了可以釋放工作和生活壓力。這是通過新媒體的互動功能,把灰色的東西變成了一種生活調料,起碼不是負能量。

  新媒體的交互性必然會加劇加快信息流動和社會流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產生意想不到的社會動員功能。軍隊現役人數約230萬,此外還有武警與民兵預備役兵力數百萬。而現在我國網民規模超過7億,網路遊戲用戶近4億,比起遊戲大軍來,現存的所有動員力量都不能望其項背。

  一位哲人說,人最大的自由是在遊戲中實現的。比如在國外火爆的一款遊戲《pokemon Go》(口袋妖怪 Go),上線11天,美國玩家已經達到955萬,它的用戶活躍度讓三大社交網站敗下陣來;它讓任天堂的股價漲逾80%,市值幾與索尼持平;7月6日,遊戲在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三地上線,4個半小時迅速成為美國下載量最高的免費應用。上線僅三天遊戲伺服器便崩潰三次。此前最火爆的社交網絡工具Facebook,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時間僅為22分鐘。臺灣眾玩家追逐pokemon Go稀有精靈致交通癱瘓。前不久荷蘭海牙市政府宣布起訴這款遊戲的開發商任天堂,因為玩家拿著手機去現實地點找「精靈」,導致大批玩家蜂擁而至,居民不堪其擾,公共安全和公共設施出現問題。現在國內玩家每天都在問它何時引進國內。老實說,這種異乎尋常的社會動員功能不好掌控,如果哪一天有人說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上有一個妖怪,遊戲玩家蜂擁而至,肯定會把橋壓垮。如果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這款遊戲,說國家某個敏感的地方和要害地帶有一個妖怪,其嚴重後果是可以想見的。試想,如果借鑑遊戲互動的動員功能應對社會突發事件,比如搶險救災,疾病防控等,應該是多麼高效!這是可以受到啟發的。

三、 新媒體改變了什麼

1、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新聞理念

  新聞理念有很多方面,比如新聞定義。中國認同度比較高的新聞的定義是陸定一「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在新媒體的語境下,這個定義已經包不住新聞實踐,它的內涵和外延大大拓展和延伸了。

  對照這一概念,新媒體時代新聞定義的變化主要有:

  時間概念:以前追求的是新近或及時,現在由於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從快這個角度來說,不僅是「新近」和「及時」的問題了,還有能力做到實時或者同步了,這比「新近」和「及時」更加講究時間概念。另一方面,它又極其抹殺時間概念,有的不是新近發生的,而是陳穀子爛芝麻,比如一段「中國遊客泰國吃自助餐瘋狂鏟蝦」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與此同時,還有網友發布照片稱,「搶蝦」之後遊客並未吃完這些蝦,存在明顯的浪費現象。後經泰國王權免稅店工作人員向北京青年報記者證實,視頻內容發生在一兩年之前。但正是這條舊新聞又引出好些關於中國人素質的新聞和評論,即便是前面的新聞被證明是舊聞新炒,沒有價值,但由此又形成了新的有獨立存在價值的新聞價值鏈,可以視之為貨真價實的新聞。總之,在新媒體這裡,發生了的是新聞,未發生的也是新聞,可能發生的還是新聞。

  事實概念:傳統媒體時代把事實作為是否構成新聞的核心元素,現在不能說不是了,但大大淡化了事實概念。有時候報導的是故事,有時候報導的是虛構。比如敘利亞戰勝中國男足後,有一則報導說,敘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為慶祝勝利,宣布停火48小時。中國網民聞訊,一下子超越狹隘民族主義,紛紛發跟帖表示中國足球輸得值,很自豪地認為,聯合國都不能解決的問題,中國足球隊一下解決了,支持聲一片。儘管後來證實這是條假新聞,但為了世界和平而犧牲國家體育賽事小利益的輿論已經形成了。

  報導主體:以前只有專業媒體報導後才叫新聞。現在新媒體時代,特別是其中的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能報新聞,走新聞傳播渠道的都是新聞。引人注目的是,機器人也躋身網絡新聞「報導者」行列。據英國廣播公司(BBC)3月18日的報導,美國加州當天早晨發生4.4級地震,《洛杉磯時報》網站僅用3分鐘時間就生成並發布了報導——這一報導並非源於記者的手筆,而是該報「地震新聞自動生成系統」的「機器人寫手」(robot writer)。在我國內地,就連過去屬於國家通訊社、電視臺和黨中央機關報「專利」的領導人活動報導,現在也經常被網民搶先在微博上發布。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媒體產品越來越多,花樣品種也越來越多,比如大量搞笑的小視頻,各種段子,心靈雞湯等,對新聞是一個很大衝擊。特別是傳統媒體時代給新聞下的定義已經完全與新聞實踐脫離了。先進的技術和開源的環境讓各種信息自由進入,難免魚目混珠,客觀上大量媒體產品把新聞真實性衝擊得體無完膚,新聞真實性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擺在我們面前有兩個選擇:要麼把它們嚴格區分,對新聞下一個更加嚴格的定義,做更多的限制,提高新聞的純潔度;要麼乾脆把媒體產品與新聞裝進一個筐內,不加區別。

  嚴格新聞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受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的報導。這個定義告訴你,我說的這個新聞純潔度很高,排他性很強,什麼心靈雞湯、什麼搞笑視頻或這樣那樣的段子,都不在此列。它要求新聞更加硬性,更加真實,更加可信,更加嚴謹,更加權威。

  泛化新聞定義: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報紙、電臺、廣播、電視臺、網際網路等媒體)並得到了有效閱讀的信息就是新聞;如果再放開一點:大眾傳播並傳播大眾之信息就是新聞;或者更加大膽一點:有受眾的傳播之物皆新聞。

  新媒體興起泛化了新聞定義,淡化了新聞要素,也就是說它淡化了事實,淡化了時間,淡化了意義,新聞不僅是原來要求的時間和事實概念,滿足求知慾的概念,而變成了一種大眾信息消費。《未來媒體趨勢報告》提出的概念是「一切皆媒體」。《2015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提出「眾媒時代」的核心概念。現在有人提出企業媒體化,媒體企業化,是有些道理的。

  基於以上分析,我個人傾向於選擇第二種辦法,乾脆將新聞泛化,把一切傳播的信息都稱之為新聞。如果把它統統叫信息,就把新聞與非新聞全部囊括進來了。新聞如果不是真的,我們就說它是非新聞,沒有必要再為新聞與假新聞而糾纏不休了。

  或許有人提出來,如果將新聞泛化,一是會導致新聞消解,就是說新聞不存在了;二是可能造成學術界限、學術概念的混亂,比如新聞與歷史等;三是會顛覆比如新聞必須真實客觀等原則。

  這些質疑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用嚴格定義的辦法,為新聞劃出一塊保護區,這個想法當然很好,它在當下新舊媒體相互交織、渾沌無序的媒體發展過程中,起碼為新聞闢出一塊淨土,免受媒體產品的衝擊。但實際效果如何呢?我認為要大打折扣。作為新聞從業人員和專業研究者,他們可以自覺地有意識地這樣區分,什麼是新聞,什麼是非新聞;但作為普通大眾他只能是無意識地接受,只要是通過傳播渠道得到的信息,他不會也不可能去辨別這是新聞還是媒體產品或是什麼新的媒體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為新聞劃出一塊自留地保護起來,這不過是業界內從業人員的一廂情願,自娛自樂而已。說得更加直白一點,從理論上區分什麼是新聞什麼不是新聞,沒有多少實踐意義。

  況且假新聞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是無序競爭、從業人員素質、道德法律的不完善引起,從來沒有一個新聞報導失實而歸咎於新聞定義不嚴格。近代新聞產生以來,從來沒有杜絕過假新聞,原因有多種,當然有主觀故意,比如利益驅動,但更多的還是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或是制度設計的缺陷或人本身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是因為我們沒有從理論上界定清楚而導致假新聞泛濫的。

2、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新聞價值

  (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有些方面豐富了新聞價值,有些方面補充了新聞價值,有些方面顛覆了原來的新聞價值。還有的原來也是新聞價值的元素,但份量很輕,現在份量很重。有的原來份量很重,現在卻很輕。比如,原來五大新聞價值元素中是沒有新奇性的,當時認為有些新奇的事件沒有社會意義,不能稱之為新聞,所以排斥在外。在新媒體的眼中,只要新奇,不管有沒有社會意義,只要它不是過於負面渲染的東西,它都是有新聞價值的。原因很簡單,能滿足人們正常的獵奇的需要,必然有受眾,受眾是上帝,這是硬道理。再說,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非得把新奇與意義綁定在一起或者直接掛鈎,人們對新奇的追逐有時候與意義相關,有時候非關任何意義。再比如趣味性,原來雖然也在新聞價值元素中,但權重很輕,排最後一個,但現在它的權重大幅度上升,再也不甘於當老末了。西方新聞界習慣從人的本性來解釋人的趣味,色情、兇殺、金錢、暴力等內容大量充斥在媒體上。我國學者艾豐則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新聞價值也就是研究廣泛興趣,發現和分析廣泛興趣,發現能夠滿足這些廣泛興趣的事實。」可見,趣味不一定就是低級的,新聞發現和表現趣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這就造成了一種奇特現象,中國新聞史上第一次在同一時空出現雙重新聞價值標準。因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新聞價值、傳播方式等方面不一樣,也面對不同的讀者群,二者在選擇新聞的標準上就不一樣,前者作為頭版頭條的新聞,後者可能只是個報屁股。反之,後者放在犄角旮旯上的新聞在前者可能佔據頭版頭條,可能還加編者按。而且前者的新聞標題在後者那裡必須重新做,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標題黨的原因之一。比如:

  《總裁讀書會》即將在樂視電視上播出(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

  遠離藍瘦香菇(網絡語難受想哭),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多讀點書(微信標題)

  王思聰何時才能登上《總裁讀書會》(今日頭條稿)

  第一個標題是傳統媒體的標題,四平八穩,傳辭達意而已;第二是新媒體,運用網絡語言,有點煽情;第三個也是新媒體,想像豐富,大膽出位,王思聰與《總裁讀書會》半毛錢關係也沒有,不過是為了借雞生蛋,借船出海。這是新媒體的特性所致——慣於借力,它必須拉上一個能抓眼球的人或物。傳統媒體講求內容為王,新媒體也不排斥內容為王,但它似乎更加靈活:內容能為王的就讓它為王,決不喧賓奪主;內容不能為王的,拉上一個假王來充王,以壯門面,引來門口車水馬龍。

3、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新聞傳播方式

  從巖畫和巫會的模擬傳播,到詩歌和戲劇的口語傳播,到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後的文字傳播,到無線電發明之後的電子傳播,回顧人類的大眾傳播史我們可以發現,傳播的媒介形態日趨豐富,而傳播行為日趨自由。

  「六度分隔理論」

  說到傳播需要引入一個人際關係理論:「六度分隔理論」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這最早是數學領域的一個猜想,大致說一個人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也叫小世界理論。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1933-1984)想要描繪一個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繫網,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還有「鄧巴數字」即150定律(Rule Of150),150人為社交人數的上限。我認為,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六度分隔理論」和「鄧巴數字」。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方面,因為新媒體的興起,個體的社交圈不必通過六個人來間接與世上任意先生女士相識,也不限於150人,它會隨著新媒體傳播方式的改變不斷地擴大和重疊並在最終形成更廣泛的社交網絡。

  過去的傳統媒體僅僅靠媒體來傳播,隨著新媒體的新聞傳播多元、發散、開放、交互、迅即等,現在社交化的分享式傳播已成大勢所趨。網絡媒體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因為在網絡之中,從門戶網站、社區網站、視頻網站、博客貼吧到微博微信,網絡就是一個極度豐富的海洋新世界,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網民島嶼。

  ①傳播方式從單向到雙向的轉變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不可選擇的。它集中表現為在特定的時間內由信息發布者向受眾傳播信息,受眾被動地接受沒有反饋的信息。這種靜態的傳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動性,一潭死水。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非線性的,雙向的傳統的發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傳統媒體的互動最多是通聯讀者來信,或者事後開個座談會,此時黃花菜都涼了)。

  ②傳播行為更為個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性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信息。傳播內容與傳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個性化的傳播方式一方面讓眾人體會著發布信息的自由,同時在影響他人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個人隱私泛濫,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為管理帶來困難,也為受眾的信息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接受方式從固定到移動的轉變

  無線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具備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在公交車、計程車上看電視等越來越成為普遍的事情。隨著4G或5G技術的到來,移動性的特點將成為未來新媒體的主要特性。

  ④傳播速度實時化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實時的傳播

  不再需要複雜的剪輯和煩瑣的後期製作與排版,技術的簡單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實現實時傳播。這一優勢是任何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目前一些大的門戶網站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聲音和視頻音頻的實時傳播,時空的距離被縮小到最小。

  ⑤從單一到交融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傳播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媒體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交融性還表現在終端方面,一部手機不僅僅可以用來通話、發簡訊,同時還可以用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以網際網路、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等多種網絡的融合為基礎的。另外,新媒體傳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國界化,消解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之間的邊界,消解了信息發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

4、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新聞文體

  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大量新的媒體產品的出現,使得新聞文體更加多樣,出現一些過去沒有過的文體,比如微信公眾號、帖子、搞笑視頻、心靈雞湯、配音改編等。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與評論有著嚴格區分和分工,其文體界限是極其明晰的,清楚的,新聞就是新聞,評論就是評論,除了署名本報評論員、社論、本報編輯部文章等代聖人立言的官方文體外,個人署名言論也都設置言論專欄,這是人為的編織籬笆,比如人民日報的人民論壇、解放軍報的長城論壇、軍營之聲等。這讓你一看就知道,什麼是新聞,什麼是評論。從內容上說,新聞與評論之間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哪些是新聞的素材,哪些是評論的素材,新聞從業人員心裡是非常清楚的。新聞詳述其事,基本不作評點;評論只把新聞作由頭,也僅僅是由頭,絕不戀戰,略述其事,立馬宕開一筆,然後跳出來伸展發揮。但在新媒體語境下,因為新媒體注重信息反饋、新聞傳受關係發生了改變,其互動雙向功能使得意見的傳播往往能成幾何級數地強化新聞事實本身並形成新的新聞價值。加之新聞評論往往比新聞本身更能夠迅速形成輿論,又使輿論成為一種新的輿情並且被迅速傳播。這種由新聞評論引發的新的輿情具有超強的巨大影響力,有的甚至改變媒體預想的報導議程,甚至能反過來影響新聞事件的進程。最典型的就是「雷洋之死」,開始輿論嚴重失焦,集中在道德審判,糾結在到底嫖沒嫖娼,怎麼嫖的娼,花了多少錢,人大才子怎麼會去做傷風敗俗的事情呢等。是網上的評論分析使得這個案件的輿論導向發生改變:「昌平警方在執法過程中到底對雷洋做了什麼」以及「他們做了什麼導致雷洋的死亡」「雷洋為什麼要拼死反抗」等。從組織結構來說,傳統新聞媒體新聞部門與評論部門是完全獨立的,比如人民日報、解放軍報,都設有專門的新聞評論部,而且評論部門地位非常重要。這不是說新媒體的新聞評論不重要了,而是說隨著新聞與評論的文體界限逐步模糊,一種新的新聞文體即將產生,那就是名副其實的新聞評論。過去我們說新聞評論是為了區別政治評論、經濟評論、文化評論等,新媒體語境下說新聞評論,是指新聞與評論在文體上的一種交結融和。

  作者簡介

  譚健,少將軍銜,解放軍報社原總編輯。1981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後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獲新聞學碩士學位。高級編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南京政治學院博士生導師,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

 

相關焦點

  • 新媒體動態
    據了解,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講話發表後,西安廣播電視臺即成立了媒體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融媒體建設方案,按照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要求,經過三年的建設,建成了「中央廚房」融媒體指揮發布平臺,實現了播出節目文件化傳送,全臺節目無帶化播出,傳統節目系統與新媒體素材、節目等的互相調用、讀取,開發出移動文稿、視頻回傳等功能。
  • 安徽日報:以精彩視覺作品助力融合創新_新媒體動態_山西新聞網...
    安徽日報以「江淮影像」攝影專版、安徽新聞網·視覺安徽頻道及「兩微一端」為媒介,發揮圖片的新聞性、時效性、故事性和藝術性,形成「外行叫好,內行看好」的傳播格局。   主題鮮明,「不煮一鍋粥」。主題鮮明、主體突出,是安徽日報平面視覺作品的顯著特點。如《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兩周年特別報導·大灣村變樣了!》
  • 新媒體,你是淡季還是旺季?
    現如今,各種新媒體不斷湧現,讓人應接不暇。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而她,自誕生以來,就以摧枯拉朽的力量和速度顛覆了傳統媒體。了解新媒體,我們就要先從了解新媒介入手。所謂媒介,是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媒介的主要支撐技術是網絡通信,目前主流三大網絡通信網、計算機網和廣播網。
  • 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落戶北京大興 引起轟動效應
    ,建設國家級新媒體產業基地。  在首都南中軸延長線上建立中部文化創意產業區,建設和發展新媒體產業基地,已納入北京市「十一五」規劃中。二00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國家科技部批覆建立國家火炬計劃北京大興新媒體產業基地。目前,大興重點圍繞「一區、三園、三中心」建設新媒體產業基地。其中,三園包括星光影視園、北普陀影視園和北京榆垡國際影視娛樂製作基地;三中心即軟體培訓中心、動漫動畫培訓中心和文化藝術培訓中心。
  • 什麼是新媒體?怎麼界定新媒體?
    什麼是新媒體?這個問題就像是什麼是網際網路一樣。新媒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絕對的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的概念也會進一步延伸變化,但我們怎麼樣去定義並界定這種抽象化的概念呢?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先來看看「別人」都怎麼說,最後我在結合學術界的觀點和業界的實踐做一個統一的說明。
  • 全國主流新媒體走進遂寧 揭秘綠色生態產業如何帶動村民致富
    全國主流新媒體走進遂寧 揭秘綠色生態產業如何帶動村民致富2017-05-07 21:12:23 來源:四川在線 編輯:鄧強 記者:王玥 鄧童童 向宇高清圖集:走進遂寧東山村 綠色生態產業帶動村民致富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王玥 鄧童童 攝影 向宇)鬱鬱蔥蔥、枝葉扶蘇、佳木秀而繁陰,經過一天的參觀走訪,遂寧以繁盛的綠色生態規劃徵服了20餘家全國主流新媒體記者
  • 所以,新媒體部到底是幹嘛的?!
    大家一定很好奇,新聞中心新媒體部到底是幹啥的呀?就做做推送而已嗎?今天,小管給你答案~新媒體部,究竟是啥?你們參與的徵文活動、瀏覽的學院新聞、了解的逸聞趣事,都是新媒體部的小編們「打扮」過後推出去噠!新媒體部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來看看部長們是怎麼說的吧~
  • 《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中國新媒體年鑑2019》發布
    2020年的《報告》在年度報告、行業報告、專研報告、融合精品分析四個章節的架構基礎上,結合2019年到2020年期間全國新媒體行業發展與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的熱點、亮點與難點,在報告內容上做出更為翔實與豐富的拓展。
  • 廣西日報新媒體部誠聘英才
    2014年11月05日 17:56 來源:廣西新聞網 編輯:蘇琳 近年來,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新媒體事業蓬勃發展,現因業務發展需要,
  • 當我們在討論新媒體時,我們在討論什麼?——《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
    (記者 黃旻)11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20》正式發布,報告顯示,中國新媒體的發展正呈現「工業化生產」、「生態圈發展」、「『破圈』傳播」、「泛娛樂化語態」等特點。
  • 2014年的新媒體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的新型主流媒體,在思想解放和政策支持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微信十條」進一步規範了中國目前最熱的社交媒體發展框架;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凸顯出新媒體已是社會運行的輿論基石,傳統媒體、企業、政府等多元主體也在此「春風」下積極參與新媒體建設。網絡大V在輿論場中的意見表達也以理性建議為主,甚至不少在創業。
  • 新媒體 共融合 冀未來 河北省新媒體大講堂第三期活動順利舉辦
    河北新聞網12月8日訊 「新媒體 共融合 冀未來」河北省新媒體大講堂第三期授課於17日、18日在邯鄲、邢臺兩地舉行。河北省委網信辦、邯鄲市委網信辦、邢臺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同志參加了活動。河北省新媒體大講堂活動由河北省委網信辦、各市委網信辦主辦,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河北中心、碧桂園集團承辦。
  • 守正聚力壯大主流輿論 創新共融搶佔傳播技術——2020中國新媒體...
    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現場。 楊華峰 攝中新網長沙11月20日電 題:守正聚力壯大主流輿論創新共融搶佔傳播技術——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觀察記者 唐小晴11月19日至20日,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在「媒體藝術之都」湖南長沙召開,全國新聞行業圍繞內容創新創優、做實做強傳播和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理念、路徑和方法展開探討
  • 新媒體不僅僅是一個獲取信息的工具,還是一個賺錢的渠道
    這時候飛速發展並且爆紅的網絡新媒體進入了大學生的視線,並且不用來回跑在宿舍即可操作且時間自由。 其實新媒體已經滲透到我們大學生日常的點點滴滴,公眾號、抖音、小紅書、知乎、b站、今日頭條、微博,這些都是新媒體的主流力量。如今紙媒已經逐漸式微,未來媒體行業是新媒體的天下。新媒體你只要做得好,有粉絲,有流量,就可以快速變現。
  •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發布《財經新媒體移動傳播力分析報告》
    一、概述   當下,我國主流媒體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傳統的媒體形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信息需求,財經類媒體作為一種專業性強的平臺,如何才能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發展,如何才能更好地為經濟生活以及投資理財提供指導,已經成為財經類新媒體發展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到底是幹什麼的(上)
    很多人都會問我說運營的工作到底是幹什麼的呢?那我今天想跟大家去聊一下,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做運營的,然後我周圍有很多同事也是做運。運營的,然後我也招過很多運營的同學,所以我特意跟他們又詳細的了解了一下,把他們的工作內容和需要的一些技能分享給你們。
  • 第六屆新媒體與理論工作廈門論壇開幕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總編輯周亮,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光明網董事長陸先高等業界知名專家學者、新媒體人士發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講,探討如何藉助新媒體思維方式、新媒體技術平臺,進行理論大眾化、時代化傳播,同時增強新媒體工作的理論自覺。論壇為期兩天。昨日上午,受邀嘉賓就融合時代主流媒體如何創新發展、黨媒應當承擔起新媒體理論傳播的主體責任、新型主流媒體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議題展開演講。
  • 報告指新媒體應重視協調功能實現社會整合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丁棟)中國研究機構28日發布《中國新媒體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5)》指出,在多元價值衝突碰撞日益激烈的社會轉型期,新媒體需要自覺通過自身特有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肩負起聯絡、溝通、協調社會關係的重任,通過線上溝通與線下活動實現社會整合。
  • 一條1000萬+新媒體報導的啟示
    原標題:一條1000萬+新媒體報導的啟示 儘管本次防疫普遍採用75%的酒精外用消毒防疫是消殺規程之一,但喝酒消毒殺菌這種說法,到底從何而來?   作為中國酒行業唯一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公開發行的報紙,《華夏酒報》立即組織骨幹,獨家採訪了中醫學者、煙臺大學碩士生導師孫波教授,詮釋了千年前藥王孫思邈對酒「一人飲,全家無疫;一家飲,一裡無疫」的內涵。
  • 傳統媒體如何面對新媒體的衝擊
    新媒體對人們生活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新媒體以強大的信息狂潮,不僅對信息傳播產生影響,同時對人類生活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正是新媒體受到重視的最重要原因。目前在國內,新媒體市值超過600億,未來五年,國內的新媒體將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用戶增長率、30%以上的收益增長率發展。在新媒體廣告迅猛的發展形勢下,傳統媒體的廣告總體上呈逐年萎縮和下降的態勢。傳播方式單一化劣勢愈發明顯:在新媒體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廣播、電視、報紙在傳媒界或是新聞界一直保持著「三足鼎立」的狀態,也長期擁有著主流媒體的地位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