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過「小年」了嗎?】「臘八祭灶,節年來到,小姑娘要花兒,小小子要炮。」小年兒到了,祭灶的年俗你還在堅持嗎?祭灶的規矩你還記得嗎?灶糖灶飯「到碗裡」沒?發麵燒餅給灶王爺帶上了沒?
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董小博 劉羽/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自1月21日東方今報推出「馬上有年味兒 曬曬咱家的年俗」活動之後,讀者反響強烈。昨天,開封劉小姐的「硬布頭花」和周口董先生「年前洗澡」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讀者和網友的共鳴。
昨日更多讀者聯繫東方今報,分享童年過年的記憶。「小年兒」,就是他們口中的高頻詞彙之一。
【故事】
小年祭灶 「說頭兒」知多少
男人祭灶女人看:
「我們那兒小年夜要送灶王爺上天言事。黃昏入夜時,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給神龕裡的灶王爺敬香,獻上灶糖,讓他老人家甜甜嘴。還會準備其他祭灶貢品,不過我們那兒祭神不供奉肉,一般都是饅頭、水果之類,讓灶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我們老家,有的村莊是不讓女人祭灶的,說是灶王爺長得太帥,像個小白臉,女的拜倒在大帥哥面前,那不是出軌的徵兆嗎!不好,不好。」焦作的張女士說。
嫁出去的女兒小年不準回娘家祭灶:
「嫁出去的女兒,小年當天是絕對不能在家祭灶的。」鹿邑的蘇女士告訴記者。「我們那兒有一句話,叫『祭了娘家的灶,拉回去沒人要』。我剛結婚的時候,和老公吵架,小年賴在娘家不走,我媽當時直接拿掃帚給我趕出來啊。哈哈,多有意思。不過現在家家連灶都沒了,估計這方面也沒講究了吧。」
小年美食不能少
小年才能吃到的白面火燒:
「發麵火燒和粉條湯,必不可少啊!」洛陽的高女士情緒很高。「小時候窮,只有過年那幾天才有白面吃。每到小年,家裡的老人就會做白面的發麵火燒,還會把白菜啊粉條啊放一起煮湯。
老人說這是給灶王爺上天路上準備的乾糧,灶王爺吃了咱的火燒,就不會說咱的壞話了。每年祭灶一結束,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抓過來吃。當時覺得這是頂頂好吃的東西。哎,懷念啊,可惜,現在連我這種上世紀50年代的人都不會做發麵火燒了。」高女士看起來有些失落。
吃灶飯 男人一定要在家:
「祭灶啊,一定要吃祭灶飯,尤其是家裡的男人,在外頭工作一年了,到祭灶那天晚上必須回家,不能『祭』到別人家裡。」安陽的尚老師在鄭州工作了近三十年,提起小時候過小年,臉上全是笑褶子,「祭灶當天包餃子,順便把除夕夜的餃子一起準備好,放到盤裡碼整齊,蓋上紅布供奉給灶王爺。」
最愛粘牙糖和糖瓜:
「對於祭灶,印象最深的就是吃祭灶糖,超級粘牙。」 27歲的王先生是開封市人,在奈及利亞已經工作五年。 「那時候祭灶,我奶奶會在老灶爺嘴邊抹一圈糖。她總說灶糖要越粘越好,這樣才能粘住老灶爺的嘴,讓他上天張不開嘴告咱的狀。」
【專家】
小年習俗的淡化不可避免
著名民協專家、河南省民協主席夏挽群表示,小年又叫祭灶節,最初來源於人們對火神的崇拜,在文化的演變中,逐漸出現了人格化的灶神。百姓附加給它好的意義,用以規範自己的言行。在百姓心目中,灶王爺既能保平安,又能監督百姓行為。
在農村,每到祭灶節,人們會把貼了一年的舊灶王年畫撕下來進行焚燒,然後貼上新的灶王年畫,祈禱一年好運。「各地的祭灶其實都大同小異。在偏遠農村,還有這種祭灶的儀式,但在城市,基本已消失。」夏挽群說。
「我覺得,祭灶節倡導的根本意義還是積極的。它號召人們與人為善、家庭和諧、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如果能把這個習俗遺留下來,用這樣一個載體去規範人們的言行,倡導一個節約的傳統,對我們文化的傳承,對認識和尋找我們的歷史,都是有好處的。但目前,這種傳統也只能處於一個自然的、逐漸消失的狀態,我們很難去強調家家戶戶都來做祭灶。」他不無惋惜地說。
東西南北話「小年」
@Happy倩兒:小年兒我家會包餃子,吃個團圓飯。不過沒有什麼祭灶的活動呢。
@卓成曦:小年兒家裡習慣吃甘蔗,甘甜多汁,象徵生活甜甜蜜蜜。只是記憶中童年吃的是白甘蔗,這幾年卻鮮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紅甘蔗。
@小小Sina吖:祭灶?灶是什麼啊,沒見過。家裡都是直接把灶爺爺灶奶奶的年畫貼在廚房裡。
@月朗風清:小年都在上班啊,好多年沒過過了。小時候都是看爺爺奶奶祭灶,在土灶上供上老灶爺,燒香跪拜,祈求一年福祉。現在想來覺得很溫暖。
馬上有年味兒 今報約您曬年俗
因為心存渴望,所以心生抱怨。缺了年味兒的春節,怎麼都不是個滋味兒。馬年新春,東方今報特向讀者徵集「我家年俗」,年貨備的啥,年夜飯吃的啥,春節家裡添置了啥等,都可以曬給我們;童年記憶中過年的味道,難以忘懷的春節故事,過年你必須幹的事等,都可以講給我們。
2014年,馬上有年味兒,通過以下方式,讓我們一起尋找童年的春節記憶,抓住丟失的年俗,留住鄭州的春節傳統。
圖說年味
馬年
人得有這奔馬的精氣神兒
小年到,年味更濃。馬年的天下深受民間藝術家們的喜歡。昨日,鄭州鐵路局鄭州客運段職工趙獻禮,也拿出收藏的奇石「奔馬圖」,慶祝小年(如下圖)。
趙獻禮10多年來收集了1萬多塊,「長江攤邊、黃河岸、河裡、溝裡都經常去。」趙獻禮說,最給力的還是「奔馬圖」。AC
東方今報記者 付雨涵/文
首席記者 劉棟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