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了娘家的灶 拉回去沒人要 今天小年 各地讀者爭相曬祭灶風俗

2020-12-22 網易新聞

【今天你過「小年」了嗎?】「臘八祭灶,節年來到,小姑娘要花兒,小小子要炮。」小年兒到了,祭灶的年俗你還在堅持嗎?祭灶的規矩你還記得嗎?灶糖灶飯「到碗裡」沒?發麵燒餅給灶王爺帶上了沒?

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董小博 劉羽/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自1月21日東方今報推出「馬上有年味兒 曬曬咱家的年俗」活動之後,讀者反響強烈。昨天,開封劉小姐的「硬布頭花」和周口董先生「年前洗澡」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讀者和網友的共鳴。

昨日更多讀者聯繫東方今報,分享童年過年的記憶。「小年兒」,就是他們口中的高頻詞彙之一。

【故事】

小年祭灶 「說頭兒」知多少

男人祭灶女人看:

「我們那兒小年夜要送灶王爺上天言事。黃昏入夜時,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給神龕裡的灶王爺敬香,獻上灶糖,讓他老人家甜甜嘴。還會準備其他祭灶貢品,不過我們那兒祭神不供奉肉,一般都是饅頭、水果之類,讓灶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我們老家,有的村莊是不讓女人祭灶的,說是灶王爺長得太帥,像個小白臉,女的拜倒在大帥哥面前,那不是出軌的徵兆嗎!不好,不好。」焦作的張女士說。

嫁出去的女兒小年不準回娘家祭灶:

「嫁出去的女兒,小年當天是絕對不能在家祭灶的。」鹿邑的蘇女士告訴記者。「我們那兒有一句話,叫『祭了娘家的灶,拉回去沒人要』。我剛結婚的時候,和老公吵架,小年賴在娘家不走,我媽當時直接拿掃帚給我趕出來啊。哈哈,多有意思。不過現在家家連灶都沒了,估計這方面也沒講究了吧。」

小年美食不能少

小年才能吃到的白面火燒:

「發麵火燒和粉條湯,必不可少啊!」洛陽的高女士情緒很高。「小時候窮,只有過年那幾天才有白面吃。每到小年,家裡的老人就會做白面的發麵火燒,還會把白菜啊粉條啊放一起煮湯。

老人說這是給灶王爺上天路上準備的乾糧,灶王爺吃了咱的火燒,就不會說咱的壞話了。每年祭灶一結束,我都會迫不及待地抓過來吃。當時覺得這是頂頂好吃的東西。哎,懷念啊,可惜,現在連我這種上世紀50年代的人都不會做發麵火燒了。」高女士看起來有些失落。

吃灶飯 男人一定要在家:

「祭灶啊,一定要吃祭灶飯,尤其是家裡的男人,在外頭工作一年了,到祭灶那天晚上必須回家,不能『祭』到別人家裡。」安陽的尚老師在鄭州工作了近三十年,提起小時候過小年,臉上全是笑褶子,「祭灶當天包餃子,順便把除夕夜的餃子一起準備好,放到盤裡碼整齊,蓋上紅布供奉給灶王爺。」

最愛粘牙糖和糖瓜:

「對於祭灶,印象最深的就是吃祭灶糖,超級粘牙。」 27歲的王先生是開封市人,在奈及利亞已經工作五年。 「那時候祭灶,我奶奶會在老灶爺嘴邊抹一圈糖。她總說灶糖要越粘越好,這樣才能粘住老灶爺的嘴,讓他上天張不開嘴告咱的狀。」

【專家】

小年習俗的淡化不可避免

著名民協專家、河南省民協主席夏挽群表示,小年又叫祭灶節,最初來源於人們對火神的崇拜,在文化的演變中,逐漸出現了人格化的灶神。百姓附加給它好的意義,用以規範自己的言行。在百姓心目中,灶王爺既能保平安,又能監督百姓行為。

在農村,每到祭灶節,人們會把貼了一年的舊灶王年畫撕下來進行焚燒,然後貼上新的灶王年畫,祈禱一年好運。「各地的祭灶其實都大同小異。在偏遠農村,還有這種祭灶的儀式,但在城市,基本已消失。」夏挽群說。

「我覺得,祭灶節倡導的根本意義還是積極的。它號召人們與人為善、家庭和諧、勤儉節約、不浪費糧食,如果能把這個習俗遺留下來,用這樣一個載體去規範人們的言行,倡導一個節約的傳統,對我們文化的傳承,對認識和尋找我們的歷史,都是有好處的。但目前,這種傳統也只能處於一個自然的、逐漸消失的狀態,我們很難去強調家家戶戶都來做祭灶。」他不無惋惜地說。

東西南北話「小年」

@Happy倩兒:小年兒我家會包餃子,吃個團圓飯。不過沒有什麼祭灶的活動呢。

@卓成曦:小年兒家裡習慣吃甘蔗,甘甜多汁,象徵生活甜甜蜜蜜。只是記憶中童年吃的是白甘蔗,這幾年卻鮮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紅甘蔗。

@小小Sina吖:祭灶?灶是什麼啊,沒見過。家裡都是直接把灶爺爺灶奶奶的年畫貼在廚房裡。

@月朗風清:小年都在上班啊,好多年沒過過了。小時候都是看爺爺奶奶祭灶,在土灶上供上老灶爺,燒香跪拜,祈求一年福祉。現在想來覺得很溫暖。

馬上有年味兒 今報約您曬年俗

因為心存渴望,所以心生抱怨。缺了年味兒的春節,怎麼都不是個滋味兒。馬年新春,東方今報特向讀者徵集「我家年俗」,年貨備的啥,年夜飯吃的啥,春節家裡添置了啥等,都可以曬給我們;童年記憶中過年的味道,難以忘懷的春節故事,過年你必須幹的事等,都可以講給我們。

2014年,馬上有年味兒,通過以下方式,讓我們一起尋找童年的春節記憶,抓住丟失的年俗,留住鄭州的春節傳統。

圖說年味

馬年

人得有這奔馬的精氣神兒

小年到,年味更濃。馬年的天下深受民間藝術家們的喜歡。昨日,鄭州鐵路局鄭州客運段職工趙獻禮,也拿出收藏的奇石「奔馬圖」,慶祝小年(如下圖)。

趙獻禮10多年來收集了1萬多塊,「長江攤邊、黃河岸、河裡、溝裡都經常去。」趙獻禮說,最給力的還是「奔馬圖」。AC

東方今報記者 付雨涵/文

首席記者 劉棟傑/圖

本文來源:東方今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灶王爺:全國各地小年祭灶供品大盤點,灶王爺都吃什麼?
    到了宋代以後,祭祀灶神逐漸成為民間小年的主要習俗,並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所謂的灶神,也就是咱們民間俗稱的「灶王爺」啦,各地還有「灶老爺」、「司命灶君」等等不同的稱呼。麵塑:祭灶場景關於灶王爺的身份、來歷這些,民間有很多不同的傳說,不過這個不是咱們今天要聊的重點。今天呢,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供品的問題。
  • 今天是小年,五首關於小年的古詩詞,正是人間祭灶忙
    小年要祭灶,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曾記錄過一系列有關春節的民俗,其中就提到了小年,更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字裡行間透出了濃濃的年味兒。「過小年」也被賦予了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義。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也自然會受到格外重視,祭灶便是期間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 今天臘月二十三小年,你聽說過「官三民四乞丐五」嗎
    今天臘月二十三小年,你聽說過「官三民四乞丐五」嗎?過小年的風俗由來已久,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雖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會有一定差異,但一般集中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少數的會在後面幾天,甚至除夕。
  • 昨天的小年,你家祭灶君了嗎?
    剛過小年,集古雅玩在這裡預祝諸位雅好者新年快樂,願諸位在收藏中多多撿漏,傳統文化學習中更上一層樓,今天呢本閣要講述的是關於小年,關於灶王爺的傳說!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 小年祭灶的流程是什麼?小年祭灶的習俗有哪些?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那麼小年祭灶的流程是什麼?小年祭灶的習俗有哪些?      一、小年祭灶的流程
  • 小年祭灶趣話孔子勸人要討好灶神
    再過半個月,就是小年了,農曆臘月廿三傳說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這一天人們要祭灶。自人類脫離茹毛飲血,到發明火石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灶逐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崇拜灶神也就成為諸多拜神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祭灶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廣大農村地區至今仍然沿襲這一傳統。
  • 北方小年祭灶,南方小年也祭灶,原來小年夜祭灶都是因為他!
    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夜都要祭灶。然而,你們知道「祭灶」這個民俗又是緣何而起的嗎?我們常說:「人倒黴,喝口水都塞牙!」說的大概就是呂蒙正。當熱氣騰騰的豬頭新鮮出鍋後,呂蒙正剛要嘗口鮮,這時就聽見門外有人大喊:「欠債還錢,今天小年夜,你這錢啥時候還啊?」原來是債主登門逼債,話音未落就已經來到灶前。呂蒙正忙說:「請大哥再寬限幾日。」
  • 小年祭灶傳統從何而來?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在小年這一天,十分重要的一項活動便是祭灶,灶神在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神靈,他雖然沒有強大的法力,但卻掌握著人間的衣食以及禍福,是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居家之神。民間素來有過小年的傳統,但小年具體在哪一天卻是不固定的,一般來說北方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
  • 小年的來歷由來起源簡短介紹 小年風俗習俗南北方有何不同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由於全國各地風俗不同,故而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 小年祭灶的美麗傳說
    灶君上天言好事,灶媽下地保護儂。 庇佑儂爹有錢賺,庇佑儂奶福壽長。 庇佑儂哥娶哥嫂,庇佑儂弟討弟人(弟媳)…… 昨日是臘月廿四,這一天福州各家各戶都要在自家灶前擺設供品,焚香禱拜,唱這首民謠,為灶神上天述職餞行。祭完灶,年味兒也就越來越濃了。 「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灶的時間並不相同。」
  • 小年二十三祭灶王爺,你知道關於灶王爺的故事嗎?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每年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這一天是小年,小年要吃灶糖,因為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在有些地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還要在廚房擺放灶王爺的神像。但是大家知道灶王爺到底是誰嗎,祭奠灶王爺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典故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農曆小年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小年夜有什麼講究注意事項
    臘月廿三、廿四的習俗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 各地小年是哪一天及如何過,老祖宗的傳統不能忘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期間漢族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 「小年夜」新年未到,小年先行,灶起來吧!安科瑞楊瀾
    祭灶之說,先秦有之。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 小年後,福州人祭灶,5種小吃不能少,看看都有什麼吧
    北方臘月二十三小年後就是我們福建人的祭灶日了。在祭灶這一天,按照傳統習俗要拜灶神,當然也是為了讓新的一年日子更加的紅紅火火的,福州人「祭灶」是有講究的,5種祭拜用的傳統小吃一個都不能少,到底都用哪些小吃來祭灶,下面讓我和大家詳細說說吧。
  • 小年,一首詩詞告訴你,如何祭灶祈福
    小年,是指農曆的12月23或12月24,各地不徑相同。小年,這個節氣 在北方尤為隆重。小年至,年味漸濃從這一天開始就需要準備迎接新年的一應物品了。小年,從祭灶開始,接下來的幾天家裡就要開始拂塵打掃衛生迎接新年了,剪窗花、貼春聯、沐浴、準備新年的食物等等。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
  • 上海小年吃什麼有哪些習俗
    發布於2012年01月18日  據《新聞晨報》報導,今天是臘月二十四,也是江浙滬一帶的祭灶日,各家準備粽子糖、糯米糰等給灶王爺送「糖衣炮彈」,這也意味著從今天開始,江南民間正式進入春節的各種準備和慶祝活動。昨日微博平臺上,各地網友圍繞「祭灶」和「小年」熱鬧地交流展現了南北習俗的差異,記者也藉機採訪了民俗專家解讀上海的祭灶日。
  • 春節那些事兒:小年、掃塵、祭灶、除夕,初一去拜年、初二回娘家
    這些年隨著祖國的發展壯大,不僅中國人熱愛春節,很多老外也喜歡上了有趣的春節,過了這麼多次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