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劫後文物何處覓?西交民巷87號奇石成堆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一百五十年前的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一場暴虐的大火,焚毀了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英法聯軍在縱火之前,劫掠了圓明園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六朝積蓄的珍寶。此後劫餘倖存的亭臺樓閣和全部古樹名木,又被不法之徒盜賣為建築材料和燒製成木炭出售。進入民國以後,各方權貴又大量拆取圓明園遺留的奇石碑刻和石雕石材用以裝點花園庭院。日寇入侵時期,為彌補糧食不足又推行在圓明園開荒種田,破壞了園林的山形水系。圓明園歷經搶劫、火劫、木劫、石劫、土劫五番劫難,昔日的富麗奢華萬千氣象蕩然無存,令人扼腕。經年歲月後,有些劫後的遺石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今年是圓明園罹難一百五十周年。讀過圓明園遭遇石劫的史料,我在掩卷長嘆之餘,萌生了探尋散落在京城圓明園奇石的願望,看看這些劫後餘生的靈石現在怎麼樣。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頒布《退位詔書》,宣告清朝統治結束。由於當時的民國政府承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此後頤和園仍屬溥儀小朝廷的內務府管理。1914年,小朝廷內務府裁減官員,由頤和園官員兼管圓明園。1928年,北平市政府成立管理頤和園事務所,仍舊兼管圓明園。就是這些兼管圓明園的機構,因為經費不足,將圓明園遺留的奇石碑刻和石雕石材以一元錢一馬車的價格出賣,還有各方權貴連這一元錢也不肯出,強行前來拆運。有史料說,那時每天前來圓明園裝運石頭的馬車有幾百輛,持續裝運了三十餘年。

  ■民國修建中山公園時,用了不少圓明園遺址石料,還陸續運來4座鐫刻有乾隆皇帝題字的觀賞奇石

  北京天安門西側的中山公園,原為明清兩代皇家社稷壇,1914年改建為北京的第一座公園,因地處市中心而命名為中央公園,1928年9月5日更名為中山公園。

  社稷壇始建於1421年明朝永樂皇帝定都北京時期,其核心建築物是用於祭祀太社神和太稷神的五色土祭壇。太社,是土地之神。太稷,是糧谷之神。社稷壇,也就是皇家級的「土谷祠」。

  1913年3月19日,民國政府在故宮太和殿為去世的隆裕皇太后舉辦了哀悼會。當時負責哀悼會交通秩序的交通部總長朱啟鈐在巡視交通時,發現社稷壇自清朝覆亡停止祭祀以來,房屋破敗,垃圾遍地。1913年秋,朱啟鈐改任內務部總長之後,決定將社稷壇收歸國有,改建為中央公園,於1914年10月10日對外開放。當時在建房修路、疊砌假山時,使用了不少圓明園遺址的石料,還陸續運來了4座鐫刻有乾隆皇帝題字的觀賞奇石,這就是著名的搴芝石、繪月石、青雲片石和青蓮朵石。

  我在查閱了相關史料後,在一個陰雨淋漓遊人稀少的日子,前往中山公園去尋訪那些來自圓明園的奇石。

  搴芝石,是一座6尺高的太湖石,「搴」讀音為「千」,意為「拔」。此石狀如挺拔靈芝,故被乾隆皇帝命名為搴芝石,原在圓明園東部的長春園含經堂淳化軒的庭院裡。

  位於湖心島上的含經堂,是長春園的核心建築群,是乾隆皇帝藏書之所。《四庫全書》精縮本《四庫全書薈要》12000卷,就藏在含經堂霞翥樓的味腴書室。含經堂後院的淳化軒,收藏著北宋淳化三年皇家刻印的字帖集《淳化閣帖》,收錄有古代帝王及王羲之等名家書法作品共10卷420幅。乾隆皇帝還將《淳化閣帖》翻刻成144塊石版,鑲嵌在淳化軒兩翼的24間迴廊裡,他在《題淳化軒》詩中說,「如翼兩廊砌帖版……展屏太湖得怪石」。嶙峋怪異的太湖搴芝石,當年就豎立在淳化軒庭院裡。1914年,朱啟鈐將搴芝石運到中央公園,安放在五色土西邊的宰牲亭前。

  繪月石,有半月形的孔洞,夜晚時月光透過孔洞可在地面投射出月牙狀的光影,因而被乾隆皇帝命名為「繪月」。繪月石當年也在含經堂後院的淳化軒庭院裡。1919年,鐫有乾隆題字的繪月石,被運到中央公園,安放在水榭北邊小島上的四宜軒旁。四宜軒是由社稷壇的壇神廟改建而成,「四宜」寓意著春花夏風秋月冬雪,一年四季皆宜遊賞。

  青雲片,是長達一丈的青色巨石,勢若一片騰飛的雲霞,因而被乾隆皇帝命名為「青雲片」。明代天啟年間,有位酷愛奇石的京官米萬鍾,在京西大房山得到了大青小青兩塊巨石,本想運到位於海澱的私家花園「勺園」,因被魏忠賢迫害罷官而中止,遂棄置巨石於良鄉道旁達百餘年。乾隆皇帝去易縣西陵祭祖途中,發現了這兩塊巨石,他將三丈長的大青石命名為「青芝岫」,運到清漪園(今頤和園)萬壽山腳下的樂壽堂,將一丈長的小青石命名為「青雲片」,運到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別有洞天」景區裡的時賞齋。乾隆皇帝有《時賞齋》詩句:「當門湖石秀屏橫,坐喜松陰滿砌清」,吟詠的石頭屏風就是這塊青雲片巨石。1925年,青雲片被運到中央公園,安放在來今雨軒西邊的路旁,1971年,又移至來今雨軒南邊現在的位置。

  青蓮朵,是乾隆皇帝得自杭州的南宋名石。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時,慕名到南宋故都杭州德壽宮遺址,去尋訪一塊刻有梅樹和芙蓉石的「梅石碑」。乾隆皇帝見梅石碑畫面已經模糊,旁邊的梅樹已經枯萎,只有那狀若蓮花盛開的芙蓉石,尚自孤寂地依傍在古碑側畔。乾隆皇帝頗生感慨,將芙蓉石撫摸良久。不料蓄意獻媚的地方官,隨後就將芙蓉石用船運到北京。乾隆皇帝說,他當時沒想帶走此石,既然運來了又不易退回,只好收下,安放在圓明園長春園裡的茜園太虛室老松樹下。乾隆皇帝將芙蓉石改名為「青蓮朵」,他有一首《題太虛室》詩說,「飛來德壽青蓮朵,辭卻梅英伴老松」。1927年,青蓮朵被運到中央公園,安放在五色土祭壇西門外的小山坡下。

  傳說青蓮朵奇石下部形似荷葉,上部形似荷花,溼潤以後還會呈現出粉紅色,我看到雨中的青蓮朵,色澤確實如此。

  中山公園還有一座「景自天成」碑亭,亭中的蘭亭八柱和《曲水流觴圖》詩畫碑,都是來自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坐石臨流景區。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王羲之和大名士謝安、孫綽等42人,在山陰縣蘭亭的水邊聚會飲酒做詩,王羲之寫作了《蘭亭集序》以為紀念。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舍衛城以南跨水建亭,亭子有八根石柱,鐫刻著歷代書法名家和乾隆皇帝自己臨摹的《蘭亭集序》和《蘭亭詩》八篇,還有一座鐫刻著《曲水流觴圖》的詩畫碑。1917年詩畫碑運至公園,1941年蘭亭八柱也被運至公園,1971年,公園利用蘭亭八柱建造了景自天成碑亭,將詩畫碑立於亭內。

  ■原燕京大學(現北大)有大批圓明園運來的石件點綴校園

  又是一個陰雨的日子,我來到了北京大學燕園。在西門外有一對來自圓明園的石獅,門內有一對來自圓明園安佑宮的華表。雨中的華表,被雨水衝淡了當年暴虐烈火留下的枯澀,泛出些許幽怨的潤澤。安佑宮,位於圓明園西北部,宮門前方大牌坊的題詞是「鴻慈永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雖然安佑宮已經被毀,但是它的樣子可以在景山公園見到,因為景山壽皇殿就是模仿安佑宮建造的。安佑宮不同於景山壽皇殿之處,就是在宮門三座牌坊的前方多出一座大牌坊,而且四角還矗立著兩對華表,燕園的華表就是其中的一對,是於1925年運來的。

  現在北京大學的校址,以前是燕京大學的校園燕園。1919年燕京大學成立時只有崇文門內盔甲廠胡同狹小的校舍,1921年首任校長司徒雷登買下了燕園,興建新校舍,1926年燕京大學遷入燕園。燕園中部,就是明朝京官米萬鍾「勺園」的舊址,清朝成為附屬圓明園的淑春園,曾被乾隆皇帝賜予和珅。燕園北部,是隆裕皇太后賜予光緒皇帝七弟載濤的朗潤園。1924年前後載濤管理過圓明園,曾將大量石件運回朗潤園,燕京大學也運來了大批圓明園石件來點綴校園。

  華表後邊的辦公樓前,有一對石雕麒麟,原在雍正時期圓明園大宮門前,乾隆七年(1742年)移至安佑宮。辦公樓臺階中間的雲龍紋丹陛石,也是來自安佑宮,另一塊更大的安佑宮丹陛石,則於1937年被移至頤和園東宮門前。

  當年乾隆皇帝將來自杭州德壽宮遺址梅石碑旁的芙蓉石,改名為青蓮朵,安放於圓明園之後,又仿製了兩塊梅石碑,一塊送到了杭州,一塊安放於圓明園青蓮朵所在地——茜園的碑亭裡。茜園這塊梅石碑,現在位於未名湖南岸臨湖軒的西側。

  在未名湖北岸,立有四扇石屏,鐫刻著四行文字:「畫舫平臨蘋岸闊,飛樓俯映柳陰多,夾鏡光澄風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很多朋友疑惑這首詩為何不押韻,其實這不是一首詩,而是刻在四扇石屏上的兩副對聯,原來分別鑲嵌在圓明園夾鏡鳴琴景區一座石拱橋的橋洞兩側。

  「夾鏡鳴琴」,也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福海南岸,乾隆皇帝說過,夾鏡鳴琴是取自李白「兩水夾明鏡」詩意命名的。「兩水」是指石拱橋兩側的湖水,「夾鏡」是指半圓形的橋洞和倒影形似夾在水中的圓鏡,「飛樓」就是石拱橋東邊山峰上的廣育宮,「鳴琴」則是山峰瀑布的流水聲,而「畫舫」,當是指夾鏡鳴琴景區東邊的另一處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別有洞天的石舫。這座石舫靠在岸邊,上面建有房屋,被乾隆皇帝命名為「活畫舫」。乾隆皇帝說過,木頭畫舫漂蕩在水面上才是活動的,石舫怎麼活動呢?因為「流水窗前過,行雲天上披」。很巧合的是,現在的四扇石屏對面湖心島旁也有和珅遺留的石舫。

  連接湖心島至未名湖北岸的那座石橋,橋身兩端寬中間窄,故稱蜂腰橋,來自圓明園西洋樓的方外觀。方外觀是一座三面環水的洋樓,水渠上原來跨有三座蜂腰橋,橋身兩側立面雕刻著西洋花卉紋飾,並且以欄板雕刻精美著稱。現在欄板已經不存,但是橋身上邊還留有安裝欄板的榫眼。

  未名湖西岸水中的翻尾石魚,原在圓明園西洋樓諧奇趣的噴水池中,當年從魚口可以噴出高達十餘米的水柱。翻尾石魚西邊的山坡下面,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圓明園《種松戲題》詩碑。詩碑正面鐫刻著乾隆皇帝作於1787年清明時節種植松樹的詩篇,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適宜種樹,種下的小松樹雖然不像柳樹那樣生長迅速,但是百年之後可以留給後人觀看。詩碑背面還有一首《土牆》詩篇。土牆,是使用火槍打靶時遮擋子彈的安全牆,位於圓明園最西邊的山高水長景區。「山高水長」也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由於地勢開闊,建有射擊場,也是元宵節施放煙花的地方。乾隆皇帝在詩中寫道,四十年前,他在這裡練習火槍,後來在木蘭圍場射殺過許多老虎,如今雖然不來打槍了,但是還在懷念這個地方。

  燕園裡面來自圓明園的石雕碑刻還有不少,散布在早年興建的宮殿式校舍之間,點綴得校園如同花園。

相關焦點

  • 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或為元初金口河故道,老街竟有古碼頭痕跡
    東交民巷對於北京人來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習慣上將它和西交民巷聯繫在一起。它們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抵北新華街,東西縱貫3公裡有餘。這是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古老街巷,它的發展演變自然吸引著歷代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 東交民巷鋪位舊貌
    因從事郵政多年,熟悉裡巷鋪肆,居民情況,乃就記憶所及,爰將改稱租界前東交民巷之舊貌,記之於心而筆之於文。究其微旨,迨欲以此誡後世子孫勿忘根本,促他日振興民族,雪此國恥。寓意良屬深遠。王述唐服役郵政數十年,舊北京之閭巷街衢,人情風物以及掌故軼聞知之甚詳,惜多未能筆錄傳世!此人今已作古,而改建前東交民巷之舊貌,能識者蓋亦鮮矣。此篇實為不可多得之歷史資料。特轉錄於此,俾供讀者參考。
  • 今日的東交民巷,依然刻在北京人心裡!
    最近各種各樣的北京攻略,把東交民巷炒成了網紅景點。可在北京人的眼裡,東交民巷不止漂亮那麼簡單。它背著沉甸甸的歷史和講不完的故事。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先後有英國、法國、美國、俄國、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並將東交民巷更名為使館街。
  • 秋遊圓明園——走進圓明園展覽館
    作者/臨海憑風出了"方外觀",講解人帶領隊伍去了圓明園的展覽館,我也跟隨講解人去了。圓明園的展覽館位於圓明園西洋樓前,建於1979年。該館有大量珍貴文物、圖片和影視錄像,有按原貌複製的"圓明園"微縮模型,詳細介紹了圓明園的景觀,並再現了一代名園的興盛歷史。
  • 於視乎丨東交民巷閒逛記:歷史只留下了它想留下的東西
    東交民巷和臺基廠大街交口的東北角是聖彌額爾天主堂,這裡原為義大利使館用地,《辛丑條約》後改屬法國使館,後改為天主教堂,始建於1901年,整體建築為哥德式風格,坐北朝南。臨東交民巷的院門及南院牆基本保持原貌。此教堂是外國人在北京修建的最後一座天主堂。
  • 帶著100張老照片逛東交民巷 走過一個世紀的繁華與屈辱
    除了哥德式風格的教堂,沿著東交民巷奔西,我們還能找到當年法國人遺留的不少痕跡,最重要的莫過於當年的法國公使館,西式的門樓,大門口卻是兩隻中式傳統石獅子,有種中西合璧的感覺。不同時間的法國公使館大門而100多年前,它是清朝滿洲貴族景崇的府邸,景崇因獲罪遷出,其子純堪承襲爵位,府邸改稱「純公府」。
  • 圓明園流失文物在香港拍出7400萬天價(圖)
    昨日上午,一件圓明園流失文物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以7400多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  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之所以認定此罐為圓明園流失文物,主要依據其底部「放山居643號」的字樣。
  • 美麗中國: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終於對上號啦(圖)
    題記: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形成於1901年至1912年,是一個集使館、教堂、銀行、官邸、俱樂部為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2001年6月25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被列入「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群」的建築有13處:1、淳親王府:東長安街14號。
  • 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大多知錯歸還文物,只有這兩個國家不知悔改
    反而是守衛圓明園的二十多名技勇太監,在首領任亮的帶領下奮力抵抗,最終全部壯烈殉職。當天晚上7時,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入福海身亡,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建築藝術傑作遂落入英法聯軍手中。 第二天,數不清的英法聯軍士兵衝入圓明園進行搶掠。在長官的刻意縱容下,失去約束的士兵們不但搶掠文物,還肆意毀壞園中珍貴的建築物。
  • 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德國率先道歉並歸還文物,唯獨此國恬不知恥
    在戰爭年代,無數國寶級文物遭到洗劫,還有很多至今不知道下落。 圓明園中的珍寶實在是太多,根據當時一個英軍目擊者回憶:整個法軍營帳內堆滿了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鐘錶,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繡品。有一個名叫赫裡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他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並享用終身。園內的文物珍寶很多都是價值連城,如今大部分已經不知去向。
  • 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回家! 文物歸家"路在何方"?
    相關資料顯示,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國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後立即開展信息收集、鑑定研究,在基本確認青銅「虎鎣」為圓明園流失文物後,數次通過多種渠道聯繫英國相關拍賣機構,希望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
  • 圓明園迎來馬首銅像,民間收購海外中國文物之路有多遠?
    12月1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至此,馬首銅像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百年回歸之路畫上圓滿句號。  近年來,眾多中國文物陸續回流,頻頻回歸公眾視野。然而,流失文物回國之路有多艱辛?民間力量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 圓明園珍貴流失文物在法被盜 小偷7分鐘盜15件展品
    昨天,位於巴黎南部的楓丹白露博物館中國館15件珍貴展品遭竊,其中包括圓明園核心文物銅胎掐絲琺瑯麒麟和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均為「無價之寶」。其中琺瑯麒麟原為一對,另一隻現被臺灣一位文物家收藏。西面羊角狀為東勝身洲,北面南瞻部洲通常呈現矩形,東面的西牛貨州為圓形,而南面的北俱盧洲則呈方形。這些島均由精心鑲嵌的綠松石代表。另有四顆純屬裝飾的多葉形綠松石連綴期間。壇城盤採用大量葉飾。在藏傳佛教的八瑞相(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旋海螺、吉祥結、勝利幢和金輪)之外,還添加了純粹的中式圖案,如鏡子、貢品碗和三足爐。
  • 圓明園流失的文物,價值3000萬,卻被馬未都2408萬「撿漏」
    一、圓明園流失的文物圓明園裡面到底存放著多少的文物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最近幾十年來,國家一直都很看重圓明園文物的找回。而圓明園的流失文物在近些年來也通過各種形式回到中國,其中最著名的回歸就是賭王在世時,捐贈的兩尊十二生肖獸首。
  • 圓明園文物將在英拍賣,文物局強烈譴責,流失的國寶超千萬
    導讀:3月29號英國某拍賣行將在4月11日拍賣青銅文物「虎鎣」等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這消息一處,譁然全國,各界反對聲音高呼。那這青銅文物「虎鎣」到底是何物呢?原來,這是距今3000年前稀有的西周青銅器,因其器蓋和出水口的老虎造型而得名。
  • 圓明園流失文物將在英拍賣 文物局稱尚無法禁止
    新京報訊 (記者蔣彥鑫)繼2009年圓明園兩獸首在巴黎拍賣引發公眾關注後,日前有人爆料稱,又有兩件圓明園文物將在英國被拍賣。  對此,昨日國家文物局表示將高度關注此事。但要禁止拍賣行在國外拍賣中國文物,尚存困境。
  • 圓明園損失文物難以數計 專家:估算達百萬件
    6月28日,圓明園鼠首、兔首回歸祖國,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既為海外流失文物回歸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法,也讓追討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圓明園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劉陽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新聞大家談》時表示,圓明園流失文物估算有一百萬件,但追討面臨很多棘手的問題。
  • 「馬首」重回圓明園,文物回流還有多少待續篇章
    成為首隻回歸圓明園的獸首。馬首的回歸引發了人們對於「十二獸首何時圓滿重聚」的追問,乃至對更多海外文物回家路的求索。文物回流之後的收藏、研究、展覽等問題也正在引起更多的關注。01圓明園馬首百年回家路時隔百餘年,流失海外的圓明園馬首銅像終於在11月13日正式回歸。
  • 在國外拍賣的圓明園文物已被持有者收回 Looted Chinese relics...
    文物確認來自圓明園  10月下旬,英國邦瀚斯拍賣行(Bonhams)在其網站上宣布,將於11月8日拍賣兩件來自中國「夏宮」的文物。分別為清嘉慶白玉鏤雕鳳紋長宜子孫牌。以及清乾隆青玉雕仿古獸面紋提梁卣,為青玉雕成。此前還曾在上海預展過。有關專家考證了兩件文物的出處,「夏宮」就是中國的圓明園,文物的流失過程也顯示其確實來自圓明園。
  • 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強烈譴責
    原標題: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強烈譴責   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虎鎣被強拍   國家文物局表示強烈譴責 中國拍協表示將聯合所有文物拍賣企業永不與該拍賣行合作   昨天,疑似中國圓明園流失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