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痛、牙疼、面神經疼等臉上某個部位疼痛時,面部表情或臉型發生變化,如額頭皺紋加深、面部輕輕抽搐,一側眼瞼下垂等。面部表情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心情及心理狀態,如果心情舒暢,臉上就明朗;如果愁腸百結,臉上就陰沉鬱悶。當一個人的表情,也就是喜怒哀樂表現得異常強烈,或者相反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時,都要考慮是否精神狀態不正常,得了精神病。
患有嚴重神經官能症和精神病的人,只要看他的神色和面部表情,就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患有抑鬱性精神病的人沉默寡言、整天不願和人談話;而情緒高漲、狂躁不安與情感低落、淡漠沉悶交替出現時,大多患有狂躁憂鬱症。而神經質的人,經常皺著眉頭、沒著沒落、焦躁不安,有時嘴裡牢騷不斷,這種人並沒有什麼大病,卻經常向醫生誇大自己的症狀,訴說這兒、那兒不舒服,這種人應請神經內科或精神病科大夫診治。
有些疾病病情到晚期,瀕臨死亡時,患者臉上常出現特有的「死相」面容。由於衰弱、營養不良而衰竭、皮下脂肪消失、皮膚乾枯、兩眼深陷、鼻子尖削、面頰塌陷、口唇鬆弛、臉色土灰,這種面容醫學上叫惡液質。這種惡液質大多見於晚期癌症、晚期肝硬化病人。患急性腹膜炎的病人也可見到特殊面容,由於發生脫水、體液分布異常、循環障礙,出現「腹膜炎貌」。
這種面容,並不意味著病人瀕臨死亡,而是表示病情嚴重。由此可見,由於人的臉色和表情可以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因此,如果發現與平時有什麼改變,應想到有可能患了某種疾病,及時去醫院檢查,以及早確定病因。當徹夜不眠的工作後、身體疲勞過度或婦女月經期等,經常可發現眼圈發黑的情況。如果婦女每次月經期都出現眼圈發黑,月經量並不比平時多,不必擔心。
一般來說,疲勞感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所有的疾病早期都有疲勞感、倦息。所以,如果沒有什麼明顯的原因而時常感到疲勞,應予以重視。換句話說,往往在人感到疲勞、體力下降時,容易受到細菌、病毒感染而罹患疾病,因此對出現眼圈發黑的現象應予以警惕。當發燒、因出血而繼發貧血、患有癌症等惡性疾病、食慾很好而體重減輕、患糖尿病或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等疾病時,人都會感到疲勞。
在沒有器質性疾患,由於神經官能症、心身疾患等精神因素也會感到身體疲勞。睡眠不足時眼圈發黑。當連續熬夜後美美睡上一覺,身體疲勞恢復後醒來,頓覺頭腦清醒,精神煥發,雙目有神,眼周的陰影也就完全消失了。患有失眠的人大多是神經質的人,這種人越睡不著越胡思亂想,徒勞的傷神,也就越發睡不著覺。失眠也是某些疾病的症狀,如疼痛、搔癢、腹瀉、腹疼、牙疼、頭疼或高血壓、動脈硬化、老年性精神病。
以及其他引起失眠的疾病等。當原發病治好後,失眠也隨之痊癒。因此,當出現眼圈發黑時,如果不是因為失眠、生活不規律引起的,就應考慮是否有肝臟病、甲狀腺等內分泌病隱患,有必要去內科詳細檢查。經過詳細檢查,即使什麼異常也沒有發現,也應想到,一切疾病都是從疲勞開始發病的,而眼圈發黑就是一個信號。當出現眼圈發黑時,要注意保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營養充分,恢復身體的健康狀況。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靈也就是大腦。換句話說,眼睛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人的思維、情感。人的畫像也好、雕塑也好、照片也好,成功的關鍵在於眼睛。「畫龍點睛」的意思也在於此。從眼睛的變化也可以了解人體的健康狀況,對醫生來說,根據眼睛的變化判斷病情比顏面更可靠。眼睛也比語言更能真實的流露本人的心理活動。不善言詞的人或啞人可以用眼睛表達他的要求、意願;患有身心疾病、精神病的人,也可以從其眼神中得到證實。總之,眼睛可以出現各種複雜的變化,如眼睛的顏色、眼分泌物、眼球活動方式、眼淚的多少、眼結膜的充血狀況、眼臉是否下垂、眼角是否上吊、眉毛的變化、視力變化等,都和某些疾病有關;眼淚、眼分泌物及眼睛顏色的改變,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