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青誦古| 論語.學而篇 領讀版

2021-02-17 李漁故裡吟誦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臺北孔廟"春祭" 五種語言誦《論語》
    3月13日早上,臺北孔廟舉行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儀式包括鳴鼓、迎神、進饌、恭讀祝文、送神等29項禮節,現場鼓樂陣陣,煙氣繚繞,古味十足。圖為孔廟大成殿典禮現場。中新社發 符永康 攝   中新社臺北3月13日電 題:臺北孔廟「春祭」:五種語言誦《論語》  中新社記者 符永康 董會峰  3月13日早上8時許,臺北孔廟鼓樂齊鳴,隨著執事者一聲悠揚的禮唱——「啟扉!」身著白色唐裝的禮生打開三道正門,掀開了一年一度「春祭」典禮的帷幕。
  •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
  • 論語 | 學而篇第一
    《論語》孔子弟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稱子,閔子、冉子單稱子僅一見。學:誦,習義。凡誦讀練習皆是學。舊說:「學,覺也,效也。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謂之學。然社會文化日興,文字使用日盛.後覺習效先覺,不能不誦讀先覺之著述測二義仍相通。時習:此有三說。一指年歲言。古人六歲始學識字,七八歲教以日常簡單禮節,十歲教書寫計算,十三歲教歌詩舞蹈,此指年為時。二指季節言。
  • 【微課】讀《論語》,寫心得(一) 《學而篇》上 李燕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大學生活中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論語分享|學而篇第一 1.8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能向學,可不固陋。行事當以忠信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不要怕改。」 朱熹朱夫子在對這句話的解讀中,引用了遊氏的話: 遊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慶斌夜語】匪唯摭華,乃尋厥根,聽學《論語》的跑步狂想
    【慶斌夜語】匪唯摭華,乃尋厥根,聽學《論語》的跑步狂想 2020-05-29 05: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起學《論語》1.17 學而篇第一總結
    ▲雙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隨時翻閱一起學《論語》課程啟動至今,學而篇已學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講義全貌、誦讀卡、原文誦讀、線上學習交流已全然呈現,今複習本篇並組織語音串講一次一起學《論語》1.17學而篇總結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論語 | 學而篇第二
    點擊上方綠標  收聽葉子領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作亂:亂、謂逆理反常之事。務本:務,專力也。本,猶根也。亦始義。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學所重最在道。所謂道,即人道,其本則在心。人道必本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雖若自然當有之事.亦資於人之能誘發而促進之,又貴於人之能護養而成全之。凡此皆賴於學,非謂有此心即可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處之大道。
  • 一起學《論語》15.5衛靈公篇——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一起學《論語》15.5
  • 論語 · 學而篇(一)
    倒是那學什麼、怎麼學的大深意,卻是很有必要說上一說的。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那麼,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呢?是學問。許多人把學問當作知識,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識海量,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那恐怕一輩子什麼都不用幹了,只做學生就夠了。儘管哲人說,學無止境,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也要有選擇地學。
  • 大冶三千小童國學館邀您挑戰《論語》共誦金氏世界紀錄
    2019年11月9日,禮樂和鳴,莊嚴肅穆,全球共誦《論語》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活動啟動儀式在大冶三千小童國學館隆重舉行。30多位小國士在父母的陪同下參與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部《論語》,全球共誦《論語》挑戰金氏世界紀錄活動。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76課 11.20)
    ◎左克厚老師:https://www.lizhi.fm/707543/2640163689058648070又,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所謂踐跡也。先王之教,若《說命》所謂「學於古訓」,《康誥》所謂「紹聞衣德言」,以至於《詩》、《書》六藝之文,三百三千之則,有一非踐跡者乎?善人者,忠信而未學禮,篤實而未日新,雖其天資之美,亦能暗與道合;而足己不學,無自以入聖人之室矣。◎沈穎越:善人,聖人,仁人,君子。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學而篇 第一章
    【本篇引語】《論語》以學拉開孔門的大幕,彰顯學在孔門中的位置。設立仁為最高的精神目標,以學問的方式追求至道,創萬世師表,開立學門,大批量地為社會培養人才,敦化社會風氣,有志的君子因之而獲得立身處世行道的理論依據和道義支持,這都是孔子的貢獻,也是《論語》以學而開篇的宗旨。
  • 《悟學.第156篇》皓首窮經以致用也
    《悟學.第156篇》論語. 子路第十三.新解讀(五)悟學.十八子 20200412 亥-子135 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譯文】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通曉;派他出使別國卻又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 讀《學庸論語》一百體會分享
    基於朋友對我的完全信任,於是淺談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過程,拿出自己的建議供他們參考,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關於開辦讀書會朋友提出的問題,我當即回復他:「 如果您對讀經感興趣可以先看一下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網上搜一下就行。」並立即捐贈給讀書會十本《學庸論語》。朋友非常歡喜。
  • 論語 · 學而篇 第一
    】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
  •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前言
    《論語三反——舉一反三學論語》是一本講《論語》的書,所謂「三反」,有兩個含義,或者說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舉一反三」,語見《論語》——「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實,《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說的也是反覆再三。孔子偏愛天才學生,經常讚許他們能夠舉一反三:比如,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子貢、子夏都能引用《詩經》裡的話佐證他的論點,他就會用「始可與言《詩》已矣」表示讚許;再比如,孔子曾經這樣評價顏回———「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