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第一爐香》:人生沒有回頭路,走錯一步,萬劫不復

2020-12-20 時光了了

01.

所有的禮物背後都是標有價格的,你以為是免費,實際上你需要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不要為了快而選擇走捷徑,有的路一旦走錯了,就再也回不了頭了。

很多人都愛做夢,可辛德瑞拉的故事只發生在童話故事裡,沒有人可以輕易就得到幸福,藏不住內心的虛榮與拜金,試圖走捷徑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註定會輸的很慘。

張愛玲的《第一爐香》裡,年輕的葛薇龍不相信這些,或者說她高估了自己的定力。

她以為她可以全身未退,殊不知從她一腳踏進姑媽梁太太的府上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萬劫不復的結局。

薇龍是大學在讀的學生,隨著家人避難從上海到了香港。

在這個繁華的地界,清純的女大學生薇龍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那種紙醉金迷的生活,對她散發著極大的誘惑力。

她想融入上流社會,但她連學費都成問題,這種想法無異於是白日做夢。

父母花光了積蓄,打算回上海,但見過了大世界的女孩子,怎會心甘情願的回去。

她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為了讀書,繼續學業。

02.

為了留在香港,薇龍找到了曾與自己父親有過節的姑媽梁太太。

梁太太不是個好女人,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她就是個「老鴇」,府裡養著幾個漂亮的丫鬟,用來籠絡那些達官貴人。

梁太太年輕的時候,不顧家裡人的反對和一家人的臉面,嫁給了一個富商做姨太太。

富商死後死後,她繼承了全部的遺產,因此在香港混得風生水起。

薇龍的父親也告誡過她,不要去找梁太太,但奈何錢的誘惑太大,她想找姑媽資助自己的學業,這樣她就可以留在香港,繼續學業,等到更好的未來。

薇龍將成年人的世界想得太過簡單,梁太太看上了她的臉蛋,所以願意資助她上學,除此外還給她定做了許多漂亮的衣服,本來窮酸的她也開始慢慢變得像名媛一樣。

梁太太請人教薇龍禮儀和舞蹈,她開始在梁太太的安排下與有錢人接觸,這個時候的她,在梁太太可以的引導下,內心開始動搖起來。

在薇龍的世界觀裡,一直以為畢業以後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是很不錯的生活。

但卻沒想到在結識了這些有錢人以後,她的思想觀念開始巨變,她未來即使找到不錯的工作,但她一個月的薪水還抵不過有錢人的一場牌錢。

03.

梁太太一步一步,引誘著薇龍墮落。

或許,這一切都是源於薇龍骨子裡的虛榮和拜金,她享受紙醉金迷的生活,並沉淪其中。

但如果沒有梁太太的可以引導,薇龍或許不會墮落得那麼快,那麼徹底。

見識了上流社會的奢華之後,薇龍的觀念開始動搖。

是啊,即使她再努力工作又如何,窮人想要翻身是很難的,而她現在有機會接觸大把的社會名流,完全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找個有錢人把自己嫁出去,那個時候即使不用工作收入也相當可觀。

這樣的觀念一旦在心裡埋下,就一定會生根發芽。

喬琪喬的出現加速了她內心欲望的萌芽,喬琪喬是個吃軟飯的男人。

雖然在旁人眼裡,他是那樣的耀眼,有著俊美的外貌,家世也很好,但在上流社會裡,他不過是個不入流的私生子而已。

但薇龍愛他,願意為了她付出自己的一切,但她深知喬琪喬這樣的男人風流成性,只有錢才能夠把他留到自己自己身邊。

所以,她自願出賣了自己的身體,默認了姑媽將她介紹給其他有錢男人的做法。

04.

最終,薇龍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她得到了大把的財富,也順利讓喬琪喬娶了她。

在香港這片土地上她過得極盡奢華,她得到了一切,卻過得一點也不快樂。

在車上,她留下了悔恨的淚水,但這樣的結局無法挽回,一步錯,步步錯。

薇龍失去了她的單純和對未來的期待,變成了和梁太太一樣,為了錢不擇手段的女人。

得到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但實際精神卻貧乏了起來,她本來可以有美好的一生,卻因為急於求成,想要快速過上上流人士的生活,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出賣了自己的靈魂,這些華麗的表象背後,其實殘破不堪的內在。

可以說,薇龍的墮落,是在異常清醒的狀態之下完成的,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但她控制不住自己。

從一開始就走錯了路,在香港這個紙醉金迷的社會,一旦踏進了欲望的大門,就再難回頭了。

故事的最後,她對喬琪喬說:「她們是不得已的,我是自願的」。

可能,在某一個時刻,薇龍也曾後悔,後悔當初一腳踏進了梁府,與這個關上門就是「小型慈禧太后」的梁太太與虎謀皮。

或許,當初跟隨父母回上海,人生又是另一種境遇。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不能重來,薇龍走錯了一步,就註定只能走到萬劫不復的境地。

05.

我們還這麼年輕,所有的夢想可以靠自己的雙手一步步去實現,靠出賣自己肉體的這種行為讓人不齒。

即使得到了想要的財富,但你早就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以後就是後悔也沒有機會讓你重來。

金錢的誘惑沒有人能夠抵擋,姑媽梁太太的圈子充滿了太多誘惑,薇龍涉世未深,對這些奢靡的東西極其的嚮往。

她高估了自己的意志,以為自己能夠借到錢以後全身而退,但梁太太這種狡詐之人又怎麼會輕易放走她這顆棋子呢?

梁太太深諳人性,所以從一步步的引誘薇龍自願跳入火坑,再也沒有會有路可走。

沒有社會經驗的年輕人,最好還是少去接觸這種圈子。

有時候你以為是一個小錯誤,但當你跳進去以後才會發現,這個錯誤你根本無法挽回。

明知道是錯,就應該繞道而行,像葛薇龍這樣的女孩,明明知道姑媽梁太太圖謀不軌,但還是執意前往,還同她做交易,這樣的結果只能說是活該。

也許,做有錢人的情人確實來錢很快,但這背後你會丟掉自己的自尊。

你的親人朋友也會因為這種行為和你斷絕來往,看似你得到了財富,但其實你丟掉的是自己的一生。

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在人生的路上,不要選擇走捷徑。

因為,有些捷徑,通往的是萬丈深淵。

相關焦點

  • 《第一爐香》:張愛玲對自己嫁給胡蘭成做出的預言
    很多人不理解,張愛玲怎麼會「嫁給」胡蘭成,那是你沒有讀懂《沉香屑:第一爐香》。
  • 聽書|細讀張愛玲《第一爐香》:一個高度電影風格化的開頭
    導語:最近因為許鞍華導演打算翻拍張愛玲的《第一爐香》,所以關於《第一爐香》的話題又熱門起來。張愛玲作品集之《第一爐香》,花城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爐香》發表於1943年,是張愛玲從香港回上海後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張愛玲叩響上海文壇的處女作。同時,《第一爐香》也是非常具有文學能量的一部作品,無論是主題、風格、寫作手法,張氏風格已臻於嫻熟。
  • 《第一爐香》:幸福沒有捷徑,婚姻不是女人的歸宿
    01 因為心情不好,所以找來《第一爐香》——我喜歡這樣的調調。畢竟,張愛玲筆下的愛情就是如此抵死纏綿。如果當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她的人生又會怎樣?咱們試想一下:女大學生,接著就在學校教書。遇到一個有才華,但收入不高的男同事。接著,算是幸福在一起。但,柴米油鹽、鍋碗瓢盆往往就能讓你的愛情瞬間死·亡。接著,要麼就是你在妥協;要麼就是對方在遷就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婚姻也可以順利走到了盡頭。
  •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一個女孩,如何在欲望中墮落的?
    張愛玲與上海有著割捨不斷的情緣。她生於斯,長於斯,在這座城市走紅,也在這裡遇見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為此,張愛玲在散文中坦言,她喜歡上海人,還「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在這本「傳奇」中,《沉香屑·第一爐香》是最早發表的一篇小說。也正是通過這篇小說,23歲的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而紅。
  • 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首部電影《第一爐香》,你了解多少?
    提起張愛玲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她是我國的現代女作家,寫過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亦或者是《遲暮》《秋雨》等等散文,這些都是很多讀者喜歡閱讀的文章。
  • 《第一爐香》原著:葛薇龍自甘墮落,終究是忽視了人性
    導讀:張愛玲的第一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被許鞍華導演改編成電影,這部小說的篇幅並不長,但是卻值得每一個年輕姑娘仔細讀一讀,受益終身。張愛玲是中國非常著名的女作家,被她的前夫胡蘭成稱為「民國奇女子」。
  • 張愛玲《第一爐香》:愛不是自甘墮落的藉口
    可是有些人撞了南牆,即使頭破血流,也不會回頭,到了黃河,即使親眼所見,也不會死心,偏要一條路走到黑。在這條漫長的人生路上,我們是摸索著前進的,前路是光芒萬丈,還是無盡深淵,是鳥語花香,還是荊棘滿布,我們都無從知曉,但當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要知道迷途知返。
  • 走錯了路,要記得回頭;愛錯了人,要懂得放手(句句走心)
    走錯了路,要記得回頭; 看錯了人,要懂得放手。 誰都不傻,誰也不笨,用眼看人,會走眼,用心感受,才是真。世上的事,多是這樣,有順,有逆;人生的情,也是如此,有喜,有悲。在漫漫人生路上,一個錯誤,或許只是個小小的考驗,懸崖勒馬,你會遇見更好的自己,但是繼續犯錯,就是不知死活了,不論什麼時候,走錯了路,都要記得回頭!改正,永遠都不晚!走錯了路,要記得回頭,愛錯了人,要懂得放手,陪你走過困苦的人,要記住,與你歷經風雨的人,要珍惜。
  • 讀《第一爐香》:女人不易
    昨天看到個新聞說,許鞍華拍了《第一爐香》,預計今年上映。就去把這篇小說又找出來讀了一遍。這有點像走在街上,無意間聽到一首歌,忽然就想念一個人,新聞和歌無非就是個觸動情緒的開關罷了。《第一爐香》是收在《傳奇》這部集子裡的第一篇文章,仿佛看到過有人說這是張愛玲小說的成名作-也不知道是不是。我一向對這些事不大在意。
  •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小說的兩把鑰匙,意義與意象在寫作中的應用
    為什麼有人感覺張愛玲的作品讀不下去,是因為張愛玲的作品大部分都沒有表現出積極的人生意義,甚至故事裡根本就沒有讀者自己可能會喜歡的角色,這一篇《第一爐香》就是這樣,包括之後的很多作品都有這個特徵。這篇小說講的就是一個叫葛薇龍的女大學生,她是如何一步步墮落的人生故事,裡面的角色沒有我們常說的那種所謂積極的,正面的形象特徵,因此移情的心裡活動在她的作品裡你幾乎無法開展,也就沒有繼續讀下去的動力,張愛玲的作品都是一種揭示人性的作品,因為人性是經不起揭示的,就算我們看清一個好人的真實人性,估計你也喜歡不起來,何況張愛玲筆下的這些人,還談不上是我們眼中的那些所謂高尚的人。
  • 張愛玲《第二爐香》|缺乏性教育的另一種悲劇
    但張愛玲用《第二爐香》告訴我們,從小缺乏性教育也是可以害人的。第二爐香的故事是很短的。張愛玲形容這是一個髒髒的事。「一個髒的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在這圖書館的昏黃的角,堆著幾百年的書一都是人的故事,可是沒有人的氣味,悠的年月,給它們薰上了書卷的寒香;這裡是感情的冷藏室。在這聽克荔門婷的故事,我有一種不應當的感覺,仿佛雲端裡看斯殺的,有點殘酷。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再讀一遍張愛玲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回應」了這一爭議:比起所謂壯烈,她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在她看來,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沉香屑·第一爐香》就是一篇典型的張氏文學作品。女大學生葛薇龍到香港求學,愛上情場浪子喬琪喬,沉迷於香港燈紅酒綠的生活,到最後為了喬琪賣身,一步一步走向墮落。
  • 臺學者發出最後警告,擺在蔡英文面前三條路,一旦走錯,萬劫不復
    對此,臺學者洛杉基分析、預測了蔡當局可能走的三條路。第一條路,趁著中美角力,臺灣當局趁機選邊站,與美國建立更為密切的關係,但此舉必然會激怒大陸,並祭出《國家反分裂法》,便有了正當理由對臺灣進行武統。屆時,美方願不願意介入這場戰爭,付出「流血燒錢」的代價,還得另說。第二條路,就像蔡英文此前所說:「臺灣在遭受第一波攻擊後,會承受,然後再向國際求救。」
  • 張愛玲《第二爐香》:先婚後愛釀成苦果的原因,真是太傻太天真?
    張愛玲的《第一爐香》被稱為「天才少女」之作。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女孩被物質引誘最終失去選擇自由的悲劇故事。《第二爐香》延續了這種悲劇。不過張愛玲把筆鋒轉向了男人,變成了一出男性在婚姻中的悲劇故事。《第二爐香》講述的是大學教師羅傑安白登迎娶了夢中情人愫細蜜秋兒,卻在新婚當夜,因愫細不懂人事倉皇出逃,徹底毀了羅傑的聲譽和前途。最終,羅傑被愛與現實的拉扯,逼到自我了斷。表面看,羅傑與愫細的婚姻悲劇,似乎就是太傻太天真的愫細,一手造成的悲劇。但事情真那麼簡單嗎?
  • 《第一爐香》:淪為交際花的葛薇龍,看似為了愛情實則是為了自己
    #第一爐香小說《第一爐香》是張愛玲24歲時的成名作,文章一發表,便轟動上海灘。對於戰時的文學風格來說,她的文筆風格可謂讓人耳目一新。《第一爐香》講述的是女中學生葛薇龍從學生變成交際花的故事。薇龍馬上就要畢業考大學,由於父母準備回上海老家去,不得不搬離香港。
  • 《第二爐香》不是張愛玲警醒夫妻的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恐怖小說
    有人曾這樣評價張愛玲的兩部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的風格很像英國名作家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了一些《紅樓夢》的影響。不管別人讀了如何,而我是『深喜之』了。」讀了《第一爐香》,感嘆一個女大學的墮落和貪婪。
  • 經典情感系名句,張愛玲語錄
    ——張愛玲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張愛玲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張愛玲有些話不說不代表不了解,有些人不見不代表就遺忘。——張愛玲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時間和機會,不要做的事情總找得出藉口。——張愛玲一個人 ,如果沒空 ,那是因為他不想有空 , 一個人 ,如果走不開,那是因為不想走開 , 一個人 ,對你藉口太多 ,那是因為不想在乎。——張愛玲笑,全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
  • 張愛玲的小說是在反映著她的人生,華麗的袍子長滿了蚤子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四十年代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她的小說不但在當時風靡一時,而且到現在還是有很多讀者追捧她的小說。20歲出頭的女學生張愛玲大器早成,青年得志,1943年,她憑著《沉香屑·第一爐香》嶄露頭角,一舉成名天下聞。
  • 張愛玲——塵世裡蒼涼的一個靈魂
    張愛玲,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爐香也是張愛玲文學夢的開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隨後與好友炎櫻返回上海,這也是張愛玲開始步入文壇的時候。
  • 劉嘉玲蔣欣版《半生緣》遭群嘲,張愛玲筆下的愛情該是怎樣的?
    這種「一見鍾情」,比起張愛玲筆下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的意境,不知道差了幾條街。張愛玲愛情故事的特點,正是把長期以來中國文學作品中構建的那些所謂美好的愛情故事消解掉,就像她所寫的「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愛情不是千瘡百孔」。張愛玲的小說有政治背景、時代底色,但更多的是女性的困苦。在中學畢業年刊的調查欄裡,張愛玲在「最恨」的一項中寫的便是「一個有天才的女孩忽然結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