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師:《認識心性 速證法身》之萬法皆空(十)

2021-01-08 網易

2020-11-06 08:55:07 來源: 心若蓮花開

舉報

  

  心所法(五):二十種隨煩惱

  接下來的二十種隨煩惱心所和下邊的四種不定心所。大家大概了解一下就好。因為要講的是,萬法皆空的萬法。由於篇幅的設計,它們佔有一定的比列,但是就很多人來講,對它們知之甚少,我們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它們之所以被稱為隨煩惱,是因為它們是跟從貪、瞋、痴、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根據作用力的強弱。可以分為: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小隨煩惱。分別是:

  1、小隨煩惱。行相互違,各別生起,共有十種。(1)、忿:對現前逆境,起瞋心。(2)、恨:對過去的忿境,懷怨不舍。(3)、惱:當忿或恨時,身心煩躁惱熱。(4)、害:惱後失去愛心,侵損逼害對方。(5)嫉:不能忍受別人比自己優秀而生瞋心。(6)、誑:就是欺狂。假裝有德行,比別人高,而實行欺騙。(7)諂:諂曲不直。阿諛奉承,隱瞞過失。保其名利。(8)、覆:對於自己的錯誤和過失,極力掩蓋。(9)、憍:執著於自己的成績和優點,沾沾自喜。而生起憍慢心理。憍是對自己的成績產生的高傲心理;慢是和別人的對比,自認為高人一籌,而心高舉。(10)、慳:於財於法吝嗇不肯惠施的心理。貪是希求過多,慳是捨不得施人。

  以上十種。都是由貪、嗔、痴所引起的。他們的生起是個別的,不會同時產生。也不會常常產生。只局限於外境,範圍很小。稱之為小隨煩惱。

  2、中隨煩惱有兩種:無慚、無愧。這兩種心所會與一切不善心所同時生起。力量較重,稱為中隨煩惱。(1)、無慚:對於自己的過失和缺點。不能自我反省。不自以為恥。(2)、無愧:對於自己的過失及缺點。當他人指責和非議時亦不以為羞恥。

  3、大隨煩惱共有八種。遍一切染汙心。即:當小、中隨煩惱生起時,幾個大隨煩惱也會存在。活動力量比小、中隨煩惱大,但比根本煩惱弱,所以被稱為大隨煩惱。它們是修行人要對治的重要煩惱。

  (1)不信:對佛法的真諦和三寶的功德等不能信受。(2)懈怠:不求上進。即:對善業,不努力去做;對惡業,不努力斷除。(3)放逸:不警覺自心,不約束自身,放縱造惡。懈怠是不願做好的行為。

  (4)昏沉:對於所觀境,神智昏暗不能了知。即: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要修的對境。(5)失念:對於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楚。他與昏沉的差別。失念時,神志清楚,但東想西想。昏沉時,神智混沌,模模糊糊。(6)散亂:內心妄念紛飛,不能按住。(7)掉舉:於所觀境,心不安定,不能安止。常常回憶過去的對境。(8)不正知:對於所觀境不能正確了知,產生誤解(很多人不能正確認知自己的夢境、覺受或觀修時的定境,會很容易下道、中邪、著魔等)。或對自心不知如何安住、應安在何處?

  以上都是修行人需要了解和對治的煩惱,不然修行難以上道,更何況提高。特別是從昏沉到不正知,更是在修行提高時需要明知和掌握的(以後會在入定、觀空篇幅詳細講解)

  接下來是四種不定心所(待續)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釋仁清 拙筆 20、2、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仁清法師:法報化三身是什麼意思?
    福報功德,他圓滿的是佛的色身,而智慧功德是圓滿的佛的法身。根據我們的講題,簡單的展開一點。每一個講題裡邊牽涉的佛學知識非常之多。我們要想聽經聽明白了,消化的透徹,必須把基本的東西都搞清楚。剛才講到圓滿佛果,佛有一千種名號,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大概是十種。在很多經典上講到,其中是兩足尊。
  • 仁清法師:如何理解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通過歷史上禪宗高僧大德他們的修法,參話頭,我們可以看的出來,禪宗的主要的修持方法是參自性,打坐參自性為主,那麼他們得目的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也叫開悟,開悟就是見真性,這是禪宗的修持方法和他的主要目的。當然有一部分禪宗大德說:「禪宗的修持方法是悟後起修。」但是悟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很多禪宗高僧大德,這一生當中所追求的目標。
  •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仁清法師開示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 仁清法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
  • 仁清法師:諸佛菩薩祈怙念 資糧圓滿我隨喜
    【但有無量之妙樂】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特點,彼即清淨極樂國,最後又一個祈願,【願我命終隨即能 不為他生所阻斷】就是說我修法我祈願,怎麼祈願?願佛菩薩加持我,我修法的功德和加持成果是什麼呢?臨命終的時候命終的時候就是隨即馬上就能夠辦的到。有那種力用馬上就能達到一種境界,什麼境界?不為他生所阻斷。我們在很多經典上經常聽說 ,不為胎卵溼化,常在佛前化生有嗎?
  • 星雲大師:佛教的圓滿世界,法身實相的意義!
    ■佛教的圓滿世界 ·法身實相篇壹法身實相的定義「法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是理知所成的法性之體,是清淨離垢妙極之身,不同於父母所生的粗陋垢穢生滅之身;「實相」是指諸法真實的體性法身與實相具有相同的意義,《華嚴經》說:「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實相是涅槃的三德之一,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歷劫常存,福智圓滿,萬德莊嚴。
  • 宏圓法師:世尊一代時教中的化法四教
    靜權法師在《天台宗綱要》中舉出教、理、智、斷、行、位、因、果這八法,來說明別教不同於藏教、通教和圓教。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別教,我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八法。這八法與藏教、通教、圓教皆有不同,也就是皆有別。我們還是從第一個教來開始解釋。第一是教別,別教所被根性只有菩薩,別教是獨為菩薩所說之教,這一點不同於藏教、通教;圓教是一乘,所以也不同於圓教。第二個是理,我們再來看理別不同於藏、通、圓教的地方。
  • 月溪法師肉身不朽,主張: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皆是真如
    月溪法師肉身不朽,主張: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皆是真如 | 文 青衫文齋月溪法師,擅彈七弦琴、詩詞。清朝光緒年間,月溪法師27歲時,參禮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為表明信仰的堅定與向道的虔誠,於佛前自燃二指後,作《自笑詩》:「割肉燒燈供佛勞,可知身是水中泡,只今十指唯餘八,似學天龍吃兩刀。」並因此自號「八指頭陀」。住世87載後,月溪法師於1965年農曆3月23日入寂,肉身至今不朽,現供奉在香港沙田萬佛殿。月溪法師認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 印光法師文抄:念佛三昧如何修?(連載五)
    似乎所有的現象皆在此身心之中,似乎此身心顯現一切現象,似乎一切現象即是此身心,似乎此身心即是一切現象,而此身心又大到無邊無際,無法形容描述。此身心以前所謂的實實在在的感受,現在變成如夢如幻的感受。雖然萬法如幻,卻又顯現「真空妙有」。雖然萬法顯現,卻又虛幻不實「妙有真空」。 猶如鏡中花,水中月,花月雖然虛幻不實,卻又顯現,花月雖然顯現,但又虛幻不實。
  • 浴佛五步驟的表法意義,這樣浴佛的功德特別大,真正與如來相應!
    大願法師:浴佛功德經4     寺院都會在四月初八浴佛,浴像法一般有五個步驟,但一般人只知道浴佛的儀軌與步驟,迷迷糊糊就浴完佛像了,具體浴佛表法的意義還是不太清楚!太虧了!大願法師開示浴佛的時候最關鍵的竅訣是:浴佛的五步要「與如來起正念心」相應!     怎樣對於如來起正念心呢?共有五個要點!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此法性真如像大海般的深廣,故云法性真如海。由真如法身衍生出來的報身度化登地菩薩,由報身應眾生機緣顯現的無量化身,對此法、報、化三身諸佛悉要平等地恭敬歸命。同時還要一心歸命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諸菩薩。一一菩薩又有無量眷屬,無量的身相莊嚴及無量神通。
  • 《心經》要解辯證(上)——印廣門清法師著
    《心經》要解辯證(上)——印廣門清法師著《心經》要解辯證《心經》講課提綱  2、要積極開展教義闡釋,做好解經工作。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惟心力所驅使。2、人活於世間,血肉乃器具,心性為主使,神志為天道。血肉現生滅之相,心性存不變之質。三、針對國人對佛教的誤解及佛教內部大小乘分、權實之別,對同一經典、同一名相的不同理解,而作詳略長短之辯證。四、在中國網、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所錄製的《心經講座》視頻基礎上,加工、整理。
  • 仁清法師: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無二亦無三」,就是說,佛之所以出現於世,只是讓一切有緣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就是說,佛之所以能夠弘法是讓一切眾生最終成佛,這是佛的「出世本懷」。「出世本懷」是啥意思?佛成佛以後,再來應化度和他有緣的眾生的,最終目的是讓一切眾生成佛。
  • 佛說萬法皆空,「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公元四世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介紹,龍樹菩薩的學說傳到中國並得到發揚光大,中國漢地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共同尊奉龍樹菩薩為祖師;可以說,如今在中國境內學佛之人,基本上學的都是龍樹菩薩這一偉大論師的思想。文首所引用的這首偈子,就是龍樹菩薩所著,鳩摩羅什翻譯的。
  • 《前行廣釋》學習筆記 | 第30課之名詞教證
    ——《佛學大詞典》丁福保 編(術語)三種身之一,自四大五塵等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楞嚴經十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佛學大詞典》丁福保 編指佛所說之正法、佛所得之無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來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實佛、第一身。
  •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印光法師嘉言錄》5、6、7
    而《華嚴經》是如來最初成佛,在菩提樹下為四十一階位的法身大士們稱性直談的一乘妙法。最後,善財童子遍參知識,在所證與諸佛齊等之後,普賢菩薩為他講說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和一切華藏海眾菩薩,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迅速圓滿佛果。
  • 仁清法師:如何提高往生品位(之二)
    就是用這個歌唄啊,梵唄啊,以歡喜心唱梵唄來讚頌佛德,哪怕就是發了一聲小音,皆以成佛道。梵唄有啊,很多啊,我們的各種唱贊,佛教的唱贊啊這個都是啊。《法華經》還說:「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如果你得聞的是正法,以歡喜的心而出讚嘆之音,哪怕就是發一言,就等於說已經供養一切三世佛啊。這是《法華經》上的原文。《涅槃經》當中也說:「右膝著地,以偈贊佛,無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廣宣說」。
  • 惠空法師:禪觀幾個問題討論(下) | 佛教義學論壇(第六講)▏ 講座要義
    在本講中,法師就轉觀中間發生轉換的環節,重點標舉了五種要素,依次是:一、所依理;二、所緣境;三、運心技巧;四、所行境界;五、所證禪慧。其中,前二者為法門之理、事根元,是法門之先始;後三者是此理、事之所開展。
  • 仁清法師:開悟必須以親證空性為界限
    唯識宗的另外一派沒有八識之說。心、意、識,在佛教當中很多地方是沒法完全分開的。  心經的心和我們神識的識、包括第六意識的意,等等,這三個詞在很多佛教經典當中,它的內涵很多是交集的。等於說它在不同的經典當中,以不同的名詞事相而出現,它包含的內容稍微有差別。  但是我們說的這個明心見性,通俗地說,明心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顛倒妄念破除了。
  • 仁清法師:我們修到什麼程度,用法理來觀照
    誹謗正法我列舉了《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當中的兩品,第三品和第四品。還有一部經《遍攝一切研磨經》一共四部經,講到什麼是誹謗正法?誹謗正法裡面列舉了很多例子,其中包括站在大乘菩薩道基礎上去誹謗小乘或者看不起小乘,或者不讓別人去讀誦行持小乘,那都是誹謗正法的一種標誌。所以我們在修學過程中必須要有正確的佛教理念,正確的修法。  我們修到什麼程度?你是個什麼人?用法理來觀照。
  • 不是所有的法師都叫作高功 持齋法須極強內功
    在《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中,陸修靜認為「法師」之職應該是「道德內充,威儀外備,俯仰動止,莫非法式,三界所範,鬼神所瞻,關啟祝願,通真召靈,釋疑解滯,導達群賢。」張宇初《道門十規》中說:「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為先,次以參究為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