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法(五):二十種隨煩惱
接下來的二十種隨煩惱心所和下邊的四種不定心所。大家大概了解一下就好。因為要講的是,萬法皆空的萬法。由於篇幅的設計,它們佔有一定的比列,但是就很多人來講,對它們知之甚少,我們有必要簡單了解一下。它們之所以被稱為隨煩惱,是因為它們是跟從貪、瞋、痴、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根據作用力的強弱。可以分為: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小隨煩惱。分別是:
1、小隨煩惱。行相互違,各別生起,共有十種。(1)、忿:對現前逆境,起瞋心。(2)、恨:對過去的忿境,懷怨不舍。(3)、惱:當忿或恨時,身心煩躁惱熱。(4)、害:惱後失去愛心,侵損逼害對方。(5)嫉:不能忍受別人比自己優秀而生瞋心。(6)、誑:就是欺狂。假裝有德行,比別人高,而實行欺騙。(7)諂:諂曲不直。阿諛奉承,隱瞞過失。保其名利。(8)、覆:對於自己的錯誤和過失,極力掩蓋。(9)、憍:執著於自己的成績和優點,沾沾自喜。而生起憍慢心理。憍是對自己的成績產生的高傲心理;慢是和別人的對比,自認為高人一籌,而心高舉。(10)、慳:於財於法吝嗇不肯惠施的心理。貪是希求過多,慳是捨不得施人。
以上十種。都是由貪、嗔、痴所引起的。他們的生起是個別的,不會同時產生。也不會常常產生。只局限於外境,範圍很小。稱之為小隨煩惱。
2、中隨煩惱有兩種:無慚、無愧。這兩種心所會與一切不善心所同時生起。力量較重,稱為中隨煩惱。(1)、無慚:對於自己的過失和缺點。不能自我反省。不自以為恥。(2)、無愧:對於自己的過失及缺點。當他人指責和非議時亦不以為羞恥。
3、大隨煩惱共有八種。遍一切染汙心。即:當小、中隨煩惱生起時,幾個大隨煩惱也會存在。活動力量比小、中隨煩惱大,但比根本煩惱弱,所以被稱為大隨煩惱。它們是修行人要對治的重要煩惱。
(1)不信:對佛法的真諦和三寶的功德等不能信受。(2)懈怠:不求上進。即:對善業,不努力去做;對惡業,不努力斷除。(3)放逸:不警覺自心,不約束自身,放縱造惡。懈怠是不願做好的行為。
(4)昏沉:對於所觀境,神智昏暗不能了知。即: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要修的對境。(5)失念:對於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楚。他與昏沉的差別。失念時,神志清楚,但東想西想。昏沉時,神智混沌,模模糊糊。(6)散亂:內心妄念紛飛,不能按住。(7)掉舉:於所觀境,心不安定,不能安止。常常回憶過去的對境。(8)不正知:對於所觀境不能正確了知,產生誤解(很多人不能正確認知自己的夢境、覺受或觀修時的定境,會很容易下道、中邪、著魔等)。或對自心不知如何安住、應安在何處?
以上都是修行人需要了解和對治的煩惱,不然修行難以上道,更何況提高。特別是從昏沉到不正知,更是在修行提高時需要明知和掌握的(以後會在入定、觀空篇幅詳細講解)
接下來是四種不定心所(待續)
更多請搜「仁清法師」
釋仁清 拙筆 20、2、1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