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

2020-12-16 法制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芬棉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擬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這意味著央行的職責範圍擴大,監管職權更大更多。

強化防範金融風險職能

《徵求意見稿》明確,立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國家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正確制定和執行。央行的職責就是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央行有關負責人稱,修訂人民銀行法有三方面原因: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需要;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需要;符合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趨勢。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教授劉少軍參與起草《徵求意見稿》,他認為這三方面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黨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黨中央、國務院對央行履職提出新要求,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因此,將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列為立法宗旨,有政策依據。

北京紫華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帥認為,為應對金融發展及金融監管提出的新問題,央行事實上也在不斷地建立和完善我國的宏觀審慎制度體系。比如2017年,央行牽頭負責宏觀審慎政策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2019年,牽頭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等職能,並批准設立宏觀審慎管理局。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勝律師認為,從國際監管趨勢看,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開始重新審視中央銀行的職能,以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為主要目標,並從法律層面加以確立,以及防範金融體系順周期變化和風險跨機構、跨市場、跨部門、跨境傳遞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劉少軍進一步解釋說,目前英國、美國等國家雖然做法上稍有差別,但其中央銀行都強化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職能。

將金控公司納入監管

《徵求意見稿》第五條列舉了人民銀行的職責多達十九項。

劉少軍說,這些職責相比現在的人民銀行法規定的職責,變化很大,增加了許多與系統性風險防範和宏觀審慎監管的內容。

新增第四項「牽頭負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組織實施存款保險制度,根據授權管理存款保險基金。」第七項「牽頭負責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並統籌實施監管。」

《徵求意見稿》同時將金控公司納入職責範圍。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系教授賀力平認為,目前金控公司很多,有的是一些大型金融機構通過投資或設立其他跨行業金融機構而形成,也有一些非金融企業投資多家多類金融機構而形成。部分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其對金融機構的控股地位和複雜股權結構而進行關聯交易,加之我國存在監管真空,部分機構規避監管尋求套利,導致經營風險增加,使金控公司成為風險聚集地,所以有必要將其納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規制範疇。

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徵求意見稿》共9章73條,包括總則、組織機構、人民幣、業務、監督管理職責、監督管理措施、財務會計、法律責任和附則。陳勝分析說,新增27條,從8個方面對其做了修訂。其中增加最多的是第五章。

劉少軍說,與職責範圍相對應,既然職責範圍增加許多與宏觀審慎、系統性風險防範相關的內容,監管職責隨之增多。《徵求意見稿》新增第五章監督管理職責一章。從第三十三條至第四十六條共十四條,涉及宏觀審慎管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金融控股公司許可及監管、金融穩定、金融基礎設施監管、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監督等。

除此之外,在這一章還將央行一直以來從事的業務納入監管範疇。如徵信市場和信用評級市場管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劉少軍說,同樣與職責範圍相對應的體現在第六章監督管理措施上。該章除明確央行具有檢查監督權、可採取現場檢查措施和非現場檢查措施外,還新增對未經許可設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措施,對金融控股公司和使用銀行資金機構的監管措施。新增系統性金融風險處置。在履職手段上,《徵求意見稿》增加限期整改、整改承諾制度等。

同時針對金融市場違法成本低的問題,加大對金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規定對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可以加重處罰,罰款上限提高至2000萬元;對負有直接責任的董高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最高可處違法所得10倍或500萬元罰款,以孰高者為準。對取得央行行政許可的機構,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暫扣或吊銷許可證,禁止董事、監事、高管一定期限直至終身禁入。

這意味著央行的職權更大,措施更硬了。相較於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央行的職能屬於宏觀審慎,前者屬於微觀審慎。陳勝說,雖然兩者在定義上有區別,但無論是在法規內容還是在實際操作中,常出現難以界定的情況。如果沒有實際履行監管職責的經驗,在立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

劉少軍說,《徵求意見稿》順應現實需要,增加了宏觀審慎及風險防範的內容,但人民銀行固有的貨幣政策職能不變,為此建立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對於有關貨幣政策的內容也有相應修改。比如主要是完善了貨幣政策工具箱,適度增加貨幣政策工具的靈活性,保證貨幣政策調控科學合理有效;在宏觀審慎方面,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明確了宏觀審慎政策目標等。

相關焦點

  • 央行孫國峰:貨幣政策應加強國際協調,「三支柱」維護宏觀經濟均衡
    不過,在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中國潛在增速放緩、去槓桿進程持續的大背景下,央行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將將如何推進?針對上述話題,近期,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舊金山聯儲發表了英文演講。孫國峰認為,「當更低的經濟增速是因為潛在產出下降(potential output),而不是產出缺口擴大,那麼過度刺激性的宏觀政策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失衡。」他稱,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不宜過緊也不宜過松。
  • 健全雙支柱調控框架 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同屬於逆周期調節工具,都具有穩定宏觀經濟的作用。不同的是,貨幣政策主要針對整體經濟和總量問題,側重於價格穩定;而宏觀審慎政策可直接作用於金融體系,側重於金融穩定。因此,在貨幣政策調控基礎上引入宏觀審慎政策,形成雙支柱調控框架,就能更有效地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
  • 「宏觀審慎」英文怎麼說?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日表示,我國有必要、也有條件儘快採納和運用宏觀審慎性政策框架。他指出,當前,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為核心的國際金融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我們有必要、也有條件儘快採納和運用宏觀審慎性政策框架,而且也已寫入「十二五」規劃。
  • 央行:貨幣政策以控制通脹為主 兼顧轉型發展和金融改革
    因此,  15  需要從整體角度進行審慎的管理,也即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來解決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和「大而不倒」等問題,IMF、BIS、FSB等國際組織和各國中央銀行針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開展了大量研究和政策協調。
  • 人民幣持續升值 專家:匯率政策將成今年貨幣政策新重點
    從過去強調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到如今「審慎管理+引導市場預期」、加快完善外匯市場「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獨立經濟學家譚雅玲看來,這是貨幣當局在匯率工作方面不斷成熟的表現。譚雅玲對時代財經稱,「2019年、2020年的央行經濟工作會議上並沒有提『人民幣國際化』,今年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適時提出,是一個符合中國國情且有遠見的抉擇。」
  • 周小川英文演講表達中國貨幣政策:審慎中性,在去槓桿和穩增長間...
    4月22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年會期間,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IMFC)會議上發表英語演講。「貨幣政策將維持審慎中性,並在穩增長和去槓桿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防範資產泡沫,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周小川表示。
  • 周小川英文演講表達中國貨幣政策:審慎中性 在去槓桿和穩增長間...
    4月22日,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年會期間,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IMFC)會議上發表英語演講。「貨幣政策將維持審慎中性,並在穩增長和去槓桿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防範資產泡沫,抑制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積聚。」周小川表示。
  • 「雙支柱調控框架」一說來自央行:中國首提,全球領先!
    十九大報告強調,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專家認為,從提法上來說,「雙支柱調控框架」是中國央行首次提出,在對問題認識的深刻程度以及宏觀審慎框架的推動力度等方面,中國處於全世界領先地位。「雙支柱調控框架」雖是較十八大報告新增的內容,早些時間也已被多次提及。
  • 逆周期政策調節信號再釋放 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下調
    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稱,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金融機構應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 招商宏觀:美聯儲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歷史回顧
    金融危機之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政策設計都面臨著現實基礎的變化與既有分析框架的調整,重點方向包括:(1) 短期名義利率觸及零下限並失去下行空間,貨幣政策調控對象轉換為中長期利率,前瞻性引導、QE、名義負利率等超常規的調控工具進入實踐,又在階段性、局部性的效果顯現之後漸次退出。
  • 央行三定方案公布:新設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宏觀審慎管理局
    2月2日,中國機構編制網正式公布了《中國人民銀行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以下簡稱央行「三定方案」)。其中披露,央行新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金融委)辦公室秘書局、宏觀審慎管理局。
  • 興證宏觀王涵:如何看待當前的貨幣政策?
    摘要 【興證宏觀王涵:如何看待當前的貨幣政策?】由對衝疫情轉為化解槓桿率上升帶來的風險。
  • ...鮑威爾和他的同僚將在2020年完成有史以來對貨幣政策雙支柱目標...
    2020-08-17 22:49:32來源:FX168 【美聯儲接近宣布貨幣政策評估結果料對通脹率持更寬鬆態度】 美聯儲將很快揭示其將對美國貨幣政策如何進行細微但影響深遠的改革,或正式宣布對通脹更為寬鬆的看法。
  • 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框架 「放水」又有新花樣?
    (財經天下)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框架 「放水」又有新花樣?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王恩博)隨著美聯儲正式將平均通脹目標引入貨幣策略,美國貨幣政策框架迎來一次重大調整。美聯儲日前宣布對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策略聲明進行更新,將尋求實現2%的平均通脹率長期目標。此前,相關政策表述是致力於實現通脹率位於「對稱性的2%目標」附近。美聯儲的兩大目標是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
  • 發達國家政策框架轉向:貨幣主導or財政主導?
    一文中就曾提出,發達國家的政策框架將從過去數十年的貨幣主導轉向財政主導,財政主導下,因為人口的結構性變化和悲觀預期,才導致低增長、低通脹和低利率持續。這些分析和判斷如今看來充滿洞察力和預見性,今天我們重發此文,以饗讀者。貨幣主導還是財政主導?
  • ...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
    二、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展望世界格局的重大調整對中國宏觀調控政策提出新的要求,過去以總需求為著力點的逆周期調控思路受到長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長的挑戰,兼顧短期波動與長期發展,以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長期性問題為目標的跨周期調控成為新時期的施政框架。
  • 中國貨幣調控方式轉型的實踐困境:為何貨幣政策始終易松難緊
    貨幣價格調控主要是微觀經濟主體根據宏觀經濟信號調整自身行為,通過價格機制間接發揮作用,對市場發育程度和貨幣傳導機制要求較高,政策鏈條較長,效果並不直接明確。可見,金融市場發育程度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不同貨幣調控方式的政策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直接決定了一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及其轉型進程。
  • 金融安全網:從三支柱擴展到五支柱
    在近期舉行的2020·金融四十人年會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特邀成員孫天琦認為,從維護金融市場信心和秩序,維護金融穩定的視角出發,在微觀審慎監管、存款保險、央行最後貸款人三大支柱的基礎上,金融安全網還應增加行為監管和宏觀審慎管理兩大支柱。以下為孫天琦發言實錄。
  • 疫霾漸散,宏圖再展(下)——2021年度宏觀經濟政策展望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首次將「跨周期」納入中央級別會議通稿,體現我國調控思路的重要變化與升級,宏觀調控的重心轉向跨周期調節下的均衡回歸。(一)財政政策:回歸常態疫情衝擊導致總需求顯著降低,制約貨幣政策有效性。
  • 李超:貨幣乘數破7後的貨幣政策路徑選擇
    目前央行已實施MPA考核對銀行信貸進行調控,其中資本和槓桿情況為一票否決項,對銀行的牽制最大,這一項的核心指標是資本充足率,當銀行資本充足率較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低時,資本充足率項目將難以得到滿分。「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核心之一是逆周期資本緩衝=max{????×[機構??廣義信貸增速-(目標GDP增速+目標CPI)],0},其中,????=宏觀經濟熱度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