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則小故事,一輛有軌電車順著軌道快速向前開,這個時候前面發生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在前面的軌道上趴著五個人,而軌道的左邊也趴著一個人,電車上有個按鈕,如果按下去就會向左開,這樣就會壓到這個人,還會因此擔上個殺人的罪名,如果裝著沒有看到軌道上的人們,不按那個按紐,就會壓倒五個人,司機不用擔任何罪名,但是五條活生生的生命會消逝在眼前,他可能一輩子就會受良心的遣責。考驗電車司機的是就這麼一瞬間的閃念中到底是按,還是不按。如果換大多數人,選擇按或者不按。
專家說如果選擇按,那麼司機就是個康德主義者,也是一個殺人者,會一輩子背著殺人這個包袱。康德,德國著名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康德認為人的理性一般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無限的結果,而手段或者法則卻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堅持手段的正義。以上故事顯示,只要輕輕按下手指,就會死一救五,多出四條生命。康德法則顯示他很在乎結果,還更在乎運用手段。也就是運用手段將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選擇不按,眼睜睜看著軌道上的五條鮮活的生命,被電車碾壓而無動於衷,那就是一個見死不救的冷血者。也是一個功利主義者。功利主義的創始人為邊沁,邊沁的功利主義不主張個人自我犧牲。因此功利主義個人角度來看也叫「教條主義」,從根本意義上講,也就是一種本能僵化的態度。
這與社會主義精神是相違背的。但作為一部真正的利於民的法律,是不應該奢求公民,犧牲私自個人的利益而去成全公共大眾的利益。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之中,仍然不能過分要求每一位公民都有相同摸式的思考行為。在這一點上邊沁的思想是比較具有現實意義的。
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也就是說人性本善,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是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中國式國情背景下,雖然還有許多公共的利益沒有人去興辦,有許多公共的禍害也沒有人去革除。但是厚德仁義底蘊深厚的華夏之邦,決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按下去,也就是選擇康德。這樣最起碼的能將把損失降到最小化,使更多人的利益最大化。
康德主義認為人的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如果能被普遍地規定和評價,那就該把規定原則約束在人類內在的理性之中,功利主義也承認人偶然的偏好、心情、個人氣質和外在條件也能成為一個道德行為的準則,只要它們能夠在客觀上造成好的結果。
同樣是一則故事:在一次車禍中有五位重傷者,傷到了不同的器官,如果沒有器官及時更換,這五位傷者都將幸命不保。緊要關頭考驗醫生的時候來了。作為醫生是選擇舍一救四,也就是選擇其中傷者之一,摘取他的器官分別用於救治其他四位,如果真取其中之一,那麼又存在著選擇舍誰救誰的問題,因為醫生沒有駁奪任何人生命的理由和權力,也下不得手去殺一條還鮮活著的生命。如果下不去手就得眼睜睜看著五條生命在自己眼前停止生息。這時候的康德和邊沁又交起了戰。而邊沁同時提出的「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和康德主義相吻合。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也就是做人德為先,有德必有好報。雖然有許多人還處在那自掃門前雪、只愛管自己的私事、只謀自己私自利益的一個狀態。而最起碼的厚德之心還是不缺失的。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不少人產生了惟利是圖的心態,遇事總是先為自己打算,只要能賺錢,什麼事都能幹,那怕是損害了他人的利益使自己獲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做人要有德,做人沒有」德「字做保證,就會損人利已,最終也會害了自己。今年禍害全球新冠病疫戰鬥中,成幹上萬的醫務工作者、解放軍官兵指戰員、志願者等等各行業的人們,都捨棄了小我,為了更多大眾群眾們的生命安全,奮不顧身的戰鬥在疫情前沿。
中國悠久的聖賢文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有一定的道理。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經濟社會,人們很需要一顆厚德載物、淡泊寧靜的心態,《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人們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有崇高美好的品德。也就會有美滿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