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在現實中誰更實用

2020-12-10 閒燕碎碎語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一輛有軌電車順著軌道快速向前開,這個時候前面發生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件,在前面的軌道上趴著五個人,而軌道的左邊也趴著一個人,電車上有個按鈕,如果按下去就會向左開,這樣就會壓到這個人,還會因此擔上個殺人的罪名,如果裝著沒有看到軌道上的人們,不按那個按紐,就會壓倒五個人,司機不用擔任何罪名,但是五條活生生的生命會消逝在眼前,他可能一輩子就會受良心的遣責。考驗電車司機的是就這麼一瞬間的閃念中到底是按,還是不按。如果換大多數人,選擇按或者不按。

專家說如果選擇按,那麼司機就是個康德主義者,也是一個殺人者,會一輩子背著殺人這個包袱。康德,德國著名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康德認為人的理性一般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無限的結果,而手段或者法則卻是人可以掌握的,所以他才堅持手段的正義。以上故事顯示,只要輕輕按下手指,就會死一救五,多出四條生命。康德法則顯示他很在乎結果,還更在乎運用手段。也就是運用手段將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選擇不按,眼睜睜看著軌道上的五條鮮活的生命,被電車碾壓而無動於衷,那就是一個見死不救的冷血者。也是一個功利主義者。功利主義的創始人為邊沁,邊沁的功利主義不主張個人自我犧牲。因此功利主義個人角度來看也叫「教條主義」,從根本意義上講,也就是一種本能僵化的態度。

這與社會主義精神是相違背的。但作為一部真正的利於民的法律,是不應該奢求公民,犧牲私自個人的利益而去成全公共大眾的利益。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之中,仍然不能過分要求每一位公民都有相同摸式的思考行為。在這一點上邊沁的思想是比較具有現實意義的。

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也就是說人性本善,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是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中國式國情背景下,雖然還有許多公共的利益沒有人去興辦,有許多公共的禍害也沒有人去革除。但是厚德仁義底蘊深厚的華夏之邦,決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按下去,也就是選擇康德。這樣最起碼的能將把損失降到最小化,使更多人的利益最大化。

康德主義認為人的道德行為和非道德行為,如果能被普遍地規定和評價,那就該把規定原則約束在人類內在的理性之中,功利主義也承認人偶然的偏好、心情、個人氣質和外在條件也能成為一個道德行為的準則,只要它們能夠在客觀上造成好的結果。

同樣是一則故事:在一次車禍中有五位重傷者,傷到了不同的器官,如果沒有器官及時更換,這五位傷者都將幸命不保。緊要關頭考驗醫生的時候來了。作為醫生是選擇舍一救四,也就是選擇其中傷者之一,摘取他的器官分別用於救治其他四位,如果真取其中之一,那麼又存在著選擇舍誰救誰的問題,因為醫生沒有駁奪任何人生命的理由和權力,也下不得手去殺一條還鮮活著的生命。如果下不去手就得眼睜睜看著五條生命在自己眼前停止生息。這時候的康德和邊沁又交起了戰。而邊沁同時提出的「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和康德主義相吻合。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也就是做人德為先,有德必有好報。雖然有許多人還處在那自掃門前雪、只愛管自己的私事、只謀自己私自利益的一個狀態。而最起碼的厚德之心還是不缺失的。

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不少人產生了惟利是圖的心態,遇事總是先為自己打算,只要能賺錢,什麼事都能幹,那怕是損害了他人的利益使自己獲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做人要有德,做人沒有」德「字做保證,就會損人利已,最終也會害了自己。今年禍害全球新冠病疫戰鬥中,成幹上萬的醫務工作者、解放軍官兵指戰員、志願者等等各行業的人們,都捨棄了小我,為了更多大眾群眾們的生命安全,奮不顧身的戰鬥在疫情前沿。

中國悠久的聖賢文化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有一定的道理。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經濟社會,人們很需要一顆厚德載物、淡泊寧靜的心態,《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人們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有崇高美好的品德。也就會有美滿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對功利主義原理來說,幸福是值得渴望的
    功利主義也沿襲了亞里斯多德這一觀念:"對功利主義原理來說,幸福是值得渴望的,也是唯一作為目的值得渴望的東西,其他任何東西如果說值得渴望,那也僅僅是作為實現幸福這一目的的手段」,在功利主義眼中,道德更是作為幸福的手段而加以利用。
  • 應用倫理研究中的康德主義進路
    「神聖命令說」是最為古老的一種倫理學論說方式,它依託信仰、習俗文化等因素的穩定性與封閉性,發出神聖而不可違背的倫理規範和要求。這種倫理學論說方式往往帶有絕對的、非反思性的強規範立場,能夠有效適用於共享一套信仰、習俗的群體。而在當今社會,「神聖命令說」既沒有體現出對道德行為主體理性自主的尊重,也沒有顧及價值多元的事實,因此難以在應用倫理難題中有效發揮指導性作用。
  • 功利主義視野中公共行政的行動邏輯
    然而,功利主義在公共行政中如何發揮作用,其作用機理並沒有從學理上得到分析,本文試圖從功利主義的視角對公共行政的作用機理作一點分析。 一、中立的旁觀者: 公共行政的起點 功利主義要求根據「最大幸福」原則進行選擇。可是,這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誰來判斷?誰來進行評價?
  • 實用功利主義的弊端
    要跳出來,不再被動求存,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和物質條件的支持。沒有勇氣就會固守舊的生活,沒有智慧只能稀裡糊塗過活,沒有物質條件也很難有時間給自己做選擇。社會對個體最主要的裹挾方式無非是牽動其個人利益,所有的社會形態都推崇實用功利主義,能帶來利益就可以和大多數人打成一片。然而這種方式在穩固社會的同時也是社會發生分化。
  • 功利主義:當代功利主義的觀點,羅爾斯和諾齊克對最大功利的討論
    「當代功利主義」只是一個鬆散和近便的稱呼,是與邊沁和密爾式的功利主義相對而言的。在對古典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的反駁中,功利主義者提出了防衛策略。策略之一是直接指出某些反駁是不成立的。策略之二是以某種方式重新表述功利主義理論,以避免某些困難。下面我們簡略地考察第一種策略,把討論的重點放在後一種策略上,因為它引出了功利主義的當代形態。
  • 張信剛:讓這一代年輕人免於功利主義是不現實的
    讓這一代年輕人免於功利主義是不現實的騰訊文化:在一個充滿功利主義的社會,通識教育得不到短期回報,很多大學生專業課都不願上了,甚至大一、大二就出去實習,通識教育之「用」體現在哪兒?張信剛:功利主義的問題我們自然可以討論,但是討論不出結果來。
  • 功利主義——邊沁
    「快樂是生命和行動唯一可以想像的完全正當的目的」        到了近代由於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們叢蒙昧主義解放出來,準球人性的解放,提出人的道德來自於人的感性,來源於人的自然屬性。利己主義、物質享受和現實的享樂是這個時期的口號。
  • 《功利主義》讀書筆記
    小穆勒在青年時代經歷過一場精神危機,這場危機使他對功利主義有了更複雜的看法。因此,穆勒提倡的功利主義和邊沁的功利主義有很大的區別,這一點我們後面詳敘。總之,在穆勒的成長過程中,功利主義是他最重要的精神養料。但除了以邊沁為代表的意氣風發的改革者,當時的英國還有許多浪漫主義詩人,比如柯勒律治、拜倫、雪萊。他們對現代社會抱有負面看法,認為現代社會粗鄙、單調,對高尚、細膩的事物缺少領會。
  • 邢雲超:功利主義之潮起潮落
    20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J.邊沁(Jeremy Bentham)創造了功利主義哲學,用以指導英國法律制度改革,後經濟學家翰穆爾改造成為經濟學基本哲學並滲透社會生活各個維度。功利主義思想在東西方均有其淵源。雖然在新的歷史時期頗受詬病,但對於社會文化和市場經濟影響難以祛除。比如,在探究和處置「利益」和「道義「不同哲學範疇方面,孰重孰輕,誰先誰後,如何因果等等。
  • 《艱難時世》與英國功利主義
    與此相應,這一時期的英國小說也開始呈現出批判社會現實的趨向:關注階級矛盾、反映底層疾苦、探索救世良方的現實主義小說蔚為大觀,躍升為創作的主流;階級結構、社會運動和道德氛圍成為作家著力描寫的對象,①這種新的特性明顯地體現在19世紀中葉出版的工業小說中——它們之所以被稱為工業小說,就因為它們取材於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的勞資衝突。
  • 功利主義讓我們遠離了科學精神
    但是現在,不管是人們對科學的理解,還是科研人員對自身的定位和要求都有很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儘管原因可能很複雜。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科研管理上眼光不夠長遠、唯應用論價值;對人才的評價上,不以科研人員的水平和成果為準則,「帽子」滿天飛;科學家在個人選擇上也是利益為先,人才流動唯利是圖。
  • 邊沁及其功利主義
    (三)對其他非功利主義的反駁    1.對禁欲主義的反駁。這主要包括對道德家和宗教狂進行批評。前者從快樂的前景,即希望出發,幻想未來生活的美好,而實現方式則是籠罩在幻想的迷光中的榮譽等優雅的辭藻下追求幸福,尤其是身體器官幸福的否定。
  • 幸福和道德是等價的嗎?歐洲人的「功利主義」道德觀影響深遠
    而在規範倫理學中,有8種道德判斷的工具,它們分別是:直覺主義、情感主義、功利主義、契約論、神聖命令論、義務論、利己主義、德性論,一共有八個。前面的文章,我們分享了直覺主義、契約論,情感主義,利己主義。接下來,我們分享三種主流的道德哲學理論:邊沁和穆勒的功利主義;康德的義務論;亞里斯多德的德性論。
  • 媒體:功利主義讓中國遠離了科學精神
    但是現在,不管是人們對科學的理解,還是科研人員對自身的定位和要求都有很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儘管原因可能很複雜。 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科研管理上眼光不夠長遠、唯應用論價值;對人才的評價上,不以科研人員的水平和成果為準則,「帽子」滿天飛;科學家在個人選擇上也是利益為先,人才流動唯利是圖。 這種功利至上的局面一天不改變,科學精神的普及就不可能真正實現。
  • 功利主義:邊沁和密爾,對古典享樂功利主義理論中質與量的衡量
    正是從種種不同的定義人手,我們才能看出功利主義家族中的理論分歧。古典功利主義的兩個代表人物,邊沁和密爾持有一種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理論。根據價值享樂主義,快樂是唯一的一種內在善,痛苦是唯一的一種內在惡。假定一個人的福祉是由他生活中的內在善和內在惡構成的,那麼,價值享樂主義就蘊涵了福祉享樂主義,即一個人的福利狀態就是他的快樂減去痛苦後的餘額。
  • 張彪:如何應對大學生的功利主義
    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中,雖然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集體主義觀念和奉獻社會精神仍居主流,但也無法忽視的是具有濃厚世俗色彩的功利主義正在逐步侵蝕大學生的思想,並對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帶來了消極影響。大學生的功利主義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學習目的功利化。
  • 功利主義的當前表現與克服路徑
    如果離開市場規則的制約,市場行為主體違規和失範,非理性地不擇手段地逐利,就會使市場運行偏離正確的軌道,出現紊亂和失序。功利主義的當前表現在漫長的歷史中,功利主義呈現著不同的表現形態。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功利主義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個別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存在功利主義傾向,盲目追求政績和短期利益。
  • 塞耶斯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論角度對功利主義的批判
    近年來,塞耶斯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人性論,從人性與歷史的辯證互動入手,對功利主義從哲學基礎、實踐方式、預期目的等方面展開了系列批判性思考,值得中國學界借鑑。當然,塞耶斯的觀點並非盡善盡美,恰如人性與歷史的互動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塞耶斯對功利主義人性的批判也處於未完成的過程中。
  • 警惕功利主義侵蝕教育生態
    教育事業的發展固然需要大量金錢作為物質支撐,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放任商業活動侵蝕到各類教育活動中。在教育事業和商業活動之間有必要構建一道防火牆;否則,倘若任由二者糾纏,不僅容易把教育事業搞得烏煙瘴氣,也會讓商業行為顯得吃相難看,乃至走向違法違規的邊緣。「作家進校園賣書」最近引發文化界和教育界熱議,即是典型事例。
  • 測試:從功利主義出發,你的道德分數有多高?
    為此,一群來自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創建了一個測試,打算通過最清晰、最著名的道德理論之一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道德。英國哲學家傑裡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18世紀時首次提出「功利主義」理論,這是道德哲學(倫理學)中的一個理論,該理論以「是否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作為道德判斷標準。功利主義者會看重結果,也會認為傷害一個人使更多人受益是道德的。舉例來說,功利主義者會認為善意的謊言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