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是人類社會的動力,絕大多數人要在社會裡生存下去是不易的,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們被社會前進的腳步裹挾,不得不按照社會的要求來生活。
然而,這種極為被動的生活,使得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無法跳出社會為其安排的角色。比如,過去的知識分子只有走科舉的路,現在的農民大多只能進城打工,這是無從選擇的選擇。
要跳出來,不再被動求存,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和物質條件的支持。沒有勇氣就會固守舊的生活,沒有智慧只能稀裡糊塗過活,沒有物質條件也很難有時間給自己做選擇。
社會對個體最主要的裹挾方式無非是牽動其個人利益,所有的社會形態都推崇實用功利主義,能帶來利益就可以和大多數人打成一片。然而這種方式在穩固社會的同時也是社會發生分化。獲取利益的正當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貧富懸殊導致了社會的動蕩。
於是,道德和倫理成為了穩定社會的另外一股力量,這種力量的擁護者大都是社會中的上層,為了穩定自身利益,將自身所得合理化。所以,儒家也好法家也罷,都是自上而下的推行。
所謂君權神授,天地君親師的排序都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用來合法化自己利益的工具而已。所以,基本上是一種洗腦術,通過強制推行教育的方法,從小開始灌輸。
這些外表蒙著仁義禮智的外皮,骨子裡卻是汲汲功名,皆為利往。看似花攢錦簇,其實卻是渾渾噩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