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我是半撇私塾的助教七曳,目前是負責客戶服務管理工作,通俗的說就是售前售後用戶運營的工作。
今天我將圍繞著社群活動策劃的這一項工作主題,以「衝鴨」學習周活動為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策劃社群活動的,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對活動策劃背後的一系列思考。如果你有以下這些問題:
用戶自活躍不足,社群運營不起來很尷尬?我們可以如何利用社群活動,提升用戶活躍度,實現社群運營價值?那麼,這篇文章一定會有你想要的答案的。
1. 明確用戶需求,確定活動目標
在策劃社群活動前,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活動的目標用戶需求是什麼。明確策劃活動的目的和目標,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我們做出的活動意義是什麼,方向是什麼,怎麼做,做完的效果如何,可以怎麼改進,而不是直接盲目著手去策劃活動內容和形式。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運營的社群可以做到很活躍,但我們萬萬不可以盲目地追求活躍。就像假如我運營的是學習交流社群,如果只為了追求活躍,就忽略背後運營的最終目的,然後每天在社群中活躍交流的都是八卦新聞,或是每天刷屏一堆表情包,這樣社群雖然可以變得活躍,但你覺得這麼運營合適嗎?有感覺到與我們運營學習社群的初衷背道而馳了,運營就有意義了嗎?
所以想要把社群運營得活躍,首先還是要了解用戶的需求,要思考他們想在社群中獲得什麼,有什麼值得他們花長時間活躍在社群的交流上。
例如,在我策劃社群活動前,我就觀察到社群的運營情況是非常佛系的,基本也只有日常維護社群的秩序,同學們也不會經常在社群中主動交流,雖然偶爾會有一兩個活躍的用戶冒一下泡,但很難調動其他同學出來交流討論,導致社群很快又安靜下來,活躍不起來。
後來,我收集了同學們對社群滿意度評價,同學們說「群裡比較沉默,希望多活躍氣氛,促進大家多交流」、「希望群可以活躍些」、「如何提高群內學員學習積極性」等。然後,我再通過和一些同學進行文字訪談,以及與小班級班長們的會議中了解到,總的來說同學們希望社群能活躍,是因為對社群的需求有以下兩點:
希望能和其他同學多交流;希望能感受到濃厚社群的學習氛圍,以此讓自己有動力完成課程學習。
這時,如果把同學們的需求作為我社群運營的工作目標,是沒辦法去衡量我的工作效果的:多少的互動交流才能算多,怎麼樣的學習氛圍才算濃厚,才算活躍?所以我們就需要再一步提煉出具體明確、可量化、可實現的目標。
我們可以先回歸初心,想想,我們為什麼策劃活動?通過活動我們希望獲得什麼?可以提升哪些工作指標?
綜合思考,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3個月內,提升學員完課率至60%以上,即學員至少要完成所有必修課程學習;3個月內,督促學員完成8個必修課程項目作業;提升學員學習滿意度,滿意度不得低於95%。所以在我策劃、開展以及復盤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我都將以學員完課率、項目作業完成量以及滿意度作為評估指標,來評估活動的開展效果,以及思考可優化方向。
2. 挖掘活動idea,建立活動雛形
活動策劃目標有了,那我們可以怎麼樣找到比較合適的社群活動idea呢?有以下三個方法你們可以嘗試一下。
1)頭腦風暴聯想可實行方案
首先我們可以頭腦風暴一下,想一下自己有沒有好的活動想法,而心裡也很想把這個想法付諸行動然後做出效果的,嘗試把想法寫下來。
在我們運營部每一周都有一次周會,在周會裡我們都會互相分享一下我們上周遇到過的有趣的事情,以及一些比較好玩的idea,然後大家一起交流。在12月的某次周會當中,野子老師突然說到,雖然現在我們每周都有打卡活動,但是每周都是一樣的打卡會缺乏新意,會倦怠。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每個月有其中的一周,特別的一周,集中同學們進行一起衝刺學習呢?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然後我們就開始討論,這個學習周可以設定的時間,以及可以怎麼集中策劃做學習周的活動。當時也有想到,能不能在每一期學習周活動中設置不一樣的主題,然後讓小班級的3個班長輪流做學習周的代言人呢?還有就是我們老師跟著同學也一起參與打卡學習,讓同學們也有與老師交流學習的機會。
而且剛好當時有一個商業項目找到我們合作,我們就開始討論說,能不能讓同學們來參與商業項目的挑戰,在實戰中運用課程的知識,並且獲得真實項目經驗呢。後來,這一個想法就出現在了我們相關的學習周活動中。
2)收集並借鑑目前優秀的社群活動
如果你實在是想不出好的活動idea,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去參考一下與自己所在行業比較類似的公司所做過的社群活動,他們是怎麼做的,具體活動是如何設置,流程又是如何,效果如何。當然我們在參考過程中並不能完全照搬,你可以在原有的活動形式下,想一想按照目前自己社群運營的實際情況,覺得活動可以有哪些借鑑的地方和優化的地方,或者是創新的地方,然後策劃出全新的,屬於你自己個人策劃的活動。
例如我之前有看到過一個「一周同桌」的活動,活動形式是每天和同桌約定保持一周每天閱讀,然後按照約定時間和同桌進行5min分享轉述今天閱讀的有價值的觀點。
我感覺這個活動形式非常棒,如果運用到學習周活動中,我們就可以為報名學習周活動的同學,分配學習進度相似的兩位同學作為同桌,然後彼此約定堅持一周學習,約定每天進行5min的學習分享收穫。
在開展新班級的破冰班會時,有嘗試過這種活動形式去倡導同學們參與,但當時策劃時過於倉促,很多細節和需要跟進的點都沒有落實好,所有開展得不太順利。但是也有同學私下和我反饋說這個活動他也覺得很好,所以在接下來的學習周活動,會根據這一次的活動實踐的失敗經驗,進一步優化改善,然後落實開展。同學們接下來也可以期待一下接下來的學習周活動。
3)參與社群活動,體驗活動效果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活動開展起來比較好,能讓用戶有參與感,那麼你就要多找一些活動,參與其中並體驗其中的活動效果,獲得更多的活動策劃靈感。
我在周末就會特意去參加一些線上線下活動,例如我在學習北辰青年未來大學的課程時,會有去參與他們線上的成長思維刻意練習、深度對話刻意練習活動等等,也會參與線下活動,如導賞中山大學+無感城市探索等活動,在參與的時候我都會思考:
這個活動形式如何?能不能讓參與活動的人都沉浸其中?這個活動有哪些可以借鑑的地方,可以運用在我的社群運營工作上?參與活動後,覺得哪裡還可以優化的地方,讓活動更有魅力和效果?例如在我有嘗試加入一些健身愛好者打卡圈子,然後在圈子裡每天打卡自己的運動量、飲食、體重、體脂等數據,記錄自己的健身情況,並且和其他朋友分享自己的健身心得,這種打卡記錄方式我覺得真的是很棒,還能讓自己樂在其中。所以我就想, 這個活動形式也是可以運用在我們每天的課程學習中,每天打卡自己所學所得,形成學習的圈子,還可以加強同學們之間交流,所以學習打卡活動形式,運用在了這次的學習周活動中。
3. 豐富活動具體內容,吸引目標用戶參與
在策劃出具體的活動形式後,我們就要撰寫出具體的活動內容介紹,活動內容介紹可以放置在推文、海報,或以短視頻形式推送給目標用戶觀看,以此吸引目標用戶參與活動。
1)確定活動大綱,並根據大綱撰寫活動信息
首先,我們要確定活動大綱,並根據大綱撰寫活動信息。活動大綱一般有活動簡介、活動內容、活動時間、活動獎勵、報名方式,CTA等。
活動時間、報名方式都是常規的活動信息,這種按照活動實際安排情況去撰寫就好。
而活動內容就在確定活動形式後,進一步把活動形式、流程,或怎麼做清晰地告知用戶即可。在撰寫過程中需要注意要用大白話說,不要過多用專業術語,避免用戶無法理解活動信息。
2)如何撰寫活動簡介,快速吸引用戶了解?
在撰寫活動簡介時,除了要簡單說明活動是什麼,另外我們還要寫出用戶能收穫什麼。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目標用戶最關注的需求是什麼?他們想獲得什麼?然後在撰寫過程中,運用一些目標用戶關注的關鍵詞,以此來吸引用戶了解活動。
例如,學習周活動的目標用戶是半撇私塾付費學員,他們比較需要的是通過學習能學到新媒體技能,並獲得真實的項目經驗,用於求職面試上,所以我們運用了「真實商業項目」、「求職面試」等關鍵詞。所以,學習周活動簡介如下:
如果在你策劃活動中不知道你的目標用戶最關注活動的點是什麼,想在活動收穫什麼,建議你可以利用用戶訪談「五大問題」與目標用戶做一次訪談:
以我們的學習周活動為例子,在策劃活動時,訪談內容和報告可以設置如下:
3)如何確定對用戶有吸引力的活動獎勵規則?
對用戶有吸引力,莫過於用戶的「有需要」。但是活動獎勵只是作為活動中的一個附加值,不建議獎勵設置得過多,或價值過大,導致用戶注意力僅留意在活動獎勵上,會容易讓活動翻車,容易導致用戶變成所謂的「羊毛黨」,偷懶鑽活動的漏洞去獲得獎勵,不能專注於體驗社群活動的樂趣和價值上了。
這裡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在我們玩遊戲的時候,遊戲裡給予我們的獎勵不多,但我們依然會沉浸在之中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就能察覺到,所有的遊戲普遍都會有一個成就系統,例如排行榜、頭銜、積分榜、PK榜等設置,這個會極大地讓用戶獲得成就感。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活動的獎勵設置,提高用戶的成就感,也可以為活動設置一個「成就系統」。
例如第3期學習周活動獎勵設置:
同學們積累的學分越多,學分榜排名越前:
除了打造「成就系統」,活動獎勵設置也不能太偏離自身產品的初衷。如果你的產品是為了推廣而做活動,那麼活動的獎勵可以是產品的試用裝、優惠劵等,建議獎勵都是和產品有相關聯繫的。例如我們衝鴨學習周活動的獎勵設置,都是圍繞「學習」這一關鍵詞去設置,如贈送學分兌換課程/筆記本、贈送電子書/紙質書,贈送老師1V1輔導時長等。
4. 持續優化活動,調動用戶參與積極性
在策劃活動,完成活動落地後,並不是所有的活動工作就完成了,最重要的需要活動的總結和復盤,驗證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因為我們是不可能一次性就能策劃出非常成功和有效的活動,看似非常成功的活動都是經過多次復盤及總結調整優化而來的。
1)挖掘有效的活動數據,判斷活動有效性。
在活動開展後,除了要統計活動報名人數、實際活動參與人數、活動獲獎人數以外,我們還要回歸到活動本身對我們自身產品的數據影響。就是說如果你是為了提高產品網站的推廣,吸引更多用戶購買產品,那麼你需要收集活動對產品本身的影響的數據,如網站瀏覽量,註冊用戶量、下單量、成交單數等等,然後根據活動當天的數據與日常數據對比,判斷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學習周開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員的完課率和項目作業的完成度,所以我們挖掘有效的活動數據除了學員參與打卡人數以外,我們還需要對比參與活動學員的學習進度提升量和項目提交完成量,以及對比平時沒有舉行活動時的數據對比,如果在活動期間,學員的學習進度提升比平時提高且有較大差距,對比上一期也有明顯改善的差距,那麼就證明活動效果是有的。
2)靈活運用A/B測試,探索最優活動形式。
A/B測試指的是在其他條件和維度相同的情況下,測試其中一變量對結果的影響,找出最優解。在我們策劃活動和開展活動時,除了活動形式這一變量外,雖然我們不大可能可以控制其他所有的條件和維度都相同,但是我們也要保持一個思維就是,我們要多去測試,並在多次活動測試中獲取經驗,了解影響用戶參與活動的因素。
例如在衝鴨學習周1月期期到3月期,活動形式沒有變化情況下修改了活動獎勵的設置,測試出了贈送運營類相關書籍對學員參與活動吸引力效果更大,但學員學習進度提升對比相差不大;而在學習周4月期時,修改了活動形式以一周學習目標形式進行打卡學習:
修改活動形式後,參與活動的學員學習進度均有較大的提升,測試出這個活動形式有一定的效果。
3)根據用戶反饋以及自檢等方式優化活動。
在活動開展結束後,對用戶進行回訪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這些參與活動的用戶,會給與到你最實用的活動感受和建議。回訪時你可以去詢問用戶,他們參與活動的關注點是什麼,是否願意參與下一次活動,以及想在活動獲得什麼,覺得活動還有哪些可以優化的地方。
例如在第五期學習周開展後,我就發現學員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熱情有提高,所以我對參與活動的學員進行了訪談,訪談提綱為:
然後再根據訪談獲得的信息進一步總結,如:
在策劃活動到開展活動,優化活動的過程中,說難也不算難,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活動落到實處時,會出現許多的問題,在出現問題是我們必須要學會自主思考出解決的方案,而不是混過去就不管了,混過去後對我們實際的工作成長是毫無用處的。
5. 工作改進新思路:自動化思維
我們在新媒體運營工作中,要學會建立一個自動化思維,要思考的是,當我們做這個工作出現多次重複時,我們可以怎麼樣利用工具實現自動化,然後來提高我們的效率。
在和一些同學聊到過說:自己不想做重複性的工作,像機器一樣。其實我們工作中是不能避免重複性的工作的,所以當我們這些重複性工作時,我們可以做這個重複性工作機器人的建立者,探索出怎麼實現工作自動化,不要把自己陷於重複性工作中。
例如在最後的學習周活動復盤時,我通常都需要在後臺下載收集同學們的學習進度數據,然後再整理到表單中,利用公式進行數據分析,然後再根據同學們的學習進度情況去提醒和跟蹤同學們的學習。其實這一個流程就是重複性工作,也很繁雜和累,那麼當我擁有自動化思維,我就會想,技術上能不能自動識別後臺學員學習進度數據的變化,然後針對7天沒有登陸、沒有學習的同學,自動通過服務號發送學習提醒呢?然後我就會去尋找對應的軟體工具,實現這一工作自動化。
在我的分享中,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整個活動策劃的思路很類似我們《新媒體產品設計》課程中的項目思路,這就是從提出產品idea,確定目標用戶,驗證idea建立活動模型開展,然後在不斷的活動開展中優化實行,逐步的改善活動。
所以在我分享的最後,想和同學們說一下就是,在我們學習課程時,真的不要僅僅局限於把項目當成作業完成就完事了,你可以嘗試提煉出裡面解決方法思維和思路,然後嘗試運用這一解決方法思路舉一反三,思考這個方法可以怎麼運用到你的工作上等,相信在你思考的過程中,你就知道課程裡的知識是怎麼運用的了。
最後,希望大家能多參與學習周活動,一是在與同學們進行學習交流時,可以儘量讓自己跟上課程的學習進度;二是你也可以親自體驗活動,獲取參與活動經驗。說不定未來在你做社群運營過程中,就能根據參與活動經驗策劃出比較好的活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