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提到分娩,寶媽們最羨慕的就是「無側切、無撕裂」的天選之子了。產後沒有傷疤,也沒有疼痛,實在是太幸福了。
生孩子難免要遭「挨一刀」,這一刀可能挨在肚皮上,也可能挨在會陰,不管挨在哪,都讓寶媽們感到糟心。
其實除了剖宮產和側切,還有一種方式,叫做「直切」,在國外非常普遍,只是國內很少採用。
順產「挨一刀」還有一種方式,外國人普遍愛用
朋友小洋去年懷孕生娃,當時是提前到美國去的,早早就預定了月子中心。現在趕上特殊時期,機票買不到,人也回不來,只能微信聯繫,看起來小洋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美國都不用側切的,我們都是直切,傷口恢復快,還不容易留疤。」小洋得意地說:「國內90%都得側切,那以後生活多受影響啊。」
確實外國人多數採用直切的方式,並非我們常見的會陰側切。直切需要切開的是會陰後聯合線上的軟組織,產婦直觀感受上出血少、恢復也更快了。
不論是側切還是直切,都是一種保護產婦媽媽的方法,避免撕裂損傷盆底肌,導致產後漏尿等問題。
▼ 分析:
直切也並沒有小洋所認為的那麼優越,直切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更高,產婦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更高的。
採用直切的產婦如果撕裂嚴重,依然會導致肛門撕裂,安全程度遠遠不及側切,這也是國內不推薦直切的原因。
有些人總覺得國外的技術一定是最好的,其實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保持平和的心態,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才能把事情看得更立體。
分娩為什麼幾乎都要側切?
數據顯示,國內順產媽媽經歷側切的比例高達92%,同時有相關文件記載,順產會陰撕裂的概率高達95%以上。
無側切無撕裂雖然令人羨慕,但確實只是鳳毛麟角。大部分產婦都需要經歷「剪一刀」,我們不是天選之子,聽醫生的判斷,剪就完了。
自然狀態下的陰部狹窄而悠長,懷胎十月之後,面對胎兒的發動,會陰和周圍的軟組織需要進行擴張,擴大到可以通過胎兒的寬度。
一般來說,胎兒的雙頂徑在9.3cm之內,可以通過張開約10cm的產道。但是實際操作中如果不進行側切,會陰很容易發生撕裂,影響到產婦媽媽今後的生活。
會陰撕裂分為4個等級,1~2級的撕裂比較輕微,和側切程度差不多,不會影響生活,恢復比較快;一旦產婦發生3~4級撕裂,就會損傷盆底肌,導致產後尿失禁,甚至是傷及直腸黏膜,嚴重影響以後的生活。
側切雖然需要「挨一刀」,卻可以保護產婦媽媽免受更大的傷害,這一刀還是值得的。
側切和直切有什麼區別
側切
①側切是沿著會陰向側面剪開4~5cm,與會陰後聯合線組成45°的夾角。
②側切可以有效防止撕裂的發生,促進分娩的進程,幫助產婦媽媽儘早娩出胎兒。
在進行側切手術之前,需要助產士先進行評估,根據胎兒雙頂徑、預估體重、產道情況等作出判斷,看產婦是否需要側切。
和直切比起來,側切痛感比較明顯,產後恢復稍微慢一些,但是安全性更高。
直切
①顧名思義,側切是往側面切開,而直切是沿著會陰後聯合線切開。
②直切的刀口更長一些,但是因為所切部位主要是軟組織,所以出血少、疼痛輕,產婦媽媽直觀感覺更舒適。
和側切相比,直切似乎對產婦更加有利,但卻需要產婦承擔更高的風險。而且,直切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直切後一旦發生撕裂,裂口會直接指向肛門,後果很嚴重。
產後傷口恢復護理
不論是側切還是直切,都是「挨一刀」的事,寶媽們不用自慚形穢。
◆ 保持衛生
產後傷口還沒恢復好,惡露就會開始排出,媽媽們要注意保持衛生,每次排尿後進行消毒,勤換內褲和衛生巾,避免細菌滋生。
◆ 飲食清淡
月子裡的飲食以清淡為主,多吃青菜、多喝水,有助於排便。產後新媽媽發生便秘,太過用力可能會撕裂傷口,媽媽們排便要小心用力哦。
【寫在最後】
分娩是人生一道關,挺直腰杆,昂首挺胸邁過去,每個寶媽都是自己的英雄。
【留言板】
順產媽媽評論區集合,跟宮縮比起來,側切還算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