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伊斯蘭教的誤解,是如何被恐怖主義利用的?

2020-12-12 新京報

最近刷屏各個社交平臺「打人視頻」,在法國的社交網站也被刷屏了,不同的是,這個視頻被某些歐洲極右翼分子造謠:說視頻中的男子是流入歐洲的穆斯林難民,而被打的女子則是歐洲當地女性。於是,這個視頻背後的故事變成了「中東難民毆打歐洲女性」。

造謠自然可惡,但問題的關鍵或許是:為何這些謠言總是會在網際網路上得到迅速傳播?

打人視頻被造謠為難民毆打歐洲本地女性,並得到了大量擴散及轉發。

其實,這些造謠者利用的正是人們的種種刻板印象——難民加劇了歐洲社會的矛盾,是危險群體。此前,也有人在視頻網站上做了個實驗,利用的也是類似的刻板印象。

如果一個路人朝你腳邊扔了一個黑色的背包,你會是什麼反應?那麼,如果這個扔東西的路人是穿著白色長袍的中東人呢——這是來自於幾年前YouTobe上那個熱門惡搞視頻的畫面。三個澳大利亞的年輕人化裝成阿拉伯人,走到大街上朝行人投擲黑色書包。不知情的路人們被嚇得魂飛魄散,紛紛逃離。但是,這段視頻裡有兩個轉瞬即逝的畫面——當他們穿著西裝,做出同樣的舉動後,路人們卻看著腳邊的黑色書包,無動於衷。

如今,已經有不少小說家關注到了這個文化衝突與認知的問題,並且在移民小說中講述類似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大多以底層人群為主——移民到西方社會的穆斯林們在電影院、咖啡廳、超短裙和奢侈品商店的光彩中眩暈迷茫,每天為了爭取到平等的公民福利而奔走等等。這些小說喚起的是讀者內心憐憫的共情。而在最近出版的、英國小說家卡米拉·夏姆斯的作品《戰火家園》中,她則直接刻畫了很少有作家會接觸的身份:政客與聖戰分子。她通過年輕男孩帕爾維茲選擇加入極端組織、後萌生退意,最終卻又被殺害的一系列故事,展示了在西方目光與媒體宣傳中,那些很容易被扭曲與掩蔽的事情。

而這些被掩蔽的事,正是恐怖分子利用的「法寶」:那些因為隔閡與陌生而產生的警惕,以及因此被製造出來的仇恨。如何去衝破這些隔閡,如何在陌生中獲得彼此的諒解與和平?在這一點上,小說或許可以比理論研究做到更多。

撰文 | 宮子

隔閡與對立

正是極端組織利用的「法寶」

自然,伊斯蘭國是在穆斯林世界裡沒有得到任何認可的極端組織,但他們所宣稱的原教旨主義和執行的恐怖襲擊計劃,卻讓很多人誤解為這些行徑是從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裡得來的,進而將整個穆斯林視為危險群體。在小說《戰火家園》的開頭,當伊絲瑪在機場接受安檢盤問時,她所面臨的是這樣的目光:

「她事先確認過沒帶上任何可能招致非議或質疑的東西——沒有《古蘭經》,沒有家人合照,沒有任何她學術興趣領域內的東西……訊問持續了近兩個小時。他想知道她對於諸多事物的看法:什葉派、同性戀者、女王、民主、英國家庭烘焙大賽、入侵伊拉克、以色列、人體炸彈、交友網站……」

這種充滿警惕的目光是如何被鑄就的?媒體報導的恐怖襲擊,經常有意無意突出襲擊事件與穆斯林身份的關係——這從媒體擬定的標題可以看出來,我們很難見到一個殺了更多人的美國槍擊案兇手被描述為「美國恐怖分子」。伊斯蘭教底蘊沉重的宗教文化也讓它內部充滿複雜,令非伊斯蘭教社會感到隔閡,如同伊恩·詹森在《慕尼黑的清真寺》中所比喻的那樣:穆斯林把世界分成了兩個大陸,一片是綠色的,另一片則是綠色的對立國。

於是,某些順應這種隔閡或刻板印象的新聞總能迅速傳播。今年4月份,汶萊的《伊斯蘭刑法》在該國全境實施,這項被稱為最嚴苛刑法的法律規定,在汶萊同性戀將被處以死刑,通姦與強姦將按照穆斯林傳統以石刑處死,婚前性行為也將遭受教義規定的嚴重懲罰。在汶萊公布這項法律之後,它遭到了世界範圍的輿論抗議,人們普遍抨擊這是反人權、反人類自由的法案。曾經對難民開放的歐洲,如今也在反思自己的這項政策。在西方或更大範圍的非伊斯蘭教社會眼中,穆斯林成為了令人警惕的存在。

《慕尼黑的清真寺》,作者: 【美】 伊恩·詹森 ,譯者: 嶽韋,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3月

然而,生活在伊斯蘭世界內的人自然有著自己世界的運行規則與生活細節。仍以汶萊為例,這個國家在外界看來似乎充滿了壓迫與對人權的限制,但如果在網頁上搜索與汶萊相關的遊記和幸福度調查,會發現汶萊一直是(或許現在也是)世界上幸福度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或許對西方世界所推崇、公認的那一套價值體系感興趣,他們信奉自己世界的美好。而在瘋狂的政治頭目眼中,這個美好世界值得他們用任何手段去獲取。

在小說《戰火家園》中,一位聖戰成員法魯克對帕爾維茲說出了如下的一段話,讓我們看到了那種來自於政治原始性的醜惡:

法國大革命。這是法魯克那天給他上的一課。這場革命是搖籃,是基石,是啟蒙運動、自由主義和民主思想的奠基,它引發的一切思潮讓西方得以傲視全球。我們姑且承認它帶來的理念是美好的吧。自由,平等,博愛——誰又能反駁這些呢?今天,讓我們先承認這些理念是理想的。但假如沒有恐怖統治,它們該如何實現?是恐怖統治用鮮血滋養、保護了它們,替它們剷除異己、攘外安內,消滅那些威脅到新烏託邦的敵人,並且讓全世界都看到。這樣做也許會留下遺憾——人們總是更願意和朋友一起釣魚,而非砍下敵人的頭顱——但這是必經之路。最終,恐怖統治落幕時,將實現它的初衷——保護一個嶄新的、革命性的,卻也因其道德力量而遭到敵人恐嚇、強敵環伺的國家。

《戰火家園》,作者:(英)卡米拉·夏姆斯,譯者:朱雙南,版本:中信大方|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6月

卡米拉·夏姆斯(Kamila Shamise),英國巴基斯坦裔小說家。2018年,《戰火家園》獲得女性小說獎,她也被《格蘭塔》評為2013年度英國最佳年輕作家。她還是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在2017年小說入圍布克獎短名單後,她向媒體表示「出版業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希望能用一年的時間,來專門出版女性作品」。

小說裡的這段話在其自己的邏輯中讓人難以辯駁,世界上,再完美的國家也必然有著眾多歷史的汙點。烏託邦理想的實現需藉助鮮血,但鮮血又總是以汙濁的方式來澆滅烏託邦的理想,大量的羅伯斯庇爾們已經在歷史上驗證了這一點。政治之本質亦無非如此:借他人之鮮血實現某個人或某群人的理想。只是,當大多數現代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已經完成了這一歷史進程,進入到相對和平穩定的局勢的今天,伊斯蘭的極端組織們依然在幻想著用這種方式完成政治革命。

如若說,這種宗教信仰與價值觀的分歧是不可選擇的,那麼如果信仰不同烏託邦世界的人們能夠互不相擾,在各自的世界裡安居樂業,讓伊恩·詹森所比喻的那兩種版圖各行其是,倒也不失為一種多樣性。然而,現實中可供人類居住的陸地表面積就只有那麼大,所有人類即使他們再彼此仇恨對方、都不得不擠在同一顆芝麻大點的星球上。版塊之間的衝突與碰撞便成為必然。在衝突中,如何劃定彼此的疆界,如何確定界線,一直都是難以釐清的問題。

「他們那荒謬的國界線只是用以製造動蕩的。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埃及、約旦、巴勒斯坦、土耳其、車臣、克什米爾和烏茲別克斯坦……」小說中的法魯克等聖戰分子認定了這是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教的報復——在西方世界崛起後,利用其帝國主義的霸權施以名為「獨立」的殘酷玩笑。而他們,也要對此還以顏色。

洗腦宣傳+利益引誘

年輕人淪為伊斯蘭極端組織的犧牲品

小說裡的帕爾維茲是宣傳戰的犧牲品。在聽了幾番「洗腦宣傳」後,他便決定飛往敘利亞,成為哈裡發國的一員。他的姐姐伊絲瑪曾經說過一句話,「對女孩們來說,成為女人只是必然的歸宿;可對男孩來說,成為男人卻是一種志向」。帕爾維茲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這個志向。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不知道父親的身份(母親選擇對他隱瞞過去的一切),也不了解為何會有人加入聖戰。作為一個並不了解自身歷史的人,他在西方社會裡又沒能找到身份的認同感,反而感到了強烈的排斥。在姐姐伊絲瑪獲得了美國籤證,前去進修博士學位,另一位姐姐安妮卡也選擇了法律專業之後,帕爾維茲卻沒有被任何大學錄取。他成為了一個沒有歸處、沒有根系的年輕人,曾經與孿生姐妹安妮卡一同生活的家庭,也由於姐妹們不同的人生選擇而分崩離析。安妮卡指責伊絲瑪變得「越來越白」,而伊絲瑪則擔心弟弟會走上父親的那條老路。

電影《孟買酒店》劇照。在2008年11月26日,10名來自巴基斯坦的恐怖分子襲擊了孟買,造成近200人死亡。圖為電影情節中,參與襲擊的年輕人詢問父母是否收到了組織頭目承諾的金錢,而家裡人表示,並沒有收到。

在這個人生節點上,父親的戰友法魯克向他展示了一段截取的歷史。他告訴了帕爾維茲父親的使命和曾經參加聖戰的名字,並且讓他在電腦上觀看了幾段帕爾維茲之前一無所知的事實——被美國人虐待的穆斯林、在巴格拉姆被狗強姦的囚犯、還有那些受盡虐待的軀體照片。法魯克還用同樣的手段將帕爾維茲囚禁起來,然後問他是否切身感受到了穆斯林兄弟們遭遇的那種痛苦。在讓帕爾維茲相信自己長期生活其中的西方社會儘是虛假、對穆斯林的壓迫從未消散之後,法魯克又給他看了一段哈裡發國斬首白人男子的視頻。「正是這個畫面讓全世界看到了哈裡發國的殘暴……看著那個跪在沙漠裡的男人的表情,他明白哈裡發國的人想要用此人的死傳達一條信息:你們對我們的人所行之事,我們將如數奉還在你們的人身上……有一個國家肯為你亮劍,告訴你順服並非唯一的選擇,原來是這樣一種感覺。摯愛的真主啊,那喜悅讓人熱血沸騰」。

之後,帕爾維茲便離開了自己的姐妹,前往敘利亞加入了哈裡發國並接受訓練。他從事的工作依舊與廣播宣傳有密切聯繫——剪輯斬首的視頻,編輯音效。在哈裡發國的工作室中,他們將基督徒與白人宣傳為敵人。而在另一側的西方社會,宣傳的模式同樣如此。

文學能做什麼?

用人性,而非政治的目光,

去看待陌生的文化

《戰火家園》是夏姆斯重述《安提戈涅》悲劇的一部小說。卷首題記的那句「我們所愛的人……是這個國家的敵人」正是其悲劇的核心,不同於古希臘戲劇的一點是,在穆斯林移民的現代世界中,「國家的敵人」具有了更複雜的含義。

《安提戈涅》,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作品。安提戈涅因埋葬了自己背叛城邦的兄長,而被處死。

「敵人」是如何形成的?他們內心的「國家」又究竟意味著哪個國家?在小說的移民家庭中,姐妹們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當帕爾維茲將哈裡發國視為值得自己奉獻生命的國家時,他的姐姐伊絲瑪則成為了家庭中的「叛徒」。小說一開始,面對安檢質詢的唯唯諾諾,以及為了融入美國社會而做出的諸多妥協,已經暗示了伊絲瑪身上「越來越白」的變化。而當她得知帕爾維茲加入了哈裡發國後,她立刻通知了反恐指揮組,向警察舉報了自己的弟弟。在這個曾經以親情支撐的家庭裡,親人們分裂成了不同國家的敵人。而伊絲瑪,毫無疑問成為了被指責的那種精神上徹底變為西方人的一類(穆斯林)。

而帕爾維茲的孿生姐姐安妮卡,則一直沒有放棄內心對弟弟的愛,她希望能讓帕爾維茲安全地回家,對親人的維護使得安妮卡在媒體的報導中,被形容為「恐怖分子的共犯」:「此人對內政大臣的兒子——24歲的艾蒙窮追不捨,並利用性試圖對其洗腦,令艾蒙說服自己的父親允許她的恐怖分子弟弟回到英格蘭」。

在這個媒體確立的絕對標籤下,一個人要麼歸屬於西方,要麼歸屬於伊斯蘭恐怖分子。沒有人會理解帕爾維茲的糾結內心——他在斬首視頻的工作室裡如何經受良心煎熬、他對家庭懷有怎樣的眷戀。當帕爾維茲最終選擇從哈裡發國逃離,走到英國大使館門前想尋求幫助並回家的時候,被擊斃的他在西方人眼中只是一個可能懷有襲擊意圖的恐怖分子。

在恐怖分子這個標籤的渲染下,一切相關的特徵都會引起周圍人的恐慌,包括阿拉伯人的面孔、頭巾、希賈布,以及伊斯蘭教的信仰。其實,這就等於人們在潛意識中,會把那些光頭、中年、胳膊上有文身的白人男性視為連環殺手一樣。

對想要有所作為的政客來說,這個環境簡直再理想不過。

《戰火家園》所揭示的,正是一場又一場被政治與媒體宣傳隔絕的人性。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去了解《古蘭經》到底講述了什麼,伊斯蘭教信仰的真正追求是什麼,但是所有人都有時間瀏覽新聞頭條。整部小說中最卑鄙的那個人,正是伊絲瑪與安妮卡戀人的父親——卡拉馬特·隆恩。這個川普式的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哪怕是那些錯誤的選擇,都是出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公共事業,國家利益,英國價值觀。他對這些深信不疑。他做的所有那些錯誤的選擇,最終會把他送到正確的位置上,就是他現在的位置」。他和帕爾維茲的家庭一樣,來自巴基斯坦,卻憑藉著反穆斯林的口號獲取了政治成功。在他得知兒子與安妮卡有染後,他把這當成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憑藉大義滅親的舉動,讓自己在英國獲得更高的支持率。卡拉馬特表示自己早在巴基斯坦就認識帕爾維茲的父親,也早就在議會上提案對聖戰分子的子女實施監控,但是卻沒有得到重視,「這些人很多都出生於英國,卻沒有得到政府的密切留意,到底需要多少個帕爾維茲·帕沙,才能改變這一切?」他成功地讓「#從哪裡來回哪裡去」「#變態帕沙」「#別玷汙你的土地」等成為了熱門話題。

《家: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作者:安東尼·沙迪德,譯者:閻紀宇,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4月

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對世界各地的動態都了解得越來越多,但我們認知的方式卻並非來自於自己。法魯克給帕爾維茲等年輕人觀看的視頻,讓他們記住了西方人對穆斯林囚犯的非人道虐待,記住了基督徒的惡行與虛偽;而恐怖襲擊則反過來讓生活在西方的年輕人記住了「穆斯林」的瘋狂與殘忍。在穆斯林版塊和非穆斯林版塊的碰撞中,它們並沒有因此而走得更近,反而在各自的邊緣擠壓出了一座高山,兩側的人被那看似宏觀的東西遮蔽了視野,彼此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只有敵意和仇恨在不斷延續——小說的最後,內政大臣的兒子艾蒙成為了最後一個相信人性的人,愛著安妮卡的他堅信她與弟弟帕爾維茲絕不是同一類人,他懷著和解的心走上了伊斯蘭的土地,卻在一次擁抱中被謀殺。他被炸死的視頻也被傳回了西方,成為小說的結局和更多未知仇恨的延續。

穆斯林究竟是什麼樣子,伊斯蘭教的精神到底是什麼,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幾個事件或概念所能囊括。每一則新聞背後,都有可能隱藏著帕爾維茲式的故事。政治目光的危險在於,它總在我們正式接觸或了解一個事物之前,就已經給出了既成的圖像,從而替代了我們自己的判斷。

也因為如此,除了世界上發生的事實和對恐怖分子的譴責之外,我們依然需要能讓我們身臨其境的故事,甚至需要一些慘痛的悲劇作品來撕扯我們。即使有時,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相信這些故事,或者認同故事背後的價值觀,但它起碼會讓我們意識到其他可能性的存在,讓我們用更人性、而非絕對的目光,去判斷一個陌生的文化世界。

撰文:宮子;

編輯:走走、李永博;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恐怖主義和伊斯蘭完全是兩個概念
    洪磊強調,中國一貫主張打擊恐怖主義應該標本兼治,應該充分發揮聯合國的協調作用,不應該持雙重標準,不應該將恐怖主義與特定宗教與民族掛鈎。 恐怖主義不應與特定宗教與民族掛鈎。2010年03月07日,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會長陳廣元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時,就闡明了這一立場。
  • 伊斯蘭教之所以會成為當今全球恐怖活動來源的原因
    當今世界,全球所有的恐怖活動都來自伊斯蘭國家,恐怖分子幾乎都是穆斯林,伊斯蘭極端主義已經成了恐怖主義的代名詞。那麼世界三大宗教,為什麼偏偏唯獨伊斯蘭教會源源不斷的產生恐怖主義,成為恐怖活動的發源地呢?但是不可以將一切恐怖活動都歸結於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產生於7世紀距今已有1000多年,如果這個宗教是恐怖主義的來源,為什麼恐怖活動只是在最近幾十年才不斷發生呢?目前,全球的伊斯蘭教信徒約有16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23%,將近1/4。但其中僅有20%生活在中東、北非,也就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地區。
  • 二、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在新疆的由來
    、極端主義在新疆的由來  三、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行為嚴重踐踏人權  四、依法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  五、堅持把預防性反恐放在第一位  六、探索出反恐、去極端化的有益經驗  七、積極參與反恐國際交流與合作  結束語  二、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在新疆的由來
  • 巴基斯坦人談IS:他們違背伊斯蘭教 是穆斯林的敗類
    究竟穆斯林民眾是如何看待IS的?國際在線記者就這個問題採訪了幾位巴基斯坦人,但他們對IS的所作所為都深表痛恨,認為其違背了伊斯蘭教。巴基斯坦總理外交事務特別助理、外交國務部長塔裡克·法塔米(Tariq Fatemi)在接受國際在線記者採訪時說,IS組織在巴黎製造的血腥屠殺慘絕人寰,為世人所痛恨,但恐怖主義這個詞不能被簡單地濫用。
  • 印尼政府正式宣布查禁伊斯蘭國極端恐怖主義組織
    原標題:印尼政府正式宣布查禁伊斯蘭國極端恐怖主義組織  原標題:印尼政府正式宣布查禁伊斯蘭國極端恐怖主義組織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朱福寧):印尼總統蘇西洛在4日總統府召開了政治和安全內閣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商討如何打擊和禁止伊拉克與大敘利亞伊斯蘭國極端恐怖主義組織在印尼的發展。
  • 印尼官方密集發聲反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
    中新社雅加達11月2日電 (記者 林永傳)連日來,上任伊始的印尼新一屆內閣成員紛紛發聲表示反對極端主義思想,稱將採取措施消除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滲透和蔓延。該國新任政治、法律和安全事務統籌部長馬福德稱,總統佐科在任命他出任該職務時,要求其必須處理好消除激進主義和反對恐怖主義的事務。上任後,這位曾任憲法法院院長的統籌部長呼籲印尼各階層人士應團結起來,反對極端主義思想、打擊極端分子幹擾和分裂印尼國家主權的活動。
  • 資料: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不等於恐怖主義
    [1]144-146按照這種解釋,原教旨主義實際上不同程度地在世界每一種主要宗教中均出現過: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和佛教等,甚至在儒家思想中也出現過原旨教主義傾向。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運動,其派別眾多,主張各異。「只不過它們在反對世俗化和西方化,要求變革現存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主張嚴格遵循《古蘭經》和『聖訓』,復歸伊斯蘭教的原初教義等方面存在一致的看法。」
  • 恐怖主義肆虐歐洲的背後到底潛藏著什麼?
    而從20世紀末期以來,以宗教和文化衝突為主要導火索、以暗殺特定人物,自殺式炸彈襲擊,針對平民的無差別屠殺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恐怖主義活動在全世界泛濫。以911恐怖襲擊和以ISIS崛起為新舊恐怖主義活動高潮標誌的重大事件,都對歐洲的安全形勢產生了嚴重的威脅。
  • 巴鐵等三國領導人想了個辦法,要讓世界人民消除對伊斯蘭教的恐懼
    土耳其雖然沒有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但與前兩者一樣,伊斯蘭教是這個國家最主要的宗教。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特別是美國2001年遭到「9.11襲擊」後,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很多恐怖襲擊都是由伊斯蘭教的極端分子策劃並實施的,這讓很多信仰其他宗教和無神論的民眾產生了一種對於伊斯蘭教的恐懼感。
  • 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關於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聲明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關於共同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聲明我們,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對國際恐怖主義持續對全球和平、安全和國家主權構成嚴重威脅深表不安。為在法制基礎上有效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我們重申,禁止破壞國家主權、平等和領土完整原則,禁止幹涉內政,絕不允許利用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團夥實現政治和地緣政治目的。我們注意到,隨著恐怖組織日趨活躍,全球安全威脅上升,上合組織地區面臨更加嚴峻形勢。我們重申,將共同打擊上合組織任一成員國認定的各類恐怖和極端組織和團夥。
  • 伊斯蘭宗教領袖:ISIS是伊斯蘭教的頭號大敵
    「極端思想、激進思想和恐怖主義在地球上的蔓延,將給人類文明帶來摧毀」姆沙伊赫稱,「這些思想不但不屬於伊斯蘭教義,而且是伊斯蘭教的頭號敵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就是眾多穆斯林。」據路透社報導,雖然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某種程度上是依照瓦哈比教派(一種嚴格的伊斯蘭教義)進行治國的,但是瓦哈比主義和ISIS有顯著區別。
  •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恐怖主義及其影響
    俾路支族信奉伊斯蘭教,分布於伊朗的俾路支人多屬什葉派,而分布於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俾路支人多屬遜尼派,因此,「俾路支問題」是具有歷史內生性的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和邊界問題雜亂交錯的問題。1947年印巴分治後,原英屬印度境內的俾路支地區隨即併入巴基斯坦,如同克什米爾一樣,這種劃分在這一地區播下了長期民族糾紛的種子。新時期的「俾路支問題」由此產生,成了巴基斯坦突出的民族問題之一。
  • 新疆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暴恐活動是人類的公敵
    「5.22」嚴重暴力恐怖案件活動發言摘登  全國人大代表、伊斯蘭教協會常委、自治區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新疆伊斯蘭教經學院院長  阿布都熱克甫·鐵木爾尼亞孜大毛拉:  真主在《古蘭經》中說:「凡枉殺一人的,如殺眾人;凡救活一人的,如救活眾人。」
  • 國際恐怖主義發展態勢複雜多變,反恐合作如何開展?
    隨著網絡全球化的發展,恐怖主義利用新科學技術正在向網絡空間不斷蔓延。阿富汗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穆罕默德·亞森·澤亞上將在發言中提到,「當前很多恐怖組織,都是通過網絡等進行意識形態極端化擴張」。恐怖分子積極利用推特、facebook等社交媒體進行策劃、宣傳,現實生活中的恐怖主義正在向網絡空間不斷滲透。
  • 新冠疫情肆虐、恐怖主義陰霾再度籠罩,歐洲今年不太平
    法國達文西學院主席德裡斯·埃伊特-優素福大家也許還記得,發生在2015年的法國《查理周刊》恐襲事件,那是歐洲2015年系列恐襲的開端,當時的導火索就是一副嘲諷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2020年9月2日,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再次刊登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
  • 伊斯蘭教 _中國臺灣網
    伊斯蘭教 時間:2001-04-13 09:35   來源:   在臺灣,伊斯蘭教習慣上被稱為回教。據學者考證,臺灣伊斯蘭教最早可能是南宋時由居住在泉州等地的阿拉伯客商遷居臺灣而帶入的。
  • 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發表《倡導中道思想,反對極端主義...
    是中國首次主辦的伊斯蘭教國際性研討會。來自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知名伊斯蘭教界人士、著名專家學者和政府代表針對世界一些地方暴恐極端問題頻發的嚴峻現實,深入探討伊斯蘭教的中道精神,分享各國反對極端的成功經驗,矢志維護伊斯蘭教良好形象,形成重要共識。  閉幕式上,與會代表共同發表《倡導中道思想 反對極端主義——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倡議書》。
  • 《查理周刊》舊址發生流血襲擊 恐怖主義陰影籠罩巴黎
    達爾馬寧在一則推文中說:「我們仍處於同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戰爭中。」他表示已要求執法人員在曾經發生過恐襲的地方以及猶太教堂加強保護措施。巴黎的猶太人本周末將在猶太教堂過贖罪日。報導稱,一位警方消息人士說,25日襲擊案的主要嫌疑人年齡為18歲。
  • 當代中東伊斯蘭教教派衝突:神學還是政治?
    以一神信仰為號召的伊斯蘭教,極大地改變了此前以部落為主的半島政治形態,促生了一個統一的、以麥地那為中心的新興政治實體。在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傳達的啟示中,留下了「堅持真主的繩索」(《古蘭經》21:92)、「謹守正教,不要為正教而分門別戶」(《古蘭經》42:13)等倡導團結、反對紛爭的教誨。早期的穆斯林,確實也以穆罕默德為領導核心,結成了具有很強凝聚力的組織。
  • 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
    聯想到之前在巴黎發生的高中老師因為批評伊斯蘭教先知被恐怖分子當街斬首的事件,與宗教極端主義鬥爭的道路任重道遠。恐怖主義和極端宗教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因為恐怖分子針對的不是一個特定的國家,也不是特定的民族,而是現代文明自由的生活方式。極端宗教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