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介紹了茶文化的起源,今天我們用一篇來講唐朝那些喝茶的事
先普及一下喝茶的四種方式
煎茶,點茶、煮茶、撮泡茶
茶的四種形態
粗茶、散茶、末茶、餅茶
唐朝主要是煎茶。但是這並不代表其它的飲茶方式不在,這些一定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大眾流行的趨勢。
唐朝的喝茶的主流形式
有人說功夫茶泡法就起源於唐代,也有人說是起源於宋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在唐代,飲茶之風就相當盛行。唐代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稱為「團茶」或「片茶」。所謂「餅茶」,是將採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之後再烤乾保存
備茶時,先用竹夾將茶餅取出,放在火上炙烤,之後儲放於「紙囊」中,以保存茶香不外洩。等到餅茶冷卻之後,將其放入「碾」中磨成粉末。接著用「羅」(篩子)來篩濾茶末,篩下來的粉末盛於「合」(盒子)內。煮茶時需要使用「風爐」和「鍑」(茶釜)。先注水於茶釜內,然後放置於風爐上煮沸。誰分為三沸,當燒水出現「魚目」氣泡、「微有聲」時,即為第一沸;再加入適當分量的鹽花來調味。當釜邊水泡像泉湧般上衝時,即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夾」在茶釜中心循環攪動,並用「則」(一種量器,用竹、銅等材質製成匙或箕狀)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待片刻,茶湯如奔濤濺沫,則為第三沸,此時將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中止沸,使水停止滾沸,以培育湯花。湯花薄的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至此步驟,茶已烹煮完畢,將煮好的茶分酌於碗中。分酌時,必須注意沫與餑要分配平均。從陸羽《茶經》中描述茶湯的顏色「其色緗(淡黃色)也」,我們可以得知陸羽亦講求茶湯顏色的呈現。
知識點
關於煮茶與煎茶。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我們通常所稱的「煎茶法」,是指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習茶方式,為了區別於漢魏六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的。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析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
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而不佳。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煎茶在本質上屬於煮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末茶煮飲法。其與煮茶法的主要區別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湯之茶是末茶,而煮茶用散、末茶皆可。其二煎茶法於湯二沸時投茶,三沸則止,時間很短;而煮茶法茶入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
唐朝喝茶的主流人群
寺院、民間、文人、宮廷
陸羽《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但是茶,從未拒絕過任何人。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聞見記》卷六茶,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①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従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②起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③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懷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衫、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歠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鴻漸遊江介,通狎勝流,及此羞愧,復著《毀茶論》。伯熊飲茶過度,遂患風氣,晚節亦不勸人多飲也。吳主孫皓每宴群臣,皆令盡醉。韋昭飲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晉時謝安詣陸納,納無所供辦,設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續搜神記》云:「有人因病能飲茗一斛二鬥,有客歡飲過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澆之,一斛二鬥。客雲此名茗瘕。」
這裡有兩個知識點:
1. 茶道大行,發源於泰山靈巖寺降魔師大興禪教。因為要通宵達旦的學禪,通過飲茶提神醒腦。①
2. 後來在民間傳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②
3.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鬥茶。陸羽和常伯熊歷史上第一次鬥茶。③
以上完全詮釋了,唐朝飲茶的人群,這也說明茶,已經進入王公貴族和尋常百姓家了。
文化的萌芽一定源於民間的生活智慧,
而傳播一定是政治和信仰的助力。
唐朝喝茶的名人雅士
茶聖陸羽 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茶仙盧仝 自號玉川子,範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為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腐敗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為」茶仙「。
茶僧(詩僧)釋皎然 (俗名謝清晝)是唐代著名詩僧,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茶人,精於詩文和烹茶技藝。禪茶詩作,既有禪意,又有茶趣,堪稱僧人習茶經典詩偈。
茶人必知
《七碗茶歌》
盧仝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飲茶歌誚程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烹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如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本詩讚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州)清香飄逸,味如瓊漿的良好品質,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茶的感受,與同時代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歷史上茶道一詞,也最早出現於皎然的這一詩中,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詞早了800餘年。)
今天先介紹到這裡,關於唐朝飲茶還有很多傳奇經典的故事,以後我們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