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茶文化-唐朝茶文化,唐朝人這么喝茶?

2020-12-17 旅行者和夢想家

之前我們介紹了茶文化的起源,今天我們用一篇來講唐朝那些喝茶的事

先普及一下喝茶的四種方式

煎茶,點茶、煮茶、撮泡茶

茶的四種形態

粗茶、散茶、末茶、餅茶

唐朝主要是煎茶。但是這並不代表其它的飲茶方式不在,這些一定是同時存在的,只不過大眾流行的趨勢。

唐朝的喝茶的主流形式

有人說功夫茶泡法就起源於唐代,也有人說是起源於宋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在唐代,飲茶之風就相當盛行。唐代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稱為「團茶」或「片茶」。所謂「餅茶」,是將採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之後再烤乾保存

備茶時,先用竹夾將茶餅取出,放在火上炙烤,之後儲放於「紙囊」中,以保存茶香不外洩。等到餅茶冷卻之後,將其放入「碾」中磨成粉末。接著用「羅」(篩子)來篩濾茶末,篩下來的粉末盛於「合」(盒子)內。煮茶時需要使用「風爐」和「鍑」(茶釜)。先注水於茶釜內,然後放置於風爐上煮沸。誰分為三沸,當燒水出現「魚目」氣泡、「微有聲」時,即為第一沸;再加入適當分量的鹽花來調味。當釜邊水泡像泉湧般上衝時,即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夾」在茶釜中心循環攪動,並用「則」(一種量器,用竹、銅等材質製成匙或箕狀)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待片刻,茶湯如奔濤濺沫,則為第三沸,此時將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中止沸,使水停止滾沸,以培育湯花。湯花薄的稱為「沫」,厚的稱為「餑」,細輕的稱為「花」。至此步驟,茶已烹煮完畢,將煮好的茶分酌於碗中。分酌時,必須注意沫與餑要分配平均。從陸羽《茶經》中描述茶湯的顏色「其色緗(淡黃色)也」,我們可以得知陸羽亦講求茶湯顏色的呈現。

知識點

關於煮茶與煎茶。在漢語中,煎、煮義近,往往通用。我們通常所稱的「煎茶法」,是指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習茶方式,為了區別於漢魏六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的。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析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

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而不佳。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煎茶在本質上屬於煮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末茶煮飲法。其與煮茶法的主要區別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湯之茶是末茶,而煮茶用散、末茶皆可。其二煎茶法於湯二沸時投茶,三沸則止,時間很短;而煮茶法茶入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

唐朝喝茶的主流人群

寺院、民間、文人、宮廷

陸羽《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但是茶,從未拒絕過任何人。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聞見記》卷六茶,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①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従此轉相仿效,逐成風俗。②起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類甚多。③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遠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懷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衫、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茶熟,李公為歠兩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鴻漸能茶者,李公復請為之。鴻漸身衣野服,隨茶具而入。既坐,教攤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畢,命奴子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鴻漸遊江介,通狎勝流,及此羞愧,復著《毀茶論》。伯熊飲茶過度,遂患風氣,晚節亦不勸人多飲也。吳主孫皓每宴群臣,皆令盡醉。韋昭飲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晉時謝安詣陸納,納無所供辦,設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亦足怪焉。《續搜神記》云:「有人因病能飲茗一斛二鬥,有客歡飲過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澆之,一斛二鬥。客雲此名茗瘕。」

這裡有兩個知識點:

1. 茶道大行,發源於泰山靈巖寺降魔師大興禪教。因為要通宵達旦的學禪,通過飲茶提神醒腦。①

2. 後來在民間傳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②

3.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鬥茶。陸羽和常伯熊歷史上第一次鬥茶。③

以上完全詮釋了,唐朝飲茶的人群,這也說明茶,已經進入王公貴族和尋常百姓家了。

文化的萌芽一定源於民間的生活智慧,

而傳播一定是政治和信仰的助力。

唐朝喝茶的名人雅士

茶聖陸羽 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茶仙盧仝 自號玉川子,範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窮困,刻苦讀書,不願仕進。甘露之變時,由於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為宦官所害。其詩對當時腐敗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風格奇特,近於散文。盧仝著有《茶譜》、《玉川子詩集》,被尊稱為」茶仙「。

茶僧(詩僧)釋皎然 (俗名謝清晝)是唐代著名詩僧,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茶人,精於詩文和烹茶技藝。禪茶詩作,既有禪意,又有茶趣,堪稱僧人習茶經典詩偈。

茶人必知

《七碗茶歌》

盧仝

天子須嘗陽羨茶, 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 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 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 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飲茶歌誚程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烹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如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本詩讚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州)清香飄逸,味如瓊漿的良好品質,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茶的感受,與同時代盧仝的《七碗茶歌》有異曲同工之妙。歷史上茶道一詞,也最早出現於皎然的這一詩中,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詞早了800餘年。)

今天先介紹到這裡,關於唐朝飲茶還有很多傳奇經典的故事,以後我們慢慢道來

相關焦點

  • 喝茶源自哪個朝代,各代喝茶有什麼特點?一文講述茶的歷史
    令人驚喜的是,它逐漸遍及了中華大地,在中國各個時期都有飲用。追隨一盞茶的時光,讓我們縱觀歷史茶文化。周朝:西南最先飲茶歷史記載,3000多年前武王伐紂的時期,四川一代就有人開始經營茶園,並向周朝進貢茶葉。但是這個時期,茶葉不是喝的,第一它是當作食品,和各種食物煮著吃,第二則是當作藥材,用來治毒病。
  • 茶功效:藥用、食用、衝泡,為何說中國茶文化乃禮儀文化?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整個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的精華均是傳承華夏文明,國人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著稱全世界。而談到禮儀,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的招待之禮,而以茶待客向來是國人招待賓客的最佳。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其中包含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明中最為精髓的部分,各大名茶蜚聲海內外,譽滿天下。
  • 中國人為什麼愛喝茶
    中國人為什麼愛喝茶喝茶,現如今日本的茶道也是舉世聞名,但日本的茶道最早也是由中國流傳過去的。在中國與日本到底誰的茶更出名一些,誰實話國人是不屑於去爭論這個問題的,因為茶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所謂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在人們生活中十分重要,而無所謂一些虛名,那麼為何中國人這麼愛喝茶呢?中國人喝茶最早要從神農時代說起了。
  • 茶事知多少:唐朝的茶文化有什麼特點?
    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唐朝是茶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茶史上有「茶興於唐」的說法,唐朝茶葉製法,飲用方法及器具等相關的茶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特點。唐朝流行喝餅茶,其外形和製法均和現代不同。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指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其江水,收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 茶文化博覽會 喝茶有學問圖
    而這一次茶文化博覽會中,除了「臺茶人文館」、還有「臺北新茶街」等,臺北市有關的茶文化探尋,「文化局」也邀集了世界各地的專家,介紹「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喝茶文化」,對許多民眾來說,或許花個20元就可以在便利商店買一瓶茶飲料
  • 喝茶人必須了解的事,關於中國茶文化的源流!
    茶的起源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最早發現茶,利用茶的國家,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記載,神農時代我們在傳說中開創了新的文明,明白了農耕,茶文化存在於我國也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茶在我國不僅有藥用的作用,也可以作為鮮食羹飲,東漢末年華佗在《華佗食論》中有道「苦茶久食,益意思。」這是最早對茶的記錄,現在人們對茶的藥用價值也有了更加深刻,科學的了解。
  •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時間:2017-05-01 10:36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茶文化:日本人喝茶有什麼講究? 日本人對茶情有獨鍾。據說,日本人對中國陸羽《茶經》的研究比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工夫茶和中國茶藝已在日本生根並獲得了發展。
  • 日本繼承了唐朝文化,韓國繼承了明朝文化,如何反駁這兩種觀點?
    日本把唐朝的文化確實保存了很大一部分,但是形式多於內涵,譬如茶文化,演繹出了茶道,從泡茶的各種儀式動作,到燒水的鐵壺,泡茶的千般用具,喝茶的各種規矩,無所不用其極,繁文縟節應該比唐朝還多。但是唐朝文化的兼收並蓄,擁抱世界的胸懷日本好像沒有。中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包容,歷史上的很多民族紛紛融合到中華民族裡,唐朝天子善待諍臣,敢下罪己詔,日本天皇千方百計逃避戰爭罪責,日本民族拒絕反省戰爭罪行,心胸狹窄如此,何談繼承了中華文化?
  • 很多人表示身邊的年輕人都不愛喝茶,茶文化傳承是不是要斷裂了
    茶文化,茶道早已經在年輕人的思維裡種下了能開花結果的種子。說個題外話,曾幾何時,60後70後還特別擔心80後、90後任性,不夠刻苦一樣,事實證明如今80後、90後已經足以撐起大半邊天了。喝茶、愛上喝茶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2020年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在福州舉辦 海內外嘉賓論道茶文化的...
    開幕式現場宣讀了《海絲國際茶文化交流合作倡議》,《倡議》表示,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代表符號之一。茶傳五洲,世界共享,茶文化是海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省,同時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願同各方一道,推動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
  • 既要喝茶,又要懂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看看古人如何泡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發展至今,流傳過很多東西,但是茶發展到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了一項中國的代表文化,不僅種類繁多,還發展出來了很多的飲茶習俗。社會的不斷發展,茶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喜歡品茶的人也越來越多。中國的茶文化至今也有幾千年了,在不同的階段飲茶文化都不一樣。就那古人的飲茶文化來說,那和我們現今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茶葉最早的發源應該是在神農氏,因為有史書上記載,人們之所以飲茶,就是從神農開始的,相信大家對神農嘗百草這個故事並不陌生,神農在嘗了有毒的草藥時,都會嚼茶葉解毒。飲茶文化傳播開來是在唐代。
  • 中華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對茶的理解
    在中華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關於茶的採摘與飲用,因此,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變遷著,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儒家、道家、佛家基本佔據著主流思想,今天,本文簡述一下儒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 淺析中日茶文化的差異
    中國早在神農氏時期就有關於茶的記錄,唐朝的唐羽在其《茶經》裡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由此可見,中國的飲茶文化的發源極早。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出現 了野生的大茶樹I現今也在中國的許多地方發現了直徑長達一米的大茶樹,樹齡普遍在1700年以上,足以說明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
  • 好茶流程:「焙,碾,篩,點」,聊一聊《茶經》下茶文化的走向
    一、唐朝是中國茶業發展的傳奇年代,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的年代唐朝是中國茶產業的傳奇時代,唐朝也是飲茶習俗普及的時代。 唐代以前,只有南方人愛喝茶,北方人不喝茶。唐玄宗元年,泰山靈巖禪寺的著名僧侶喝茶以提神沉思,隨後進行民間競爭,成為一種習俗。結果,茶道盛行,整個王朝的皇親國戚都愛上了茶。
  • 身邊年輕人不愛喝茶了,如何看待茶文化的未來和茶道的繼承?
    前不久有個朋友去花藝培訓班學插花,回來之後結識了一些喜歡花藝的人,她在朋友圈中這樣寫:之前不去注意,現下竟發現大家都與我一樣喜歡花藝。不知大家有沒有如此相似的主觀認為,就像「我懷孕了,然後我發現我周邊大多數婦女竟然都是孕婦」,這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認為,視野著實太過狹隘只注意到了周邊而已。
  • 茶具,既是泡茶和喝茶的器具,也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喝茶不僅對茶葉和水質有講究,泡茶用的器具也是很有講究的。在古代,泡茶用的茶具會根據等級和官階的不同而不同。就是在現代,我們待人接客時也會講究對茶具的使用。所以,茶具在茶道和茶文化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 用英語去介紹茶,向全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覺得這麼好的東西,應該有必要向世界各地傳播的同時,我們自己要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優秀文化基因傳承下去。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優秀的一部分,用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們最應該拾起的內涵在哪裡?二、喝茶就能喝出健康身體,幾千年的飲品,不離不棄茶作為中國人比較喜歡的飲品,除了給人以身心放鬆的享受,最重要的是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素。經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可以有助防老,營養身心之保健功能。所以喝茶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流行很久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把茶喝出很多種。
  • 中國茶文化: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茶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被稱為美的哲學。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一起來看下臺灣文化中,獨特的臺灣茶道文化吧。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
  • 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 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全球推廣」啟動...
    圖集 10月23日下午,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 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全球推廣」啟動儀式暨專委會第一次理事會議在北京舉辦。會上,宣布「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專項委員會」正式成立。
  • 喝茶重心態品茶文化心境
    >中國人愛茶,就像西方人愛咖啡一樣。喝茶也有一定的講究,每次喝茶,特別剛買回來的茶葉,不同心態在品的感覺上是不同的,如果心情不好,喝什麼茶就沒了滋味,而好心情是品好茶的關鍵,體味中國茶文化的心境能讓喝茶變成對身心都非常有幫助的習慣。 喝茶有利身體健康,現在人們食用酸性食品過多,茶鹼能起中和作用,加之茶葉還含有維生素、胺基酸等物質,甚至還含有許多目前科學尚未認識的有利人體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