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在某個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個很受人關注的視頻,關於對孩子施加的語言暴力問題,讓許多包括90後的年輕人都很有共鳴。直到看著這個視頻之前,小編都沒發覺原來語言的力量是那麼厲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對自己最親愛的孩子也有過一些語言暴力的行為。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無心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像一把利刃,由我們親手劃在孩子身上,給孩子留下無法痊癒的傷疤,甚至還會毀掉孩子的未來。語言暴力就像一把無形的劍,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會給人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你一點用都沒有。"、"生你有什麼用?"、"你簡直就是個廢物。"、"你考成這樣你還有臉回家?"、"你怎麼那麼笨。"、"真是個廢物。"這些語句,字字誅心。或許當時的我們還沒意識到我們說出來這些話本意是沒有想著要傷害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夠更乖一點 更聽話一點,說出這些話只是一時怒氣上頭。但這些話語,確實是真真正正傷害了孩子。
別以為孩子小沒事,語言暴力足以毀掉一個孩子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不屑、譏笑等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對方的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和心理上的侵犯和損害,語言暴力問題已經屬精神傷害的範疇。低齡化的語言暴力,就是受暴者對象是青少年。在許多狀況下,語言暴力產生於不平等的關係,被語言暴力者通常缺乏自我保護的力量。
第一種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中,比如針對其他同學的身體缺陷或者外表,給別人起綽號、故意公開該同學的秘密、惡意去作弄別人、嘲諷別人的身體缺陷等等。使得該同學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第二種是老師與學生的相處中,一般老師會為了對學生進行一些"懲罰",會對學生採用譏諷、嘲笑、諷刺、當著全班的面出醜等手段對待學生。老師會在教學的時候為了,常使用一些諸如"你以為你這樣就能學好了嗎?"、"你怎麼那麼多事情?"、"每次闖禍都有你,你想怎麼樣?"、"你知不知道你就像一顆老鼠屎影響到全班。"、"你除了搗亂你還會些什麼。""我教你不了你,你自己想辦法解決。"等話語,老師說的這些語言對學生造成許多不好的影響。老師的語言暴力可能會讓學生因喪失自我尊嚴的而產生自卑、自我否定的情緒。
第三種是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對孩子,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當化妝學習成績差強人意的時候,家長會對孩子採用一些語言去"刺激""攻擊"孩子。比如"你的腦子是被狗吃掉了嗎?"、"我生你有什麼用?"、"我看你長大也是沒出息的東西。"、"哭什麼哭,真是吵死了。"、"你怎麼那麼笨啊,你就不能學學別人嗎?"、 "誰想理你。"等。
據美國布爾什海大學的研究員史特勞斯和帕斯查爾共同主持的一項研究指出:從小挨打、挨罵的小孩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得分為96分,不常或不曾挨打、挨罵的小孩平均得分為103分。由此可見,
父母若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思維,在對待孩子態度上不妨可以的和藹溫柔一點、在語言和行為上對孩子親近一點;而當在對待孩子展現出粗暴惡俗或者是兇惡的一面,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家長使用語言暴力,對孩子的謾罵,無形是在傷害孩子。
家長嘴上所謂的"愛",正在成為孩子的傷疤
1.越是打壓孩子,孩子越會自卑
當小編看到語言暴力視頻下有些網友的評論,"長期被父母語言暴力有的網友患上了輕微的抑鬱症。"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孩子的心理產生自卑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是由於身體缺陷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成長環境造成的。也就是說,孩子所形成的自我否定的心理很大因素是由於家庭環境造成的,這都通常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的打壓、嘲諷、挖苦等語言暴力,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長期多次的否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是往往孩子最輕易受到語言暴力的,通常是來自自己最愛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無心"的打壓,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痛會跟隨孩子一輩子。會形成不停地否定自己的思維習慣,讓孩子更加自卑。
2.越是打擊孩子,孩子越不聽話
在現實中許許多多的爸爸媽媽去罵孩子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更加聽話,更加乖巧,甚至有些家長會採用"棍棒教育"信奉"嚴師出高徒",有時候還會用一些激將法去"刺激"孩子。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你考試考得那麼差,還有臉來見我?"、"你除了會吃飯還會什麼?"、"這點錯都要想那麼久, 你有帶腦子嗎?"
有很多父母就認為應該給孩子一些挫折,"打壓式教育"漸漸在家長圈子裡流行,父母認為給孩子一定的挫折會讓孩子更加聽話,對學習更加有幹勁。但是這種"打壓式教育"會讓孩子漸漸產生叛逆的心理,家長越是對孩子打壓,孩子就會加倍反抗。
3.父母越吼越罵,孩子越沒出息
現在在日常生活中,到了晚上寫作業的時候,爸爸媽媽總是會很生氣吼孩子寫作業:"快點給我寫作業,你要寫到什麼時候。""我花那麼多錢讓你去學校還什麼都沒學到,豬嗎你?每次孩子在家長的罵聲下忍著眼淚寫完。可是當家長吼完孩子後,孩子下一次也不會主動去寫作業,甚至是為了應付家長隨便寫記下,對學習越來越沒有興趣。
一切從愛出發,作為父母要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
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傷痛。這些傷痛會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並且會像孩子的影子那樣跟隨孩子一輩子。導致孩子在壓力下不敢面對現實、迴避問題、逃避結果。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說:"家長的鼓勵和表揚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由於缺乏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以及家長的理解,會造成孩子形成不恰當的行為。"在孩子受到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之後,孩子不會覺得父母這是愛自己而是在折磨自己,這樣會形成 孩子"報復性人格",性格容易變得易怒,性格偏激,不容易聽進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甚至會對身邊的人採取過激的行為。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不要著急著去責怪孩子,孩子有可能只是想家長能夠理解自己。這時我們對孩子的理解和鼓勵就是孩子前進的動力。有時候對孩子施加壓力和挫折不但不可以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我是梔子花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