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精粹一個是禮,即中庸的制度。中庸的意思是「中用」,是射中的中,適用的用,就是一套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制度。孔子思想的精粹另一個還是禮,禮讓,謙讓,是一種雍容大度的人生境界。「半部論語治天下」,再好的教導,沒有人執行也是白搭。人類經常把道理拋在一邊,跟著騙子走。
君君臣臣是孔子說的,被認為是儒家的毒素,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思想。有這種思想的人,恰恰是受了統治者的欺騙。要明白這個道理,需要對政治運作進行邏輯評判。
現在我們來看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試想一下,一個國家君不像君,為所欲為;臣不像臣,欺上瞞下,貪汙腐化。或者父不像父,兇殘霸道;子不像子,無行敗家。那麼這個國家會是怎麼樣?
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父慈子孝。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此之類,才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乃天地之道,上下之序,自然之理。這就是孔夫子給後世子孫留下的規矩,要求約束的不僅是臣子,也是君父;強調的是相互的責任。統治者只強調單方面愚忠,不是孔子本意。後世儒家背離孔子很多,有些為了迎合皇家,腐爛不堪。不宜把他們與孔子扯在一起。
孔子教導學生,是因人而異的,充滿了辯證思想的智慧。要確切了解孔子的思想,要回到當時對話的環境。據《論語 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何人?驕奢淫逸,一點君主的樣子和責任感都沒有。比如他讓工匠用金銀珠寶做了一雙鞋,大冷天穿著上朝。鞋太重,不便走動。金銀珠寶鞋冰冷,凍得難受,就問大臣是否天氣很冷。對這樣子的一個吃貨,孔子就教他要有點君子樣。這個吃貨都知道說孔子「講得好!」可見哪些以此批評孔子的人,連吃貨都不如。
網上罵孔子的不少,無知小輩,下面列幾個孔子論政的例子給吃貨們消遣用。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耶穌佛陀能受到歷史上無數大思想家的追捧,成為萬世之表,你認為那都是因為古人都是糊塗蛋?!太自以為是了。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生前已經對人生的意義進行了足夠詳細深入的探索,因而他們的認識是高層次的,後人難以超越。只要人性不變,先賢的智慧就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