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並非是愚忠,被後人誤解了的孔子

2020-12-22 獨視角

孔子思想的精粹一個是禮,即中庸的制度。中庸的意思是「中用」,是射中的中,適用的用,就是一套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制度。孔子思想的精粹另一個還是禮,禮讓,謙讓,是一種雍容大度的人生境界。「半部論語治天下」,再好的教導,沒有人執行也是白搭。人類經常把道理拋在一邊,跟著騙子走。

君君臣臣是孔子說的,被認為是儒家的毒素,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思想。有這種思想的人,恰恰是受了統治者的欺騙。要明白這個道理,需要對政治運作進行邏輯評判。

現在我們來看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試想一下,一個國家君不像君,為所欲為;臣不像臣,欺上瞞下,貪汙腐化。或者父不像父,兇殘霸道;子不像子,無行敗家。那麼這個國家會是怎麼樣?

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父慈子孝。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如此之類,才是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乃天地之道,上下之序,自然之理。這就是孔夫子給後世子孫留下的規矩,要求約束的不僅是臣子,也是君父;強調的是相互的責任。統治者只強調單方面愚忠,不是孔子本意。後世儒家背離孔子很多,有些為了迎合皇家,腐爛不堪。不宜把他們與孔子扯在一起。

孔子教導學生,是因人而異的,充滿了辯證思想的智慧。要確切了解孔子的思想,要回到當時對話的環境。據《論語 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何人?驕奢淫逸,一點君主的樣子和責任感都沒有。比如他讓工匠用金銀珠寶做了一雙鞋,大冷天穿著上朝。鞋太重,不便走動。金銀珠寶鞋冰冷,凍得難受,就問大臣是否天氣很冷。對這樣子的一個吃貨,孔子就教他要有點君子樣。這個吃貨都知道說孔子「講得好!」可見哪些以此批評孔子的人,連吃貨都不如。

網上罵孔子的不少,無知小輩,下面列幾個孔子論政的例子給吃貨們消遣用。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耶穌佛陀能受到歷史上無數大思想家的追捧,成為萬世之表,你認為那都是因為古人都是糊塗蛋?!太自以為是了。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生前已經對人生的意義進行了足夠詳細深入的探索,因而他們的認識是高層次的,後人難以超越。只要人性不變,先賢的智慧就不會過時。

相關焦點

  • 《論語》|孔子這句話被現代人批判,源於古代人誤解誤用
    孔子到齊國去,當時執政的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才能管理好一個國家,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000年後遭到的現代人的猛烈批判。孔子這句話為什麼會遭到批判呢?因為後世人的誤解,把這句話誤一步步用,讓孔子背了黑鍋。
  • 齊景公問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子卻說了4個「不可」
    齊景公問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子卻說了4個「不可」孔老夫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孔子與晏子的第一次碰面發生在公元前521年,當時晏子是齊國丞相,跟齊景公一同去往孔子所在的魯國訪問。孔子作為魯昭公的重臣也參加了這次會面。齊景公問孔子為什麼秦穆公可以稱霸,孔子回答:秦國雖小,但是志向遠大。而晏子應該也是贊同孔子觀點的,所以當時也沒有多說什麼。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就像我們做事情,分幾步走,每一步達到什麼目標一樣,孔子把人生七十歲這個總時段分為了六個階段,三十以前寒窗苦,之後是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據記載,孔子十五歲才開始上官學,20歲時,孔子已經是魯國著名的學者,之後邊學習邊講學,一直到了五十歲。也正是在五十歲這一年,孔子再次進入仕途,還當了大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公檢法司最高負責人。
  • 孔子後人如何?後代的生活揭秘
    孔子後人何在?不得說,孔子的血脈傳承還是不少的,其中第75代就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物孔祥熙,這位可是民國政府的財政部長,掌管曾經整個中國的財政,但如今已經來說,孔子的後人都已經傳承到了79代了,不過我們找一些關鍵代表的人來說,因為數量太過龐大人數之多,小編也沒法一個個的都講出來,而且有的信息資料不全,所以小編主要就是講述第77代的嫡孫孔德成。
  • 孔子說的「順」和「情商」是有關係嗎?
    孔子說的「順」和「情商」是什麼關係? ——劉丕羽國學課程講記(六)文章摘要:儒家思想的教育是關係的教育!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孔子講的「順」,是不是言聽計從,俯首帖耳?孔子講的忠順,是不是愚忠,是不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不是的,這個順,是心裡的順!情緒上的順,而不僅僅是行為上的遵從。這種順,首先是自己內心的狀態,與尊長打交道,比自己年齡大的人,比自己輩分高的人,比自己職位高的人,不論出現什麼情況,內心滿懷敬意,就可以做到不起煩惱,不動情緒。可以全然接納。
  • 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憑什麼他後人也被尊稱為衍聖公?答案沒那麼簡單
    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漢朝,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正式被統治者接受,而孔子後人也得到善待,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封孔子的第八世孫孔騰為奉祀官,之後的
  • 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常被後人當作誠信的美德來讚揚,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遜色很多,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從來就不是個認死理的古板之人。「信」是有前提條件的,並非一味地固執守信。
  • 孔子的君子之道如何被利用成禮法枷鎖?
    那麼不會的習題,則是能推再推;03儒家弟子缺少諧趣精神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道:「知名度源自誤解……先賢偉人總是在無數後人的利用中得以永生……」當孔子作為孔丘時,是民族先賢,是一個充滿「人味兒」的知識分子;當孔子作為孔聖人,是儒家信仰,是一個充斥「無暇兒」的完美形象;儒家弟子缺少諧趣精神,並不是孔子學說的問題,是儒家逐漸變成統治者工具的問題
  • 現在孔子的後人怎麼樣了?還應該受到尊重嗎?
    孔子從漢代起一步一步的被封建統治者推上神壇,成為統治者麻醉民眾思想維護封建統治的得力工具,充分說明其核心思想與我們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是格格不入的。不否認孔子著述有許多有價值,應繼承和發揚的東西,但全盤肯定孔子思想,甚至將之推崇為優秀的不得逾越的民族文化傳統,繼續造神,是絕對有百害的。
  • 去往孔子故鄉,原來孔子後人還有這種特權
    從你一下火車站,在曲阜東站,抬頭所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論語》標語撲面而來,第一直觀的體會到孔子家鄉人民的好客儒學熱忱。在曲阜的三天時間裡,遊玩了著名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和孔子六藝城景區,以及看了一部電影《黑衣人:全球追緝》。
  • 【光明日報】為孔子政治上「保守、落後以至反動」正名 楊清蓮 高培華
    以後論者無不受此影響,批評孔子「企圖用過時的舊名來糾正改變了的現實,乃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觀點成為主流。新時期以來,說孔子政治上「保守、落後以至反動」者不乏其人,對其政治哲學與治國方略誤解尤甚。正本清源,廓清誤解,已成為增強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務之急。
  • 誤讀20年,原來「子曰」並非專指孔子說的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在我們原來的理解中,子曰,就是孔子說的話,聖人說的話哪有不對,因此在那時候,我們不管說什麼,都喜歡加上一個「子曰」但其實,我們都錯了原來,"子"是人稱代詞,是我國古代對人的一種尊稱,在先秦時諸子百家之稱。
  • 孔子後人現在還享受衍聖公待遇嗎?
    但,有這麼一個家族,始於宋至和二年(1055年),歷經宋、元、明、清、民國,長盛不衰,它便是孔子嫡系子孫的「衍聖公」家族,歷經八百餘年,直至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止。而這也是孔子後人的「衍聖公家族」,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繁榮時間最長的家族的主要原因。只要統治者還用儒家思想治國,那麼衍聖公家族就不會衰落。但,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被推翻,沒有了皇帝,儒家學說的衰弱也成為必然。
  • 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孟子的「君臣」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孔子後人中的將軍和省部級官員們
    「政事兒」發現,名字中同樣有一個「令」字的世乒賽、世界盃和奧運會桌球男子單打「大滿貫」得主孔令輝,也是孔子第76代後人。孔令輝的表叔家中,收藏有一份祖上的家譜,這個家譜證實了孔令輝的孔子後人的身份,2008年,孔令輝和父親被收入《孔子世家譜》。
  • 他是韓國藝人,大叔魅力,今被認為孔子後人,是真是假?
    孔劉的姓也很獨特,孔這個姓氏比較中國化,畢竟中國的古代先聖孔子也是這個姓。而就在不久前,網上也傳出了孔劉是中國孔子的後代這一說法。是孔子的後人嗎?」不得不說,汪小菲問出了許多網友的心聲。對於孔劉是孔子的後代的回答,許多網友表示質疑。
  • 君君臣臣,為什麼孔子不安心當魯國的臣子?
    孔子適周。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 孔子在忽悠後人嗎?
    2020年河北省中考語文作文題目中有一句孔子的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作為《論語》的開篇之作,我們的語文教材的解釋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也很快樂嗎?老師也經常用這句話來鼓勵學生好好複習,因為時常複習是很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