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孩子的自卑,可能源自父親的2種行為

2021-02-08 慵懶似貓情感聞

教育並非灌輸,而是火上澆油——蘇格拉底的第一卷語

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大多數家長非常煩惱的事,特別是一些九零後的父母,他們自己還不夠成熟,教育孩子總是有問題。

孩子們沒有意識到,除了受天生性格的影響外,家庭環境也對他們的思想形成了巨大影響。這就是說,大多數孩子都是受父母影響的。

母親在教育孩子時通常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通過一些調查和研究發現,父親的角色對於孩子擁有健康的性格有著重要意義。

媽媽的性格比較柔弱,而孩子性格中的剛毅、爽朗和豁達等等都需要爸爸來影響。假如孩子只受過母教,就會出現逃避責任、遇事退縮等性格。

現在的孩子就是家裡的寶貝,大人們盡最大的努力保護他們。事實上,這樣做是不對的,經過一些挫折後才能更健康地成長。爸爸可以把孩子帶到現實中去,也可以帶到現實中去。因此從育兒心理學上看,父親以下這兩種行為,雖然都是自己引以為傲的,但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趕緊看看吧。

1.遇事不溝通

現代社會男人身上的重擔還很重,特別是女人懷孕後,家庭經濟負擔基本上都壓在男人身上。

一些人為了在家過得更好,不得不離開他們所居住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去打工。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孩子的童年,更別說是教育和與孩子交流了。

爸爸在孩子心中是很重要的。但有些父親,為了給孩子一個很厲害的形象,會不停地誇大其詞,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父親是個很厲害的人物。

比如「超人」、「鋼鐵俠」等等,我們明明知道這些都是虛構的,但有些爸爸卻告訴他們自己就是超人,

她們在與孩子誇耀海口後,由於溝通不到位,她們長大後才發現,這一切都是父親欺騙自己的,瞬間,這一高大的形象就崩塌了。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卑,覺得自己的父親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厲害,不是個英雄,這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承諾的事做不到

有些父親會輕而易舉地答應孩子的一些要求,當孩子去要求兌現時,又會以一些理由搪塞過去。

表面上看起來很不起眼的舉動卻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因為這會形成一種強烈的心理落差,一件心花怒放的事被父親輕而易舉地否定。

經過幾次這樣的事情後,孩子不再相信他的父親了。也有些人會做一些被父母禁止的事情來表達他們強烈的不滿。

若任其發展下去,孩子就會變得自卑,甚至自閉。

事實上,當小孩說「我不想再理你了」時,他已經很失望了。她們很單純,不管你怎麼說,在她們心裡你就是一個違背諾言的父親。

過了很久,他們會覺得你是個沒有信用的人,以後的一些話也不會相信。有些孩子也會表現出不再聽爸爸的話了。這一狀況對父母的主導作用有很大影響,對子女的教育也有不利之處。

由於信任的缺失,導致與孩子的交流變得困難,之後又很難正確地引導孩子。

有些孩子很容易叛逆或誤入歧途,如果這種事情沒有及時糾正,他們就會開始用他們父母不喜歡的方式來發洩憤怒。

嚴重的還會出現缺課,逃學,早戀等現象。最後導致他們性格多疑,不輕易相信他人,偏執,冷漠。

幼年時不能正確引導,長大後會導致非常痛苦的後果。

兒童的叛逆多源於與長者的矛盾,並非無緣無故發生,與父母的教育密切相關。

我們所說的叛逆,是指違背客觀規律,與現實不符,甚至做出意想不到的事。她們內心深處感覺到她們已經長大,能夠主宰自己。

它是一種表達自己的欲望,想要通過自己的不同來引起他人的注意,並試圖改變他人的想法。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多與人交流

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經常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在批評聲中長大,就會給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造成他們的自卑心理。

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建立更多的自信,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尊重並理解孩子

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與孩子保持親密的關係,並努力與他們成為朋友。這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

總結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親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做一個榜樣和榜樣,因為孩子也會無意間模仿父親的行為。自我表現出色,也能培養出出色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孩子越來越自卑,很可能是因為父親這兩種行為
    所以作為父親,一定要好好引導他們,去了解各種困難。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一個父親存在這樣兩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不重視交流對於家庭中的父親來說,他們除了是一名父親之外,還是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支柱。
  • 你骨子裡的自卑,可能源自於父母的這4種行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自卑這種特殊的人格特質,從來都不是天然養成的,與個體的童年經歷息息相關。而我們在性格養成的最關鍵時期,都是和父母在一起。所以,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孩子越來越自卑,很可能是因為父親這兩種行為
    所以作為父親,一定要好好引導他們,去了解各種困難。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一個父親存在這樣兩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不重視交流對於家庭中的父親來說,他們除了是一名父親之外,還是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支柱。所以很多責任都壓在他們肩上。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出於自卑,他無法戰勝父親的權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動攻擊」挑戰父親,同時也淪落了自己。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當你沾沾自喜地炫耀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打敗所有人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心生嫉妒,報復他人時,可能是自卑的;當你逃避現實,自我封閉時,可能是自卑的;
  • 心理學:有這2種原生家庭的人,內心自卑,人際關係不好
    在育兒心理學上有一句話叫做「育兒先育己」,大意是說想要養育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把自己成長和發展好,把自己的心理問題先解決好。因為如果父母是帶著問題在養育孩子,就會把問題傳遞給孩子,就算理性上父母不這樣,但是在非理性的潛意識指引下,也會把自身的問題傳遞給孩子。
  •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為何我們存在著自卑情結
    阿德勒,全名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和弗洛伊德一樣是奧地利人,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可以說是一個很勵志的人了,他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停地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走向成功的一生。阿德勒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也是猶太人富商,然而他並不開心。
  • 心理學家:如果父親有這3種習慣,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自卑
    但實際上,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對於子女,尤其是男孩來說,他十分需要從父親身上學習那些男性該有的品質,如堅韌不拔、深沉陽剛、不畏艱難。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父親存在這3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
  • 心理學家:如果父親有這3種習慣,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自卑
    對於子女,尤其是男孩來說,他十分需要從父親身上學習那些男性該有的品質,如堅韌不拔、深沉陽剛、不畏艱難。在教育心理學中,如果父親存在這3種習慣,那麼他們的子女一定會因之感到自卑。很多青少年會因為缺少家長的關注與溝通而選擇以一些特立獨行的行為去吸引外界的注意,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2、不重視孩子的交流對於家庭中的父親來說,他們除了是一名父親之外,還是一個丈夫、一個兒子、一個支柱。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雖然從科學角度,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於自卑感,有失偏頗,但是在那個年代,阿德勒是把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引向個人和社會的交互,並且提出了自己的著名的觀點,是具有開創性的。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 孩子之所以越來越自卑,其實是因為母親這3種行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一個人自卑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而言就是說話做事不能使其向好的方面發展,無法解決當下問題,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對環境沒有掌控權,因此無法認可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就變得自卑。,而是逆著這個方向去教育,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
  • 《個體心理學》|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
    因此個體心理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能預測將要發生什麼,而且能同通過所預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的發生的事情。作者簡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生於1870年2月7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人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著有《自卑與超越》、《自卑與生活》、《人性的研究》等名著。 這本書將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富有邏輯性的組織結構啟示我們如何了解人們的行為。
  • 心理學:骨子裡自卑的人,都喜歡做這2種事
    導語: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不了解一個人的幼年,就無法了解其成年。」兒時遺留下來的自卑情結,很容易演變為成人之後的自卑感。擁有自卑情結的人,被自卑感深深折磨著,同時又在試圖去掩蓋這種自卑。
  • 行為心理學:孩子吃飯有這些習慣,可能比較自卑,寶媽要多加留意
    有這3種吃飯習慣的孩子,小心比較自卑1、吃飯有潔癖在飲食上講究衛生本來是一件好事,畢竟「病從口入」,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幾乎不可能做到完全隔絕細菌,且適當的細菌也對人體有益。其實,這種吃飯習慣,在心理層面上講,孩子對飲食已經到了一個「強迫」的地步,這很可能是由於內心的自卑感擠壓,促使他在自我要求上不斷地提高,從而強迫自己。
  • 阿德勒說:孩子糟糕的學習表現怎麼辦?這可能就是TA的行為目標
    2 對心理學的幾個理解作為精神病學家,阿德勒在書中多個地方提到了自己對於心理學的定義。阿德勒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理解分析我們各種心理反應的學科,這種心理反應產生於我們的感官受到刺激後的反應。書中提到,阿德勒對於個體行為和心理反應所能夠實現的心理目標尤其感興趣。比如在對焦慮的分析中,阿德勒認為兒童的焦慮表現可能是因為孩子發現一旦表現出焦慮,父母就可以被受到有效的控制,兒童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陪伴、幫助和支持。
  • 孩子沉迷手機可能是因為孩子自卑
    孩子玩遊戲是由於自卑。 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心理學專家之一,阿德勒,在他知名的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講到:「全部的暴力行為分子結構,全是懦夫、自卑狂,她們躲避這些自身沒法處理的難題,妄圖根據「恐嚇威脅」,這類近道的方法,擺脫眼下的艱難,追求完美虛報的本人自豪感。」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但阿德勒的哥哥卻非常聰明,也生的好看,所以阿德勒母親非常偏愛哥哥,這讓4歲的阿德勒特別自卑,一度跟哥哥和母親的關係都不太好。幸運的是阿德勒有位好父親,一直鼓勵他。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德勒的自卑心理,成為他向哥哥和母親證明自己很優秀的動力。
  • 孩子自卑,我也自卑,怎樣才能走出來?
    2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講到,孩子的心理產生自卑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是由於身體缺陷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成長環境造成的。自卑的種子一旦種下,它可能會被自己逐步放大。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它是1920年由約翰.布羅德斯.華生和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實驗的大體流程是這樣的,在實驗之前,實驗人員讓小艾伯特接觸以下物品:白鼠、兔子、狗、猴子、棉絮等。這個時期,小艾伯特對這些物品並不害怕。
  • 心理學:如何才能從極度自卑,變成死不要臉?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所有人都在愉快地聊天,卻把你當空氣;在公眾場合中,從不敢單獨發言;儘可能避免所有聚會,總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引起尷尬;跟陌生人打電話不說自己的名字,而是說關係,覺得別人記不記得自己不重要;憤怒時,一般不敢當面翻臉。 其實,這些行為都是自卑的表現。
  • 深度心理學,理解和超越自卑
    一,什麼是深度心理學深度心理學的特點:1)理解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自卑的人可能確實有過高的標準,或者不接納自己;但是深度心理學並不是評價這些標準,或者要求你去接納自己,而是去理解為什麼有產生這些標準,理解為什麼你不接納自己,理解產生真正的接納,真正的接納帶來真正的改變;2)深度心理學關注潛意識,因為在表面上看到的問題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想起心理學上有一個詞語叫「優秀的自卑患者」。這一類型的人,看起來特別優秀,實際上內心深處是自卑的,因為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她不好的一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性格、行為都是父母早期教育的結果。如果孩子總是缺乏自信,常常孤寂,顯得異常小心,多半是因為孩子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