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學,理解和超越自卑

2020-08-28 倪振源

一,什麼是深度心理學

深度心理學的特點:

1)理解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比如自卑的人可能確實有過高的標準,或者不接納自己;但是深度心理學並不是評價這些標準,或者要求你去接納自己,而是去理解為什麼有產生這些標準,理解為什麼你不接納自己,理解產生真正的接納,真正的接納帶來真正的改變;

2)深度心理學關注潛意識,因為在表面上看到的問題,在潛意識層面都是有意義的,比如強迫症,在潛意識中,是一些壓抑的內容在持續的尋求表達。從潛意識的角度來看,症狀本身是一種妥協的解決方案,只有理解潛意識,才能根本性的改變自己;

3)深度心理學關注個人的內在體驗或者稱之為主體體驗,只有從這一個角度去理解一個人,才有利於理解、接納,並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比如從現象的角度,我們會說「攻擊性」,但從主體體驗的角度,可能是個人體驗到自己的破碎感,以及由此引發的憤怒。

二,自卑的表現

1)難以享受自己的成就和喜悅

2)追求過高的目標和標準,經常受挫

3)焦慮的不行不行的,無法停止「努力」

4)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或者自我攻擊

5)容易失去力量,難以開始有效的行動

另外,自大也是自卑的一種,有時候是更嚴重的情況,自卑是不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自大是不敢看見自己的脆弱和缺點,並且會把這些脆弱的感覺、有問題的感覺投射給別人,覺得別人差勁,別人糟糕,別人比自己低級。

下面我們來用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下自卑原因,並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深度心理學解析自卑的原因

1)全能感與追求完美

提到自卑,就不得不提全能感,乍一看,這兩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在實際的工作中,在絕大多數自卑者的身上的,都有明顯的全能感,全能感簡單的說「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幹,也應該能幹」,就像小楠(虛擬人物,請勿對號入座)所表述的,每次接觸一個行業,她都要希望自己是可以擅長的,可以成為頂尖的人;她難以忍受自己的任何錯誤,她的口頭禪是,我怎麼能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呢,事實上所有的錯誤,在她那兒都是低級的,因為潛意識裡她認為自己是完美的,不應該犯錯的;在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她期望自己是可以一下子學會的,不用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有一天我笑著對她說,你要是超級計算機就好了。

被全能感所困擾的人,也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吃苦耐勞有行動力的,一種陷入痛苦而失去行動力的(俗話叫好吃懶做)。而前者,因為行動力強,他就可能會在某一個方向上,在全能感的鞭策下,通過持續的努力而創造出成績,但是這樣的成績,一般是充滿血與淚的,因為天才畢竟很少,普通人要取得非凡的成績,必然要付出非常的辛苦和心酸;後者沒有耐受力的,則被自己挫折感所帶來的痛苦和抑鬱所困擾,停留在幻想或者悔恨中,難以作出有效的行動。據說悔恨也是全能感的表現,因為悔恨的人,潛意識裡認為時間是可以倒流的,通過這種方式來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強烈的挫折感。

但無論如何,全能感就像一柄懸在頭上的劍,一刀一刀的刻畫,讓一個人飽受現實生活的挫折,而感到沁入骨髓的自卑,無論這種自卑是表現人前,還是隱藏著自大的面具之下。

當然如果我們由此而說全能感是不好的,因為全能感也有存在的的意義的。心理學家們根據實踐的經驗,並結合了對嬰兒心理的觀察和假設,認為全能感是每個生命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這讓嬰兒在完全無助和脆弱的情況下,保持著所需要的自信和樂觀,同時也為日後在這個世界上的探索和創造提供了基礎的信心和動力。全能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被馴服,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可以接受的挫折,來逐漸的意識到自己是有局限的,是有很多的「不能」的,這樣心靈既可以保留全能感中的「能」的感覺,也同時能接受自己有「不能」的地方,也就是說,既有信心可以做些什麼,也能接受現實中自己的平凡和局限。所謂自信,本質上是全能感的「能」與現實中的「不能」的一種平衡,如果沒有平衡能力,在兩者之間跳躍,走極端,就會時而躁狂覺得無所不能,時而抑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了。

不健康的全能感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挫折,比如期待母親讚賞的時候,母親給了嚴重的打擊,為了維持自己的良好感覺,應對這種挫折,一個人就退縮在全能感裡,不敢、或者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局限。

我們通常所說的追求完美,背後就是全能感所驅動的。

2)光環給你,黑暗給我

小黑在諮詢中說,倪老師,你罵罵我吧,把我罵醒,我聽了覺得有點心疼。

在初步的突破全能感以後,一個人可以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但是他需要找一個人完美的人,並與之融合。這就發展出理想化的需要,但是如果他理想化的人,本身有很多缺點或者缺陷,比如說情緒不穩定,或者品行不端等等,他可能會通過攻擊自己,來維持對方理想化的光環。

對於嬰兒來說,當他發現自己並不完美的時候,有一個完美、強大的人來保護自己,對於自己的安全以及自尊都是極其重要的。所以相比較而言,自我攻擊和否定是更容易接受的。

理想化也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很多停留在全能感的人,還沒有理想化別人的能力,常常覺得自己最牛,別人都看不到眼裡。

小楠就把理想化投射給自己的老公,覺得老公是理智、大氣、有魅力的。在跟老公互動過程中,老公有情緒的時候,就會覺得一定是自己不好,惹老公生氣了。這樣長時間的通過自責來維持理想化的需要的方式,無法發展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讓自己陷入到不如別人的自卑之中,她把光環給了別人,把黑暗留給自己。

3)自戀被碾壓

自戀被碾壓,往往發生在與有全能感的人相處中。尤其是如果父母有全能感,孩子的自戀通常都會被碾壓的體無完膚。

自戀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

比如小楠的父親,他時刻的監控著小楠的語言、行為、情緒和想法,當小楠有一些想法的時候,他總是用他的想法來糾正小楠,比如說你不能這麼想,當小楠對此感到不舒服的時候,父親說你不要那麼矯情,在這種不同頻的溝通環境下,小楠無法建立穩固的自我感,長此以往,小楠就覺得非常的糟糕,覺得自己被父親吞噬了。

另外當小楠取得一些成就,做出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事情的時候,父親也總是能雞蛋中挑出骨頭,然後小楠都成驚弓之鳥了,每次做完了一件事情,都擔心父親怎麼看,泛化到生活中,就會擔心老闆怎麼看,別人怎麼看。

不用說,小楠自卑極了,她覺得自己真的太糟糕了,每個人都比自己強。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自我感比較脆弱、極度需要理想化人物的人,會被一些全能感的人所吸引和操縱。比如前面新聞裡出現的,一個男博士被女導師剝削而導致自殺的事情,可能就屬於這一類。當這些被理想化了的人物,把自己的自尊和需要嫁接在別人身上,粗暴的使用他們,這些被使用的人就容易陷入到自卑中,難以自拔。

這其實挺悲劇的,因為很多人都會被這樣的人所利用。

四,自卑原來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自卑本身也是有深層原因的,自卑只是一種現象,或者是一種自我的保護機制,很多人很奇怪,自卑讓我這麼痛苦,怎麼是一種保護機制呢?

1)如果是自己不好,只要搞定自己就可以了,有控制感;

2)自己不好就可以維持別人好,維持一種理想化的需要,「罩」我的人是完美的,那麼我也是安全和完美的;

3)自卑的人可以合理的減少自己的行動,避免感受到挫折

自卑本身雖然帶來痛苦,但是更深層的痛苦是:

1) 無助和無力,失控

2) 死亡的恐懼,不安全,不被保護

3) 沒有價值和存在感

所以對一些價值感很低的人來說,就算被粗暴的使用,但在過程中,自己還是多少感覺到一些價值和存在感的。

五,超越自卑

1)體驗「我能」的感覺

很多自卑的人感覺到「我能」的感覺,成功帶來的喜悅往往瞬間就消失了。所以我們可以嘗試來靠近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也許是通過幻想來表達的的,比如小黑幻想自己是一個皇帝,在視察民眾的時候微笑著揮手,臣民以尊敬的目光看著小黑,這是一種全能感的幻想,但是我們不要去對抗這個幻想,而是體會在那種幻想裡,自己是可以的,是「能」的,體會那種驕傲、自尊的感覺。

在獲得成功的時候,無論成績是大還是小,重新找到那種稍縱即逝的成就感,並仔細的品味它,讓自己沉浸在裡面,如果這個時候,有一些其它的感覺來幹擾,比如擔心自己太驕傲了,那麼儘可能的再回來品味這種成就感。

另外在生活中,需要記錄自己的閃光點,留意自己覺得高興、愉悅、自豪、有成就感的地方,把它記下來,去品味那種良好的感覺。

甚至你也可以把這些小小的成就發到朋友圈求贊,如果有人不自覺,給了你差評,你可以考慮拉黑他,所謂朋友,是給予彼此需要的東西。

2)成長型思維,在進步中體驗挫折

成長型思維可以用來對治全能感,以及追求完美的傾向的。

成長性思維的重點是認為人的能力和智力是會提高的,並在每次行動中,總結經驗提高技能,總結如何把事情做的更好,而不是總結和批判自己,這樣可以保護自己持續嘗試的動力。

在使用成長型思維的時候,同時需要調整自己的目標,全能感的人目標往往都是遠遠高於自己的能力的,所以也需要把自己的目標調低,調整到自己可以實現的程度。比如小楠的目標是要做一個合格的部門經理,後來她設定目標先做好一個小組長,做好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感覺到輕鬆而且有力量了,從「不能」的沼澤中跳了出來。

有的人說,目標要設的高一點,這樣才能發掘自己的潛能。一般來說企業是這樣做的,因為這樣老闆可以實現超額的利潤。我覺得個人目標沒有這個必要,你不需要剝削自己,需要對自己溫柔點,一般來說,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就可以了,持續這樣下來,也就可以了,進步一點點也並不難,行動力好的話,就多實踐,行動力低的話,就內省和反思自己。

只要有嘗試,就會有挫折感,即會產生「不能」的感覺,如果你調低了目標,那麼這個挫折往往是可以承受的,你只是跟這個感覺相處就可以了,不用因為這種感覺而批判自己,增長自己耐受挫折的能力,這本身也可以成為成長的一個目標

有一段時間我去玩「吃雞」遊戲,雖然我很想贏,但是因為是新手,會體驗各種死法比如「落地成盒」,「我命由我」,後來我改變了策略,就沒有那麼受挫了,我把遊戲的目的改成訓練自己承受其中的挫折感。

3)理想化的修復

過度的理想化別人,其實是有一點的風險,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在生活中過度理想化的別人的人往往會被一些有全能感的人所利用,甚至帶來悲劇。

在生活中,可以找到有德行的人去相信或者跟隨。要判斷有德行的人也很簡單,看看他是否能傾聽和尊重別人,通常我們說有全能感的人,都缺少這個能力,他更容易標榜和彰顯自己,很少能傾聽、尊重或者關心別人的感受。在這個基礎上,你如果對他有強烈的崇拜或者欣賞,那麼也相對是安全的。

另外就是可以找一個諮詢師,把強烈的理想化投注在一個專業的諮詢師身上,不但是安全的,而且也可以藉助於諮詢師完成在這方面的修復——既能信任別人,也認識到別人的局限性。

4)主體性思維

對於常常感覺到自戀被碾壓的人來說,主體性思維是一個比較直接有效的方法。

主體性思維就是從自己的內在出發,來關注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在生活中首先關注自己的內在體驗,並在此基礎上確認自己。

比如小楠覺得工作很痛苦,想要辭職時,第一反應就會是父母怎麼想,領導怎麼想,同時怎麼想,七大姑八大姨怎麼想,隔壁老王怎麼想。如果以主體性思維的方式就是回到自己的身上,看看自己怎麼想,有什麼擔心,有什麼感受,自己需要什麼。

通常一開始這樣做並不順利,比如感受到自己的憤怒的時候,會覺得自己不應該有憤怒,這個時候,還是回到自己主體的位置上,承認和確認自己:我感到憤怒,或者複雜一點:我憤怒的時候,會同時有點不安;當自己有需求或者願望的時候,也同樣的確認和承認自己,我希望被理解、被滿足,我渴望被關心,或者我期望被指導。想法就是想法,情緒就是情緒,需求就是需求,願望就是願望,僅僅在主體的位置上承認和確認就可以,不需要用一種客觀的或者評價的方式來對待自己,比如評價自己是不是太矯情了,或者自己不應該這麼想。

當一個人這麼做的時候,內心就會開始積聚更多的力量,小楠就是這樣,其實在諮詢中,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小楠發展主體性思維的能力,當她越來越多的關注自己,而不是把整個心思放在想看透這個世界、或者把別人整明白,就變得更穩定和有力量,有意思的是,當她理解了自己,也開始能理解別人,發現別人尤其是自己的父親,並不是她所幻想的那樣強大。

所以,主體性思維也有利於修復理想化的問題,因為一個靠近自己主體性的人,也會逐漸的意識到別人同樣是一個平等的主體,這樣就會逐漸的修復對別人強烈的理想化需要,從而可以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也接受別人是有局限的。

所謂的自信,就是在看到和接受自己局限的前提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以及能做的,去探索、創造以及享受。(完)

** 點擊左下角「了解更多」,加入我創建的社群 **

相關焦點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所以,人人生而自卑,只不過自卑程度不同。本書的作者,是世界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小的時候個子矮,還有點駝背,行動起來非常不方便,因此他覺得自己又矮又醜,任何事情都沒法和自己的幾個哥哥比較。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所以,人人生而自卑,只不過自卑程度不同。本書的作者,是世界著名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1)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當然除外,很早就得以引進,但非心理學專業的讀者對這本書並不感冒。但在一本書的出版之後,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日本人所著的書很聰明地採用了對話體,讓人感覺有趣、富有哲理又通俗易懂。不可否認,那是一本不錯的書,但也確實不能完整體現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
  • 《超越自卑》: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超越自卑》中譯本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著名的弟子為榮格與阿德勒,但兩人都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先後自立門戶。不少學者認為,榮格的成就已然超越了弗洛伊德。而阿德勒的聲望,則似乎相對而言要稍遜一些。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看法一、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的定義奧地利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儘管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但他並不認同老師的「力比多」學說。在之後阿德勒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對自卑情結給出了如下定義:「當一個問題發生時,人們對此問題無法適應或者無法解決,此時在自我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這時表現出的就是自卑情結。」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自此,自卑成為了阿德勒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力量,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成功,最終成為心理學之父。這其中提到的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指的就是在我們自卑的時候,運用心理學技巧,把自卑轉化為突破成長瓶頸的力量,破繭成蝶,走向自己成功的人生。那麼,哪些心理學技巧,可以把自卑轉化為正能量呢?自卑心理測試:看看你是否有自卑情結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點自卑心理。
  • 《自卑與超越》--關於個體心理學的認識
    準確地說,《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並不是我開始閱讀的本意。機緣巧合,本來是奔著買《烏合之眾》去的,套裝捆綁,多買了一本。但是不得不說,《烏合之眾》這類書實在不適合年輕人閱讀,不僅有很大的時間局限性,而且非常生澀難懂。說得直白點,通篇畫餅,真正能對個人思想與認知產生影響的東西可能就一句話罷了。當然我不能這麼抨擊一本享譽世界的,關於公眾心理學的,可以說是最值得被人掛在嘴上的一本書。
  • 《自卑與超越》:如何超越自卑實現生活的意義,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自卑情結是可以超越的嗎?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給出了答案。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de Adler),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早年間,阿德勒曾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核心成員,後退出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創立個體心理學,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 心理學大師名著《自卑與超越》:培養自卑的孩子,一味溺愛就夠了
    出於自卑,他無法戰勝父親的權威,只能用「上不了班的被動攻擊」挑戰父親,同時也淪落了自己。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當一個人無法恰當地適應和應對問題,並且堅信他們無法解決時,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無處不在。
  • 如何超越自卑,突破自我?|心理學著作《自卑與超越》給你密鑰
    或許正是這份對自卑的體悟和思考,讓他尋到了超越自卑的鑰匙,最終不但獲得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還成為了與弗洛伊德齊名的精神病學家,並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派。作為阿德勒最負盛名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不但分析了自卑感在什麼情況下,會給人們造成的不同影響;還深入剖析了面對自卑處境,不同的信念是如何產生;以及超越自卑的方法。
  • 《自卑與超越》:別讓自卑,困住你的人生
    本周,和大家共讀一本關於「自卑情結」論述的書——《自卑與超越》。01《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以「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書中不僅涉及到人為什麼活著,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自卑感和優越感,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而且還論及了早期記憶,夢,犯罪及愛情、婚姻等內容。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實現超越?—《自卑與超越》有感
    發現好久都沒有更新了,因為最近是在考試月,需要很多的時間複習,今天讀了一本比較有意思的書叫做《自卑與超越》,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大家都知道心理學的書在我們大眾眼中都是比較枯燥的,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卻有些特別。
  • 自卑與超越:人之所以會失敗,重在自卑情結,缺乏合作能力是關鍵
    這種現象我也有過,那時特別害怕上語文課,在困難面前特別自卑,不是去克服語言障礙,而是逃避和退縮,所以過去幾十年我的普通話一直不過關。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明白我內心有一種「自卑情結」。所謂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 你看不懂的《自卑與超越》
    事實上,自卑感的存在並非一件壞事,人類的自卑感也是促進其不斷進步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其實很多自我條件本身很優秀的人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這源於各種因素導致的錯誤自我認知,要超越自卑,首先要打破固有認知,從新的角度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審視才能有所突破。大多數人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存在的問題,他們不知所措的是如何尋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有自卑感的人,讓他知道如何應對這種情結才能有效地幫助他超越自卑。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自卑情結:無所適從的悲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提起心理學,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我們經常在刑偵劇裡看到的犯罪心理學家運用讀心術來找出罪犯的情景。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頭。他的思想在著作如《自卑與超越》、《洞察人性》《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得以體現,深深影響了卡耐基、史蒂芬·柯維等人。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代表作[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著,龍文廣 譯ISBN:978-7-5143-8692-9定價:39.80內容簡介《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經典代表作。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 內容簡介 /《自卑與超越本書以「自卑情結」為線索,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影響及轉變,旨在幫助人們克服自卑感,超越自我,找到個人與世界和諧共處的有效途徑。全書立足於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人性。
  • 自卑的根源來自這裡?
    首先,分析了內心深處中深度的自卑因素。與榮格和大家阿德勒一樣著名的心理學認為童年生命經歷的器官缺陷+複雜的生活條件+各種社會力量的抑制會使我們感到自卑。為了使大家更快地理解上述問題,阿德勒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心理案例供參考。
  • 自卑與超越:生命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的方面
    那本書是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代表作,也是經典著作,可以幫我們讀懂自己的自卑的由來,也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超越自己,書名是《自卑與超越》。我們幾個人都拿出手機來紛紛在網上搜索並下單。用封面上的廣告語來說,《自卑與超越》是一本讓聰明人讀懂自己和這個世界的經典著作,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自卑的情結,自卑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