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分離焦慮這齣一年兩次「粉墨登場」的親子哭鬧大戲,又將瓊瑤式上演,似乎極少數家庭,能逃得過它早已織就的「天羅地網」。
掰著手指頭數開學的日子裡,老母親的擔憂是呈曲線式上漲的,「我家孩子能不能適應,會不會哭鬧不休,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如果孩子不讓我離開,我偷偷走了會不會讓他覺得被拋棄,造成不可彌補的心理傷害?」……
一千個家長,心裡揣著一千種擔憂,唯一相同的,是為人父母的那顆愛子之心。
表妹家的大寶小豆,今年9月該上幼兒園了,基於小豆從小粘媽媽的屬性,表妹非常有先見的,給孩子報了家門口的暑期幼託班,想著經過一兩個月的「分離試煉」,孩子自然能開開心心上學去,不哭不鬧不找媽!
結局真似表妹幻想的那般美好嗎?賣個關子!先讓我們倒帶回小豆第一天去暑期幼託班的那個早晨。
即使是提前幾天打好了要去幼託班的「心理預防針」,也帶孩子熟悉過幼託班的環境,真到了上學的那一天,小豆崩潰的情緒,還是比想像中來得更猛烈一些。
起先,一切進展得和諧且順利,小豆在媽媽的目送下,牽著老師的手,拿著自己的姓名牌,蹦蹦跳跳地往教室裡走,可在教室坐定不到1分鐘,他似乎想起了什麼,焦急得左右張望,眼眶盛滿著淚水,喃喃地喊媽媽。
在目光搜索不到媽媽後,他瞅準時機就想往門外衝,可惜通不過老師的「防線」,他急得揮舞著小手,頻頻跺腳。
當老師引著他找到門外媽媽的那一刻,小豆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像斷了線的珍珠,嗷嗷地哭著,還叫嚷著媽媽不要走,緊抱著媽媽的腿,深怕一個不注意,媽媽又不見了……
小聲安撫、佯裝生氣、連連保證、連買玩具的大招都用上了,小豆還是不依不饒,就是不讓媽媽走,最後表妹只得狠下心,不去看身後哭鬧不休的孩子,頭也不回的走了。
第一天愉快入園的美好幻想,以失敗告終,表妹滿心以為,等孩子多上了幾天幼兒園,這種難捨的分離情緒自會撫平,誰知,上了一個月的幼託班,孩子仍難以適應。
前一晚就像「複讀機」一樣不斷重複:「我不要去幼兒園、我不要去幼兒園……」,發現哭鬧沒有用後,就開始找各種藉口,大謊小謊一起撒,貢獻了最佳演技:「媽媽,那個幼兒園不好看」、「媽媽,下雨了不能去幼兒園」、「媽媽,我肚子疼、手手疼、眼睛疼」、「媽媽,幼託班裡沒有東西吃」、「媽媽,我不想去幼託班,我不想和你分開」……
一個月、四個周、整整22天,孩子還是無法適應離開媽媽的學校生活,分離焦慮竟如此之猛?
首先,讓我們從學術上剖析一下何為分離焦慮!分離焦慮特指孩子與某個親密情感結系的人(媽媽或主要照看者)分離時,產生焦慮、不安、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
我們也可以通過「物體恆存性」解釋,寶寶開始意識到,即使不在眼前的人或物,實際上還是存在的。
如這個階段的寶寶看不到媽媽時,知道媽媽是離開而不是消失,為了滿足自己對媽媽的依戀需求,就會通過哭鬧、憤怒、悲傷等方式,引起媽媽對自己的關注!
分離是成長必經的階段,你才能知道離開你羽翼包裹的孩子,原來有多棒!成長也該是父母且行且放手的目送,讓他闖蕩屬於自己的天空,你只需堅定的站在他身後,當他回頭時,給他支持的力量。
那該如何讓分離焦慮平緩過渡,又能極大程度上緩解孩子心理上的不適和痛楚感呢?
偷偷溜走不可取
守住承諾忌欺騙
面對哭鬧不止的孩子,媽媽一定狠不下心,偷偷溜走成了媽媽們最常用,且看起來很有效的「手段」。
實際卻不然,孩子也許當下沒表現出來,沒有哭,但ta的心裡一定慌了神,內心小劇場上演被拋棄戲碼,「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寶寶一個人承受不來」,這種恐懼會讓孩子愈加害怕媽媽的離開,導致越來越粘媽媽的狀況,錯誤的分離,讓焦慮更焦慮。
媽媽還常信誓旦旦的欺騙孩子:「一會兒就回來!」、「很快、很快就來接你,你就在這玩5分鐘」……
一會是多會?寶寶常覺等到了地老天荒,卻等不到說5分鐘就來的媽媽!孩子的小腦瓜,冒出大大的問號:媽媽是不是不回來了?!
建議明確告訴孩子:現在要去幹嘛,要待多少時間,幾點回來。(如:媽媽現在要陪寶寶去幼託班了,寶貝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遊戲、吃飯、睡覺……媽媽下午3點就來寶貝回家)。或將承諾更具象化,讓孩子更易懂(如:等寶貝在幼託班吃完下午的小點心,媽媽就來接寶貝),讓孩子的等待更有目標。
儘可能堅定執行你的承諾,寶貝才會覺得媽媽是可信任的,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懂得多」,不要總想著糊弄ta!
提前練習分離
實操才能「入戲」
把家裡當成練習場,做足準備,先練一步,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更有安全感。
在確保安全的條件下,媽媽可以試著對孩子說:「媽媽要去給寶貝拿最愛的XX,你能在房間裡等我一下嗎?」1分鐘、3分鐘、5分鐘、15分鐘……循序漸進地把離開的時間延長。
或者孩子交給其他看護者照料,「媽媽現在要下樓扔垃圾,20分鐘回來,你跟著爸爸玩搭積木的遊戲吧」,「你跟奶奶睡一覺,媽媽一小時後就回來」…… 當其他看護者更多的加入要看護的日常中,媽媽才更容易「脫身」!
此類日常的演練,也更有助於增強孩子對父母離開後還會回來的確信。
媽媽離開時,傳遞出輕鬆穩定的情緒,和對其他看護照的信任,也能加固、滋養孩子心底「不怕怕」的堅定。
通過演練,幫助孩子儘早適應沒有媽媽圍在身邊的日子。當分離真正來臨的時候,孩子才不會全是抗拒。
分離需要儀式感
猶豫反覆要不得
生活需要儀式感,分離亦然。微博上,一位媽媽分享過關於分離小儀式,非常動人的片段。
每次和孩子告別前,她都會很用力的,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然後鄭重的在孩子的手心印上一個親親,告訴孩子,如果想媽媽了,可以親親手心,媽媽的愛會一直和她在一起,媽媽也會一直想著她。
孩子想媽媽了,就親親手心,儀式感成了母女間的小默契。
長時間固定的儀式感,慢慢的,分離變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孩子的思維中,抱抱親親之後,媽媽就應該要離開的。
再見說了100遍,親親完了又抱抱,媽媽還沒踏出離開的腳步?一再告別、反覆安慰,卻還是邁不開離開的腿,這也是分離中的大忌!
分離是勢在必行的結果,反覆拖延的告別,只會將孩子悲傷難捨的情緒擴大話,讓孩子的世界循環崩塌。
媽媽心軟的一再妥協、讓步,會在無形中讓孩子錯誤的認為:哭鬧、耍賴的方式是管用的,只要哭得夠大聲,一定能讓爸媽屈服,如果還達不成自己的目的?那就鼓足力氣,再努力哭一次!
反覆折返,也會加劇其他看護者的難度:「看護孩子本就不容易,求別人為增加難度啦」!
2.5歲課程來報導
培養孩子獨立性,避免分離焦慮
樂寧教育隆重推出2.5—3歲學齡前課程,將課程下延至2.5歲,不僅基於順應孩子學習規律,緊抓0--6歲孩子語言黃金期,及讓孩子自然而然習得語言等重要目標,同時,另一維度的用心考量,是希望進一步培養孩子獨立性,避免分離焦慮。
課程第一周,家長可陪同孩子上課,陪伴孩子接觸、感受、融入趣味的課堂。
課程中會慢慢弱化家長的「存在感」,一步步實現家長退至教室邊緣的階段小勝利。
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通過科學的分離方式、活潑趣味的課堂互動、老師強有力的教學輸出,最終讓家長順利離開課堂,孩子能愉快而獨立地上課,完成成長的告別,輕鬆、無痛、自然分離。
get了正確的招,分離也可以不那麼焦慮!
有一天,終當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向你揮手告別,微笑說出「媽媽,再見」時,你知道,他終究需要你目送他離開,終究需要自己邁入下一個階段,終究需要自己去實現一次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