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溪般湧入教堂。張愛玲——《心願》

2020-11-16 大眾點評
「飽經風霜的古老鐘樓,仍將兀立在金色的陽光中……在那緩慢而莊嚴的鐘聲裡,高矮不一、臉蛋兒或蒼白或紅潤、有些身材豐滿、有些體形纖小的姑娘們,煥發著青春活力和朝氣,像小溪般湧入教堂。」張愛玲——《心願》聖馬麗亞中學為張愛玲就讀過的學校

相關焦點

  • 張愛玲筆下的百年鐘樓再次開放 這一次為誰鳴響?
    原標題:張愛玲筆下的百年鐘樓再次開放,這一次為誰鳴響?  「飽經風霜的古老鐘樓,仍將兀立在金色的陽光中……在那緩慢而莊嚴的鐘聲裡,高矮不一、臉蛋兒或蒼白或紅潤、有些身材豐滿、有些體形纖小的姑娘們,煥發著青春活力和朝氣,像小溪般湧入教堂。」
  • 學生的心願放進校史館
    偶然一低頭,一條宛若小溪的池子依牆蜿蜒向前,池子裡放著一顆顆五顏六色、七八歲孩子拳頭般大小的小石頭,有的畫著畫,有的寫滿了字。「這是心願池。」校長高立解釋說,「我們讓每名學生畢業時都把自己的心語心願記錄在心願石上,放在這池裡,永久保存,無論他們什麼時候回到母校都能找到自己的足跡。」五原一小始建於1918年,歷經歲月學校七遷校址、六易校名,百年歷史的記錄存留不多。
  • 宋以朗稱「所作種種是為張愛玲還了心願」(圖)
    其父母生前擁有張愛玲小說的版權,逝世後,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並一手促成張愛玲遺作《小團圓》的問世,而其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中譯本則於9月下旬在港正式面世。  這男子就是宋以朗了,其廣為人知的名號是「張愛玲遺產執行人」。近年來,這個名號一次次將筆觸勝於言談、喜獨處多於與人為伍的他推向風口浪尖。  在燥熱和颱風天中夾生著的南國九月裡,宋以朗帶著慣常不溫不火的神情,推出張愛玲最後一部「出土」長篇《易經》,並親自為張愛玲遺物展覽擔任「導賞員」,以此與天南地北的「張迷」們共同紀念她誕辰90周年和逝世15周年。
  • 張愛玲母校才女輩出
    遺憾的是,由於商業地產開發,已歸併入東華大學長寧校區的原紡織高專校園陸續被拆除,只有鐘樓和教堂以保護建築的名義被保留下來。2006年校友為留住記憶發起徵稿,準備出一本書。這項工作整整做了6年,眼看校友們的年紀一點點大了,力不從心了,2012年她們請市三女中幫助完成心願,得到了支持。這就是《聖瑪利亞女校》系列叢書的源起。
  • 戴文採:我的鄰居張愛玲
    戴文採:我的鄰居張愛玲摘自:民國文藝 她真瘦,頂重不及九十磅。生得長手長腳骨架卻極細窄。穿著一件白顏色襯衫,亮藍的寬百褶裙,女學生般把襯衫扎進裙腰裡,因為太瘦,就像只收口的軟手袋,襯衫肩頭以及裙擺的褶線始終撐不圓,筆直的線條使瘦長多了不可輕侮。
  • 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細節之處皆顯美感,如沈世鈞般心思細膩!
    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細節之處皆顯美感,如沈世鈞般心思細膩!有些書,暌隔多年再看,總能讀出原來未曾奢望過的驚喜。直到這種經驗一遍遍加固了閱讀的信心,你便總忍不住要向故紙堆裡尋覓這種驚喜感。細節處理得好的作品給人緊緻的感覺,像是少女脖頸處柔膩的膚質,晶瑩剔透的纖巧。小編再讀張愛玲的《半生緣》,感觸頗深,心裡好像有什麼東西呼之欲出。我都知道張愛玲的作品在細節方面尤為注重,小編以為大多數讀者在看過她的書後都是這樣的感觸。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像只狗一樣」
    「像只狗一樣」在麥道偉文藝營,張愛玲碰到一位30年代即從歐洲移民美國的老作家賴雅,兩人一見鍾情。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於1956年3月13日第一次見面,5月12日,賴雅日記記載,「去小屋,一同過夜」。兩天後,賴雅在文藝營的期限到了,不得不離開。
  • 【廣東】滕子萱《早晨的小溪》
    點上方藍字中外作家網再點關注 長按文末二維碼 打開對方名片投稿 平臺作文被《人民日報》《中華網》《百度》《搜狐》多家報刊網站轉載早晨的小溪早晨的小溪在夢中醒來。水底鋪著一層美麗的鵝卵石,它們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小溪的周圍種著許多樹,小溪在樹中一直往下流,流到了村裡,人們常常到溪邊洗衣服,像是八仙聚會。水中倒映著藏青色的山,仿佛給白色的帶子繡上了美麗的花紋。
  • 纏綿像海裡無垠的浪花,在你的身上—張愛玲故居
    張愛玲故居位於靜安區常德路195號,是一座被粉刷成粉色的大樓,只是粉色已經陳舊發黑,像被遺忘的過期粉餅。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和姑姑曾經在這裡的51室住過,1942年,她從香港回到上海後,又和姑姑一起搬進了65室(現為60室)。她非常喜愛這裡的居住環境,說「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 張愛玲逝世21周年:張愛玲與胡蘭成的對照記
    她對中國大陸的現狀有距離感,但是她很客觀地描寫了當時的歷史。當時她拿了CIA的錢,但《秧歌》中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是真正關心中國命運的文學作品。」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這是不是本身也是一種蒼涼的悲劇?
  • 鳳棲於梧:張愛玲的中學時代
    這是張愛玲成年後回顧自己少女時代的一篇文章,以作者在天津度過的幼年為始,到8歲來上海,至中學畢業後與家庭的矛盾不斷加深而出走為終,夾敘夾議,娓娓道出個中感受。1944年12月上海《語林》第1卷第1期發表的《記張愛玲》是另一篇重要文獻,作者汪宏聲是張愛玲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他以親歷人的身份記錄了張愛玲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若干片斷,文章十分形象生動。
  •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
    硃砂痣蚊子血,張愛玲啊張愛玲,對於愛情你終究義無反顧!結識並心屬胡蘭成,是愛玲的宿命,讓人嘆之哀梨蒸食、時不濟運。於愛玲卻謂之絕美。卻實是愛玲的劫數。是胡蘭成的造化,藉此優勝於世間所有男子。圖:張愛玲胡為世人所傳送的名聲,才華橫溢,器宇不凡,或是尷尬的不倫不類的敏感身份,都是素談。冠首的卻是愛玲的前夫。
  • 柏克萊的張愛玲
    對胡蘭成的一絲憐憫,對賴雅的一種近於「父愛彌補式」的愛,或許是愛情,或許是衝動,但這一切的計較,胭脂旗袍、華麗張揚,像放開雙手騎車的姑娘,一路衝下去,總有落地的時候;像嘰嘰喳喳急於表現的人,一路走下去,也總有吃虧的時候一樣。繁華之後,往往只有傳奇,沒有幸福。
  • 如迪士尼般——哈爾濱 美得像童話
    哈爾濱,一下雪就美得像童話世界的城市,如迪士尼樂園承載了許許多多成年人內心保有的童話夢想,如動畫片《冰雪奇緣》裡冰雪世界的冰雪大世界樂園,出現頻率最高的漂亮且透露出些許神秘感城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結冰的江面上滑冰、玩耍的孩童。沒感受過冬季的哈爾濱,旅程一定是不完整的。
  • 世俗的張愛玲
    像她在《更衣記》的末尾寫的,一個小孩子,在收了攤的小菜場,滿地的垃圾裡面,騎了自行車,撒開把手,很靈活地掠過了。於是,她寫道:「人生最可愛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這輕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險,終卻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著。就是這麼一點雕蟲小技的手腕。張愛玲喜歡歸喜歡,其實又是不相信它們的意義的,否則,她就是寧波人蘇青了。否則,她就不會如此貪饞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觸可感。
  • 《品讀張愛玲》作者:如茵
    她既像一個陌生的影子,在燈光下閃著黑色的幽情,又像一朵塵埃裡的花,美麗卻終究不屬於這裡。張愛玲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然而到她父母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她的父親是一個出身豪門貴族的遺少,母親雖出身官宦世家,思想上卻極為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我始終認為母親對張愛玲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 重溫經典散文丨張愛玲:遲暮
    春天如曼妙的少女般婀娜多姿,可這樣美好的春天卻惹人惱。她剛從青春之夢裡醒過來,眼裡還帶著些朦朧睡意,但她卻已不自覺間墜入暮年人的園地。本期音頻選自《天才夢-張愛玲散文經典作品集》遲暮張愛玲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了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豔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裡,柳絲趁著這風力,俯下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髮
  • 小溪 - 中國石化新聞網-- 小溪
    一座不大的院落,栽種著各種小花,門口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小魚小蝦們自由自在地遊玩著。小溪中間有座「小橋」,橋中間打了一口小井直通小溪深處,井水一年四季甘甜無比,來往路人都喜歡用長棒小竹筒直接舀水喝。    清晨,這條小溪則是外婆、阿姨們的歡樂天堂,婦女們來到這裡漿洗衣物,棒槌搗衣聲此起彼伏,同時聊著家長裡短,各種趣事兒,歡聲笑語一浪高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