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記者10日從教育部獲悉,2017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
據了解,為落實中央關於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那麼,前6年到底是怎麼抗戰的?
新的抗戰,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爆發,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由於國民政府和張學良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日本控制了整個東北。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馬佔山就被稱為「打響了反抗日本人的第一槍」。「九一八」事變時,馬佔山就任就任黑龍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軍事總指揮,他曾當眾宣稱,如果日本人要侵略黑龍江,絕對要反擊。
1931年11月4日晨,在7架飛機掩護下,1300餘名日軍以保護修橋為名,直趨江橋(嫩江鐵橋)中國軍隊駐地大興站,驅趕中方修橋人員,並向中國軍陣地發起猛攻。馬佔山當即下令抵抗,全體將士英勇戰鬥,同敵血戰三天二夜,擊退了敵人多次進犯。這被稱為「江橋抗戰」,是第一次不顧張學良命令的大規模抗日,有時也被稱為「打響抗日的第一槍」。
當然,馬佔山沒能堅持多久,日本佔領黑龍江,1932年2月,馬佔山投降了,還是當「黑龍江省長」,全國人民一片罵聲,日本人也不信任他。裡外不是人,馬佔山就起了「反正之心」,帶領200多人離開齊齊哈爾,宣布以後還是堅決抗日。
馬佔山的行為贏得一片讚揚聲,當初罵他的人,也被感動了,大家紛紛捐款支持。報紙報導,捐款達到兩千萬,但是,馬佔山在上海公布,只收到170萬。
這次捐款事件,比他的「第一槍」更能真實體現當初抗戰的真實性。一次為抗戰籌備的捐款,大部分款項竟然不知去向,整個社會的組織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馬佔山的抵抗,算不上抗日的第一槍。1931年9月19號,也就是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軍進攻長春,就遭到了抵抗。
駐紮在長春附近的日本部隊,是當時隸屬於第二師團第三旅團的步兵第四聯隊,有兩個大隊,總共6個中隊。中國部隊則集中在寬城子軍營和南嶺軍營,沒有專門的布防,但是軍營本身倒也堅固。
日本人本來沒打算進攻長春,派了一部分人馬到瀋陽去支援,誰知道那邊的中國部隊沒有抵抗。南嶺軍營是炮兵,相當厲害,人本人擔心他們會主動進攻,自己根本無法抵抗,就派了一隊人馬,連夜去南嶺軍營,想把大炮破壞掉。結果,這隊人馬到天亮才到,沒法夜襲。
9月19號,駐紮在長春的日本軍隊,接到上級命令,全力進攻,只好把剩下部隊去進攻寬城子軍營。營長看到日本人來了,不知道他們要幹嘛,就上去交涉,被日本人打死了。結果,中國官兵就開火了,凌晨5點開始的戰鬥,打了一個上午。在南嶺軍營,中國軍人開始也沒抵抗,大炮被破壞了,但是最終忍無可忍,投入戰鬥。這五個小時的戰鬥中,日軍獨立守備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長倉本茂大尉先是遭到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攻擊,胸部受了重傷,又被一彈擊中頭部,受傷後戰死。
這是十四年抗日戰爭裡中國軍隊擊斃的第一個日軍佐官。
這也是相當常見的抗日模式,當被進攻時,反抗是自然的反應。
為了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1932年1月28日晚,日軍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這就是一·二八事變,又叫第一次上海事變。
蔣介石制定的對日應對原則是「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1月3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要遷都洛陽,2月1日,蔣介石下令中國空軍參戰。
除了日軍侵略上海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進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下的贛州城,這就是所謂贛州戰役。
蔣介石先後調動國軍衛立煌第14軍(轄第10師、第83師兩師)、第1師、第9師、第47師及陳誠第18軍(當時下轄第11師、第14師、第52師共三個師)、獨立第36旅等部隊支援上海十九路軍,要搞一場大的會戰。
但是,尷尬的是,因交通和贛州戰役等原因,以上數個師到停戰那一天,都還沒能趕到作戰地點。
雙方互有攻守,和日本作戰的是十九路軍和第五軍,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日軍援軍在瀏河一帶登路後,中國軍隊被迫到第二線防守。3月3日,日軍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宣布停戰。
第一次淞滬戰事,讓中日雙方都對自己的實力產生了懷疑,日本認識到,要馬上吞併中國,似乎還欠缺火候,此後5年,日軍加緊戰備;而蔣介石也認識到,中國太落後,直接對抗難度太大。他開始形成「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好好搞建設。
像胡適這樣的知識分子,也主張不要那麼快與日本開戰,一種思潮是,中國這麼大,資源這麼多,發展幾年,可能就有了對抗日本的實力。但是,真的到全面抗戰爆發,胡適也到美國出任大使,四處演講、募捐,為抗戰使出自己的一份力了。
留給雙方的時間,只有5年。
下一次淞滬大會戰,將是雙方的殊死搏鬥。
1932年3月3日,十九路軍撤退,第一次淞滬戰事結束。日本人興高採烈,要在4月29日,也就是天皇的生日這一天在上海慶祝一下。
十九路軍這邊也是不甘心,國民政府雖然和日本籤了協定,也不想日本人太得意,十九路軍最高長官陳銘樞來到上海,找到暗殺大王王亞樵,要搞一個大事情。
日本人規定,慶祝活動,中國人一律不得入內,只準日本人和朝鮮人參加。王亞樵找到了朝鮮獨立黨黨員安昌浩,給了他一個炸彈,還有4萬元。安昌浩找到了自己的戰友尹奉吉,這個尹奉吉,成功地成為了慶祝儀式的服務人員,他把炸彈撞到一個開水瓶中。
尹奉吉
日本侵華總司令白川、日本駐華公使重光癸等20餘名高官,來到主席臺就坐,尹奉吉裝作倒開水的樣子,扭開了炸彈的開關。兩分鐘後,白川正在講話,一聲巨響,他被炸得血肉橫飛,三天後斃命,而其餘人員,也非死即傷。
所以,這第一次淞滬戰事,到此才算結束?
戴笠派人又給王亞樵送去4萬元,王亞樵把這筆錢給了安昌浩,讓他們在上海買家鋪面,養家餬口。
抗戰到底是8年(以七七事變開始)還是14年(以九一八事變開始)?這是兩種不同的史觀。
如果以國家正式宣戰為準,那當然是8年。中國要把自己的抗戰定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那就以七七事變開始比較合適,要知道,1931年的時候,希特勒還沒真正掌權呢。
但是,如果說8年抗戰,那之前的侵略又怎麼算呢?如果從1931年開始,那又為何不能從甲午戰爭開始呢?
這一切,取決於你要從歷史中得到什麼。
來源:新華社 松花江網
編輯:賈國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