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14年抗戰」應為說清楚歷史真相的契機

2021-02-15 人生茶館

請點擊上方「人生茶館」↑↑↑,立即「關注」航億葦公眾號


「14年抗戰」才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完整史詩。——此為嚴肅史學界的看法,但一直未得到官方確認。2017年初教育部一紙通知,要求全國中小學基礎教材全面落實14年抗戰的概念,這引得民間一番爭議。這也正常。原來大家習慣了8年抗戰,一下子變成14年抗戰,腦子轉彎也轉不過來。不過,有人以此用不屑的口吻過度嘲諷,用潑冷水的方式消解官方採納專家意見之舉,話語看似俏皮,也不見有甚公道。回望與書寫抗戰史,早應摒棄的是陳腐落後的黨爭、政爭和意識形態立場,還原歷史真相,是對抗日英烈以最大的尊重,是對重塑民族的靈魂以最堅實的基礎,也是對中華文明的未來以最誠摯的展望與祝福。

抗戰首先要明白的如果敗了,我們會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說日話,必須不停地向日本天皇行跪拜禮。那還是次要的。真正的難題是有人要一門心思做一個合格的日本皇民,而另一部分人會不停抗爭。整個社會處於撕裂狀態。日本人一定得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在中華大地實行各種嚴厲的管治手段。他們會意識到一切的根源是中華文化,所以必須像當年滿清一樣,著力讓中國人消除任何華夏文明的歷史記憶,老老實實承認大和文化才是自己的正朔。

中國歷史上曾有兩次半徹底亡國事件。第一次是宋亡。蒙元採取的對策是大屠殺,將中國人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與南人處於奴隸的地位,那就漸漸啥也不是了。第二次是明亡。滿清採取的對策是大屠殺+文字獄的手段,全面篡改中華文化與華夏文明,將奴才文化強加過來,令國人從靈魂深處失去華夏意識,只剩下盲目的服從了。然後就是日本對中國的圖謀。當真差點就成功了。他們當年已經佔據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和一大半華中,就剩下西南、西北沒有征服。日本不同於蒙元和滿清,他們人口基數大,若能成功管治中國一兩百年,那徹底摧毀並滅絕華夏意識,不是多大的難事。像他們對付琉球,乘二戰最後的時刻屠殺約一小半,然後再大量移民到琉球,琉球的民族意識就只能漸漸消逝在歷史之中了。當年日本為吞併中國,先主要在東北與臺灣下手,苦心經營,派過來的移民數量極其龐大。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為譴返那些日本移民,也花費了過多精力與社會資源。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意義主要有幾點。一是真正激發了中國的民族情懷,令國家躲過一場亡國滅種的歷史浩劫。二是一改1840年以來的屈辱狀態,讓中國人精神上又一次站立起來,抗戰後期,中國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除中俄外,基本被廢除,並且在新生的聯合國架構裡,先是確立「強國」(四大國際警察國)地位,然後變成聯合國五常之一。三是讓中國人深刻體驗到「落後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激發起民族自強的強烈願望,促進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雖說其後因國共內戰及一系列事件令國家走了彎路,但民族自強的信念卻因抗日戰爭的歷史傷痛而日益得到強化。四是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勇武的文化基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二戰中,傳統的強國法國,說投降就投降了。落後的中國主要憑血肉之軀與武裝到牙齒的日軍苦戰,那種捨身為國,慷慨赴死的精神,便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五是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總動員令。抗戰後,首先臺灣、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中的兩個,進入發達社會,證明中國完全可以向現代國家轉型。大陸這邊雖然走偏了,蹉跎了近三十年,但1978年啟動的改革開放新政,到21世紀前十年就有了令世界信服的收穫,在GDP總量上,如今中國穩居世界第二。我們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樣也要看到自己的努力與希望。

抗日戰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此為「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關鍵第一役。到1932年2月,日本即全面控制東三省,建立偽滿洲國,以作為全面侵華的橋頭堡。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由與中國守軍第29軍發生直接衝突,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此即「盧溝橋事變」。

1942年12月9日,即珍珠港事件的2天後,中國正式對日及德意宣戰。差不多同時對德意日宣戰的國家有美國、巴拿馬、古巴、海地、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等國。到這時,中國抗日戰爭才正式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最後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從何時起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從「盧溝橋事變」起算,最大的理由是中國實現了抗戰總動員,正式進入全民抗戰狀態。而之前,抗戰主要在東三省及其他地方的局部戰爭,戰爭規模也有限。這成為過去的主流意見。至於從中國正式對日宣戰起算,那說明不了抗日戰爭的實質。戰爭可以宣戰,也可以不宣而戰。宣戰只是一個儀式。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自始至終都未對華宣戰呢。

但是,抗日戰爭若從「盧溝橋事變」起算成為8年抗戰,無法解釋整個中國抗日史的全過程,以及前因後果。戰爭不僅是雙方掄起拳頭起來幹架,也包括一系列謀略、準備及合縱連橫的過程。


追溯中日之間的歷史恩怨,從秦漢唐日本的不開化到潛心做中國的學生,接著到明朝以倭寇的形式與中國幹架,均是找抽的狀態。只有到了清朝,在中國實際已經亡國200年之後,日本從鴉片戰爭的格局中看到機會,於1894年通過中日甲午海戰看到了徵服中國的希望。但是,1911年辛亥革命,中國的法統又重新回到華夏文明的正朔,恰恰是日本沒有看清歷史現實之處。中華文化有許多閃光的地方,也有很多糟粕。其中最不好的一點就是窩裡鬥。辛亥之後,軍閥混戰一直延續到1927年的北伐戰爭為止。可民國政府雖然名義上統一中國了,各派軍事強人仍是割據一方。這使得中央政府的管治有限,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的勢力範圍,實質主要在華東、華南和華中部分地區。不過,儘管如此,中國經濟與社會在這一時期發展較快,主要特徵是民族資本興起,建立起初步的現代製造業,輕工、礦業、船運等發展較快,同時教育先行,中國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邁向現代國家的大門口。如果給予中國足夠的時間,進得門去,那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就不一樣了。

但歷史不允許給中國太多的時間。日本的權術家也心知肚明,若等中國理清了國家政經體系,完成向現代國家的轉型,到時候再向中國下手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日本的鷹派必須對中國主動出擊。

當時的中日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是客觀現實。中國雖然在迅速發展,但起步晚,基礎薄弱。民國初年到1920年,中國工業增長速度達到年均12.8%(推算,當時統計不確切),1930年代初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但1927年到1937年全國GDP增速達到7.7%(推算,當時統計不確切)。經濟增長數字倒不低,但基數小,便不能構成對日本的有效對抗意義。彼時,日本早就完成現代國家轉型。直到1937年6月,中日兩國軍事力量對比仍然懸殊。日本工業總值60億美元,年產鋼鐵580萬噸,大口徑大炮744門,坦克330輛;中國工業總值13.6億美元,年產鋼鐵4萬噸,大口徑大炮0門,坦克0輛。日軍當時共有91個飛行中隊,共計2700架飛機;中國共有各式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僅305架。日本海軍共有艦艇200餘艘,總噸位190萬噸,名列世界第三位;中國海軍只有新舊艦艇66艘,總噸位5.9萬噸。中國海、空軍的實力,與日本相比,完全不在同一量級。中國各方面都短缺,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尤其在1931年前後,中日力量對比,中國更弱。

要與日本對決,沒有實力就什麼也不是。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讀軍校,深知其中的差距。「九一八事變」後的,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在浙江奉化溪口一所學校演講,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講話,指出對日「不可輕言絕交宣戰」,基於「中國國防力薄弱」,「避免過早與日本發生大規模戰爭」。真若絕交宣戰,面臨的直接困難就是必須從日本撤僑,國際援助徹底中斷等。因為處於正式交戰狀態,按國際法日本可以要求列國徹底停止對中國的援助與經濟往來。在貧弱中的中國,哪怕一點點國際援助,都是希望。日本不屑於宣戰,一方面宣戰對他們也不利,另方面人家不覺得徵服中國還需要宣戰。但當時也有很多憤青,並不理解蔣介石對時局的判斷,認為他是妥協與投降。事實上,「九一八事變」激發了蔣介石抗日的決心與意志。他需要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儘快武裝中國軍隊。奇葩的是從1933年到1937年,中國獲得最重要的國際援助卻是來自納粹德國。蔣介石雄心勃勃要組建60個德械師,但「盧溝橋事變」很快打亂了那些計劃,僅初步裝備了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實際形成戰鬥力的僅4個師的樣子,且訓練遠遠不足。到1937年9月淞滬會戰和隨後的南京保衛戰,那點德械師未能對戰局起到決定作用就被打殘了。

抗日戰爭另一個重大事件是「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掌握的東北軍採取不抵抗主義,未作任何抵抗就退回關內。1931年之後的東北,主要是馬佔山、抗聯和一些「土匪」力量對日進行局部抵抗。蔣介石的不輕言開戰,與張學良不放一槍一炮棄戰,那不能完全等同。張學良的完全不抵抗,則是他的個人決定,並非是傳說中的受到蔣介石的指令。因此,1932年1月28日爆發的「一·二八事變」(又稱「第一次上海事變」),即淞滬抗戰,蔣介石制定的對日應對原則是「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下令第十九路軍、第5軍積極應戰,並先後調動國軍衛立煌第14軍、陳誠第18軍、獨立第36旅等部隊前去上海支援十九路軍。可這個時候,國共又爆發贛州戰役,交通又不便,淞滬抗戰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很快停戰,那些援軍到停戰時都未趕到戰場。快速停戰的主要原因是日本這次進攻也有些準備倉促,發覺國軍與東北軍不太一樣,不敢繼續冒進了。而蔣介石則因此戰受到刺激,決定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其後還在軍事奇才蔣百裡的建議下,制定以空間換時間、吸引日本「南進」、持久戰和加快經濟與國防建設等對日戰略。中國在德國的幫助下,也已經形成部分軍工生產力。但這些謀劃,只能悄悄地做,不能公開說出來。而另一邊廂,日本步步進逼,向華北、綏遠等地滲透,輿論上認為國民政府太軟蛋了。張學良因不抵抗備受壓力,他轉而成為求戰派。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一拍即合,發動兵變,「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促成國共放棄爭端,掉轉槍口一致對日。所以到了「盧溝橋事變」時,蔣介石發表抗戰總動員令,得到全國的普遍呼應。但悲劇是在重大歷史關頭,漢奸太多。除了偽滿洲帝國和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外,還有「蒙古軍政府」(1936年成立,被傅作義所部重創後瓦解)、「蒙古聯合自治政府」(1937年成立,1945年瓦解)、「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成立,1938歸入汪偽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偽政府,1937年成立,1945年瓦解)、「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成立,1940年歸入汪偽政府)等漢奸政府。中國的抗日戰爭,一方面要直面日軍,一方面又要直面這些漢奸政府主導的武裝力量。而主要的兩支抗日力量,分別由國共兩黨領導並自成體系,並且基本的抗日決心與意志未變。國軍主要在正面戰場對付日軍,八路軍與新四軍主要通過遊擊戰的方式打擊日寇。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傷亡380萬人,其中陣亡 148.49萬人,失蹤、被俘 26.33萬人。國軍方面傷亡322.79萬人,其中陣亡 132.85萬人,失蹤13.01萬人。共產黨方面正規軍部分(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不含東北地區的中共武裝力量),傷亡58.42萬人,其中陣亡16.06萬人,失蹤8.72萬人。國軍方面犧牲了188名高級將領,包括11名上將、34名中將、50名少將。共產黨方面,到將軍級的,八路軍犧牲1人,新四軍犧牲2人,東北抗日聯軍高級將領28人或更多。抗聯是一種特殊的抗日力量,號稱的一個軍並沒有完整的建制。抗聯總共曾有11個軍,總人數最多時4萬多人。一個軍的力量大約是一個團。另外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並不都是很準確,有人不時拿出其他數據。不過,雖然數字有些變化,但大致的性質未變。

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何應欽在他的《八年抗戰》中,記載日軍在華的死傷人數是241.8萬人,其中被擊斃48.32萬人,被擊傷193.48萬人。但根據「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血祭太陽旗》引用日本數據,日軍傷亡222.72萬人,被擊斃95.5萬人。在華斃命的日軍少將以上軍官共有129名,其中大部分是在正面戰爭被擊斃的。中共方面則主要由八路軍擊斃其中的3人,包括所謂的「皇軍之花」阿部規秀中將。

抗日戰爭國共相互批評、指責已無必要。雙方都有貢獻是客觀事實。中國的抗日史不要再讓日本人笑話,變成國共鬥爭史;也莫被後人笑話,再過幾百年,誰人讀抗戰史,恐怕對枝節問題不理解也不關心了。抗日戰爭,各方在戰略、戰術上有分歧,那不是大局。二戰中,英美法蘇之間和他們本國內部,也都有相互的指責與批評。誰是真抗日,誰是假抗日,那樣的爭論都是輕率的,對不起捨身死亡的將士。事實是國共雙方都有將士戰死疆場,至於戰果,尊重史實,還原真相。回顧抗日戰爭,主要應從整體戰略和重大戰役處研究其中的得失,正確理解重大部署和重大戰事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並研究這場戰爭對國民性的重新塑造帶來的歷史意義等。另一方面,嘲笑國軍兵敗如山倒是不應該的。當時在抗戰初中期及困難時期,中國軍隊武器不行,單兵作戰能力不如日軍,整體實力比日本差距太大,能夠頂住不徹底亡國,借用國際時勢與美英蘇結盟,最後爭取到抗戰的勝利,實為華夏勇猛之血性全面復活的表現,中國人妄自菲薄,是對自己及整個中華民族不負責任的歷史態度。

在抗日戰爭中,一個必須正視的視角是國際關係。嚴格地說,中國在14年中沒有任何鐵桿盟友。1933年到1937年中德合作,主要在於中國可以向德國提供一些原材料,也有膠東半島的歷史因素。1939年到1941年,前蘇聯對中國有限幫助,是史達林利用中國牽制日本。前蘇聯對中國是不仗義的,承認滿洲國,又在《蘇日中立條約》籤訂後犧牲中國,以避免與德國作戰時日本從遠東夾擊,太過分實用主義了。1942年到1945年,中美面臨日本共同的敵人,自然關係不一樣了。至於英國,一方面自顧不暇,一方面瞧不起中國,不給中國添亂已經不錯了。國際關係講究的還是實力與自身的國家利益。在一個國家的民族危難來臨前,主要只能靠自強才有自己的真正出路。

「掃一掃」歡迎關注航億葦微信公眾號:poem1962,更多珍藏送給您——


(運營:馨億文化)

相關焦點

  • 【時評】教育部改8年抗戰為14年抗戰!有什麼重要意義?
    教育部昨日回復北京晨報採訪時確認了此事,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 「八年抗戰」為何改為「十四年」?這些內容你應知道!
    (網上流傳的圖)教育部的要求是,2017年春季教材中,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想來,以後抗日神劇的臺詞,要變為「同志們,14年抗戰開始了」。
  • 「八年抗戰」說法已改為「十四年抗戰」!一文讀懂原因
    據《黑龍江日報》2016年3月14日報導,黑龍江省全國政協委員洪袁舒在2016年全國兩會時建議儘快將「中國人民抗戰十四年」這一歷史事實統一規範地納入到我國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她建議首先應在中、小學歷史
  • 紀念抗戰勝利!人民日報:中國人眼裡容不下沙子,歷史就是歷史
    紀念抗戰勝利,人民日報:「歷史就是歷史」捍衛中日友好底線1938年4月6日,中國軍隊取得山東臺兒莊戰役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勝利,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圖為中國軍隊奔赴臺兒莊陣地。
  • 8年抗戰為什麼改為14年,前6年到底怎麼抗日的?
    那麼,前6年到底是怎麼抗戰的?新的抗戰,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爆發,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由於國民政府和張學良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1932年,日本控制了整個東北。
  • 教育部下發文件,中小學教材一律將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 特別關注
    近日,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要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換句話說,以往我們慣用的「八年抗戰」要正式更改為「十四年抗戰」了。教材修改對在讀中小學生影響尤大,身為教師的您如何向學生解釋作此修改的原因?
  • 最全真相!官方為什麼將「八年抗戰」說法改成「十四年抗戰」?
    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以前如果問,我們的抗戰是多少年?你可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八年抗戰!的確,關於「八年抗戰」的說法,在影視劇、小說甚至一些歷史文獻中都曾提過。那麼,「八年抗戰」說的就是:日本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才開始侵略中國,而中國是自七七事變才開始抗戰的嗎?
  • 8年抗戰改為14年,前6年到底怎麼抗日的?
    記者10日從教育部獲悉,2017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據了解,為落實中央關於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
  • 紀念抗戰勝利:以紀念為契機更新民族主義內涵
    特別是在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者看到中國即將實現統一,試圖阻止這一進程而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的內部團結更是達到新水平。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實現合作,中國各派力量,紛紛在民族主義的保家衛國旗幟下,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從精英群體到普羅大眾,其國家民族意識空前高漲。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抗戰期間,中國民眾中也出現了投敵叛國行為。如何反思這一問題?
  • 8年抗戰」為何改為「14年抗戰」?信陽老師說……
    日前,教育部發文2017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大中小所有學段教材中的「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該消息一出,瞬間刷爆了朋友圈,輿論在一片支持的同時也表現出些許驚訝,為何要將「8年抗戰」改為「14年抗戰」?信陽一線老師們怎麼看?
  • 「八年抗戰」已改為「十四年抗戰」
    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七七事變時在盧溝橋頭防禦工事內的中國士兵「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14年。
  • 《歷史永遠銘記》熱播 專家熱議抗戰劇創作要「真實」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曾鼐)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歷史永遠銘記》熱播螢屏。22日,諸多業內外專家匯集京城熱議抗戰劇製作,認為抗戰劇創作要挖掘新角度,尊重歷史,注重真實。  大型紅色史實《歷史永遠銘記》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講述了外國醫生馬海德在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的故事,他是新中國成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外國人。
  •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今天舉辦「抗戰聯線聯展」和「抗疫紀實展」
    為確保疫情防控安全,本次活動採用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展覽模式,邀請多家國內重要的網絡直播平臺現場直播;同時公眾可以通過線上觀展、雲端課堂等互動方式參與其中,緬懷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抗戰聯線聯展現場(央廣網記者 張靜 攝)「瀋陽抗戰聯線聯展」位於九一八展館正門前,殘歷碑後身。
  • 教育部: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 春季教材落實
    日前,教育部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14年抗戰的概念要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昨日上午,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向記者確認此事,工作人員表示,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國中小學生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據新華社報導,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
  • 重磅丨「八年抗戰」說法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為讓年輕一代牢記國恥,吸取歷史慘痛教訓,將中國人民抗戰『十四年』這一歷史納入到我國的中小學歷史教科書中刻不容緩。」「去年年中,教育部已給我作了回復,十四年抗戰史將寫入中小學教材。現在又專門發函要求各省市區落地,教育部做法應給予肯定,並將有利於讓孩子們銘記14年抗戰歷史。」
  • 臺灣50年抗戰史實不容抹殺
    海外網9月15日電 據海峽飛虹網報導,今年是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今年以來,兩岸陸續舉辦了包括論壇、展覽等在內的多場紀念活動。9月9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學術論壇暨《中國抗日戰爭真相》新書發表會」和「從戰爭到和平: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紀念特展」分別在臺北舉辦。
  • 「荒謬」| 臺灣新課綱草案刪除「八年抗戰」,「作踐歷史真是不遺餘力」
    臺灣中央大學即將升大三的學生蘇遷應表示,「我認為從戰爭中學到的教訓十分重要,我希望可以改過來。因為抗戰史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抗日的凝聚點。」  臺灣嘉義大學大一學生郭豐瑞則強調,「抗日戰爭對於中國是很重要的歷史,不應該去除。」他說,當時是日本強行侵略中國,「這個一定要寫進課本,讓大家知道日本惡意侵略中國造成很多傷痛」。
  • 一文讀懂「八年抗戰」為何改為「十四年抗戰」
    「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安排鐵道「守備隊」,炸毀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十四年抗戰」概念由來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嶽思平曾刊文表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開端,是科學的,這一看法基本上成為主流認識……人們習慣稱作的「八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
  • 社科院:正視中國抗戰歷史地位
    14年中,中國犧牲人數佔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截至1945年,中國戰場所消耗日軍人數超過太平洋及東南亞等東方各戰場的日軍總和……一組組數字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東方主戰場地位。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東方主戰場地位並沒有得到西方學界應有的重視,國內學界受制於資料有限等原因,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都亟待提升。
  • 遼寧學者1950年代起提出「十四年抗戰」理念,終入教科書
    「十四年抗戰」寫進教科書,也並非偶然,遼瀋專家學者及各界為「十四年抗戰」觀點的確認努力了30多年。王建學對記者說:「2011年我們寫的一個內參被中央領導批示後,我與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潔、『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原館長井曉光到中宣部參加論證會,在會上我們又提出十四年抗戰的問題。」2015年,為配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遼寧率先把「十四年抗戰」概念引入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編撰了《九一八事變讀本》(包括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主編由王建學、張潔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