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人生茶館」↑↑↑,立即「關注」航億葦公眾號
「14年抗戰」才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完整史詩。——此為嚴肅史學界的看法,但一直未得到官方確認。2017年初教育部一紙通知,要求全國中小學基礎教材全面落實14年抗戰的概念,這引得民間一番爭議。這也正常。原來大家習慣了8年抗戰,一下子變成14年抗戰,腦子轉彎也轉不過來。不過,有人以此用不屑的口吻過度嘲諷,用潑冷水的方式消解官方採納專家意見之舉,話語看似俏皮,也不見有甚公道。回望與書寫抗戰史,早應摒棄的是陳腐落後的黨爭、政爭和意識形態立場,還原歷史真相,是對抗日英烈以最大的尊重,是對重塑民族的靈魂以最堅實的基礎,也是對中華文明的未來以最誠摯的展望與祝福。
抗戰首先要明白的如果敗了,我們會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說日話,必須不停地向日本天皇行跪拜禮。那還是次要的。真正的難題是有人要一門心思做一個合格的日本皇民,而另一部分人會不停抗爭。整個社會處於撕裂狀態。日本人一定得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在中華大地實行各種嚴厲的管治手段。他們會意識到一切的根源是中華文化,所以必須像當年滿清一樣,著力讓中國人消除任何華夏文明的歷史記憶,老老實實承認大和文化才是自己的正朔。
中國歷史上曾有兩次半徹底亡國事件。第一次是宋亡。蒙元採取的對策是大屠殺,將中國人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漢人與南人處於奴隸的地位,那就漸漸啥也不是了。第二次是明亡。滿清採取的對策是大屠殺+文字獄的手段,全面篡改中華文化與華夏文明,將奴才文化強加過來,令國人從靈魂深處失去華夏意識,只剩下盲目的服從了。然後就是日本對中國的圖謀。當真差點就成功了。他們當年已經佔據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和一大半華中,就剩下西南、西北沒有征服。日本不同於蒙元和滿清,他們人口基數大,若能成功管治中國一兩百年,那徹底摧毀並滅絕華夏意識,不是多大的難事。像他們對付琉球,乘二戰最後的時刻屠殺約一小半,然後再大量移民到琉球,琉球的民族意識就只能漸漸消逝在歷史之中了。當年日本為吞併中國,先主要在東北與臺灣下手,苦心經營,派過來的移民數量極其龐大。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為譴返那些日本移民,也花費了過多精力與社會資源。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意義主要有幾點。一是真正激發了中國的民族情懷,令國家躲過一場亡國滅種的歷史浩劫。二是一改1840年以來的屈辱狀態,讓中國人精神上又一次站立起來,抗戰後期,中國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除中俄外,基本被廢除,並且在新生的聯合國架構裡,先是確立「強國」(四大國際警察國)地位,然後變成聯合國五常之一。三是讓中國人深刻體驗到「落後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激發起民族自強的強烈願望,促進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雖說其後因國共內戰及一系列事件令國家走了彎路,但民族自強的信念卻因抗日戰爭的歷史傷痛而日益得到強化。四是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勇武的文化基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二戰中,傳統的強國法國,說投降就投降了。落後的中國主要憑血肉之軀與武裝到牙齒的日軍苦戰,那種捨身為國,慷慨赴死的精神,便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五是吹響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總動員令。抗戰後,首先臺灣、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中的兩個,進入發達社會,證明中國完全可以向現代國家轉型。大陸這邊雖然走偏了,蹉跎了近三十年,但1978年啟動的改革開放新政,到21世紀前十年就有了令世界信服的收穫,在GDP總量上,如今中國穩居世界第二。我們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樣也要看到自己的努力與希望。
抗日戰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1931年9月18日,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此為「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關鍵第一役。到1932年2月,日本即全面控制東三省,建立偽滿洲國,以作為全面侵華的橋頭堡。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由與中國守軍第29軍發生直接衝突,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此即「盧溝橋事變」。
1942年12月9日,即珍珠港事件的2天後,中國正式對日及德意宣戰。差不多同時對德意日宣戰的國家有美國、巴拿馬、古巴、海地、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等國。到這時,中國抗日戰爭才正式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宣告最後勝利。
中國抗日戰爭從何時起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從「盧溝橋事變」起算,最大的理由是中國實現了抗戰總動員,正式進入全民抗戰狀態。而之前,抗戰主要在東三省及其他地方的局部戰爭,戰爭規模也有限。這成為過去的主流意見。至於從中國正式對日宣戰起算,那說明不了抗日戰爭的實質。戰爭可以宣戰,也可以不宣而戰。宣戰只是一個儀式。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自始至終都未對華宣戰呢。
但是,抗日戰爭若從「盧溝橋事變」起算成為8年抗戰,無法解釋整個中國抗日史的全過程,以及前因後果。戰爭不僅是雙方掄起拳頭起來幹架,也包括一系列謀略、準備及合縱連橫的過程。
追溯中日之間的歷史恩怨,從秦漢唐日本的不開化到潛心做中國的學生,接著到明朝以倭寇的形式與中國幹架,均是找抽的狀態。只有到了清朝,在中國實際已經亡國200年之後,日本從鴉片戰爭的格局中看到機會,於1894年通過中日甲午海戰看到了徵服中國的希望。但是,1911年辛亥革命,中國的法統又重新回到華夏文明的正朔,恰恰是日本沒有看清歷史現實之處。中華文化有許多閃光的地方,也有很多糟粕。其中最不好的一點就是窩裡鬥。辛亥之後,軍閥混戰一直延續到1927年的北伐戰爭為止。可民國政府雖然名義上統一中國了,各派軍事強人仍是割據一方。這使得中央政府的管治有限,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的勢力範圍,實質主要在華東、華南和華中部分地區。不過,儘管如此,中國經濟與社會在這一時期發展較快,主要特徵是民族資本興起,建立起初步的現代製造業,輕工、礦業、船運等發展較快,同時教育先行,中國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邁向現代國家的大門口。如果給予中國足夠的時間,進得門去,那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就不一樣了。
但歷史不允許給中國太多的時間。日本的權術家也心知肚明,若等中國理清了國家政經體系,完成向現代國家的轉型,到時候再向中國下手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日本的鷹派必須對中國主動出擊。
當時的中日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是客觀現實。中國雖然在迅速發展,但起步晚,基礎薄弱。民國初年到1920年,中國工業增長速度達到年均12.8%(推算,當時統計不確切),1930年代初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但1927年到1937年全國GDP增速達到7.7%(推算,當時統計不確切)。經濟增長數字倒不低,但基數小,便不能構成對日本的有效對抗意義。彼時,日本早就完成現代國家轉型。直到1937年6月,中日兩國軍事力量對比仍然懸殊。日本工業總值60億美元,年產鋼鐵580萬噸,大口徑大炮744門,坦克330輛;中國工業總值13.6億美元,年產鋼鐵4萬噸,大口徑大炮0門,坦克0輛。日軍當時共有91個飛行中隊,共計2700架飛機;中國共有各式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僅305架。日本海軍共有艦艇200餘艘,總噸位190萬噸,名列世界第三位;中國海軍只有新舊艦艇66艘,總噸位5.9萬噸。中國海、空軍的實力,與日本相比,完全不在同一量級。中國各方面都短缺,顧得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尤其在1931年前後,中日力量對比,中國更弱。
要與日本對決,沒有實力就什麼也不是。蔣介石年輕時在日本讀軍校,深知其中的差距。「九一八事變」後的,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在浙江奉化溪口一所學校演講,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講話,指出對日「不可輕言絕交宣戰」,基於「中國國防力薄弱」,「避免過早與日本發生大規模戰爭」。真若絕交宣戰,面臨的直接困難就是必須從日本撤僑,國際援助徹底中斷等。因為處於正式交戰狀態,按國際法日本可以要求列國徹底停止對中國的援助與經濟往來。在貧弱中的中國,哪怕一點點國際援助,都是希望。日本不屑於宣戰,一方面宣戰對他們也不利,另方面人家不覺得徵服中國還需要宣戰。但當時也有很多憤青,並不理解蔣介石對時局的判斷,認為他是妥協與投降。事實上,「九一八事變」激發了蔣介石抗日的決心與意志。他需要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儘快武裝中國軍隊。奇葩的是從1933年到1937年,中國獲得最重要的國際援助卻是來自納粹德國。蔣介石雄心勃勃要組建60個德械師,但「盧溝橋事變」很快打亂了那些計劃,僅初步裝備了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國軍教導總隊,以及不屬於正規軍系統的稅警總團,實際形成戰鬥力的僅4個師的樣子,且訓練遠遠不足。到1937年9月淞滬會戰和隨後的南京保衛戰,那點德械師未能對戰局起到決定作用就被打殘了。
抗日戰爭另一個重大事件是「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掌握的東北軍採取不抵抗主義,未作任何抵抗就退回關內。1931年之後的東北,主要是馬佔山、抗聯和一些「土匪」力量對日進行局部抵抗。蔣介石的不輕言開戰,與張學良不放一槍一炮棄戰,那不能完全等同。張學良的完全不抵抗,則是他的個人決定,並非是傳說中的受到蔣介石的指令。因此,1932年1月28日爆發的「一·二八事變」(又稱「第一次上海事變」),即淞滬抗戰,蔣介石制定的對日應對原則是「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下令第十九路軍、第5軍積極應戰,並先後調動國軍衛立煌第14軍、陳誠第18軍、獨立第36旅等部隊前去上海支援十九路軍。可這個時候,國共又爆發贛州戰役,交通又不便,淞滬抗戰在英、美、法等國「調停」下很快停戰,那些援軍到停戰時都未趕到戰場。快速停戰的主要原因是日本這次進攻也有些準備倉促,發覺國軍與東北軍不太一樣,不敢繼續冒進了。而蔣介石則因此戰受到刺激,決定實施「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其後還在軍事奇才蔣百裡的建議下,制定以空間換時間、吸引日本「南進」、持久戰和加快經濟與國防建設等對日戰略。中國在德國的幫助下,也已經形成部分軍工生產力。但這些謀劃,只能悄悄地做,不能公開說出來。而另一邊廂,日本步步進逼,向華北、綏遠等地滲透,輿論上認為國民政府太軟蛋了。張學良因不抵抗備受壓力,他轉而成為求戰派。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一拍即合,發動兵變,「逼蔣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最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促成國共放棄爭端,掉轉槍口一致對日。所以到了「盧溝橋事變」時,蔣介石發表抗戰總動員令,得到全國的普遍呼應。但悲劇是在重大歷史關頭,漢奸太多。除了偽滿洲帝國和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外,還有「蒙古軍政府」(1936年成立,被傅作義所部重創後瓦解)、「蒙古聯合自治政府」(1937年成立,1945年瓦解)、「冀東防共自治政府」(1935年成立,1938歸入汪偽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偽政府,1937年成立,1945年瓦解)、「中華民國維新政府」(1938年成立,1940年歸入汪偽政府)等漢奸政府。中國的抗日戰爭,一方面要直面日軍,一方面又要直面這些漢奸政府主導的武裝力量。而主要的兩支抗日力量,分別由國共兩黨領導並自成體系,並且基本的抗日決心與意志未變。國軍主要在正面戰場對付日軍,八路軍與新四軍主要通過遊擊戰的方式打擊日寇。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傷亡380萬人,其中陣亡 148.49萬人,失蹤、被俘 26.33萬人。國軍方面傷亡322.79萬人,其中陣亡 132.85萬人,失蹤13.01萬人。共產黨方面正規軍部分(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不含東北地區的中共武裝力量),傷亡58.42萬人,其中陣亡16.06萬人,失蹤8.72萬人。國軍方面犧牲了188名高級將領,包括11名上將、34名中將、50名少將。共產黨方面,到將軍級的,八路軍犧牲1人,新四軍犧牲2人,東北抗日聯軍高級將領28人或更多。抗聯是一種特殊的抗日力量,號稱的一個軍並沒有完整的建制。抗聯總共曾有11個軍,總人數最多時4萬多人。一個軍的力量大約是一個團。另外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並不都是很準確,有人不時拿出其他數據。不過,雖然數字有些變化,但大致的性質未變。
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何應欽在他的《八年抗戰》中,記載日軍在華的死傷人數是241.8萬人,其中被擊斃48.32萬人,被擊傷193.48萬人。但根據「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血祭太陽旗》引用日本數據,日軍傷亡222.72萬人,被擊斃95.5萬人。在華斃命的日軍少將以上軍官共有129名,其中大部分是在正面戰爭被擊斃的。中共方面則主要由八路軍擊斃其中的3人,包括所謂的「皇軍之花」阿部規秀中將。
抗日戰爭國共相互批評、指責已無必要。雙方都有貢獻是客觀事實。中國的抗日史不要再讓日本人笑話,變成國共鬥爭史;也莫被後人笑話,再過幾百年,誰人讀抗戰史,恐怕對枝節問題不理解也不關心了。抗日戰爭,各方在戰略、戰術上有分歧,那不是大局。二戰中,英美法蘇之間和他們本國內部,也都有相互的指責與批評。誰是真抗日,誰是假抗日,那樣的爭論都是輕率的,對不起捨身死亡的將士。事實是國共雙方都有將士戰死疆場,至於戰果,尊重史實,還原真相。回顧抗日戰爭,主要應從整體戰略和重大戰役處研究其中的得失,正確理解重大部署和重大戰事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並研究這場戰爭對國民性的重新塑造帶來的歷史意義等。另一方面,嘲笑國軍兵敗如山倒是不應該的。當時在抗戰初中期及困難時期,中國軍隊武器不行,單兵作戰能力不如日軍,整體實力比日本差距太大,能夠頂住不徹底亡國,借用國際時勢與美英蘇結盟,最後爭取到抗戰的勝利,實為華夏勇猛之血性全面復活的表現,中國人妄自菲薄,是對自己及整個中華民族不負責任的歷史態度。
在抗日戰爭中,一個必須正視的視角是國際關係。嚴格地說,中國在14年中沒有任何鐵桿盟友。1933年到1937年中德合作,主要在於中國可以向德國提供一些原材料,也有膠東半島的歷史因素。1939年到1941年,前蘇聯對中國有限幫助,是史達林利用中國牽制日本。前蘇聯對中國是不仗義的,承認滿洲國,又在《蘇日中立條約》籤訂後犧牲中國,以避免與德國作戰時日本從遠東夾擊,太過分實用主義了。1942年到1945年,中美面臨日本共同的敵人,自然關係不一樣了。至於英國,一方面自顧不暇,一方面瞧不起中國,不給中國添亂已經不錯了。國際關係講究的還是實力與自身的國家利益。在一個國家的民族危難來臨前,主要只能靠自強才有自己的真正出路。
「掃一掃」歡迎關注航億葦微信公眾號:poem1962,更多珍藏送給您——
(運營:馨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