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為什麼讓人「上癮」?是即時反饋機制在作怪

2020-12-15 阿樂遊戲資訊

遊戲是消遣娛樂的一種工具,但有的遊戲非常的容易讓玩家「上癮」,這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其實是遊戲的即時反饋機制在起作用

如何設計遊戲中的反饋機制這個問題非常的專業,但是也是遊戲是否好玩的重要標準。2019,2020這兩年最流行的遊戲莫過於「吃雞」遊戲和《王者榮耀》,吃雞遊戲表面非常的繁榮,但是深層次有一種讓玩家「緩慢上癮」的遊戲機制—即時反饋機制。

兩個例子理解解釋即時反饋機制

生活中

舉一個身邊簡單例子便於後續內容的理解,比如上司在交代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回去執行,最後執行完畢後悔報告給上司。這件事情我是完成了還是沒有完成。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反饋機制。而不是上司交代我一件事情後,也不報告最後的結果,所以上司也不知道我是否完成。這是生活中的例子。

遊戲中

放到王者榮耀遊戲環境中,我們在和對面英雄的交戰過程中,我們會使出各種技能,技能會對英雄造成傷害,傷害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血條上顯出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反饋結果,是即使非常迅速的,所以當我們看著情況不對,會逃跑,而不是一個勁地和對面英雄硬拼。

即時反饋機制是遊戲樂趣的一大來源

遊戲裡的反饋,細分也可以分為兩種。

遊戲中的虛擬世界給我的反饋內容,遊戲中的反饋最直觀。例如,點擊滑鼠人物或者技能釋放會立即做出反應。(玩家輸入->獲得反饋)界面的數字反饋更加強烈,當我們釋放技能之後,攻擊角色,角色受到的傷害會以血條的方式直接展現出來。這種解釋更為嚴謹和細緻,也說明很多遊戲公司設計反饋機制的時候,都是嚴格遵循這樣的邏輯進行。但是最重要的需要理解反饋能給玩家帶來什麼。即時反饋其實是玩家或者成就感的重要途徑,也是遊戲樂趣的主要來源。不同遊戲的遊戲,有不同的遊戲模式,遊戲模式會包含,戰鬥,挑戰,裁決,裝備合成等等元素,通過不斷的反饋來告訴玩家你的結果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會沉浸在遊戲世界中?

為什麼有些玩家會沉浸在遊戲中呢?比如我們在玩《王者榮耀》的時候,在外人眼裡我們已經玩了1個小時,但是自己卻覺得,自己沒玩多久遊戲就結束了。主要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玩家是否能沉浸在虛擬世界裡,其實很重要的就是看我們給出的反饋是否恰當並且有趣,符合我們和玩家的預期。因為我們曾經在遊戲中,而不是在想我下一步應該按什麼按鈕,放什麼大招等等具體的細節。這種及時反饋設置得好的遊戲非常容易讓玩家產生一種,時間過得好快,才玩沒有多久的時間。所以一種遊戲是否會有讓玩家「上癮」的機制,在這一塊的設計非常的重要。

王者榮耀反饋很好 但是家長很不喜歡

首先我不誇王者榮耀在遊戲設計這一塊做的如何。我想要分析的是《王者榮耀》這款遊戲的為什麼讓我們感覺玩起來非常的痛快。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在進行遊戲的時候,刷怪打小兵的時候,我們人物頭上會有一個血條和數字,經驗越多,升級的越快。所以我們會不斷地去升級打怪,練級,這是驅動我們的目的。當開團的時候,如果打不過,就立即淘寶,每個人物身上都有清晰的血條顯示,明確我們是否要繼續攻擊下去。所以一旦開始遊戲是很難中途停止的。

現在是21世界,孩子接觸手機的機會要大很多。加上現在手機遊戲的好玩程度和90年代的彩色電視機時代要好上不止一個數量級。所以吸引力更強,加上現在的小孩子管理時間和控制力是非常弱的。在玩《王者榮耀》遊戲的時候,如果拿走手機,馬山會產生一種厭惡的感覺。家長也不太喜歡孩子長時間的遊戲,但是孩子一有空還是會再玩。

其實還是喜歡的不是遊戲好玩不好玩。喜歡的是遊戲中給玩家帶來的即時反饋的成就感,一種在遊戲中控制遊戲人物的控制感。我認為這個是現在的孩子離不開手機遊戲的一個主要原因。

我的世界遊戲機制-成就感來的超級慢

《我的世界》光看畫風就是一款簡簡單單的沙盒遊戲,像素化風格明顯的一款遊戲。

最主要的元素是什麼?方塊怎麼玩遊戲?用方塊有什麼好玩的內容?用方塊如果你這麼介紹一款遊戲,有多少玩家會喜歡這款遊戲呢,我覺得我肯定不會。但是《我的世界》就是一款用方塊創造各種好玩模式的一款遊戲。他的魅力主要來源就是方塊,用方塊改變世界。

如果你沒有什麼耐心的話玩《我的世界》你會覺得非常的無聊為什麼?比如創造模式,裡面的玩法就是在裡面建造房子,用各種各樣的紅石電路創造機器來為你服務。《我的世界》沒有非常的目的性,開始遊戲你卻不知道要幹嘛。我的世界沒有任何的引導教程,進入遊戲就懵逼。這是進入《我的世界》玩家的共同感。為什麼玩《我的世界》成就感非常的低?在創造模式中我們需要自己給自己設定目標,比如我們要建造一個小別墅,需要玩家獲取材料,設計圖需要玩家自己設計,建造需要玩家自己動手。當我們最終完成小別墅的設計建造之後,這就是最後的成就感。

不迎合玩家的需求-有自己的個性

《我的世界》在遊戲界就像一股清流,感覺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感覺讓玩家遊戲。是非常有自己想法的一款遊戲,不迎合玩家。因為《我的世界》的整體的元素就是方塊,遊戲公司需要不斷從方塊中讓遊戲變得好玩,這對遊戲公司的整體規劃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紅石電路-成就感的必殺器

一款遊戲不讓玩家獲得成就感,不斷推出超級難得玩法,這就是《我的世界》。紅石電路這是遊戲中的一款模組,玩家可以通過對紅石電路組件不斷排列,創造出新的電路。但是創造出的電路能拍上什麼用場?需要玩家自己去探索。紅石電路的難度非常的高,不擅長的玩家碰都不會碰,但是紅石電路卻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玩法。

玩紅石電路要到最後才能獲得最重要的成就感。因為紅石電路就像現實生活中的電路一樣,需要把元器件和線路鋪設好之後,等到最後通電的那一刻,才知道電路是否成功。比如遊戲中的遊戲開關,我們能看到我們需要紅石粉末把不同元器件連接起來,最後波動開關才能讓紅石燈亮起來。

紅石電路對孩子幫助

遊戲對孩子有幫助?聽到這個80%以上的家長認為這是騙人的,遊戲公司的宣傳手段。但是《我的世界》紅石電路,對孩子邏輯思考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比如紅石電路中有與非門,這種邏輯電路需要了解原理後去實踐操作。也可以通過操作獲得理論,因為電路的很多理論都是從實際操作中出發的。

當孩子在紅石電路中學習電路知識的,對邏輯思維,動手能力的提升我覺得還是有幫助的。因為可以按照對電路的理解,自己建造電路,然後看看是否成功。這種遊戲模式的成就感是自己帶給自己的,而不是遊戲。所以也不會有上癮這一種感覺,如果想要繼續玩,能說明孩子的想要在多學一些內容。因為紅石電路的一些知識需要通過上網查找資料之後才能獲得。這樣的遊戲模式和對成就感的超低獲取率,從根本上解決了孩子會一玩玩一天的行為。

創造建築-開發想像力

創造模式和紅石電路模組的區別在於,創造模式中可以天馬行空的建造建築,但是紅石電路需要邏輯思考。喜歡哪一種模式主要取決於孩子的選擇。創造模式下,孩子可以利用各種建築材料,創造自己腦海中的建築,可能非常普通,也有可能會非常恢弘。建築玩家遊戲喜歡在這個遊戲模式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腦中的想法,有些建築玩家還原了故宮,這需要非常強的毅力,也是對孩子毅力的一種培養。

有些玩家會在遊戲中建造生活中的各種物品,比如飛機,汽車,火箭等等。孩子腦中的世界總是那麼的稀奇古怪,剛好在《我的世界》創造模式中有這麼一個平臺可以讓孩子表達出來。所以對於成就感的獲得,主要是自己,這樣孩子就能控制自己的時間。

成就感的獲得不代表遊戲的好壞 而在於選擇不同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歡遊戲的權利,每個遊戲對於遊戲的核心設計不同,在即時反饋機制上設置也不一樣。這沒有明顯界定上的好壞,比如《王者榮耀》設定像《我的世界》一樣的超級成就感反饋,我想《王者榮耀》也火爆不起來,因為沒有人或喜歡一款,沒有什麼反饋的競技遊戲。

沙盒遊戲的設計的初衷和即時競技遊戲也不一樣。他們不需要強烈的反饋,需要的是玩家喜歡這種遊戲模式,能認同遊戲的文化,表達的內容。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待遊戲的設計,正確理解遊戲想要給玩家帶來的時候,我們也就懂得了看待問的角度。所以遊戲沒有明顯界定的好壞,在於你的選擇。

相關焦點

  • 即時反饋,讓學習和遊戲一樣上癮
    很多人都喜歡打遊戲,包括不少成人,而且玩起來就容易上癮。那為什麼在學習方面卻不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那我們先要分析一下這是怎麼回事,其實真正容易讓人上癮的遊戲,這種看著挺無聊,邏輯規則操作都非常簡單的小遊戲,而這些遊戲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邏輯簡單及時反饋,當我們達成了某個目標,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滿足和成功的喜悅,就是感覺特別爽,於是就刺激你繼續堅持這件事,這就是打遊戲上癮的原因。
  • 即時反饋是把雙刃劍!!!
    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羅伯特·普爾合著的《刻意練習》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時反饋。這篇文章就一起來打磨這一概念。不少人都聽過遊戲思維模型,其之所以能夠激發人的內在潛力,即時反饋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羅胖在《羅輯思維》中講到:學渣之所以沉迷於遊戲而不是學習,是因為他能夠在遊戲中得到即時反饋,在學習中則不能,辛辛苦苦學習一兩小時、一兩天甚至更久都得不到即時的反饋,而學霸則能將目前的學習和未來的反饋建立聯繫,在他們的頭腦中,認真學習每一小時和未來的考上好大學都建立著清晰的聯繫。
  • 打遊戲8小時不累,看書10分鐘就煩?讓「即時反饋」來告訴你原因
    「即時反饋」通俗地講,就是在完成了某件事之後立刻收到一個結果反饋,可能是一句表揚,一個實物獎勵,也可能是一個改進的建議。有心理學實驗證明,即時反饋比延遲反饋所產生的激勵作用更大。的確,我想起以往的訓練營,助教都是隔了幾天才給出點評,很多次看到點評我甚至已經忘了自己作業的內容了,因為沒有得到即時反饋帶來的滿足感,每個人都開始變得拖延,訓練營越到後期,能堅持完成作業的人就越少,這也不足為奇了。
  • 洞悉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讓上癮的機制為我們服務
    本書提到行為上癮是通過行為觸發、輕鬆入坑、即時反饋、挑戰升級、未完成感、社交元素這六個原理來影響我們的。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本書作者對這六個原理的解讀。原理一:行為觸發。人類的行為模式其實就是一套套算法。雖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算法,但本質上還是有共性存在的。這就是人類底層的行為公式:B=MAT。其中B代表行為,M代表動機,A代表能力,T代表觸發。
  • 如何讓學習像遊戲一樣讓孩子上癮?
    我們都知道孩子很容易對遊戲沉迷,如果孩子把對遊戲的這股熱愛放到學習上,我們做家長的還至於這麼發愁嗎。那有沒有辦法讓孩子對學習,像遊戲那樣上癮?先來分析一下遊戲為什麼讓人上癮。遊戲讓人上癮可不僅僅是因為好看好玩,因為有些遊戲沒那麼好看,玩起來也挺無聊的,也讓人上癮啊。
  • 沉迷打遊戲的人會變「醜」?揭秘沉溺網路遊戲的上癮機制
    人民日報主管,環球時報主辦的「生命時報」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沉迷打遊戲的人越來越醜了?科學家模擬了他們20年後的樣貌》,對此有詳細的分析。遊戲對玩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在調侃「遊戲和女朋友哪個更重要」,遊戲的重要性地位就已經奠定,都可以和女朋友一樣的重要高度,那麼,長期沉迷遊戲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 為什麼孩子打遊戲上癮?
    我們總會對某種事物上癮,比如跑步、打遊戲、吃東西、護膚的,但讓人上癮的從來都不是這個事情本身,而是它促進人體產生更多多巴胺的神奇能力。這些內源性大麻素往回移動至發送神經元及與其接收神經元的反饋。這一機制使得科學家們認為內源性大麻素系統主要負責放大或縮小信號。所以當人體分泌的內源性大麻素與遍布全身的大麻素受體結合時,腦組織就會釋放更多能夠引起愉悅感的神經遞質多巴胺。
  • 為什麼對學習的興趣比不上遊戲?了解上癮心理,避免過度沉迷
    人是會上癮的動物,有的人有菸癮、酒癮,也有的人有網癮、遊戲癮。深陷網癮、沉迷遊戲的人,一旦形成了心理依賴,雖然明知道不對,也無法自拔。「再玩一局」的興奮刺激,與「又浪費時間」的空虛自責交替上演,走向惡性循環。有些人因此過度沉迷,甚至到了荒廢學業、對身邊事務不管不顧的地步,不能不讓人反思警醒。從積極的方面說,上癮其實是一種濃厚的興趣。
  • 從物質上癮到行為上癮,淺談行為上癮的成因及設計技巧(遊戲向)
    什麼是行為上癮?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容易對某些行為上癮呢?針對這兩個問題,我會在下面進行展開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或者幫助。以前的時候提到上癮,大家心裡更多的可能想到的是抽菸,喝酒,再甚者是毒品,不過這些是物質上癮,是極少數人的行為,而毒品上癮還有法律約束,更是極少數極端人的行為。
  • 玩遊戲上癮,網癮?行為上癮未必是件壞事
    玩遊戲上癮?行為上癮未必是件壞事之前寫了篇文章,講述了一些基本的行為上癮原理。通常來說,我們把"行為上癮"是作為一個貶義詞。行為上癮是一種精神鴉片,和毒品一樣可怕。小孩玩遊戲上癮,偷偷花大人的錢。比如說Uber為了讓司機更熟悉城市周邊的交通路線,設計了一套遊戲機制。在遊戲中,司機可以根據自身的判斷,選擇自己認為的最優路徑。在實際行程結束後,遊戲系統將向司機展示最優路線,並根據司機選擇路線與最優路線之間的匹配程度,為其發放虛擬貨幣或其他獎勵。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這樣的一種現象稱為行為上癮我們都見過許多「上癮」的現象:菸癮、購物癮、牌癮、遊戲癮等等。它們基本可以分成兩類: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孩子痴迷手機、毫無節制的玩遊戲,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癮。人對這種快感也會上癮,實驗也論證了這一點: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女士被電擊時感受到了快樂。但是,只要一拿掉電極,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後來她迷戀上了那種感覺。孩子行為成癮的原因也在於此。刺激的遊戲,好看的電視刺激著孩子的大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獲得快感,孩子的自制力比較薄弱,自然很難走出來。
  • 為什麼玩遊戲會上癮?從心理學上怎麼分析?
    當我們在玩遊戲時,我們總是玩了一局還想玩下一局,感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這就是所說的網路遊戲上癮。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遊戲成癮"設立為一種疾病,歸類為精神疾病。本來遊戲只是我們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那為什麼人們對這種娛樂方式這麼容易上癮,嚴重者甚至發展成了一種疾病呢?鄭仁強老師說:"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消費者,才能設計出吸引消費的產品。
  • 《暗黑之魂》與《只狼》硬核魂類遊戲,為什麼更讓人上癮?
    遊戲會用精力條來限制玩家的行動,觀察和熟悉你的敵人,當你熟悉了敵人的招式與出招順序便可進行反擊。貪刀是失敗的開始,失敗就是極端的懲罰機制,一切都要從頭再來。隨著遊戲的進展、相應難度的提升,能夠讓玩家意識到遊戲套路或規律,從而使得玩家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能力的提升。這一點可以極大程度上滿足玩家的成就感,在遊戲設計的要素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於遊戲的獎勵反饋與玩家的精神滿足;魂類遊戲在提高遊戲難度的同時,玩家打敗敵人後獲得的滿足感也是極高的。
  • 玩遊戲為什麼會上癮?
    玩遊戲為什麼會上癮?當然,我也沒有刻意去戒掉遊戲,因為我的自制力有點感人,越是刻意去約束自己,反而效果越差。唯一讓我不玩遊戲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時間玩了。記得有一次我打王者,旁邊的人說我怎麼邊玩身體還跟著動起來了,一會兒笑一會兒嘆氣的,怪嚇人。我只知道當時的我處於一種特別激動、亢奮的情緒狀態中。我開始思考為什麼遊戲能讓人上癮?
  • 快速反饋是王道
    ,快速得到質量反饋;結對編程就是邊編程、邊評審,快速得到代碼質量的反饋;所以,要理解敏捷,只需要記住一個詞:快速反饋。遊戲就是即時反饋遊戲使人上癮,但為什麼會使人上癮呢?因為打遊戲有即時反饋。打得好,即時有回饋,通關、獎勵馬上能拿到手。
  • 孩子為啥都愛打遊戲,卻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上癮機制」給你啟發
    有對比的是,科科在玩遊戲或者看動漫的時候,那叫一個全神貫注,全身心都撲在了上面,有時候科科媽媽叫他都沒聽到。科科媽媽為此頭疼死了,還苦笑稱道:"要是科科把用在遊戲的勁用在學習上,清華北大還可不就隨我們挑?"其實很多孩子都是愛玩遊戲、看動漫的。遊戲和動畫精美又有趣,相比之下,學習就顯得枯燥無味。
  • 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利用上癮迴路對孩子進行相反習慣療法
    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我們把薯片放入嘴巴時,這樣的行為會獎勵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則會反過來激勵我們,讓我們不停的往嘴巴裡放薯片,不停的吃。孩子玩手機遊戲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在玩遊戲時不停升級,不停獲取新的裝備和更多的金幣時,他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就會激勵孩子不停的繼續玩。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行為上癮。
  • 為什麼玩遊戲會上癮?能上癮的娛樂何止遊戲,就該這麼辦
    正規的遊戲運營商都會做一個防沉迷系統,從表面上看,這是防止人沉迷於遊戲,令人無法自拔,造成無法自控的上癮的狀況。然而所謂防沉迷系統,其它是會員認證系統。玩家在註冊時,往往使用系統生成或隨意性強的用戶名和密碼,這些用戶名其實無法了解會員真正的情況。
  • 孩子為什麼會玩遊戲上癮
    父母在碰到孩子「玩遊戲成癮」的情況下,一般 都是會對孩子說「你這孩子真愛玩」「遊戲有啥好玩兒的」「遊戲能當飯吃嗎」那樣的話堅信大伙兒在學員情況下聽過不僅一遍吧(尤其是男孩子)。孩子怎麼會遊戲上癮呢? 玩遊戲時,當今開心高過成本費,便會成癮。這與遊戲的結構設計相關,遊戲的設計方案有三標準:有明確的目標,難度係數和能力配對,有立即的意見反饋,這三點太順從人的本性了。
  • 心理學家拆解網際網路給人的上癮體驗
    03、不可抗拒的積極反饋有沒有發現,小孩在剛開始坐電梯的時候,如果沒有大人管教,特別喜歡按指示按鈕。他會發現按一下就會亮,不自覺的就會想去按所有按鈕。這是為什麼?因為每按一下,電梯都會對他的行為存在著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