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李小春資料簡介 緬懷一位為京劇藝術獻身的大師

2020-12-18 春暖花開娛樂

屈指算來,李小春離開人世已有二十個年頭了。 二十年前的1990年年底,首都北京隆重舉辦了徽班進京200周年紀念活動;黨和政府很為重視京劇藝術的發展前景,也很為關注京劇事業的後繼有人問題。 一場熱烈而持久的紀念活動,所產生的巨大而深遠的社會影響,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已讓京劇業內外人士、包括廣大觀眾,看得頗為清晰了;最為明顯的當屬京劇的「申遺」成功、五屆研究生班的開辦和一代青年京劇演員的崛起。 然而,這一切都與李小春的離去顯得不那麼搭調了;冥冥之中,李小春似乎就是那樣一種命運,抑或也是與這二十年間「京劇的春天」無緣。也是一種巧合,恰恰是在1990年7月29日這一天,北京的紀念活動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而承載著李小春病體的專機已經飛臨首都上空,他沒有氣息了,悄然離世;這塊曾經讓其生於斯、長於斯的京劇熱土,最終還是沒能接納異鄉飄零的遊子之身。美國總統卡特上臺祝賀演出成功。他除演《三岔口》、《武松》、《馬超》、《挑滑車》、《長坂坡》、《鐵公雞》、《野豬林》、《獵虎記》、《十八羅漢收大鵬》、《智激美猴王》等武生戲外,亦演《失·空·斬》、《擊鼓罵曹》、《定軍山》、《將相和》、《四郎探母》等老生戲及現代戲《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30多年間,演出劇目近百出,曾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51年,13歲時,正式登上京城舞臺,始演開蒙武戲《乾坤圈》《夜奔》《蜈蚣嶺》,行家無不讚賞,戲迷奔走相告,欣慰人才輩出,祈求「福來」藝壇,展望小春未來,憧憬京劇輝煌!1956年,18歲時,主演新編歷史劇《戚繼光斬子》(李萬春演戚繼光,毛世來演戚夫人,李慶春、毛慶來同演倭寇),赴滬《人民大舞臺》公演,一炮走紅,謝幕達七次,青年戲迷,蜂擁臺口,激動地高喊「李小春好!」1957年,19歲時,國家派他與杜近芳、關肅霜、紅線女(粵劇名家)等人同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主演《哪叱鬧海》榮獲金獎。1960年,22歲時,赴滬《天蟾舞臺》公演,最佳的文戲是《戰太平》《擊鼓罵曹》,最棒的武戲是《三岔口》《銅網陣》,最紅火的大戲是《野豬林》,還主演了新編現代戲《八一風暴》,聲譽鵲起,萬眾矚目。

李小春(1938~1990),男,京劇武生、文武老生演員。河北雄縣人。學名菊申,乳名福來,祖父李永利。為李萬春之長子。自幼受祖父及父教益,並得舅父李少春傳授。後於鳴春社學藝練功,打下了堅實的功底。他文武兼備,11歲出臺即紅。1951年參加北京京劇一團,後改為為北京新華京劇團。隨父及徐東明、徐東來演於首都實驗京劇團、北京市京劇一團、新華京劇團,直到赴西藏、內蒙古,演於京津滬、河北、山東、東北及江南各地,頗受讚譽。

【春暖花開娛樂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給孩子的京劇:關於京劇藝術的百科全書
    給孩子的京劇:關於京劇藝術的百科全書「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小朋友們聽過這首歌嗎?對,這個說的就是京劇臉譜,那京劇長什麼樣子呢?好戲開場嘍!京劇藝術是中國獨有的,而且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然而,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促使京劇舞臺欣欣向榮;正是這激烈的競爭,鑄成了京劇的輝煌,留下了世紀絕唱;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他們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藝術之星。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
    那麼多以前只在錄像裡見過的京劇界前輩大師們,竟然都活生生地站在我眼前,每一位都親切無比地給我鼓勵和祝賀!我好像一個小學生一步踏進了教授們的精英堂!」  「帶藝投師」的魏海敏,在拜師學梅之後的十餘年,頻頻飛往北京,扎紮實實向恩師討教一出出戲;而梅葆玖也對這個「戲痴」學生倍加愛護,言傳身教,傾囊相授。90年代的兩岸關係雖然嚴凍已解,但仍有許多阻礙。
  • 最時尚的京劇藝術體驗館
    始建於1785年的百年戲樓天樂園歷史悠久,京劇大師梅蘭芳17歲在此演出,程硯秋劇業在此發祥,崑曲大王韓世昌在此走紅。經過京劇第一時尚平臺「亮相文化」重新打磨規劃後,這裡格局更趨合理、內容更為豐富。
  • 中國傳統文化,京劇文化,研究京劇習俗
    本文乃作者丹姐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研究中國京劇習俗,對於京劇藝術在當今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京劇藝術如何佔領藝術市場,擁有更多的觀眾,
  • 第六屆京劇藝術節上演辛亥主題京劇
    新華網武漢11月8日電(記者黃豔)講述名將蔡鍔和小鳳仙傳奇故事的辛亥革命主題京劇《知音》,7日晚在首義之都武漢開演。據介紹,這是第六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上首場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京劇劇目。
  • 京劇藝術的生命
    這形象倒不是出現在臺下,而是在臺上是為科班的孩子們「把場」,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舞臺監督。尚先生可真是個好「監督」。榮春社的師兄弟們都知道,他有多麼嚴格,全神貫注,學生們在臺上的一招一式,他都不放過。 我們今天,年老的應該為年輕的「把場」,年輕的應該爭取年老的「把場」,目的無非是嚴格以求,提高藝術。
  • 吳汝俊的改革,不是發展拯救京劇,是讓京劇飲鴆止渴!
    旅日戲曲家,日本京劇創始人吳汝俊,自己在揚州鑑真圖書館的揚州講壇主講《傳統京劇與新京劇的傳承與創新》時,反覆強調他的京劇就是探索創新的新京劇,他說他的新京劇核心在於「新」「專」「愛」,我們也不知道,作為傳統藝術的京劇,什麼時候莫名其妙的價值觀成為支撐藝術的噱頭。吳先生認為京劇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改革的歷史。
  • 《京劇趣談》話京劇
    一根小小的馬鞭就能形象的表現出騎馬的宏達場面,一段精彩的亮相就能把動態和靜態的場面演繹的有聲有色,引人入勝,神奇凸顯,這就是中國的國粹—京劇,藝術魅力獨特,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徐城北的腳步,一起來看看京劇的奇妙之處吧。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
  • 兩大京劇院欲為京劇正名 改英文譯法為"Jingju"
    本報記者 牛春梅  「外國人把那京劇叫Peking Opera……」《說唱臉譜》是傳唱頗廣的流行歌曲。不過,這個歌詞以後可能得改改了。昨天,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透露,國家京劇院與北京京劇院將聯合發出一項倡議,呼籲全國各京劇院為京劇正名,將劇院名稱中對京劇的英文譯法從「Peking Opera」更改為「Jingju」。
  • 接續傳承、守正創新 國粹京劇與時代共鳴
    舞臺上大放異彩,教學時兢兢業業,「音配像」工作親力親為……11月16日至22日,「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生平藝術展」在中國政協文史館展出。一套套華美的戲服、400餘張代表性照片和短片《百年張君秋》,將這位京劇大師數十年的藝術生涯娓娓道來。
  • 京劇藝術的普及之路
    作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和美學精神,京劇博大精深,美妙無窮,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它的唱念做打舞,它的生旦淨末醜,以及它的虛擬化、程式化和追求意境等等,建構了完美和諧的藝術肌體。稱之為人類的一種以「致中和」為哲學基礎的和諧藝術,誠不為過。
  • 京劇名家王珮瑜成都開講「京劇課」 京劇念白繞口令、再現「怒沉...
    3月26日下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珮瑜走進川音大音樂廳,為成都觀眾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生動有趣的「瑜樂京劇課」。成都市文化館作為協辦單位,將此次講座作為「走近藝術」全民藝術普及講座的特約專場推出,現場坐滿了趕來聽課的觀眾,熱鬧非凡。
  • 想學京劇嗎,聊城京劇藝術體驗館開館啦!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藍臉、紅臉、黃臉等指的是京劇中的人物臉譜。臉譜藝術是京劇藝術之一。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是國粹藝術之一,又是一門綜合藝術,包含文學、詩歌、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武術、雜技、工藝等多種元素。
  • 人民日報:戲曲舞臺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這句話雖然還被屢屢提及,但在現實操作中卻前景堪憂。新編京劇依靠名導演、名作曲、名編劇,幾成慣例。損資耗時且巨,反而招惹來不少批評、揶揄,而這種苗頭似乎仍沒有改弦更張之意,這不得不讓人花費筆墨談些常識性問題。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一個藝術門類都有其自成體系的規範與法則,這些規範是經過長期藝術實踐總結出來的,也是一門藝術的靈魂所系。
  • 京劇文化:京劇,多種中國傳統藝術長期融合的結果
    京劇中許多劇目讚美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的精神。如《鍘美案》中的包公,為替秦香蓮伸張正義,拼著烏紗帽不要,不顧太后、皇姑的阻勸,硬是把當朝駙馬陳世美判鍘;而在《鍘包勉》中,包公不徇私情,將貪贓枉法的侄兒包勉鍘死等等。這些故事和人物,都寄託著人民群眾的道德理想,反映著中國老百姓的道德觀念,即總希望善良的人得到保護,惡勢力受到懲罰,正義得到伸張。
  • 滬上京劇群英會
    揚州網訊(記者 丁鶴林)周日,一位京劇戲迷來訪,我們一起暢談國粹京劇的藝術價值,並翻看我收藏的《菊壇演出影集》,去年秋由上海弘揚社主辦的《紀念京劇大師楊寶森先生誕辰110周年演唱會》盛況,那一幕幕動人情景又重新浮見,讓記者難以忘懷。
  • 市京劇團張軍強-藝術奮鬥者-華龍網
    張軍強扮像清秀儒雅、嗓音非常適應奚派的音域 ,高音不尖不刺運用自如,中音韻味醇正悅耳動聽,低音酣暢淋漓底氣充足,張軍強通過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習,對奚派藝術、對京劇有了更獨到更深層的把握和理解,他繼承發揚了奚派委婉細膩、清新雅致的藝術表演風格,他的唱腔具有奚派的「腦後音」響堂的特長、尤其是「一七」轍的運用更是遊刃有餘,音色正、音量足,聽後有餘音繞梁之感,給觀眾若即若離,似說如唱藝術風格。
  • 京劇「四大名旦」,他們的藝術特色到底是什麼樣的?
    荀派名劇《辛安驛》荀派最大的成就和突破,就是打破門戶劇種的桎梏,什麼外江派,什麼京朝派,什麼海派,什麼京戲,什麼梆子,我荀慧生什麼好我拿來什麼,「取南北不同風格的旦角藝術之所長」為我所用說尚先生的藝術剛勁也是泛指,其實是「婀娜剛勁」更加精準。他就是憑藉優美勁健的獨特演繹風格,而受到很多觀眾的歡迎和喜愛痴迷的,我的一位陝西籍朋友,就喜歡聽尚派唱腔,說過癮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