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食品貨架上很多包裝上都標註著「零添加」、「無添加」的字眼,而且通常都被設計得非常醒目。
無形中,消費者便會認為吃了「有添加的」會對健康有影響。那麼,「零添加」的食品真的會更安全、更健康嗎?
7月27日-8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開徵求《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意見。其中在原有相關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食品中不含有或未使用的物質,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
一般來說,食品宣稱「零添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允許添加而不添加;另一種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劑。
如果本來是國家規定可以添加的添加劑,產品上卻大寫加粗標明未添加,就會使消費者認為這些添加劑有害。還有部分商家並沒有說明未添加某種具體物質,只是籠統地說未添加,讓人以為這是沒有任何添加劑的食品。
如果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劑,比如食品中未添加蘇丹紅、吊白塊等,標明「零添加」是多此一舉,就像牛奶包裝上寫著「未添加三聚氰胺」一樣。這些非法添加劑本就不應該出現在產品裡,不含非法添加劑是商家的責任與義務。
1
「無添加」的商業噱頭遠大於實際健康意義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鍾凱曾詳細解釋,凡是標榜「無添加」的,商業噱頭遠大於實際健康意義。有些是根本就不需要添加的,比如可以說水是「0碳水、0卡路裡、0糖、0咖啡因、無色素、無香精、無添加、無麩質、無轉基因、無增稠劑、無乳化劑、無酸度調節劑、無凝固劑、無抗氧化劑……」
有些則是有其他物質來代替,比如酸奶可以標註「純天然、無高果糖漿、無阿斯巴甜、無三氯蔗糖、無甜葉菊、無明膠、無人工色素、無防腐劑。」其實,可能是因為添加了花蜜,所以不需要加高果糖漿;添了果膠,所以不需要加明膠;白色的酸奶不需要加色素;酸奶中其他微生物基本上沒法生長,所以不需要加防腐劑;加了那麼多花蜜,所以無需再加甜味劑。
不含添加劑只是一種商業宣傳的手段罷了。現代食品加工很難完全離開食品添加劑,就算宣稱不含有色素,不等於不含有香精,也不等於不含有乳化劑、增稠劑等其他添加劑。
2
談添加劑色變?
「無添加」的食物一定比「有添加」的要好嗎?
廈門市營養師協會會長王雷軍認為,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並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而且沒有人為加入食品添加劑並不代表原材料的好壞,也不代表這樣加工出來的就絕對沒問題。食品添加劑是調味、保質的需要,合理使用的情況下對身體沒什麼健康危害,只要符合國家標準,都是合格的。
有趣的是,如果罐頭食品不添加亞硝酸鹽,反而容易滋生肉毒梭菌,導致嚴重的食物中毒,有時候不添加食品添加劑反而意味著「不安全」。
只有把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非法添加物」添加到食品裡,或是超量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3
客觀看待「零**」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除「零添加」之外,也需理智看待其他的「零**」食物。其中,「零脂肪」的食物可能含糖量比較高;「0糖」食物也就是「無糖食物」,雖然不含蔗糖和澱粉糖,但可能含有其他人工甜味劑,長期食用同樣可能影響代謝,導致肥胖、脂肪肝等情況。根據《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每100克產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含量小於等於0.3克,即可標註為「0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減少了,可能影響口感,為了改善口感,許多食物中飽和脂肪酸便增加了,同樣不健康。
所以,不要被食品包裝上大大的「零添加」三個字所迷惑,應該多看看營養成分表,能量和4個核心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的參考值。
—— ——食品安全五大要點—— ——
●保持清潔
●生熟分開
●食物要徹底煮熟燒透
●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保持清潔
01
勤洗手
加工、製備食物之前,製備食物過程中,處理生的肉、禽、海產品、蛋和菜之後,如廁之後,接觸寵物、處理垃圾之後,以及處理熟食之前和吃飯前,都要洗手。洗手時要使用流動安全的水,然後用紙巾或乾淨的毛巾擦手。
02
餐具和廚具要清潔
清洗餐具和廚具時,用流動安全的水衝洗、晾乾,並經常蒸煮消毒。
03
廚房環境要清潔
保持廚房空氣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內外要清潔;洗碗布、抹布用後,要及時徹底清洗,並經常更換。
生熟分開
01
生熟食物要分開
生的肉、禽、蛋、海產品、蔬菜等要用塑料保鮮袋、紙袋或適宜的容器裝好後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凍室底層;可以直接食用的乳製品、熟肉製品、罐頭、飲料和水果等要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凍室的上層;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
02
加工食物的廚具、容器要生熟分開
處理食物的案板、刀具要分開使用,用後要分別清洗乾淨。
生熟食物要分開
食物要徹底煮熟燒透
01
烹調要煮熟、燒透
正確的烹調方法和適當的溫度,可以殺死幾乎所有的有害微生物,烹調食物的溫度達到70℃有助於保證食用安全。因此,加工肉、禽、蛋、海產品等食物時要煮熟、燒透,尤其是烤肉、肉餡、大塊的肉和整隻雞等。如果用小火,由於溫度低,就必須延長時間,即「小火慢燉」。
02
再次食用要徹底加熱
熟食室溫放置後再食用,要二次加熱;從冰箱裡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別是剩飯剩菜,也不能直接食用,一定要徹底加熱,蒸、煮、熱透。重複加熱剩菜剩飯,最好不要超過一次。
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
安全的溫度是指不適於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溫度。在5℃以下,60℃以上的條件下,絕大多數微生物可減緩生長繁殖的速度,或者停止生長。即5℃-60℃,是食物不安全的危險溫度。
01
室溫不安全
在室溫下,熟食存放的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熟食和易腐敗變質食品應冷藏存放(5℃以下);烹調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室溫放置時間越長,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風險就越大。從安全角度考慮,食物出鍋後應立即食用。
02
食物冷卻後再放冰箱存放
如果把溫熱的食物直接放入冰箱冷藏室,會導致冰箱超負荷運轉,食物中心溫度無法快速下降,致病菌可能會趁機大量繁殖達到足夠引起中毒的數量。因此,要待食物冷卻至室溫再放入冰箱冷藏室存放。
03
生肉類不要反覆凍融
畜肉、禽肉、海產品等,在放入冷凍層之前最好先分割成小塊,分別包裝。每次加工前取用小包食物,避免反覆凍融而加速腐敗變質,或造成營養素的破壞和丟失。
04
定期清理冰箱
「冰箱不是保險箱」,無論是冷藏,還是冷凍,食物都不要存放過久。時間一長或包裝破損易造成交叉汙染,或食物腐敗變質,失去最佳食用價值。家庭自製食品在冰箱冷凍室的存放時間不要超過1個月;預包裝食品即使在保質期內,最好也不要超過3個月。先買的先吃,時間過長的食品最好不要食用。
05
不買、不吃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01
選擇新鮮的蔬菜水果,沒有黴變的主糧、豆類和花生等,適當清洗、削皮,降低風險。
02
食品製作的全過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潔烹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
03
不用未經處理的河水、雨水和雪水加工食物,避免因環境汙染引起食源性或水源性腹瀉等。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五大要點」覆蓋了從人到物的食物加工關鍵環節,精煉地總結了預防食源性疾病的有效經驗,適用於食品加工、餐飲單位,特別是家庭廚房。願大家都從我做起,講究衛生、養好習慣,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網、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