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臨風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大學期間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之前上的學校很不錯,四中、伊頓中學、哈佛,感覺自己很幸運佔有社會優質資源,大學學了計算機,大一開始對公益感興趣,後來做的項目關注農村的信息化教育。」他開始動腦筋,想怎麼能通過信息化手段激活鄉村,用系統化的方法改變將近1個億的鄉村學生。
剛入哈佛時,楊臨風的夢想是去矽谷創業,大四拿到來自矽谷的offer,他卻最終選擇回國辦起了公益項目「陽光書屋」。拒絕矽谷的那天,他有些惆悵,不過他也坦言,他不是一個為了在中國搞公益而犧牲個人前途的「聖人」,做公益教育項目,只是因為「這一切實在太好玩兒了」。
在去年的新浪2016中國教育盛典在線教育峰會上,楊臨風分享了一個故事。
他拿出當年那張「希望工程」最著名的照片「我要上學」,講述道:「當時,這個小女孩在農村一個很偏遠的地方,一個非常破敗的教室裡面,教學樓漏風,沒有桌椅,也缺乏最基本的一些書本、課桌這些基本學習的工具。所以才號召大家募捐教學硬體,提供各種資源。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對農村教育的認識,都是從這張圖片開始的,並且到現在還停留在這樣的印象上。」
不過,2010年楊臨風到了甘肅時,才發現鄉村地區的學校已經不是當年照片上的樣子。整個村子大部分的民房都比較簡陋,但是學校的教學樓已經是全村最高最好、甚至是唯一一棟樓房。
當時他和團隊做了一些調查,發現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隨著這十幾年的建設,硬體設施已經很不錯,不管是樓房,還是學生的書本。而且很多學校都通了網際網路,截止到現在,不能說百分之百,但90%以上的農村中學,通上網際網路是沒有問題的。
他走進教室的時候發現,很多事情雖然變了,但還有很多事情沒變,那就是課堂教學。老師和學生之間還是單向灌輸,課堂氣氛還是依然沉悶,而且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一所學校,而是全國的幾千所、幾萬所學校。「你去問學生一些問題,學生並不是主動思考,而是從書上找答案。」
楊臨風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農村地區的老師能不能被培訓,能不能讓這些地方的老師變得更好?
他自己也在摸索答案:「教師培訓這件事情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改變一個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培養成一個好學生,可能需要十幾年的努力,但是要把一個教師,一個固化的人培養成一個特別好的老師,這個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非常痛苦——很難靠大規模複製優秀老師,來解決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狀。」
只要城鄉之間的地理差異、經濟差異存在一天,城鄉之間的教育差異就會存在。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老師,而老師自身的素質又很難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提高。
楊臨風當時萌發了一個念頭,如果能夠幫助改善中國農村教育的話,可能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找到一個普適的、成本低的、可複製的方法去幫助學生,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學得更好。而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應該不需要額外的人力投入。
楊臨風組織哈佛同學在北京蒲公英中學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