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馮琪)一邊是來自教育監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一邊是來自頭部教育機構的企業代表,兩方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12月2日,在新京報主辦的「2020在線教育論壇」上,圍繞校外培訓機構的定位、教育資源供給側的結構改革等話題,雙方展開了思想碰撞和交流探討。作為企業代表之一,洋蔥學院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拋出了他的困惑,也分享了他對校內校外協同育人的思考和建議。
12月2日,嘉賓參與在線教育論壇。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學校和校外機構都是教育的供給者
「怎麼把市場化社會化資源以合適的方式引入到學校教育中?有哪些空間是教育企業可以參與的?」圓桌對話剛開始,楊臨風就把這個困擾很多教育機構的問題拋給了在對面就座的教育監管部門領導。
對楊臨風的疑問,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給出了「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答案和建議。對於學校、校外教育機構的關係,李奕說道,「實際上,我們都是教育的供給者,只是供給的時間有差異,內容上也有重疊,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要共同研究,未來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改革。」
而供給側的調整是需求側帶動的。在李奕看來,教育也是這樣。但如何供給才科學?「體制內、體制外、家長三方的供給越賣力氣,孩子越吃不下去,沒準還撐了。」李奕打比方說,孩子什麼時候要吃快速消化的、什麼時候需要吃粗糧、甚至半生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們從供給側結構的角度做研究和優化。
「在這個過程中,或許就能找到結合點。」李奕以洋蔥學院舉例,比如說怎麼讓教育產品數據深化輔助到學校的作業系統,或者對學校老師的素養做診斷……「這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的融合,而不是簡單地切割消費者的時間和消費內容。」
對於李奕提到的融合和社會分工,楊臨風十分認同。在他看來,洋蔥學院所探索和踐行的參與方式,和李奕提到的這種融合及社會分工,是不謀而合的。「我們過去幾年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學校深度合作,我們希望在教育教學層面幫助學校,通過企業的力量賦能學校。」楊臨風說。
「我們希望在教學過程中和學校深度融合,在實踐中也是這樣做的。」楊臨風舉例稱,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並不僅僅是把一個動畫課件播完就結束了,而是靠這個課件起到帶動或者提高的作用;另外,洋蔥學院投入大量成本幫助學校老師做信息化技術培訓,還引入了評測模型,以對比這些教師在應用洋蔥系統前後的信息技術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截至目前,北京、廣東、河南、山東、四川、湖北、寧夏等地的數千所學校已規模化應用洋蔥學院AI個性化教學系統常態開展課堂教學,發展教師信息化能力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其中既有廣東實驗中學、北京中學等名校,也不乏銀川八中、鹹寧何功偉中學等農村學校。
「教育企業不能只為學校提供一個工具。僅停留在這個層面,結合度是很淺的。」楊臨風說,洋蔥希望提供全方位的體系,幫助學校解決整個教育流程中的問題」。
深度參與學校教育 賦能教師個性化教學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方式?老師和家長都希望看到的是「孩子願意主動學」。但是,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這一點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圖為洋蔥學院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而這個空間,在楊臨風看來,恰好是企業可以探索的事情。2013年,楊臨風和夥伴聯合創辦洋蔥數學(後更名洋蔥學院),專注研發在線教學資源和軟體。在「增加孩子學習意願」這件事上,楊臨風認為,企業可以和學校老師形成合力,探索一種更為有趣、輕鬆、易懂且符合認知的方式。
在談個性化和趣味度的時候,楊臨風並不是完全站在校外的角度,他更多希望能夠與學校教育相結合,賦能學校老師。
例如,在教育個性化這件事上,學校其實是個大規模教育的地方,每個老師都是一個人對四五十個學生,很難做到個性化。楊臨風思考,能不能藉助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可以有更多時間做監督、輔導的工作,學生可以根據系統的指引來判定自己的掌握程度,老師看到後臺數據之後,能夠了解這四五十個孩子中,哪個孩子的哪些方面是需要重點關照的。如此一來,大規模個性化學習將成為可能。
在探索的同時,洋蔥學院積極參與了教育部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點工作,為寧夏石嘴山市全市24所初中學校提供人工智慧個性化教學解決方案。楊臨風告訴記者,洋蔥學院成立專項工作團隊進駐當地,通過專題培訓、課堂跟課、集體教研、專家指導等活動,提升教師信息化教研教學能力。目前,試點工作取得成效,洋蔥學院與石嘴山市教體局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洋蔥學院還研發了面向教師的智能助教產品,輔助學校教師開展個性化課堂教學,擺脫經驗式教學。迄今,全國共有近170萬教師應用洋蔥學院產品輔助日常教學。
新京報記者 馮琪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