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讓孩子「言輕」,孩子便「人微」——人格的卑微

2020-10-22 兒童心理課堂
置頂 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作者:陽光雨田

前幾天在小區裡,看到一個媽媽拉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急匆匆趕路。
小女孩抬頭問:「媽媽,我們去哪兒啊?」媽媽理也沒理,面無表情繼續走路。
小女孩又說:「媽媽,我想去廣場那裡玩一會。」
媽媽對小女孩吼了一句:「咋那麼多事呢!我天天都要被你給纏死了!」
小女孩沒有吱聲,被媽媽拽著往前走。
看她們遠去的背影,我挺心疼小女孩的。
小女孩只是嘗試和媽媽溝通,提出一個不過分的要求。但是她的話被媽媽忽視、否認。
被拒絕的,還有小女孩的感受、自尊和價值感。
也許現在看不出來對小女孩有什麼影響,換一個環境,小女孩依然天真活潑。
可是,被拒絕十次、一百次、一千次呢?
我們常說:「人微言輕」,一個人沒有地位,說的話也沒有份量。
這是一個因果關係:因為「人微」,所以「「言輕」。
可是許多人忽視了,「言輕」也會導致「人微」——人格的卑微。
孩子在父母面前說話沒份量,危害最大。
「言輕」的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卑微的人格。

「言輕」讓孩子自卑
單位新來一個小夥子小c,大學剛畢業。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他有一個鮮明特點:怕領導。
比如領導過來安排工作,他會從椅子上蹭地站起來,低著頭、彎著腰聽領導講話,嘴裡細聲嗯嗯嗯。
這個姿勢讓我想到了宮廷劇裡的場景。
有時領導安排的任務明顯超額,他也不提出意見,只顧點頭,照單全收。
然後一個人憋在辦公室,臉色臘黃,用熱水杯捂著胃,看著我們都胃疼。
我們私下都笑他「奴性太強」。
和同事相處時,有時對方一個玩笑,他臉色一變,硬生生懟回去。
時間久了,同事對他意見頗深,紛紛去領導那告狀。
小c是一個自卑的人。他對領導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同事相處時自尊心容易被刺痛,從而用攻擊性語言來防禦。
有一次,幾個同事聚餐,小c也在。酒過三巡,小c向我們傾訴了許多。
小c生長在單親家庭,媽媽非常強勢,是不許還嘴,還嘴就甩耳光的那種。
從小到大,他說什麼,媽媽都說是錯的,都是否定,從來沒有認真聽他說話,更沒有支持過他的想法。
有一次,他特別想和媽媽說說心裡話。他很認真地說著,媽媽卻突然打斷,指著電視說:「這個演員叫什麼名字來著?」
他說,那一刻自己真的快抓狂了。從那後,再也沒和媽媽說過心裡話。
說完就開始飆淚。
在媽媽那裡,小c的請求、反對、真心話統統被無視、拒絕。
他的「言輕」讓他失去了在最重要的人那裡最基本的尊重,他也因此變得自卑、脆弱。

「言輕」讓孩子叛逆
湖南衛視《變形計》近一期節目裡,主人公劉一鳴是一個帥小夥。
他的爸爸是醫生,媽媽是老師。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優質家庭。
可是劉一鳴卻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少年:輟學、酗酒、抽菸、紋身、夜不歸宿、對父母咆哮。
節目中,劉一鳴和父母發生激烈爭吵:
劉一鳴:你們給我什麼了?
爸爸:給你吃、給你穿、給你用,有沒有給?
劉一鳴:給了。
爸爸反問:這個是我們應該的對吧?
劉一鳴:那你們給我愛了嗎
這一句突如其來的話問得爸爸媽媽啞口無言。
劉一鳴口中的愛是什麼?
初中畢業後,爸爸想讓他子承父業,去讀衛校。
劉一鳴不喜歡,多次向父母表示強烈抗議,卻遭到父母的無視。
最終劉一鳴勉強讀了一年就退學了。而這件事卻成為他與父親對抗的導火索。
採訪中,劉一鳴無奈地說:「我說什麼他們都說我是錯的,我能有什麼辦法呢?」
劉一鳴口中的愛,起碼要做到尊重他的感受,不是習慣性地否定他的話。
在父母面前沒有話語權,讓劉一鳴感到很壓抑,從而用憤怒和叛逆與父母對抗。
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聽你的話。你若還不聽我的話,我便吼出來讓你聽到。
我不墮落,怎麼讓你高看我一眼。
不被聽到和看見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優質的父母從不在於職業,而在於能否認真傾聽孩子說話。

「言輕」讓孩子退縮
大學時認識一個師姐,是個土豪。
就是買衣服跟玩兒似的,一言不合就請客的那種。
畢業前,她喊了幾個認識的男生幫她搬行李,我有幸參觀了她的寢室。
進去後,場面只能用「壯觀」來形容。
下鋪堆的衣服快碰到上鋪床板,桌子上的飲料瓶、快餐盒堆了半米高。
地面鋪滿了垃圾,為了方便我們進去,她用掃帚開了一條路。
我內心在吶喊:「What are you弄啥嘞?」
搬完東西,她請客。飯桌上有人問她爸媽做什麼的。她說爸媽離婚了,隨爸過,爸爸是市裡某局局長,平時很少在家。
「那你平時吃飯怎麼辦?」
「我家樓下是肯德基,打電話送餐很方便。」
這句話信息量太大,我們都愣住了。
我開始嚴重懷疑她的生活自理能力。
她說她爸每次回家還是領導,批評她這個,教育她那個。
她乾脆不說話,因為一張口,爸爸會就地取材,批評出新高度。
所以在家裡,都是她爸爸發號施令。她什麼也不做,用她爸爸的話說「像個算盤珠子,撥一下動一下。」
我好像明白了為何她生活中如此退縮。
你不聽,我便懶得說。你說我懶,我懶得跟你說。
你不讓我說,我連動都懶得動一下,你自己一個人說去吧。
她的退縮更像是對父親語言強勢的反擊。
說話是人最基本的權利,當孩子主動或被動放棄這項權利,他也放棄了最基本的生活態度。

傾聽讓孩子散發人性光輝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初來這個世界,孩子通過父母來模畫出自己的樣子:自己是有價值的嗎?自己是可愛的嗎?
於是,孩子用語言與父母建立聯繫,因為語言最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說的話一次又一次被父母否定和忽視,孩子的潛意識裡產生這樣的信念:我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別人不喜歡我。
孩子的卑微在這樣的念頭中誕生。
歌德有一句名言:偉大的需要使人崇高,卑微的需要使人沉淪。
沉淪的方式有很多種:墮落、退縮、自卑…
沉淪是因為卑微而缺乏存在感。你得有存在的意義,才會好好生存。
哲學家貝克萊說過:「存在即是被感知。」
如果你不想孩子沉淪,就請你感知你的孩子。
聽孩子的語言,看孩子的表情,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要輕易批評孩子的話,也不要忽視他的話。
因為孩子的話就是他的觀念,他的感受,他的自我。
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讓孩子獲得存在的意義。
你給孩子話語權,孩子還你一個精彩的人生。
-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歡迎投稿,郵箱:tg@yrbaby.cn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長成卑微懦弱的「軟柿子」
    比如在一些社交場合,其他小朋友有一些無禮的、過分的要求,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也難開口反駁。哪怕壓抑自己,也要成全別人。這會導致孩子沒有健康的個人邊界,在社交中受挫。如果孩子形成了「 討好型人格」,那對孩子來說,不管什麼事情,他們第一時間都會考慮別人感受,一味地迎合別人。
  • 你的孩子特別乖嗎?警惕!他可能正在變成「討好型人格」
    我卻很想提醒家裡有這類乖孩子的父母要格外警惕,你的孩子可能正在變成「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從何而來?討好的種子常常萌芽於家庭當中 沒有人天生就是討好型人格,這種心理從無到有,由微到著,大多與家庭環境和家長的教育風格有關。1.
  • 生在這些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多半活的很累
    文|全文共158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委屈自己的善良,或許在別人眼中只是卑微的討好。「你越是善解人意,越是沒人愛你」,當善良成為一種枷鎖,一個人會活得很累,活得沒有了自我。生活中,像早早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或許你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人,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也不會拒絕別人,從來不提意見,只會點頭贊同……殊不知,這種不計較和小心翼翼地討好,只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個軟柿子、好欺負,這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孩子太懦弱卑微,我應該怎麼做?
    問題描述:最近姑姐帶著女兒來我家玩兒,孩子想和她女兒一起玩時,總會說:姐姐,這個我能這樣玩兒嗎?姐姐我可以放在這裡嗎?就是不斷的去詢問對方的意見,感覺孩子有點懦弱卑微了。並且孩子不太喜歡一個人玩,玩一會就會感覺很無聊,開始鬧騰,不像別人家那種一個人可以玩很久的孩子。很擔心他會一直這樣子。
  • 出生在這5種家庭的孩子,易養成「討好型人格」,網友:感同身受
    討好型人格的影響(1)生活中,這樣的人數不勝數,你會發現,他們為人處世非常周到,對每個人都極盡關心、讚不絕口,但永遠不會主動為自己爭取利益。(2)別人對他們做的一切行為,哪怕是不好的,他們也可以毫無怨言地接受,生怕自己的拒絕和反抗會讓對方不高興。
  • 「我不跟你玩兒了」!孩子一聽這句話就變得很卑微,家長該怎麼辦
    文/小易育兒達人大家都知道四五歲的孩子最害怕聽到的話是什麼嗎?很多人會說肯定是父母對他的批評責罵,其實比起這些,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最怕聽到的就是來自其他小朋友的威脅,一句「我不跟你玩兒了」,瞬間就會讓有的孩子變得卑微起來。
  • 注意力不集中,你的孩子是否正在受到邊緣人格障礙者的威脅?
    所謂邊緣人格障礙表現為情緒不穩定、人際關係不穩定和自我意向不穩定,還伴隨有明顯的衝動和歇斯底裡的爆發。當你和身邊的人在下面九項特點中,佔了五項及以上,就屬於邊緣人格障礙了。第一,瘋狂地想像被拋棄的可能性。比如:當男女雙方約會,一方因為堵車遲到,另一方會覺得你就是不愛我,你是不是想要和我分手。這就是典型的邊緣人格障礙者的想法。
  • 高手支招——喚醒孩子的人格自信
    高手支招——喚醒孩子的人格自信樹上微出版 人格自信教子有方,「真方」來了。本書介紹的「真方」是:播種人格,讓孩子收穫自信;播種自信,讓孩子收穫行為;播種行為,讓孩子收穫習慣;書單推薦今天樹上微給大家推薦的好書——《喚醒孩子的人格自信》,假若你還沒有找到培育孩子的方法,那麼,你還是翻翻這本書
  • 以下性格的孩子讓父母很驕傲,心理學家卻說:「危險人格」的預兆
    沒想到文文手一揮,說不會的,我家孩子特別獨立,從來不麻煩人。我有點奇怪了,孩子依賴媽媽是常態,怎麼文文家孩子反倒逆其道而行了呢?文文一臉驕傲的說,可能因為是單親家庭,孩子從小就特別懂事,以前還會黏著媽媽,但八歲以後就不再黏人,遇上問題也從來不麻煩身邊的人,都是獨立解決。
  • 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不懂拒絕,試著讓他們自我評價
    吃午飯時,表外甥輕聲問我:"表姨,你能不能借我五十塊錢?"我感到疑惑,便問他借錢的原因。他說:"我同桌想買一個玩具,他媽媽不給錢,讓我先幫他買,過年再把錢還給我。"我笑道:"你也沒錢呀,為何要答應他的要求呢?"表外甥的回答,讓我腦海中浮現出"討好型人格"五個字,他說:"我們經常玩耍,他請我幫忙,又怎麼會拒絕呢?"
  •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美國家長是這樣做的
    為方便媽媽們了解孩子不同時期人格培養的重點,幫媽把孩子的成長過程歸納為了以下四個階段: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甚至決定了孩子80%的性格特點,因此也便有了「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的說法。
  • 「我不跟你玩了!」這句話的殺傷力讓孩子卑微受挫,家長該咋辦?
    蔡少芬抱著包子,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說了一段話:我覺得你那個感受是真實的,我接納你的感受,他們都喜歡你的,只是每個人表達方式不同,我再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再主動一點,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但是如果你一直計較的話,你永遠都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 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
    翌日清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惟一不滿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兒。」 母熊心裡雖怏怏不樂,但嘴上卻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吧。」 樵夫照她的話做了。若干年後,樵夫又遇到母熊,問她頭上的傷好了沒有。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癒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您說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 周迅新劇揭開原生家庭傷疤: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出自這種家庭
    最近,你有在看《不完美的她》嗎?這部電視劇的劇情牽動著不少觀眾的心,裡面的角色也讓不少父母心疼。劇裡沒有山盟海誓的愛情,沒有峰迴路轉的劇情發展,只有兩個可憐人互相治癒的故事。蓮生的討好型人格卑微得讓人心酸,即使一直在受傷,她也不願意媽媽因為她而犯難。即使被遺棄,她也不會怪怨媽媽,反而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留給了她,甚至微笑著面對媽媽的離去。
  • 實測:孩子成長階段的9種人格類型,你家孩子是哪種人格?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好的性格不僅會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還會影響孩子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性格需要後天培養,但寶寶生來就帶有自己的性格特色。了解孩子的性格分類,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判斷寶寶的性格類型,更好地引導孩子性格成長。家長們看看下面這幾種個性,你的孩子有哪幾類性格?
  • 孩子出現「討好型人格」,父母可用3招,樹立正確價值觀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他們的人格就會開始慢慢被建立起來。而有些孩子的身上會慢慢形成"討好型人格",而這種人格會讓孩子為了討好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對孩子日後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傷害。:怕拒絕會引起別人不滿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之所以不敢拒絕別人是怕引起別人的不滿,他們渴望融入社會,融入人群中,因此當有人向其提出需求時,討好型人格都會儘量地滿足他人。
  • 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童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胎教;孩子落地了,開始早教;仔細挑選環境和師資,上高價幼兒園;小學6年在哪兒讀是頭等大事,寧可賣掉即將拆遷的房子也要搶到入學名額;從小學到高中,形形色色的興趣班(技能教學)和應試輔導妥妥安排上
  • 《不完美的她》:「討好型人格」孩子,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陰影中
    原生家庭的傷害容易讓孩子陷入"討好型人格"其實"救贖"主題近年來聽得太多,很多人都對此有些膩煩,當有個關鍵詞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所有人也都不會覺得厭煩的詞——"家暴"。原生家庭的陰影,讓蓮生變成了真正的"討好型人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的也是"討好型 人格"的故事。松子從小在家就被忽視、被嫌棄,怎樣都換不來父親對她真心滿意的微笑,因為一次扮鬼臉獲得了父親情不自禁的微笑,她便踏入了深淵。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養成孩子的不同人格
    這樣時時刻刻膽戰心驚的成長環境,別說培養出一個陽光樂觀的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這個創傷,需要他用一生的時間來療養。三、「討好型人格」再看二哥賀子秋。著實懂事得讓人心疼,單親母親在他幼年之時出走,讓他體驗到了被拋棄的感覺。
  • 父母的這個三個行為,導致了孩子的討好型人格
    其實,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要知道,因為性格的原因,將永遠「低人一等」。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並不是很理解,這裡我們來全面解釋一下。這種人格類型的人會毫無原則底線的去討好他人,更加不會拒絕他人,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幫助別人做事來獲得自我肯定,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幹擾孩子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與此同時,他們會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做的事情會惹被人不高興,而且大多數時候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要做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