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倫理學的發展是通過對那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的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來實現的。關於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倫理學界引起普遍關注和爭鳴的第一個重要理論問題。因為對這一問題的不同理解,會影響到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倫理學研究對象的確認和基本理論體系的建構。
20世紀80年代,我國倫理學界圍繞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展開了激烈爭鳴,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觀點。其中較有影響的是下述三種觀點,而影響最大、獲得較為廣泛認同的是第一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利益與道德的關係問題。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經濟利益與道德的關係問題,即是經濟關係決定道德,還是道德決定經濟關係,以及道德對經濟關係有無反作用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倫理學與其他倫理學流派的基礎。第二,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即是個人利益服從社會整體利益,還是社會整體利益從屬於個人利益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倫理原則。把利益與道德的關係問題作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來理解,理由主要有兩個:首先,物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任何道德都是一定經濟關係的產物,是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這是道德的本質。對於物質利益與道德的關係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倫理學說。其次,如何調整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關係,構成了階級社會或有階級鬥爭存在的社會裡的道德的基本內容。歷史上的各派思想家,因為他們在生產體系中的地位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在回答和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這一矛盾時,他們所堅持的道德原則也是不同的。
第二種觀點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係問題。所謂社會歷史條件,主要是指社會生產方式。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係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歷史條件是道德的根源並決定道德,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一定的道德;另一方面,道德對社會歷史條件又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或者起積極的促進作用或者起消極的破壞作用。把道德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係問題作為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主要理由是:其一,這一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在倫理學中的集中表現。其二,對於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倫理學中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不同觀點、兩條不同路線的主要依據。其三,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解決倫理學其他一系列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決定著如何認識道德的形成、實質、社會作用和發展規律等一系列問題。其四,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制約著道德評價標準的制定。
第三種觀點認為,善惡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倫理學就是善惡之學,是關於善與惡的性質、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把善惡問題作為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善與惡是道德中的特有矛盾,是道德之為道德的根本原因,而道德又是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倫理學研究對象的這種根本特徵,就決定了善與惡的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第二,善與惡的問題是古今中外一切倫理學家和倫理派別普遍關注和研究的重大課題。第三,善與惡的矛盾是道德發展的動力,人類社會的道德發展史就是善與惡的鬥爭史。第四,善與惡的矛盾貫穿於人類道德活動的一切領域,並且貫穿道德活動的始終。第五,善與惡是倫理學的核心範疇。
關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討論,涉及倫理學的身份認同和學科體系的建立。儘管20世紀80年代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深化了人們對倫理學的認識,但由於倫理學是一門隨著人類道德生活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學科,因而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將永遠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只要倫理學還在發展,人們對倫理學基本問題的看法就會與時俱進。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關於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我國一些學者就提出了新的看法。例如,有學者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是意志自由與道德規範的關係問題,即道德主體的意志自由與道德規範的必然性的關係問題;還有學者認為,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有兩個,即「作為人我們應當做什麼」和「對於人什麼是有價值的」問題。應當說,對於倫理學基本問題的這種理解和定位,更加接近或符合倫理學自身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