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又做「白日夢」

2020-12-25 donews

本文轉自公眾號:鋅財經(ID:xincaijing),作者:啟明

在古羅馬智慧裡,有一位雅努斯。

他天生有著兩副臉孔,年老面向過去,年輕則朝向未來。據說,他象徵著一切事物的開始與終結,又神奇地將兩者融為一身。

這是今年騰訊WE大會的主題:雅努斯之門,即面向過去,又面向將來。

據其他媒體統計,在過去的5年裡,有近6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在WE大會上進行了演講,覆蓋了太空探索、生命科學、深海探測、人工智慧等幾乎所有正在改變人類未來的科學領域。

你很難再找到一個這樣大規模的科普活動,清一色的頂級科學家,沒有所謂的企業大咖,2017年為了邀請到霍金的演講,騰訊團隊足足準備了兩年。

這是騰訊在做的事,用步入二十歲的青年熱血,全力撬開「雅努斯之門」。

作為科學傳播者,WE大會在努力推進科學和基礎科學,探討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如何解決我們現在可能想不到的未來的很多問題,反思過去,聚焦未來。

今年初,曾有文章質疑,騰訊是否耽於商業,沒有夢想。但WE大會與商業幾乎無關,騰訊搭好臺子,請來科學界的大咖,做足一切準備,然後躲到了幕後,甚至大家習慣了「WE大會」,而非「騰訊WE大會」。

也許我們還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是未來正被他們掀開一角。

1、WE大會:究竟在想什麼

過去和將來,是當下時間的左和右,這也正是「WE」的意思,Way to Evolve的縮寫,「進化」。

6年過去,是否需要加入企業嘉賓,讓內容展現可以更豐富,WE有過猶豫。是否進行商業化嘗試,WE也有過討論。

但最終活動保持一如既往的兩個字:純粹。

11月3號一早,少年早早起來趕到了採訪間的門外。白襯衫、黑色西裝套和黑色皮鞋,是少年的精心準備。鄭重穿上紅色的背心,時不時看看手裡一張有密密麻麻字跡的紙,思考一會要提的問題——今天,少年的身份是小記者。

半小時後,是基普·索恩(Kip Thorne)教授的專訪,當天的他看起來精心打理了山羊鬍,穿著淺色的西裝外套。

基普·索恩(Kip Thorne)教授

2017年10月3日,他因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擔任加州理工學院費曼理論物理學教授,是當今世界上研究廣義相對論下的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領導者之一。

9:30,採訪準時開始。第三個提問的記者就是前文鋅財經見到的少年。他舉起了手,用流利的英文向索恩提問到。

「費曼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講到比如說不同星盤的旋轉,你也想到過利用蟲洞進行時光機的探索,我也很喜歡這樣天馬行空的想法,不知道您還有沒有這樣的想法。」他的第三個問題是。

索恩耐心回答了少年的三個問題,到第三個問題時,他甚至有些驚訝。

為了照顧在場的其他人,隨行翻譯還是進行了雙語翻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連問三個問題,少年非常滿足,他的偶像是費曼,前兩個問題分別是關於加州理工的研究環境和量子研究的各國競賽。

另一個小記者就沒那麼幸運,即便有父母和現場工作人員的安撫,沒能得到提問機會的他,還是在採訪結束之後,悄悄的哭了。

這是WE大會媒體群訪的現場實錄。

連續幾場群訪,都可以見到這些小記者的身影,他們專注、認真、英文流利,甚至為了問上一個問題,準備了幾十頁英文材料和十幾個問題。

嘉賓Mark在場外和觀眾溝通

為孩子們預留入場券,WE大會給了熱愛科學少年們畢生難忘的機會和足夠的尊重。

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騰訊WE大會負責人李航告訴鋅財經,這也是他的觀察,WE大會的觀眾變的越來越低齡化,同時,不論線上線下,WE也在做相關的科普,比如WE會提前和北京高校、中小學校,做一些題科普和互動,這就有了之前小記者們的採訪,還有將直播視頻給到偏遠地區的學校。

「騰訊把WE大會當成一個產品來打磨,非常關注用戶體驗。大會嘉賓的數量、中外嘉賓比例、演講順序都有一套管理方法。例如在數量上,8位嘉賓剛剛好,多一位,內容更多但是會造成較大的疲憊感,少一位,又會覺得內容不夠不盡興。」李航說,WE大會做過觀察,1天時間太長,觀眾容易疲勞和喪失注意力,所以今年依然是半天。

從第一年的主題「進化之路」,到今年的「雅努斯之門」,每一年的11月初,騰訊都會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一同在北京,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希望觀眾就像在仰望星空。大家能有半天的時間,拋開工作生活中的煩惱,看看一年科學界發生的新奇事情,若有所思的想一想未來、過去。不明白或者記不得,也沒有關係。」李航說,WE大會的初心,就是讓大家能夠了這個神奇的世界,在每一年最前沿的數個科學突破裡窺見未來。

WE大會是騰訊的小夢想,一個和商業並無太多關聯的夢想。

2、如何邀請到嘉賓?

「我四歲時,我的祖父對我說,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工作,幹起來就像玩兒一樣,那你就算是人生贏家了,所以我總是去找我喜愛的事業。在13歲時,我讀到了一本關於科學、物理學以及天文學的書,它叫《從一到無窮大》,這本書由物理學家伽莫夫寫的。我因此愛上了物理。」索恩在採訪中回答道,他看著這些提問的小記者們,內心想必是高興的。

基普·索恩(Kip Thorne)教授在現場演講

邀請嘉賓絕對是WE大會中最艱難的部分,科學家才不在乎BAT是誰。

一方面,科學家們的時間寶貴,學校和科研機構允許外出演講的次數有限;另外一方面,潛心鑽研的他們,根本不在乎BAT究竟是哪家公司。他們也對金錢不敏感,更在意究竟講什麼和講給誰聽。

「對科學家的邀請,都要提前1年甚至更久,比如2017年邀請霍金教授,2015年我們就著手準備了。」騰訊WE大會項目經理餘鴻雁告訴鋅財經。

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美國東部時間),位於利文斯頓的探測器(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首先傳出撞擊聲,7毫秒後,華盛頓州漢福德的探測器也傳出撞擊聲。引力波傳到了地球,被兩個天文臺探測到。

當時,全球所有媒體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報導,引力波的熱點迅速在全球擴散,也引發了國內的廣泛關注。而餘鴻雁和WE大會團隊正在籌備當年的WE大會,關注到引力波話題後,他們迅速開始尋覓關注合適嘉賓,並最終決定邀請巴裡·巴裡什教授。

從左至右依次是:巴裡·巴裡什、雷納·韋斯和基普·索恩

巧的是,2017年巴裡·巴裡什、雷納·韋斯和基普·索恩,獲得了諾貝爾獎,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分別是2016年和2018年WE大會的主講嘉賓,而中間的2017年的主講嘉賓則是索恩的好友,史蒂芬·霍金。

餘鴻雁補充,邀請嘉賓的過程中,整個團隊都不停的看書、查資料,避免在溝通中遺漏或者錯誤理解專業信息。為了給教授們寫郵件,他們會查閱最近2-3年他們所有的演講和著作,對非科研專業的人來說,確實有些「痛苦」。

當然,好的一面是,做完這次邀請,至少這個領域裡最新的動態和研究方向,他們都變的非常熟悉。

2017年騰訊WE大會團隊飛赴英國錄製了霍金的演講視頻《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這也是霍金最後一次在中國觀眾面公開發表演講,可能也是大家印象最深的一次。

3、最後一次見到霍金

「為了邀請霍金,WE團隊前後準備了兩年。」李航說,2015年團隊就開始聯繫霍金,通過各種方式找到了霍金助理的郵箱,寫了郵件,然後開始等待。

對方很快給了回復,霍金身體不適,婉拒了WE大會團隊的邀請。

「沒關係,我們願意等他,所以在2017年,我們沒有放棄,繼續去請。」餘鴻雁回憶道。

2017年,WE大會團隊再次邀請了霍金,並且得到了肯定的回覆,這讓團隊興奮不已。

「考慮到教授的身體狀況,我們一隊人飛到英國,但到了英國又被告知可能還是不行。」李航記得飛到英國之後,又被告知教授的身體又出現了波動。「但我們來的時候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會一直等。」

幸運的是,三天之後,WE大會團隊收到信息,拍攝可以進行。

2017年騰訊WE大會霍金《我們為什麼探索宇宙》演講

團隊早早就到了劍橋大學霍金的辦公室外靜候,他們做好了各種準備,架好了設備。

就在大家四下張望,焦急等待的時候,兩位助理推著霍金教授的輪椅出現在了辦公室。餘鴻雁回憶,當時大家有點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臉上的問題是,「那真的是霍金嗎?」

「霍金教授的車是歐洲一個廠商2年前的舊款,而語音系統是晶片廠家專門為他定製。」同去的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井天增解釋到,那輛車的速度很快,且聲音很輕,再在門口看到霍金教授時,他的助理已經差不多幫他換好衣服。

井天增說,考慮到當時霍金的身體狀況,他們準備了很多套方案和應急措施,比如採訪的視頻內容,很早就和他的助理核對過,因為當時人們熟悉的「電流音」霍金已經很難發出來,他每分鐘僅可以確認6個單詞,手指幾乎不能動彈,而唯一可以轉動的眼球也不適合長時間的錄製。

霍金辦公室的海報

不同於國內其他一些簡單祝福視頻,WE的視頻共計8分鐘時長。

在準備期間,2個剪輯團隊根據各自想表達方向準備,分頭進行了視頻的製作。同時,剪輯團隊加入了演繹素材,一方面轉移霍金教授身體不能移動的尷尬,另一方面也是讓觀眾更好的理解,表達的內容。

「霍金教授的辦公室很整潔,也很簡單,但是看到他的辦公室裡有很多辛普森一家的周邊。」餘鴻雁說,近距離的接觸霍金,那些擺在辦公室的辛普森周邊,讓她看到了偉大科學家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讓她覺得印象深刻,霍金教授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井天增的朋友圈

錄製結束後,超乎所有人想像的是,霍金的助理告訴大家,霍金希望和大家一一握手合影。井天增說,他收穫了朋友圈至今為止,點讚數最高的一張照片。

4、差一點不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WE大會曾經差一點從人們視野中消失。

「一個長期投入沒有產出的非盈利活動,是會受到質疑的。」李航說道,2015年他加入公司不久,WE大會是他第一個負責的大型活動。內部的聲音是問究竟這麼做,WE對騰訊的價值是什麼,而外部的聲音是問,騰訊想通過WE表達什麼。

畢竟谷歌沒有做,亞馬遜沒有做,微軟也沒有做。

針對內部和外部的質疑,李航給出了三點回答。第一個,即便是放眼全球,也沒有第二家公司創造出這樣的舞臺;第二個,這是騰訊的生態,騰訊一直都在朝著科技這個方向發展;第三個,團隊想把WE做成世界範圍內規格最高,邀請最好的科學嘉賓,做成最純粹和具社會影響力的活動。

所以有了之前的2015年向霍金髮出的邀請。

作為科學傳播者,WE在推進科學和基礎科學的方面愈發專業,同時,邀請更多全球頂尖的科學機構作為合作夥伴,如自然雜誌。

馬化騰在第一屆WE大會時說:「這個論壇和會議跟我以往參加的很多行業的會議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很少談商業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我們談的是一種對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如何解決我們現在可能想不到的未來的的很多問題。」

除了馬化騰參加的第一屆WE在深圳舉辦,隨後大會都在北京。

一個未經官方考證的細節是,11月4日下午2點,一直蹲守WE直播的馬化騰到了時間還沒看到直播,急得打電話過來問為什麼還沒開始。

「馬化騰下午2:10分通過微信詢問現場直播為什麼還沒開始,我們回答是當天下雨,大家在換同傳耳機略有延誤。他也在過程中對直播提了建議。」李航向鋅財經證實了這一信息。

5、更早看到世界和更多的年輕人

「很多家長告訴我,他們是帶孩子來去感受的,哪怕坐在後面,看到索恩這樣的科學家,哪怕只是看他的後腦勺。」WE大會現場工作人員提起,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被科學薰陶到,哪怕可能沒有聽懂,仍然會覺得這種環境和這種氛圍,對於孩子教育,能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

跟著父親去WE大會現場的小女孩

門票根本不可能覆蓋成本,更像是WE大會告訴外界的一種方式。

比如今年預售的早鳥票,比普通門票有更大的優惠力度,就是希望更多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加入進來,同時,線上的直播也吸引了極大的流量,且WE堅持線上直播沒有收費,有興趣和有條件的高校都可以切入直播,WE會做好配合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11月15日,今年WE大會直播總PV達到了924萬。

事實上,WE大會的基礎科學,對成年人來說有時候顯得太過科幻,反倒是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和共鳴。

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 Lisa Randall

「我們計劃在明年年初,推出WE小會(青少年科學小會),騰訊會做一個新的計劃和新的平臺。」李航講到,今年馬化騰啟動了「騰訊青少年科普計劃」,和《科學》(Science)期刊和中科協等機構一起幫助青少年來去做更好的做青少年的科普。

活動前一天下午的採訪中,有一個小記者向哈佛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麗莎提問,

小記者:有很多人至少年輕的時候相信有幽靈的存在,可能大了不信,但是有的人大了也信。比如說我自己現在還是相信的。您覺得暗物質跟幽靈之間是不是有什麼關係?暗物質是不是就是幽靈構成的物質?

Lisa Randall(翻譯):你在哪兒看見的?

小記者:周邊,到處都是。

Lisa Randall(翻譯):你覺得幽靈是由什麼物質構成呢?

小記者:我也不知道。

Lisa Randall(翻譯):我想像不出來到底幽靈是由什麼來構成。作為物理學者,我會去考慮一個物體由什麼構成。如果世間真有幽靈,它是否攜帶能量,是否它引力或其它事物有相互作用。如果有,如何相互作用。

因此,要把幽靈定義為它的性質、特性。如果存在暗物質,我們要了解幽靈是由什麼樣物質去組成的。並不是說組成幽靈的物質跟組成我們自己人體的物質都要是一樣的,有可能是不同的。

即使不同,由暗物質組成的幽靈也會跟引力或者是其它的很多東西會有相互作用。但是也有可能就沒什麼互動關係,以至於說你沒法探測出它的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說你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幽靈的存在。但是,如果組成幽靈的暗物質多了,你就能夠偵測到它的存在,從而確認它確實是存在了。但是現在還是沒有的。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當天在臺上激動地說:「我在現場看到了不少小朋友,我希望你們好好思考今天的內容,我們真的很期待你們未來的成績。」

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

少年強,則中國強。這句老話,有人只是記得,有人正在實踐。

WE大會結束後,「騰訊WE為什麼幹這種傻事」,有媒體取了這樣一個標題。傻的事情總要有人做,因為這種事情通常就是我們說的夢想,

騰訊用它的笨拙地努力, 帶著望遠鏡,給大家看未來,而這正是大家期待的未來。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寫到。

WE大概就是那束光。

給了人們在困悶的俗世的生活之中,一束光關於科學和未來的光。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做白日夢怎麼說
    通常大家說一個人好幻想空想,常常說是做白日夢,英語表達的有:>build castle in the air 、daydream(s)、reverie 、pipe-dream、 fantasy如:He is building castle in the air.他正在做白日夢。
  • 做白日夢是浪費時間嗎
    在學校裡,老師會告訴你,做白日夢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其實事實正相反。白日夢是創造力的源泉……好還是不好? 19 世紀和 20 世紀初,專業人士普遍認 為白日夢是有害的。第一 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通過徵兵問卷找 出將來有可能患精神疾病的士兵,如果士兵 同意問卷上「我經常做白日夢」的陳述,他 就會被軍隊拒絕。做白日夢的孩子會被分在 「特別需求」班級。然而目前的估計顯示,我們把 15%~50% 清醒的時間花在做白日夢上,如果過去的評估是正確的,那麼一定有許多需要服藥的精神病患者。
  • 做"白日夢"有問題嗎?
    心理學觀點上的"白日夢":是指人們在清限狀態下出現的帶幻想情節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有效的鬆弛方法。白日夢的內容大概都是在實現不滿足的欲望,及其相反的不安現象。因為大多數人現實生活中都不能達到完全的滿足,所以會藉由白日夢的幻想而暫時脫離現實,讓心思呈現一種分離狀態,以緩解一些心理 上的壓力或滿足一些欲望。有人也許會開玩笑說「這是靈魂出竅了」。
  • 做白日夢能幫人們驅散孤獨?
    做白日夢可謂是一大人生樂趣。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能讓你的思緒暫時逃離無聊的會議和冗長的隊伍。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消遣,卻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有研究發現做白日夢能夠提高人們的創造力,但同樣也有研究人員提出,白日夢會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甚至會影響智力。在我們了解它的弊端之前,先來看看白日夢積極的一面。
  • 「別做白日夢了!」的英語你會麼?
    我們應該關心的是我們剩下的艦隊,而不是陷入白日夢。pipe dream:脫離實際的願望; 行不通的計劃; 妄想;【例句】Give it up, mom. It's a pipe dream.放棄吧,媽媽,這只是個白日夢。左看右看怎麼感覺不對勁?畢竟,提到單詞「pipe」,我們更多的是翻譯為「管子; 管道;」。其實,人家也有「菸斗、菸袋」的意思啦。這樣來捋捋,一個人抽著煙在冥想,是不是抽嗨了?然後做「白日夢」?
  • 做了個「白日夢」,沒想到成真的了
    比如,愛做白日夢、尋求新體驗,以及差異性思考都是獲得創造力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白日夢」可不是什麼好詞。殊不知,「白日夢」是提升創造力的重要工具,它能夠聯繫甚至駕馭我們的潛意識,幫助解決意識思維方面的問題。2020年7月,研發任務變得比往常更加艱巨。
  • 做白日夢對提升創造力也有好處
    人類做白日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而如今,我們的閒暇時光早已被智慧型手機和各種各樣的設備佔據——刷社交網絡、聽語音播客、收發電子郵件——但我們的思維卻很少有機會隨意漫步。這種變化看似毫不起眼,但它卻會對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群體性創造力產生深遠的影響。事實上,這甚至可能阻礙我們產生創新想法的能力。
  • 心理分析:經常做白日夢是不是一種病?
    適應不良白日夢沒有被正式收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V),而是被看做焦慮症、多動症和強迫症的並發現象,但是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應當把適應不良白日夢當做單獨疾病對待。有不少人在生活受到影響、覺得十分痛苦,在網絡求助之後,才知道適應不良白日夢的存在。
  • 「白日夢」英語怎麼說?
    當你看到一個人不由自主地嘴角上翹,你也許會說,這個人可能在做白日夢。那麼白日夢的地道英語怎麼說呢?Daydream 白日夢daydreamer 空想家比如:Abby likes daydreaming in class. Abby喜歡在上課的時候做白日夢。
  • 聰明人才愛做「白日夢」(圖)
    洗碗的時候發現自己又在做白日夢了?新的研究表明,如果你經常做白日夢,那麼你的工作記憶力可能會很好。   This mind wandering, it seems, actually gives your working memory a workout.
  • 什麼人才做白日夢?究竟這又是不是白日夢?給你推薦個電影!
    但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男主非常喜歡做白日夢,幻想著女主對他投懷送抱,幻想著他將可惡的老闆痛打一頓,別人卻總會笑話他的走神,就像嘲笑一個傻瓜一樣。直到有一天,雜誌社換了一個老闆,而男主卻找不到攝影師肖恩寄來的最後一張底片,於是男主為了找到攝影師要到這張底片,而踏上了令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旅程。
  • 常做白日夢可以提高記憶力?說說白日做夢的4個好處
    現在的年輕朋友們,每個人都會喜歡白日做夢,但是很少人會去做白日夢。據說,做白日夢的人可以提高記憶力,緩解日常生活中帶來的壓力哦。今天我們跟大家講講白日做夢還有哪些好處?夢是睡眠的產物,估計有90%以上的人,睡覺都會做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我們完成了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準備睡覺的時候,大腦可能並沒有完全的放鬆下來,雖然身體休息了,但是大腦還在工作,尤其是神經控制系統不是很好的人,更容易做夢,而且,還有一些人會連續做夢,因為人有這個特點,而且有的夢做的還比較離奇,一些研究夢的學者才推出「解夢」,按照他們的理論,夢也是又好有壞的。
  • 會做「白日夢」也能成功 四步教你學會「思維對照法」
    &nbsp&nbsp&nbsp&nbsp大多數人都有過做「白日夢」的經歷,比如在考試的時候,幻想自己超常發揮,順利被理想大學錄取的場景;在開會的時候,幻想自己成為領導,走上「人生巔峰」的模樣。不知從何時起,「白日夢」被賦予了貶義色彩,愛做「白日夢」的人常常會被貼上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等標籤。
  • 《劍網3》白日夢奇遇攻略 白日夢奇遇怎麼觸發
    導 讀 在劍網3全新的家園版本中,除了非常多的奇遇跟寵之外,還有資料片相關的奇遇內容,也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說的白日夢奇遇
  • 留學生,你是不是也做過這些白日夢?
    假期易醬放飛自我好幾天,那麼白日夢也就跟著來了,開始天天開啟的無限幻想模式。「如果我………………那該有多好呀!」這大概就是人類吧。 留學之前,小夥伴們是不是曾經給自己設立了很多很多「如果」場景,雖然目前看來有的純屬白日夢,但也挺有趣的~ 「如果我的英語可以以一敵百,走向native level……」
  • 「別做白日夢」的英文怎麼說?
    In your dreams!
  • 白日夢?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白日夢?短語pipe dream(白日夢)還真得從菸鬼們騰雲駕霧的「感覺」談起。   在18、19世紀的英國,上流社會吸食鴉片並不罕見。據說,英國湖畔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塞謬爾·柯勒律治)就是在鴉片的作用下,創作出了流傳後世的詩作Kubla Kahn(《忽必烈汗》),只可惜詩中的元大都與實際都城相差十萬八千裡遠。
  • 「白日夢」兩種常用英語表達!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白日夢」, 這個短語的英文表達:pipe dream 日夢,幻想,妄想;行不通的計劃Her plans are not realistic - they'll
  • 幻想是你危險的朋友|不良適應的白日夢
    ——西蒙·范·布伊:愛始於冬季我小時候是一個喜歡白日夢的人。到現在,走在路上的時候,我還會自己和自己說話。具有哪些人格特點的人會比較容易產生白日夢?白日夢從何而來?只是做做白日夢,也會有害麼?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什麼樣的人容易做白日夢?
  • 2018初中英語寫作之白日夢
    下面是《2018初中英語寫作之白日夢》,僅供參考!   I have a lots of daydream.I want to be a docoter,a teacher,a astronaut,have a lot,a 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