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揭竿而起 [jiē gān ér qǐ]
基本釋義: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 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裡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僱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相關成語:官逼民反 逼上梁山 鋌而走險 引頸受戮 逆來順受 忍辱偷生
2.義無反顧 [yì wú fǎn gù]
基本釋義:義:道義;反顧:向後看。從道義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猶豫回顧。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
典故:
司馬相如是位才子,會擊劍撫琴,但最擅長的是寫詩作賦。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讓他在自己身邊作官。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於他徵集民工過多,又殺了他們的首領,引起了巴蜀人民的驚恐和不安,發生了騷亂。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便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且讓他寫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說:「調集民夫、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長老、子弟並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鎬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仍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司馬相如將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又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
相關成語:兩肋插刀 當仁不讓 破釜沉舟 回心轉意 瞻前顧後 畏首畏尾
3.改而更張 [gǎi ér gèng zhāng]
基本釋義: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方法。 同「改弦更張」。
出處:《北史·崔鴻傳》:「琴瑟不調,改而更張,雖明旨已行,猶宜消息。」
4.緘口不語 [jiān kǒu bù yǔ]
基本釋義:形容不願說話或不敢說話。
出處: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聞子規》
5.遠年近日 [yuǎn nián jìn rì]
基本釋義:過去至現在;長期以來。 同「遠年近歲」。
出處:元·劉君錫《來生債》楔子:「到家中我將這遠年近日欠少我錢鈔的文契,我都燒了。」 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恰才柳隆卿鬍子傳把那遠年近日欠下我的銀子,都對付在你身上,你還我銀子來。」
相關成語:遠年近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