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焦慮,曾經似乎流行過一種暗示性的方法:不焦慮,不焦慮,我叫不焦慮。然後這個方法死了,焦慮依然活著。
焦慮和抑鬱這對好兄弟,是負性情緒裡的一對明星。他們如此有名,以至於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越來越愛使用:
嗯,所以焦慮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狀態,教科書裡這麼描述的:
焦慮是一種對未發生的事情表現出懷疑與玻璃心的傾向。焦慮的人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未發生的事情上,並害怕它們會不會出現什麼不好的後果。症狀一般包括了焦慮思維、無特定原因的身體敏感、迴避及自我防禦行為……
看起來,焦慮是一種指向未來的負性情緒,之中流露出某種誠惶誠恐的擔心,不確定,不自信。一般常用於「如果....該怎麼辦?」句型之中:
我焦慮我的睡眠:如果我今晚又失眠該怎麼辦?
我一講課就焦慮:如果我講課讓大家昏昏入睡該怎麼辦?
我對約會很焦慮:如果我表白被拒絕該怎麼辦?
···
若將「焦慮我的焦慮」套用在這個句型中呢?
焦慮我的焦慮:如果我又焦慮了該怎麼辦?
···
禁止套娃!
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曾有一些消極經歷,然而當談及它們對你造成的心理影響時,你感受到的是壓力,還是焦慮?
雖然這兩種狀態背後的反應機制可能差不多,但清晰的區分他們,對你洞察自己的情緒很有必要。
同樣的生理反應,它讓你興奮,還是讓你焦慮?
我們的壓力感,在我們應對生活中壓力源時伴隨出現。且這種壓力感並非一無是處,中等壓力水平時,個人任務表現水平會達到最高值。
焦慮情緒也是一樣,它倆共用同一套「葉克斯-道森規則」,也就是說中等程度的焦慮,會使得一個人足夠警覺,與環境改變的反應更高效。
當壓力持續揮之不去時,我們的任務表現水平則會開始下降,同時我們身體會還在不斷釋放「壓力激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兩個激素能導致我們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肌肉緊張,甚至出現心悸,讓我們感到有些惴惴不安,怎麼都放不下心。
從這個角度說,焦慮感有時就像壓力感的衍生品:當我們壓力處於適度位置,我們的任務表現水平處於上升階段或峰值,焦慮往往被興奮代替;而當壓力越來越大時,我們的任務表現水平下降,我們也更容易感到失控,感到焦慮。
美國焦慮抑鬱協會(ADAA)指出:「每個人都會有壓力大的時候,和很焦慮的時候,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壓力感是對有威脅的情景的反應;焦慮感則是對這份壓力感的反應。」
通俗地說:焦慮感是內憂,壓力感是外患。焦慮感來自於你內在的各種怕,而壓力感則來自於外部情景難搞定。
很多焦慮的形式——如演講焦慮,社交焦慮——大多源自內心一個恐怖的設定,然後面對類似的類似的情景,在內心事先預演好的劇本,就開始上演,「我忘詞了,大家都取笑我」、「在聚會中,大家都不搭理我」。
焦慮背後的恐懼,往往讓我們面對具體事件時,選擇迴避,而不是應對。這個看起來立即解除焦慮的策略,卻一次又一次刻畫著「害怕」。
大概就是俗話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其實那條咬人的蛇早已過去,但蛇的陰影卻一直留在心裡。
相對來說,壓力就要明朗很多。
一般而言,壓力的背後不是恐懼,而是某些具體任務——考試,帳單,工作、論文、接小孩、交水電費——的最後期限,當這些任務都匯聚成一個點時,這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壓力點。
然而,只要不想多少,一件一件分清輕重緩急完成他們,壓力就隨著壓力源的消失而解除。
如上文提到,焦慮是應對壓力的正常反應,也就是說,它對於處於特定情境的我們是有利的。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對危險保持警覺,讓我們保持注意,更好的準備。
在焦慮狀態下,你往往會感到肌肉緊張,出現迴避壓力事件的行為。
但若這種擔心與緊張已經超出你能控制的程度,則可意味著你的焦慮到達某種嚴重的程度,威脅你的心理健康。
焦慮障礙的流行程度可能超過你的想像,據統計,大約1/3的成年人在人生某個時期,罹患過各種形式的焦慮障礙。
一般來說,一個被診斷為焦慮障礙的人,其擔心與害怕的程度至少符合如下兩個方面:
值得提前說明的是,比起抑鬱家族,焦慮家族顯得更為龐大。有同專業的小夥伴戲稱:焦慮簡直就是萬惡之源。因為它不僅自己譜系強大,還常常和別的家族聯手作惡。
按照DSM-5的分類,各種恐怖症(蜘蛛恐怖症,毛球恐怖症)、驚恐發作、廣泛性焦慮障礙、分離焦慮障礙、廣場恐怖症、以及我們都愛提及的社交恐怖症與強迫症,都與高焦慮離不開關係。
沒錯,擔心和害怕的程度可視為一個人的焦慮程度的重要表現,但有時候,一個人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麼明顯。你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見這樣的朋友:
當你關切問他們情況時,他們往往說,「嗯,沒事」;他們平時顯得十分淡定,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們擔心;他們往往表現得較為理性,較少暴露自己的情緒,特別是負性情緒。
說到這裡,在焦慮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人們自己感受到的焦慮與用生理指標檢測到的焦慮很不一樣。有一部分人過分的報告了自己的焦慮,另一部分人則過低報告了自己的焦慮。
研究者後來發現,這兩個人群在心理防禦性很有特點:前者的心理防禦性很低;而後者的心理防禦性很高;而其他人群的心理防禦性則保持在趨中的水平。
在把心理防禦性和主觀焦慮水平綜合分析之後發現,應對焦慮其實至少存在四種狀態:
上圖中,『真正的閒士』指代的是那些『真的不焦慮』的人,而『壓抑者』則是那些『假裝淡定的人』。通過採訪調查,研究者發現了假裝淡定的人們往往具有九個共同特徵:
同樣,真正不焦慮的人們也往往具有如下9個特徵:
研究者為了更進一步幫助大家洞察自己的真實狀態,發現了假裝淡定的人在還有幾個不同於其他類型的人的關鍵特徵:
假裝淡定的人壓抑者雖然看起來很輕鬆,但它並非是一種有效的應對方式。相反,這種應對方式相當於自己在內心埋下了毒瘤。
另有研究考慮了上述四種類型的人群,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發現表面平靜,內心驚濤駭浪的壓抑者,出現心理問題的風險最高。第一個在於,他們不善於暴露自己的問題;第二個在於他們不善於主動求助。
說到這裡,你想起來了誰呢?
不管是誰,認真對待這些看起來無所謂的人們吧。因為,他們並不是真的銅牆鐵壁,而是只願意一個人默默舔傷口而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