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遲到8年的「阿拉伯之春」?

2021-01-19 華夏時報

新華社/法新

馬曉霖

3月11日,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宣布,原定4月18日舉行的總統大選向後延期,他本人也不再尋求第五個任期。阿爾及利亞通訊社援引布特弗利卡的聲明稱,將組建一個「全國包容性獨立大會」負責總統選舉相關事宜。阿爾及利亞總理烏葉海亞當天提出辭職,布特弗利卡隨後任命內政部長貝德維接替總理職務,並任命前外交部長拉馬姆拉維副總理兼外長。這是阿爾及利亞自上月陷入持續動蕩以來,執政集團作出的明顯讓步,初步滿足了反對者要求布特弗利卡告老還鄉的核心要求,但是,這個重大讓步也許暫時可以讓阿爾及利亞避免政治與社會危機進一步加劇,但是,躲過2011年「阿拉伯之春」大風潮後,這個北非和阿拉伯大國依然面臨著新的十字路口。

總統讓步:國家危機有望暫時緩解

在阿通社播發的聲明中,82歲的布特弗利卡承諾2019年底將進行政治體制與憲法改革,並取消4月18日的總統大選,改為2019年底前舉行的全國政治和憲法改革會議後舉行,他本人願意將「共和國總統的職位和權力移交給人民自由選擇出來的繼任者」,並進行廣泛的政治改革,以「回應民眾不斷強烈的要求。」

布特弗利卡還一反此前指責反對派遊行示威的態度,對這場風波表達理解並讚賞示威者的和平方式。他說,「我理解許多人選擇這種表達方式的動機」,「新體制與新共和國將掌握在阿爾及利亞的新一代手中」。2月22日示威活動爆發後,曾在瑞士治病的布特弗利卡強硬指責「國內外勢力進行煽動和傳播騷亂」。最新妥協表明,布特弗利卡及執政集團已明確事態的嚴重性和不可逆轉性,因而採取了明智選擇。

半島電視臺稱,布特弗利卡聲明發表後,首都阿爾及爾的大街上正在進行的抗議示威立刻變成歡呼與慶祝,市民們鳴喇叭,唱國歌,載歌載舞。但是,也有示威者認為不能過於樂觀,聲稱迫使布特弗利卡離開總統職位只是這場運動獲得勝利的第一步,因為他推遲了總統大選但沒有明確新日期。也有部分示威者擔心,即便布特弗利卡下臺,但他有可能指定一個繼任者而繼續垂簾聽政。更激進的示威者則認為,布特弗利卡的退出和善意還不足以導致整個國家體制的崩潰,阿爾及利亞應該發生翻天覆地的政治變化——現有政體由不同的權力階層和圈子構成,形成了執政黨為核心的官僚體系、官僚作風、以及龐大的政治、軍事領導集團和商業巨頭利益共同體。反對黨「新一代」領導人索菲尼基拉裡發表推文稱,「2019年晚些時候,布特弗利卡必須下野。我們取得了第一輪勝利,但是,街頭運動不能停止,必須確保2019年年底前舉行總統選舉。(他的)信任已經歸零。」

這一輪示威抗議的導火線是布特弗利卡宣布將參加未來總統選舉,尋求第五個任期。3月3日,布特弗利卡正式確認競選登記並建議組成全國對話大會並在年內修改憲法、組織再次選舉,但是,反對者似乎已厭倦他無法兌現的承諾,導致示威抗議活動越演越烈,學生和青年人成為這場運動的先鋒和主體,而且首都20年來首次出現夜間大遊行。

但是,也許是歷史記憶在發揮作用,也許是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動蕩與戰亂歷歷在目,無論示威民眾還是布特弗利卡和政府,都表現出足夠的理性。據報導,阿爾及利亞大規模示威以來,儘管範圍波及多個城市且人數規模龐大,但是,總體和平冷靜,幾乎沒有出現任何暴力或流血事件。安全部門也很克制,除在總統府等個別地方釋放催淚瓦斯並拘捕100多違法示威者外,並無更多限制行動。相反,布特弗利卡的執政盟友民族解放陣線公開對民眾訴求表示支持。

尸位素餐:病夫治國醞釀危機

面對這場示威,阿爾及利亞國防部副部長兼總參謀中艾哈邁德海德薩利赫警告說,持續不斷的抗議可能很快會演變為暴力衝突。總理烏葉海亞被解職前也曾向國人發出關於國家前途的警告,提醒說敘利亞戰爭也始於類似抗議活動。從布特弗利卡宣布退出大選和將組成憲法和改革委員會,到重組政府進行問責,均表明阿爾及利亞的權力中心已無選擇地直面和積極回應反對者要求,展示了解決危機的良好願望。

布特弗利卡面臨的尷尬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在那場始於突尼西亞並快速波及利比亞、埃及和葉門等多個阿拉伯共和國的街頭運動中,示威者共同的訴求是要求執政太久、政績不彰的「國父」們放棄權力,並結束長期一黨大權獨攬、政治體制僵化而民生艱難的現狀。在那場大風暴中,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被迫流亡沙特,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葉門總統薩利赫相繼被迫下臺,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則由於拒絕交權引發內亂、內戰和外部武裝幹涉,最後暴屍街頭,舉國至今仍深陷分裂與戰亂之苦。

阿爾及利亞曾幸運地成為那場怒海狂潮的避風港,保持著明顯的穩定與安全。然而,具有危機免疫力並逃過那場大地震,很大程度上在於阿爾及利亞擺脫1991年-1999年「黑色十年」民族災難不久,很多人對動蕩和內戰造成20萬人死亡的巨大創傷記憶猶新,非常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阿爾及利亞長期不具備爆發大規模街頭革命的主客觀條件:領導人專權無能、政治體制僵化、權貴階層腐敗、經濟發展艱難、民生境況惡化以及青年一代渴望社會變革等,所有導致爆發「阿拉伯之春」的因素都已到位。因此,這場街頭運動堪稱「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也表明布特弗利卡及其執政團隊浪費了大好時光,反應太過遲鈍,無力乃至無心實現深刻改革,直到被難以控制的民眾運動逼到死角逼上絕路。

布特弗利卡生於1937年,是老資格的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也是碩果僅存的老一代民族主義國務活動家和世界政治家,先後擔任非洲解放委員會主席、不結盟運動會議主席、第29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和阿拉伯國家聯盟輪值主席等。布特弗利卡在1956年即投身民族解放運動,並在國家獨立後擔任外交部長長達15年,德高望重,並在帶領亞非拉國家推動中國重返聯合國的進程中發揮過關鍵作用,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99年,布特弗利卡作為獨立候選人當選總統,也為推動民族和解並實現穩定發展做過突出貢獻,並於2004年、2009年和2014年相繼3次連任,已在位20年並成為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領導人。然而,從2013年中風以後,布特弗利卡深陷輪椅,身體每況愈下,不僅較少拋頭露面,甚至知情人士說,他實際已神志不清並有可能無法單獨做出判斷與決定。11日當天,阿爾及利亞國家電視臺播放了布特弗利卡的畫面,這是示威爆發半個月來他首次露面,畫面顯示他身體虛弱,動作緩慢,而且沒有同期聲。

2012年,布特弗利卡曾公開向人民承諾,這將是他最後一次擔任總統,並將致力於政治與經濟改革。然而,他食言了,不僅沒有兌現不再連任的諾言,也沒有體現出大刀闊斧改革的跡象,但是,那個時期油價居高不下,使得石油生產與出口大國的阿爾及利亞有足夠石油美元來創造就業、改善民生、補貼百姓並贖買人心,換取他們對總統專權和體制改革停滯的妥協。但是,百姓心裡還是有數的,一直等待老總統實行改革,布特弗利卡卻因身體原因無法執事,又不肯將權力移交給年富力強的接班人,才使自己走向民眾對立面。尤其是,自2014年油價腰斬以來,阿爾及利亞經濟形勢逐步惡化,大量項目陷入半停滯狀態,25%的30歲以下青年處於失業狀態,相反,權力腐敗和社會不公卻日益嚴重。青年人對布特弗利卡和政府維持國家穩定和改善民生的態度,由幾年的大唱讚歌逐步變成積怨與憤懣,並終於在今年被引爆。這次的示威大軍中,不僅有失業青年、律師、媒體工作者,甚至還有被布特弗利卡提拔重用的老鄉和部長們,可見布特弗利卡已裡外不受歡迎。

可以判斷,由於布特弗利卡做出重大讓步,大規模動蕩暫時不會在阿爾及利亞上演,反對派們至少可以觀望一段時間,給執政集團以新的緩衝期以便推進社會期盼已久的全面改革。如果這個緩衝期沒有利用好,阿爾及利亞幾十年的和平紅利將徹底見底。(作者為著名國際問題學者、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聯社總裁)

責任編輯:秦嶺 主編:商灝

相關焦點

  • 劉中民:「阿拉伯之春」十年,留下多少教訓
    至今年年底,「阿拉伯之春」已經延宕整整10年,回望過去,需要總結和反思的內容實在太多。對於「阿拉伯之春」的性質,時至今日仍然眾說紛紜。在筆者看來,「阿拉伯之春」是一場席捲阿拉伯世界的地區性政治與社會運動,增強民主、改善民生構成其主要政治訴求,民眾和政治反對派以推翻現政權為目標的政治抗議浪潮構成其典型表現形式。
  • 阿爾及利亞:總統辭職後的變數與常數
    布特弗利卡的辭職是否意味著阿爾及利亞形勢會以良性方式收場?和平示威最近阿爾及利亞突如其來的抗議風暴與政權更迭不禁讓人聯想起2011年席捲中東多國的「阿拉伯之春」。從抗議的起因與口號來看,近期阿爾及利亞的反政府騷亂的確與8年前的所謂「阿拉伯之春」頗為相似。
  • 「阿拉伯之春」為何變「冬」?可用這個成語解釋
    在8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展開了主題演講。對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張教授用了「水土不服」這樣一個成語。「水土不服」最早出自於《三國志》中的《周瑜傳》的「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水土兩個字的用法非常精當,可以成為中國本土政治話語的一部分。
  • 埃裡克·德納塞:「美國之春」來了,「阿拉伯之春」裡它又做過什麼?
    被內戰困擾的這兩國的另一相似之處是,反抗者打出了「新型復古」的旗幟,作為與現行制度決裂的象徵。在這場通常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中,民眾遊行示威主要由網絡反對派中的年輕人引領和組織,他們熱衷於新科技。反對派的年輕化是「阿拉伯之春」與塞爾維亞、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和伊朗的反政府運動的共同點。與表面現象相反,這些「革命」不具任何自發性。
  • 阿爾及利亞,百萬烈士之國
    【環球時報駐阿爾及利亞特約記者 呂可丁】在阿拉伯國家當中,位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稱謂——「百萬烈士之國」。人們相信,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爾及利亞反法民族解放戰爭中,這個國家接近1/4的人口為爭取民族解放與獨立獻出了生命。
  • 外國記者探訪阿拉伯之春始發地:「民主」十年後,生活卻變得更糟
    【南方+12月15日訊】10年前,一名水果商布瓦吉吉在突尼西亞中部城鎮西迪布濟德自焚,引發了整個中東地區名為 「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地震,如今突尼西亞已經進行了西方所謂的「民主化改革」十年了,如今突尼西亞真的變得更好了嗎
  • 阿爾及利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8世紀初,大量阿拉伯移民同當地柏柏爾人融合,伊斯蘭教廣為傳播,奴隸制社會開始被封建關系所代替,由於阿拉伯封建主的掠奪,從公元9世紀起,不斷爆發以伊斯蘭教「異端」形式出現的起義。4、民族獨立運動時期1832年阿爾及利亞人民在阿卜杜·卡迪爾和艾哈邁德領導下,展開反抗法國侵略的武裝鬥爭,在長達15年之久的反法鬥爭中,阿卜杜·卡迪爾屢敗法軍,迫使法國籤訂《瓦赫蘭條約》(1834)和《塔夫那條約》(1837),承認他的統治地位。
  • 足球地理學堂:北非之狐狸,法國的「海外兵站」,阿爾及利亞
    齊達內、本澤馬、納斯裡、馬赫雷斯,這一系列球星有著共同的血統——阿爾及利亞後裔,今天的足球地理學堂,我們一起走進阿爾及利亞,了解這個北非之狐和高盧雄雞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阿爾及利亞簡介阿爾及利亞的中文名字跟一個歐洲國家阿爾巴尼亞十分相似
  • 阿爾及利亞國家簡介
    【概述】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全稱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位於非洲北部。官方語言是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語,通用法語。伊斯蘭教是國教。首都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經濟規模在非洲居第四位,僅次於南非、奈及利亞和埃及。碳化氫產業(石油與天然氣的統稱)是阿國民經濟的支柱。阿爾及利亞天然氣儲量為全世界第五,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阿爾及利亞石油儲量為全世界第十四。【位置】位於非洲西北部。
  • @中東|摩洛哥能成為收拾「阿拉伯之春」亂局的樣板嗎?
    本次議會選舉是所謂「阿拉伯之春」運動以來的第二次,也是摩洛哥歷史上第十次全國範圍內的選舉。這次選舉共有來自超過30個政黨的候選人參與395個議會席位(眾議院)的競選。最終,有10個政黨在議會中獲得了席位。從選民的數據來看,相較於前幾次(2004、2007、2011)的低投票率,2016年的選民註冊人數達到1600萬(摩洛哥人口約3600萬),實際投票率約為43%。
  • 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與湖北的不解之緣讓每個阿爾及利亞人心繫湖北
    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人民網北京2月10日電(曾書柔、法伊薩)2日深夜,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的客機緩緩降落在武漢機場,隨之從其貨艙卸下的是從阿爾及利亞運送過來的醫療物資。作為第一批向中方主動捐助疫情防控物資的國家之一,阿爾及利亞不僅與中國有著傳統友好關係,更與湖北省有著不解之緣——自1963年以來,湖北向阿爾及利亞已經派遣醫療隊員3000餘人次,他們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阿爾及利亞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讚譽。「患難見真交。」阿爾及利亞駐華大使艾哈桑·布哈利法用這句阿拉伯諺語向人民網形容阿爾及利亞與中國的關係。
  • 央視解讀穆斯林反美浪潮: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
    《環球視線》2012年9月21日完成臺本  ——反美浪潮席捲全球  主持人 勞春燕:  最近一部美國人拍攝的詆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影片  專家觀點:這場危機源於伊斯蘭復闢浪潮  特約評論員 尹卓:  我們講一個邏輯,就是實際上原伊斯蘭所謂阿拉伯之春,根本沒有阿拉伯之春,就是伊斯蘭勢力的復闢,我是這樣形容這次阿拉伯世界的動亂,因為美國現在面臨恐怖主義,背後是伊斯蘭的原教旨主義和極端勢力,這些伊斯蘭原教主和極端勢力是阿拉伯民族和伊斯蘭世界蘊藏很久反美情緒
  • 阿爾及利亞信用證樣本-阿爾及利亞信用證-商務指南-hc360慧聰網
    阿爾及利亞是非洲北部國家,目前官方語言以阿拉伯語為主,深圳天捷代客戶收到了以下這張尾款30%的信用證,但是發現這封信用證非常不合理,為了保證客戶利益,深圳天捷與客戶積極溝通,確保修改掉以下很多不合理條款,保證客戶利益。下面提供阿爾及利亞信用證樣本給大家參考,避免會發生相同問題。
  • 講武談兵|俄出口蘇-57,阿爾及利亞為何甘當「小白鼠」?
    油氣出口帶來的強大實力提到阿爾及利亞,在我們通常的印象裡這是一個地中海沿岸的北非阿拉伯國家。而留在世界現代史上的,則是長達8年之久、極其慘烈的阿爾及利亞解放戰爭。事實上,阿爾及利亞從國土面積上計算,堪稱非洲第一大國,經濟規模在非洲各國中也位列第四,僅次於南非、奈及利亞和埃及。
  • 為便於殖民統治,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將阿爾及利亞劃分為三個省
    1848年,歐洲大陸各國相繼爆發革命,整個歐洲陷入了革命的動蕩之中。作為1848年歐洲革命的高潮,法國爆發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新政權的領導者們採取了與其前任不同的阿爾及利亞政策。
  • 卡達,阿拉伯以及西方世界的「伊斯蘭主義特洛伊木馬「
    在發揮了15年無與倫比的影響之後,「半島電視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它是如何誕生的?誰是它的主人?它走的是何種意識形態的編輯路線?它的戰略是什麼?它在搞亂突尼西亞及整個「阿拉伯之春」中起了何種作用?「半島電視臺」成立於1996年11月1日(此前,即1995年6月27日,埃米爾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借其父赴瑞士之機篡權)。
  • 在阿爾及利亞發現中國:中企塔吊常見,阿語版《甄嬛傳》熱播
    現在,對新港口期待許久的阿爾及利亞人已看到了些許曙光——在首都阿爾及爾以西約60公裡的舍爾沙勒,一座即將成為阿爾及利亞最大港口的哈姆達尼耶港正在緊鑼密鼓地建造中,建成後,其年吞吐量將達650萬標準貨櫃和3000萬噸散貨,成為非洲與東南亞和美洲的中轉樞紐。
  • 阿拉伯之春啟示: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因為德先生離不開賽先生
    今天小編就拋棄西方哲學的話語體系,試用全新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來解答西方國家民主為什麼不行——阿拉伯之春啟示錄:西方民主為什麼不能當飯吃。這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運動很快便如潮水般席捲阿拉伯世界,導致多個國家的政府如多米諾骨牌般接二連三地倒臺,地區局勢隨之發生深刻變革。例如,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2011年1月14日下臺並流亡國外,埃及總統穆巴拉克於2011年2月11日辭去總統職務。而利比亞反對派在美英法等北約國家直接軍事幹預下推翻了卡扎菲政權,並於2011年10月20日將卡扎菲殺死。
  • 在巴黎說阿拉伯語
    如同西班牙語隨著墨西哥移民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二語言一樣,阿拉伯語伴隨著北非阿拉伯國家的移民也已經在法國生根發芽。數年前的第一次巴黎之行,讓我對這件事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作為一名長期混在中東的中國人,會說阿拉伯語是必須的,但法語真心就只會一句「你好」。
  • 英媒:「阿拉伯之春」十周年,突尼西亞「英雄」自焚小販成詛咒對象
    【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十年前,突尼西亞一名自焚攤販點燃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在西方媒體、政客搖旗吶喊下,多個中東北非國家隨即出現政權更迭。然而十年來,這些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動蕩,事實上面臨「阿拉伯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