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社交媒體上就有一些東西會吸引你的注意力,並讓你去思考一下:「嗯,這個我得想想。」
今天,吸引我的是「破碎」這個詞。 我不確定它是否比平時更頻繁地的被使用,但我偶爾用谷歌搜了一下它。 發現它幾乎總是在基督教界被使用,而且總是一個褒義詞:
我們是破碎的人。 上帝在我們的破碎時候愛我們。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破碎。 耶穌在我們的破碎中拯救了我們。健康的教會由那些知道他們的破碎的人組成的。人們需要從被破碎的性生活上被治癒。等等這般。
但是,如果那不是真的呢? 或者——確切地說 ——如果它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但它被以管窺豹的引申為我們所有人都得「被破碎」。當我們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時候,如此籠統的提法難道不會變得不真實和無益嗎?
以下是我的一些質疑。
1. 它暗示某人因為受到過度傷害而無法有所作為
真實的生活,確實非常傷人。有些人確實被現實傷的很深。如果玩具或工具被那樣打碎了,多半會變成無用的,毫無價值的了。是的,是有些這樣被壓垮的人,他們所承受的已經超出了其個人能力能承擔的極限。 但是,其他的大多數人也許還都沒有遇到這樣的境遇,如果一定要將他們的情況描述為已經被「破碎」, 是否是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呢? 另外,境遇再惡劣,但是總有些人能夠適應,那他們就是「倖存者」;而那些不能適應的人,才是「受害者」, 兩者的感受程度還是不一樣的。再者,如果我們濫用「破碎」這個詞,是否也會讓這個詞所內涵的苦痛被淡化呢?- 當有人真正經歷了毀滅性的悲劇,或精神上崩潰與意志的瓦解時,我們還有什麼可形容那種非常悲慘的狀態呢?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被破碎的經歷。 我們也許受過傷,有時感覺很糟糕,但大多只是有點淤青和疤痕。濫用這個包含豐富感情的詞「破碎」, 來形容我們曾經的狀態或者遭遇,是否真的對我們有益呢?
2. 這樣的說法也在否定神的大能
事實是,我們並非都曾被完全破碎,因為上帝總是在治癒他的子民。 在一些基督教的圈子裡,出於可以理解的但是容易誤導的神學理論的原因,有一種過度使用「破碎」的傾向。我們本來強調的是上帝的恩典寬恕,讓我們依靠他的力量,能做成自己本來無法完成的事情。但是,有一些神學理論卻偏向於自我貶低,更喜歡強調我們的汙穢不堪。 如以撒·華滋(譯者:Isaac Watts,英國詩人,被英國教會推崇為「聖詩之父」)在讚美詩裡所形容的,我稱它為'蠕蟲神學',詩裡向耶穌問道:「他會否垂下那個神聖的頭顱/ 看顧像我這樣的蠕蟲?」(Wouldhe devote that sacred head/ For such a worm as I?)這完全是出於人類固有天性的淺識短見而言。 如果我們不斷地告訴人們,即使他們成為基督徒,並且正在進行快樂的門徒訓練中,他們也會被破碎,那他們會如何看待福音?福音不應該有所幫助嗎? 如果我們一直要被破碎(或者我們被不停地這樣告知)---是否是讓我們永遠處於受害者的位置? 而事實上我們已經不是了。
3. 這個用法站不住腳
當我們聽到「破碎」時,我們會感到同情。被破碎的人是受害者 ——沒錯,有時他們確實是。但用那個詞語真的合適嗎?如果他被破碎是由於其自己的問題 - 這可能是真實的而令人深感痛苦的 -——也許是當時最不合時宜的探究,是什麼導致了「破碎」,是罪嗎?這很重要,因為破碎的人只需要得到醫治,但有罪的人更需要先悔改。
總而言之,我認為「破碎」對於基督徒的靈性培養或門徒訓練來說並不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會度過一些痛苦的時光,其中部分是我們自己的過犯。有時我們會經歷創傷,但我們會經歷上帝的恩典,經常是通過其他人的存在來幫助我們。而有時候我們會犯罪,教會應該是罪人得到新生的寬恕之地。
門徒訓練的目的是讓我們成為基督徒,讓我們對信仰充滿信心,認識到我們的弱點,並能夠抵抗罪惡的傷害。我們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標杆,為基督做光做鹽。是的,也許曾經被破裂過,但現在已經被修復 ——或者在真正被修復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