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我們該不該用「破碎」這個詞?

2020-12-25 基督教資訊平臺

每隔一段時間,社交媒體上就有一些東西會吸引你的注意力,並讓你去思考一下:「嗯,這個我得想想。」

今天,吸引我的是「破碎」這個詞。 我不確定它是否比平時更頻繁地的被使用,但我偶爾用谷歌搜了一下它。 發現它幾乎總是在基督教界被使用,而且總是一個褒義詞:

我們是破碎的人。 上帝在我們的破碎時候愛我們。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破碎。 耶穌在我們的破碎中拯救了我們。健康的教會由那些知道他們的破碎的人組成的。人們需要從被破碎的性生活上被治癒。等等這般。

但是,如果那不是真的呢? 或者——確切地說 ——如果它只是真相的一部分,但它被以管窺豹的引申為我們所有人都得「被破碎」。當我們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時候,如此籠統的提法難道不會變得不真實和無益嗎?

以下是我的一些質疑。

1. 它暗示某人因為受到過度傷害而無法有所作為

真實的生活,確實非常傷人。有些人確實被現實傷的很深。如果玩具或工具被那樣打碎了,多半會變成無用的,毫無價值的了。是的,是有些這樣被壓垮的人,他們所承受的已經超出了其個人能力能承擔的極限。 但是,其他的大多數人也許還都沒有遇到這樣的境遇,如果一定要將他們的情況描述為已經被「破碎」, 是否是有點睜著眼睛說瞎話呢? 另外,境遇再惡劣,但是總有些人能夠適應,那他們就是「倖存者」;而那些不能適應的人,才是「受害者」, 兩者的感受程度還是不一樣的。再者,如果我們濫用「破碎」這個詞,是否也會讓這個詞所內涵的苦痛被淡化呢?- 當有人真正經歷了毀滅性的悲劇,或精神上崩潰與意志的瓦解時,我們還有什麼可形容那種非常悲慘的狀態呢?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被破碎的經歷。 我們也許受過傷,有時感覺很糟糕,但大多只是有點淤青和疤痕。濫用這個包含豐富感情的詞「破碎」, 來形容我們曾經的狀態或者遭遇,是否真的對我們有益呢?

2. 這樣的說法也在否定神的大能

事實是,我們並非都曾被完全破碎,因為上帝總是在治癒他的子民。 在一些基督教的圈子裡,出於可以理解的但是容易誤導的神學理論的原因,有一種過度使用「破碎」的傾向。我們本來強調的是上帝的恩典寬恕,讓我們依靠他的力量,能做成自己本來無法完成的事情。但是,有一些神學理論卻偏向於自我貶低,更喜歡強調我們的汙穢不堪。 如以撒·華滋(譯者:Isaac Watts,英國詩人,被英國教會推崇為「聖詩之父」)在讚美詩裡所形容的,我稱它為'蠕蟲神學',詩裡向耶穌問道:「他會否垂下那個神聖的頭顱/ 看顧像我這樣的蠕蟲?」(Wouldhe devote that sacred head/ For such a worm as I?這完全是出於人類固有天性的淺識短見而言。 如果我們不斷地告訴人們,即使他們成為基督徒,並且正在進行快樂的門徒訓練中,他們也會被破碎,那他們會如何看待福音?福音不應該有所幫助嗎? 如果我們一直要被破碎(或者我們被不停地這樣告知)---是否是讓我們永遠處於受害者的位置? 而事實上我們已經不是了。

3. 這個用法站不住腳 

當我們聽到破碎時,我們會感到同情。被破碎的人是受害者 ——沒錯,有時他們確實是。但用那個詞語真的合適嗎?如果他被破碎是由於其自己的問題 - 這可能是真實的而令人深感痛苦的 -——也許是當時最不合時宜的探究,是什麼導致了「破碎」,是罪嗎?這很重要,因為破碎的人只需要得到醫治,但有罪的人更需要先悔

總而言之,我認為「破碎」對於基督徒的靈性培養或門徒訓練來說並不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概念。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會度過一些痛苦的時光,其中部分是我們自己的過犯。有時我們會經歷創傷,但我們會經歷上帝的恩典,經常是通過其他人的存在來幫助我們。而有時候我們會犯罪,教會應該是罪人得到新生的寬恕之地。

門徒訓練的目的是讓我們成為基督徒,讓我們對信仰充滿信心,認識到我們的弱點,並能夠抵抗罪惡的傷害。我們要成為別人眼中的標杆,為基督做光做鹽。是的,也許曾經被破裂過,但現在已經被修復 ——或者在真正被修復的過程中。

相關焦點

  • 願意服事的基督徒 不該錯過的一篇講道
    「很多時候,這個愛的詞被濫用了。」在最近一個關於志願服務的培訓上,服事數十年的Y牧師一篇短短20多分鐘的講道讓在場的基督徒們感到扎心和通透。他提到:如果有人問基督教講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很多基督徒很容易就回答說「基督教講愛啊」,可以說,「愛」——是我們在教會裡被用的最多的一個詞,但也是最多被濫用的一個詞。
  • 有人離開世界時基督徒該如何安慰?
    死亡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這一年聽見太多關於死亡的消息,身邊也有一些熟悉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去年的這個時候,有一個主內屬靈的姐姐剛檢查出來得了癌症,今年十二月初就永遠的離開了。
  • 基督徒該如何禱告
    (徒4:31)不論是教會還是個人的生活,我們都需要多方祈禱。第一要務司布真曾說:「基督徒所有的美德都藏在『禱告』一詞中。」祈禱是基督徒的主要任務之一,以便與上帝有直接的交通。威廉嘉利是一名布道士,他曾前往緬甸、印度和西印度群島布道,但他也是個補鞋匠。有時人們批評他花費過多的時間禱告、懇求和感恩,以致「荒廢」了正業。
  • 【訪談】職場基督徒不可避免的三大問題
    所以,對於基督徒而言,是有一個遵循職場發展規律的要求,不會因為你是基督徒就不必遵循這些規律,這方面需要向這個業界有經驗的職場人士進行請教和學習,剛開始可能會不太適應,但經過摸索和學習,會越來越在自己的工作上得心應手。所以,職場上有導師很重要,有導師的和沒有導師的成功差距400%,有導師的人會很快超過沒有導師指導的人。
  • 有人離開世界時我們該如何安慰?
    文 | 溫良死亡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這一年聽見太多關於死亡的消息,身邊也有一些熟悉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去年的這個時候,有一個主內屬靈的姐姐剛檢查出來得了癌症,今年十二月初就永遠的離開了。也許對於全世界來講,這只是眾多事故中的一個,但對於這個家庭來講卻是致命的打擊,經營了幾十年的家庭一下就破碎了。 逝者已去,活著的人卻很艱難。在那之後教會裡就開始有些風言風語,說:「這一家人也不知道在背後做了什麼事情,所以遭到了神如此的懲罰」,「我早就覺得他們有些行為不端正,這下神總算審判了」等等。
  • 家庭破碎之後,不該讓孩子再流淚
    而有些孩子,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完整的父愛或母愛,還沒有牽著爸爸媽媽的手去過一次遊樂場,還沒有被爸爸媽媽一起在校門外接過放學,就已經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家庭破碎了,爸爸媽媽永遠不可能在一起,甚至成了見面就打罵的仇人。這是他們無法選擇也無法迴避的人生。但是,我們應該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儘量保護這些小小的天使。
  • YouTube廣告規定「基督徒」為敏感詞,美國退伍軍人不滿
    然而近日,當一名基督徒退伍軍人組織創始人想要在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發布該組織的廣告時,卻被告知根據該網站的廣告定位政策,關鍵字「基督徒」已不可出現。本月23日,Chad Robichaux發推文稱,他在發布基金會宣傳廣告時被系統告知內容中有關鍵詞違反了規定,違規關鍵詞居然是「基督徒」。
  • 「我在YouTube發廣告,基督徒被屏蔽、穆斯林就沒事」
    然而近日,當一名基督徒退伍軍人組織創始人想要在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發布該組織的廣告時,卻被告知根據該網站的廣告定位政策,關鍵字「基督徒」已不可出現。本月23日,Chad Robichaux發推文稱,他在發布基金會宣傳廣告時被系統告知內容中有關鍵詞違反了規定,違規關鍵詞居然是「基督徒」。
  • 「想當然」這個詞到底該怎麼用?孔融因這個詞被曹操所殺
    很多人在生活中或者做文章的時候喜歡用成語,因為成語可以強化語境,聽起來也比較通俗易懂。但是成語是不可以隨便濫用的,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場合都有特定的成語,並不可以亂用。什麼算亂用成語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比方說「想當然」這個成語。
  • 也說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關於聖誕節在中國到底該不該過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相當一部分傳統的中國人提出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基督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而產生的節日,我們不是基督徒過什麼聖誕節!當然這些觀點也不值得一駁:抵制聖誕節這並不影響相互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經驗的交流、借鑑和引進。不提倡過聖誕節的更是大有人在,最近,有人在網上發起了「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投票,結果91%的網友不主張過聖誕節。
  • 面對生活,面對家庭,該如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
    他的愛長擴高深,並非我的全部給祂能以報答的,需要你刻意的改變什麼,能以表達你愛祂的心,基督的愛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角落無不彰顯,對於基督徒的生活,他並非約束你的行為,那麼一個基督的生活,也並非是你所定的目標或達到神的標準,聖經中也不斷提醒我們,世上沒有一個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然而,基督徒的生活是如此快樂的,並不是每天帶著愁容。
  • 世界上的門諾會:與其他基督徒的關係(下)
    按照這種觀點,基督教信仰的核⼼通常是用「接受耶穌為你的個⼈救主」的⼀般語⾔來表達的。這個論點認為,這⼀刻對基督徒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有其他的神學特⾊——包括信徒的洗禮、不抵抗和紀律——可能對教派身份的保管⼈很重要,但它們對基督徒的⽣活並不重要。相反,它們是次要的教義教導,善意的基督徒可能會有分歧,但對拯救本身沒有任何真正的影響。
  • 貴州村民扎堆離婚 一名基督徒為當今混亂婚姻禱告
    一名基督徒網友看到當今混亂的婚姻觀心裡焦急萬分,懇切禱告求神拯救每個破碎的家庭。據貴州都市報消息,春運期間買火車票擁擠的場景,近日出現在貴陽雲巖區婚姻登記處。雲巖區數百村民扎堆前來辦理離婚手續。排不上隊的大吵大鬧,內心不想離的憂心忡忡,拿到離婚證的內心亢奮。排隊的人中,下有剛結婚兩三個月的青年夫婦,上有坐在輪椅上的八九十歲老人。不少村民表示,離婚就是為了增加農房確權面積。
  • 【信仰問答】葛培理:我該如何向友人解釋「基督徒結婚之前要守貞」?
    問:我高中的那些老朋友不相信我保持處女身份完整地度過了大學第一個學期。他們認為這太不可思議了,甚至懷疑我哪裡出了問題。我該怎樣跟他們解釋我是基督徒想要保守自己直到結婚的時候。答:我願意站在你的立場上希望你不要動搖,不管別人理解還是不解。
  • 基督徒,你可以對罪說「不」!
    但要到了該說「不」的那個時候卻並不容易。在試探還沒有到來之前,有哪個基督徒不想追求聖潔,「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的(羅馬書6:13)?但接著,誘惑來了,像一個舊時戀人那樣敲開了我們肉體的大門。 我們把門打開了一條縫,看見她就在那裡:讓人慾罷不能的強烈欲望、以及之後深入骨髓的痛苦,一言以表之 - 她就是我們以前哪個最能讓我們神魂顛倒寵兒。
  • 該如何正確理解「彳亍」這個詞?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540部中的「彳」部部首漢字:彳。今天文章不長,衝著標題中的問題來的同學,請耐心讀完。 部首漢字相當重要,所以要講字形,甲骨文和金文中並沒有彳字,但顯然「彳」是由「行」字分化而來,所以從「行」字的字形來說,看圖:
  • 約爾•歐斯汀牧師:基督徒要尊重其他信仰人士 停止與人辯論
    約爾•歐斯汀牧師(圖:福音時報) 基督徒該如何與其他信仰人士相處並分享福音,這一直是個挑戰。美國湖木教會牧師約爾•歐斯汀建議,愛神的基督徒當用尊重和敬意待人,即使是那些不認同我們的人,並建議基督徒不要常和別人辯論,而是要活出生命見證,讓人擁有我們所得到的平安、喜樂和力量。
  • 基督徒為何不祭祖
    在清明季節,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祭拜祖先,這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一直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但是基督徒不能祭祖,為此基督徒會引來很多不信之人的攻擊,說我們基督徒不孝。有的人因為怕被人批評不孝,所以不敢來信主;有的老人家怕自己離世以後子孫不祭拜他,也反對自己的子孫後代信主。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無知的觀念。
  • 三分之二基督徒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離開教會 牧者分享該如何看待和...
    數據顯示,每三個基督徒的孩子就有兩個失去他們的信仰,甚至不再去教會,或者是他們一年當中去教會的次數不超過兩次。三分之二的基督徒的孩子就這樣在他們的生命中失去了基督教信仰的價值。
  • 迷茫了,我們到底該不該用lombok?
    在搜索的過程中,有些文章卻又不推薦使用:這些人覺得它有一些坑,容易給項目埋下隱患,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呢?為什麼建議使用lombok?通常我們通過反射獲取類、方法、註解和成員變量就是運行時解析。但是這種方式效率其實不高,要在程序運行起來才能解析。這時候編譯時解析就體現出它的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