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論| 近代時期――《沈耀初畫論》

2020-12-15 墨客島

沈耀初,(1907—1990)福建省詔安縣人。自髻齡入學便開始學習國畫。世居詔安城南士渡鄉,故自號士渡人(七十後改士渡叟)。幼喜繪事,精勤敏悟,習諸大家,樂之不倦。1974年獲得臺灣省畫學會最高榮譽「金爵獎」,20世紀70年代末與張大千等被臺灣省遴選為「臺灣當代十大名畫家」。1975年後,先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個展或聯展,作品被國內外諸多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沈耀初書畫集》、《沈耀初評傳》等。1986年,沈耀初攜多年積蓄的資金和畢生創作的書畫作品悉數帶回福建詔安,1990年在故鄉斥資興建沈耀初美術館,後逝世於故鄉。

原文:

●沈耀初 畫論之一

餘自少年弄筆,黠染丹青,不覺已至暮齒衰年,可謂樂在其中,苦亦在其中也。

何以言之,蓋以半個世紀以上的歲月,竟在塗塗染染,輕輕鬆鬆之中渡過,而且樂此不疲,從未有放棄禿筆之念,謂餘不樂,其誰信之?然則幾十年來,離鄉背井,浪跡天涯,至今形影相弔,老病交侵,謂餘不苦,又其誰信之。惟此究非真苦,大凡苦中仍有樂趣相伴,即非真苦。餘之所感受困苦,仍在藝術創作之本身。

此文何以言之?以餘一生體驗,作為一個畫家——或稱為畫工亦可—一其內心總有一套自以為是的手法或工夫,這一番執著,便是催促自己願意繼續有所表現的動力。但這一種執著,隨著歲月之推移,功力之加深,或體驗之不同,必然會謀求轉變,只是有人變得快,變得多,有人變得慢,變得少而已。決不至於「一成不變」。問題是:如何變?往何處變?此則端視個人之功力與天分。有一番孕育,可能就有一番創新。譬如孵小雞小鴨,嘗其啄谷破谷,將出未出,能出不能出之時,最是一大困境,一大考驗。畫家求變亦然。求變而變不出,變不通,變不好,其苦處自不待言。即使摸索有得,變出一個自以為是的境界來,也常常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雖足慰情於一時,但仍然又有一番獨立蒼茫、日暮途遠的壓力迎面而來。好比一人翻山越嶺,過了一山,又見一山,而四顧茫然,日色已昏,其內心景況為何如耶?這是我體會到的繪畫生涯之最大苦處。例如,年來衰病不堪,綴筆已久,而內心反多有啟悟,時想一旦能再作畫,筆墨將要如何如何,必能更合我意,更有進境,卻又苦於不能執筆,徒喚奈何。此一體味,亦可作為此一感想之註腳。

我因生長農村,泥土氣息甚重,一生與富貴熱鬧無緣,從未見過大世面,平日讀書無多,理論基礎不足,即使有若干瑣碎看法,亦純然是「一孔之見」,既蒙見詢,無以藏拙,敢為略提幾點感想如下:

一、中國自古至今,歷代擅變,各有面目,由簡而繁,又由繁而簡,由質樸而工細,又由工細而質樸,幾個大輪迴的軌跡,依稀可尋。但在大輪迴的過程中,仍不斷朝前推進,並無人能夠或願意回到老路上去,變成「今之古人」。其實,傳統正似血統,是源頭活水,是根本,後人應該依恃傳統的力量再向前推進,成就新的一代面目,才算是盡了本分。如陘陘守成,即使貌似古人,亦未必就是「孝子賢孫」。至於不顧傳統,蔑視傳統,鄙棄傳統,而洋洋自得,以為創新者,那就更等而下之。我性愚劣,恕不多言。

二、門戶之見,不可太深。譬如寫字,近人多尊碑而抑帖。其實,中國歷史悠久,帖學源遠流長,書聖草聖,俱是帖界翹楚。無此長久發展,鍾靈毓秀,豈能登案造極。碑學雄奇厚重,與中國地大物博之本性相合,自是值得尊崇讚美,發揚光大,但決不輕帖以自重。我雖寫字好碑,但從不抑帖只感非性之所近,想學亦學不好,猶若有憾焉。我於書法所見如此,於繪畫所見亦然。千百年來,繪畫代有宗師,或開一代之風氣,或成一派之面目,俱可欽敬。此正如中國之大,多少奇山異水,均須有人到此一遊,登其峰,造其極。越是人跡罕至之地,未到之境,越須有心人士去尋幽探勝。倘若大家一窩蜂只往人多之處走去,一路儘是賞花人,而長留許多洪荒世界,無人攀登涉獵,豈不辜負天生的大好山川。所以我向不存門戶之兒,常能欣賞各家之長,凡有創新之作,無不欣佩讚嘆。只惜限於天資,未能—一借鏡獲益,集其大成。惟有退而求其次,主張就本性所近,自尋出路,自闢蹊徑。但有幾點心意,不妨一提:其一,決不能固守自己一隅,以為去此一步便無山,一味否定他人,那是「無肚量」:其二,決不認為眾人至處才是山,一味趨時媚俗,那是「無志氣」:其三,亦不認為人跡未至不是山,一味墨守成法,那是「無膽識」。總之人的性向不同,各有所好,各有所宜,實難相強。何況作畫是一回事,能否成為畫家是另一回事,成為畫家能否流傳於世又是另一回事。在這些方面,我比較少費心思。我因草野味重,迂懶散漫,不慣拘束,不耐工細,故一向只走大寫意的筆路。今隨年由增長,目力體氣日減,天好不斬我歲月,仍希望能在散淡的意境上,自我完成,自我滿足。

三、在求變求新方面,我有一些淺見,曾經與人談過。拙見以為,中國畫可以變,但必須永遠是中國畫,決不能變成西洋畫或東洋畫,或不中不西之畫。中國畫的特色,在其筆墨,所以中國的毛筆,中國的墨彩,決不可失。為承載五千年歷史,為體現千萬裡河山所孕育的中國藝術精神,一切筆墨展現,總是寧大勿小,寧拙勿巧,寧重勿輕,寧厚勿薄,寧遲勿速為宜。反之,一切小巧,輕、薄、速的筆墨,我皆力求避免。至於或繁或簡,則不必一概而論,應視題材及構圖而定。但大致而言,則刪繁就簡,當更能體現中國文人畫以及禪道的境界。個人草野匹夫,又當衰朽之年,當然更傾向於此。但我們也曾經發現,一些刻意求簡的畫家,往往東洋味重些,細究之下,恐怕是因為簡而小,簡而巧,簡而輕,簡而薄,簡而速,致有此失,亦未可知。是以筆墨雖不妨求簡,仍宜在重、大、拙、厚、遲的原則下為之。

四、中國畫自文人畫興,路數加寬,韻味加深,主要是其筆墨展現書卷氣,可以減卻火氣、霸氣。因此很多人主張畫家應多讀書,學問越高越好。這一點不易做到,我不敢多言。怛書畫確是同源,互有影響,能多寫字,以增厚筆墨趣味,似乎較易做到,我生平有此體會,但亦未見功力。以近代眼光來看,作為一個畫家,要完成一件拿得出來的作品,除了繪畫本身以外,題字落款乃至印章,都得講究,末見得比任何時代輕鬆。說來容易,做好實在很難,也很苦。我摸索一生,並無成就可言,也只能說說而已,慚愧之至。

◎論意境

1、作畫前應先確立主旨,主旨高超則畫面的意趣也就高超,主旨庸俗則畫面也隨之庸俗。而高超的表現需要品格、天賦、修養、學問的配合。

2、繪畫不應重視一點一畫的精巧,而應重視整體的氣勢。

3、繪畫以意境與筆墨最為重要,意境是才氣的表現,筆墨則是工夫的累積。

4、中國繪畫的最高表現是:無畫中有畫,有畫中無畫。

◎論筆墨

1、中國的書法與繪畫是同一根源的,擅長繪畫的人,也一定擅長書法。譬如,吳昌碩的筆法是由「石鼓文」練出來的,因此能表現出厚重的金石韻味。

2、就西洋畫的觀念的觀念來講,黑色是無色,而中國書畫說黑可分為五色,墨色用的靈巧,就有濃淡的層次,就像各種顏色變化的感覺。

3、沈耀初作畫,用的顏色很少,就是所謂的淡彩色,多是為了補墨色的不足,補用筆不到的地方。

◎論造型

1、畫大自然的景物時,要捕捉景物的生態特徵與神韻氣勢,而不必強調精細的勾描,民國初年的畫師陳師曾經說過:「西人之畫,是目中之畫,中國人之畫,是意中之畫。」這說明一件好的作品,一定要把思想和感情融入畫中。

2、畫家應自己創造物體的形象,在動筆作畫之前,應先構思物體的形狀,思考如何表現出物體的神態。去決定景物的大形狀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構想用何種筆法來表現最為適宜。

◎論構圖

西洋畫的構圖比較具有科學性,有規則可循,但中國畫則不是這樣,中國畫通常是在表現畫家心目中的山水景物,構圖較隨意,不像西洋畫那樣有科學性的規則可以遵循。

相關焦點

  • 畫論| 元明時期——《四友齋畫論》畫論部分(明)何良俊
    古人之畫,如顧愷之作《考經圖》、《列女圖》,閻立本作《職貢圖》,馬和之作《毛詩國風圖》,諸人所作旅獒圖瑞應圖、歷代帝王象、歷代名臣象諸畫,豈可謂之全無關於政理,無裨於世教耶? 董逌廣川畫跋,蓋不甚評畫之高下,但論古今之章程儀式,可謂極備。若天子欲議禮制度考文,則此書恐不可缺。
  • 畫論| 元明時期——《燕閒清賞箋·論畫》(摘抄)(明)高濂
    約生於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曾在北京任鴻臚寺官,後隱居西湖。能詩文,兼通醫理,更擅養生。所作傳奇劇本有《玉簪記》、《節孝記》,詩文集《雅尚齋詩草二集》、《芳芷樓詞》,其養生著作《遵生八箋》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譜》《蘭譜》傳世。
  •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是將我國歷代各種研究繪畫理念論的著作,擇要編為一部資料性的書籍。由編者將收錄的各種著述,分類編輯,按時代先後次序排列,並進行校勘整理,刪訂增補了衍文和缺文,加註標點。相關研究成果也注於文章之後,便於讀者了解歷史上的爭論情況。《中國畫論類編》一書由著名美術史論學家俞劍華先生編著。本書初編始於1936年。
  • 畫論| 清代時期——《溪山臥遊錄》(清)盛大士
    唐人王右丞之畫,猶書中之有分隸也。小李將軍之畫,猶書中之有真楷也。宋人米氏父子之畫,猶書中之有行 草也。元人王叔明、黃子久之畫,猶書中之有蝌蚪篆籀也。夫書至蘇、黃、米、蔡,縱橫揮霍,變化淋漓,而於晉人之餘風,則漸遠焉。畫至倪、黃、吳、王,千態萬狀,陽開陰合,而於唐人之餘風,則漸遠焉。近日俗書,專尚勻淨,配搭字畫,大小疏密,悉中款式。書非不工也,而其俗在骨,不可復與之論書矣。
  • 美術研究|張彥遠:品第繪畫和論畫六法,對山水畫發展規律的認識
    王僧虔的《論書》在《法書要錄》中有王廙「書為右軍法,畫為明帝師」二句,可能是《南齊書·王僧虔傳》收錄《論書》時為節省篇幅,將這兩句刪掉了。張彥遠正是根據王僧虔的《論書》中的這兩句名典,加之他參看《廙本集》和王廙的書畫作品後,贊同王僧虔的關於王廙「書為右軍法,畫為明帝師」的說法,我們怎能反證張彥遠作偽而栽贓於王僧虔呢?
  •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六)
    未可執一端之論,故薄今人。何也?彼尚溼筆者,視渴筆成骷髏,其愛焦筆者,豈不議潤筆為臃腫耶?好鹹惡辛,喜甘嫌辣,終日諍諍,究誰定論?不知物之甘苦各有所長,畫之溫乾各自為法。善學者取長舍短,師法補偏,各臻其妙,方出手眼。毋執一偏之論而局守前言也。凡加墨最忌板,不加墨最忌薄,二者能去其病,則進乎道矣。
  • 歷代畫論:《夢幻居畫學簡明》(第二部分)鄭績 撰
    論題款唐、宋之畫,間有畫款,多有不畫款者,但於石隙間用小名印而已。自元以後,畫款始行,或畫上題時,詩後志跋,如趙松雪、黃子久、王叔明、倪雲林、俞紫芝、吳仲圭、柯敬仲、鄧善之等,無不志款留題,並記年月為某人所畫,則題上款,於元始見。迨沈石田、文衡山、唐子畏、徐青藤、陳白陽、董思白輩,行款詩歌,清奇灑落,更助畫趣。
  • 傅抱石畫論原稿,正在向日葵美術館展出
    向日葵美術館「二石二虹(鴻)」大師展在此次向日葵美術館展出的「二石二虹(鴻)」大師書畫信札手稿展現場,就展出了傅抱石先生的一篇談及「中國山水畫起源」的畫論。無論書寫還是尋本究源的內容,都非常精彩——傅抱石先生從中國文化的起源談起,內容涉及繪畫最初雛形「文字畫」及其產生的宗教和政治淵源,以及自周以前及周至秦漢、南北朝時期的中國繪畫發展脈絡。
  •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與所貴於畫者為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
    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傳統畫論認為,描繪某特定實物或景色的繪畫應該在觀者心中勾起與他看到實物真景時同樣的思想和感受。直到11世紀後半葉,這個理論都還沒有受到任何的挑戰。然而在同一時期,有些關心繪畫的人士也開始意識到,在解釋幾個世紀以來,某些慢慢開始流行的非正統風格和技巧的特殊表現力量時,這樣的理論已不適用了。
  • 美術研究|畫畫: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為什麼沒有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形成?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繪畫過早地精英化。在全世界繪畫發展史當中,早期繪畫在其他國家,比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古羅馬,繪畫主要是由工匠來完成的。早期的畫家在西方幾乎沒有什麼名望,在社會等級當中地位很低。但在中國卻不一樣,最早有記載的畫家顧愷之就是文人,不是工匠。根據文字記載,他不僅有畫,還有畫論,還有歌賦。
  • 「四川善畫者都能斯文,能斯文者都善畫」《巴蜀山水畫敘論》在京首發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1月23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四川省文聯、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主辦,《巴蜀山水畫敘論》首發式暨「巴蜀書畫藝術傳承發展」研討會,在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學術廳舉行。《巴蜀山水畫敘論》由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詩書畫院原副院長管苠棡所著。這部著作從多方位、多角度為巴蜀山水立傳,是構建一種史論結合的區域美術史論的著作。書中提供了很多以前美術史論沒有過的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並從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美學的、美術的梳理出巴蜀山水畫成果。為四川乃至全國美術創作做了非常了不起的基礎性、奠基性工作。
  • 歷代畫論:《畫筌析覽》(清)湯貽汾 撰
    然人非某人,畫難為畫。師心踵習,迄無得焉。聊攄所見,輯以成篇。纖計小談,俟夫知者。○論山第一夫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形勢崇卑,權衡大小,景色遠近,劑量淺深。山之旁脅易寫,正面難工,山之腰腳易成,峰頭難立。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側者客山遠。眾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互盤,租峰乃厚。
  • 工的概念、理法等相關畫論有哪些?
    這些是可以對自然物象,事件,文學,歷史等等有感而發,也可與自己的作品抒發相關,以及創作時對客觀畫作處理的態度,用筆感覺等。根據歷代畫史畫論,這裡總結出「真放」表達的四種形式:創作心態的自由無拘束(放逸),一般是指文人畫家,在創作中達到的忘我心態,或指端坐而渾然忘了物我的界限。此形容審美過程中忘我忘物,物我合一的境界。
  • 大咖論畫,張大千畫展寫序言,大師不但畫得好,畫論文章也寫得好
    大咖論畫張大千臨撫敦煌壁畫展覽序言大師畫論文章功力深厚這次著重介紹先生畫論文章,1941年3月,張大千率領弟子與家人遠赴敦煌,埋首敦煌藝術三年,在敦煌期間受盡磨難,張大千臨摹壁畫276幅,敦煌之行,開拓了張大千的眼界,對他的畫藝長進幫助甚大,其繪畫風格的嬗變,就是從敦煌之行後開始的。
  • 達爾文進化論遭挑戰?古印第安石畫顯示,人類與恐龍生活在一起!
    在關於人類起源的探索中,目前最為著名的就要屬達爾文的《進化論》了。達爾文一生都在鑽研生命的奧秘,他認為我們人類就是由原始的猿人進化而來的。而根據當下我們的考古學家及生物學家的探索,我們人類的歷史文明初步形成時,也是在近三百萬年前,而原始猿人的誕生也僅在五百萬年前左右。
  • 溥心畬論畫,值得一讀!
    本為溥心畬所著《寒玉堂論書畫》 一文中《論畫》部分,供學畫的朋友們品味借鑑。 張彥遠《名畫記》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畫豈細事也哉,在於傳神寫意。
  • 大咖王國維論畫,詞話三重境界以外的書畫多重境界
    大咖論畫一一王國維 人生三重境界以外的多重境界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 。先生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很高聲譽的著名學者,一般歸結為民國時間段,可謂文人清骨之典範。先生《人間詞話》中人生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人回味悠長。先生書法好。
  • 近代英美等國文明等級論溯源
    在後者收錄的《從近代編譯看西學東漸——一項以地理教科書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筆者曾對西方文明等級論在近代中國的傳播做了比較系統的考察。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把目光轉向西方,去追溯近代以來英美等國文明等級論的源頭。 讓我們先從19世紀英美等國的中學地理學教科書說起。
  • 美術研究|論山水畫與油畫風景的異同!
    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下東西方藝術家對大自然所表達的共同情感——對自然的依賴、愛和敬畏。1、相同的情感—大自然的表現在中國,先秦諸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山水被認為是人的精神品格的象徵。從而促使山水畫獨立分科並得到」發展和繁榮、這也是山水畫成為畫科之首的起因。
  • 試論庫薩哲學的近代影響史
    提要:庫薩作為中世紀晚期系統闡明上帝的內在性存在的思想家,對近代哲學的深度影響在20世紀初以來得到西方學界的普遍認可,但由於庫薩哲學大體上是借道於布魯諾等並不顯赫的義大利哲學家而反哺中歐哲學的,因而長期隱而不彰。在那之後,不同時期的學者對於他的影響史的具體描述也不盡相同,這更增加了考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