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在講臺前授課,不如說在講臺邊受教。——這一句話,可以成為我迄今五十年教學生涯的總結。
還清楚地記得,剛踏上講臺不到三個月,生物教研組的一位老教師,走到我們語文組辦公室,親切地問我:「小張,你來了兩個多月,有什麼困難嗎?」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沒有什麼困難……」他隨即正色道:「這說明:一,你能勝任;二,沒有鑽研。」果不其然,沒過幾天,當我教《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的「排」字正得意時,坐在下面的老校長聽出了我的破綻,教「排」字卻沒講清楚排出的是「大錢」。我多想再重教一次!可教學有它自身的規律,按照正常的教學規律,課文要三年一輪,此刻只能做些彌補工作;更重要的是汲取經驗教訓,並把它們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聚焦在每天遇到的新問題中,換來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這樣就會解脫於一城一池的得失之患,而從戰略高度培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
這種實踐和認識終於在「文革」結束後迎來了新的考驗。當時新時期的第一版語文教材裡,收錄了馬烽的短篇小說《結婚現場會》。其中寫到老牛筋有一天數落女婿道:「你們結婚時我有沒有要過你一個小錢的彩禮!」——我看到「小錢」一詞,突然眼前一亮,立即啟發學生思考這裡何以要用「小錢」,如果用「大錢」或不大不小的「制錢」行不行。學生查詞典把這三個概念弄清楚後,便自然懂得老牛筋借「小錢」窮盡不收彩禮的道理了。
當我課後例行反思之時,想到這麼一個教學上的遺憾得以彌補需要十幾年之久的積累與等待,可見教育、教學的嚴謹嚴峻,是必須要終身為之的。這時,二十年前那位生物老師的精煉概括之音和老校長的談言微中之聲,仍在我耳邊迴響。
在新時期明媚陽光的普照下,經過多年的實踐,語文教學的運行規律也得以初步總結:先讓學生接觸表層意義上的語言文字,再啟發他們理解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接著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來表現,從而掌握滲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具有作者個性特徵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這樣一個「語言——思想——語言」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經過專家論證,具有規律性的意義。後來,我就在此基礎上,寫成書稿《中學語文教學體系新探》,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寫教案,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一。我一直非常重視教案的撰寫。五十年來,凡有所教,必有所寫。哪怕是教了十幾遍的課文,也要重起爐灶,堅決不用舊教案。這是因為,教育對象不同了,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不同了,對教材的處理就必須日新月異,突破口因此轉移,制高點隨之變化。我曾說過:別人嚼過的饃不甜;自己嚼過的饃,也不甜。——這不是否定舊教案,恰恰是尊重舊教案的辯證法。正是舊教案孕育、滋養了新教案,使它們生生不息。因此,人一天天老起來,但筆下的教案,卻如同一個個嬰兒,始終是新的,就像五十年前我的第一篇教案一樣。
然而,嬰兒的成長既需要語言的習得,也需要思維的培養。通過「語言——思想——語言」三階段的訓練,學生自學能力有所提高以後,便亟待加強語感能力的培養來支撐引領這兩者的實踐。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準確而靈敏的感悟。它的培訓要旨是讓學生很快進入課文作者或作品人物的心理狀態,感悟其言行,揣摩其神態,進而獲得語感,可見這是一個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系統工程。儘管一路走來很艱苦,但是效果不錯。
一是學生可以以已知探求未知。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第一句「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的一個「也」字,意味著去東京以前的那個地方(即清政府統治下的舊中國)無非是這樣,失望了;現在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又失望了,便來到仙臺;在仙臺卻碰上了這樣好的一位先生,所以他是「我」兩度失望後找到的唯一希望。這個習得,由一個「也」字步步引出,揭示了句子的內涵,可謂語感到家。
二是學生可以以淺知挖掘深知。例如伏契克《二六七號牢房》第一句是「從門到窗是七步,從窗到門是七步」,而且文中還有幾處反覆。——這不僅僅指牢房的狹小,而且是說明一個動態的徘徊過程,是一個思考、準備把牢底坐穿的醞釀過程,是一個心系革命、隨時準備迎接勝利到來的心理過程。這樣理解,有助於舉一反三。當學生讀到魯迅《野草》第一篇《秋夜》中第一句「我家後園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時,就不難理解它所反映的處於「彷徨」狀態中的作者的心理過程了。
三是學生可以以明知獲得暗知。例如于是之的《幼學記事》一文中這樣說:「我後來所以還喜歡讀點書,全靠我幸運地遇到了校內外的許多良師益友。」——因此,整篇文章寫了鄰居老郝叔、老師衛天霖、就讀於輔仁大學的小學同窗、法文補習學校的老師對他的指導與幫助。總之是每個細節通向「全靠良師益友」這個結論。但是,客觀地說,一個人的成長,外因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本。作者為了感謝師友,在文章中只寫前者的作用,是完全可以、十分應該的。但是,作者可以而且應該說的,我們讀者卻不一定可以甚至完全不應該說。於是,我便啟發學生在字裡行間「讀」出作者成長的「內因」來。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他們經過認真閱讀,反覆討論,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總結出于是之成才的內因的四個方面:好學、深思、堅韌、惜時。正是內因的這些根據,才接受了外因的那些條件,裡應外合地相互作用而成長。
在以上培養語感的過程中,體現了「寓教於練」的特點。寓教於練,就是學生的練和教師的教,互為表裡,同步落實。教師的教,好像黑夜裡的一盞燈掛在前方,使學生明確方向,有個目標,但是具體的路,要學生自己去摸索著走出來,其間溝壑坑窪、摸爬滾打、艱苦備嘗,終於燈燈相照,迎來曙光初照的黎明。——這是因為教師根據課文思路設計問題,啟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答題情況不外乎順之則對,逆之則錯。由於這種反饋涇渭分明,一目了然,也就能當堂對症下藥,解除疑難。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思維活動都要受到課文思路的合乎邏輯的、合乎規律的制約與檢驗,所以能夠切實做到教學相長、練練相生,學生可以感受不斷提高語感能力的興趣,教師可以感悟似乎不是我教語文,而是語文教我的痛快。
具體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語感是可以補白、派生、創造、新生的,是可以由「感其所感」發展到「感我所感」的。於是,一條由模仿借鑑到創造開拓的新思路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是化形象為抽象,二是化無疑為有疑。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進而提高自主學習水平。看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進步,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教師自己在進步,學生的進步就是有保證的;而且,學生的進步反過來又促使教師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發展。學生嘗試著編出的標準化試題,實際上是從心理發展到類化分化階段自然出現的對語感的急切需求的反映,即正確的答案需要在錯誤的幹擾中確立起來。儘管孤立地看,一詞是多義的,一句是多解的;但是,從整篇文章看來,一詞只有一義,一句只能一解。就像訓練學生查字典一樣,只能選擇適用的義項,必須排除其他義項,雖然它們在其他地方又是適用的。只是設計選擇肢的工作,為了提高效率,有時須設計得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這是字典裡所沒有的,也是超過字典的地方。
就這樣,跟自己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研究,能夠具體而微地領悟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大道理,內心滋養著持之以恆的底氣。人們說,讀書可以養氣;我體會,教書也可以養氣。因為教書是更好的讀書:一方面,有求知慾;另一方面,有教學欲。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有利於智商、情商和責商的齊頭並進與相互促進。不做教師,是為讀書而讀書;做了教師,要為教書而讀書,甚至書非教而無以讀好也!只有把自己當作學生,才能讀好書;只有把自己當作學生來教,才能教好書。
在這種既做教師又做學生的雙重身份中,在和學生打成一片的過程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好語文的強烈願望的驅使下,也很想嘗嘗教語文的甜頭。事實上,在上述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他們也往往扮演了教師的角色。在學習莫泊桑的《項鍊》時,班中有兩種意見引起了爭論。我想學生研讀課文、深入思考、對人物經過討論、辯論做出公允評價的機會來了。於是,我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辯論。同學們不但從大的方面著眼,而且從具體的詞句著手。例如有學生提出,如果我們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一句話理解得具體實在一些,丟項鍊——賠項鍊這件事豈不是「敗壞」主人公的虛榮心,但又成全了她的至關重要的思想品質嗎?——這樣雙方又在更高的層面上展開論爭了。
後來,大家公推一位同學總結。女同學身著黑色套裝,落落大方,條分縷析,有理有據。這一天,正好華東師範大學全國語文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學員來聽課,都以為這一襲黑色套裝的女學生就是教師,直到我這個真教師走上講臺,才恍然大悟。——可見,做教師做得真有趣味,做語文教師更有趣味啊!當我看到大家通過論辯、提高認識後展露的笑容,我便看到了自己的責任:師生關係始終是一對矛盾,如何讓大家在「和而不同」中更上一層樓,就要看下一步怎樣走,怎樣保持好學不倦的勢頭走下去。——於是,我便從剛剛結束的校運動會上我做跳高裁判所受到的教育談起。
在運動會上,班上有位跳高能手在人家紛紛落馬時獨佔鰲頭。在新的高度上,一次又一次跳不過,眼看就要結束了,第三次跳竿卻顫顫巍巍地擱住了。於是又增加高度,又可以跳三次。最後終於失敗了,但恰恰在這時,在跳不過更高的高度時,他卻成功了!他是冠軍了,他破了紀錄了!他站在領獎臺上,被大家簇擁起來了!
這就告訴我們:減之一分則勝利,增之一分則失敗。一個人往往是勝利者和失敗者兼而有之。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和失敗作鬥爭的過程,如果在進步的時候看不到停滯的、退步的因素,忘記了失敗的危機感,將是何等危險!
那麼語文教學新的循環圈在哪裡呢?
我沿著語感訓練的階梯拾級而上,依循文體溝通的序列,試圖走一條作文高效之路。我以教《藥》這篇文章為嘗試。它不僅通過華夏兩家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描寫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犧牲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竟成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和群眾的關係,從一個側面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藥》的思想意義既然如此深刻,我們就不難循著課文的思路,對當時群眾的思想水平和革命者脫離群眾的癥結做出詳盡的分析,既為編寫議論文的提綱做好準備,又為小說與議論文這兩種文體的溝通打好了基礎。在同學們初嘗甜頭之後,我們便陸續發展成為記敘、議論、說明三種文體之間兩兩相互溝通以及各種表達方式在不同文體中的交互溝通。實踐證明:文體溝通的訓練既有利於強化模仿、學習的紮實功底,又有利於開拓發展、創造的廣闊途徑。
在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受學生學習熱情的感染與鼓勵,下決心把幾十年來語文教學中的經驗教訓來一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總結,以探索中學語文教學的體系究竟該如何組建。後來就逐漸發展成為一部書稿的雛形:從中學語文教學的本質——語感訓練著手,通過縱向語感訓練、橫向文體溝通兩個方面,闡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理論基礎與操作方法。
如今回顧五十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只想說:生命不息,受教不止。
❤歡迎關注《語文學習》雜誌
(微信號:yuwenxuexizazhi)
添加辦法:「通訊錄」-「訂閱號」- 「添加」-「查找公眾號」-輸入「語文學習」加關注
《語文學習》訂購詳情:
《語文學習》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們提倡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為您提供國內頂尖語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現語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過郵局訂閱;也可以通過郵局匯款到編輯部訂閱。
每期定價:9.00元;全年定價:126.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郵發代號: 4-253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001-8468
國內統一刊號: CN 31-1070/H
郵 箱: yuwenxuexizazhi@163.com
電 話: 021—64373598
《語文學習》編輯部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永福路123號 郵編: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