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鄧老師贈與組員人手一本《行者大文》,每本的首頁上都有張老師的寄語和「張大文印」。上節導師課,鄧老師以親身閱讀的感想,帶領同學們一起走近《行者大文》,重點閱讀張老師的初中階段。趁假期餘閒,同學們對書形成大體認識,對張老師從幼年到中學、走上教育徵途到構建教育體系具備初步了解,懷揣對張老師的敬意和其生平的興趣,期待著這一節導師課。
是日走進教室,見師生已端然就坐,張大文老師與兩位同學相鄰,親切地交談著,手持講義輕輕地擺動扇風,目光炯炯,仙風昭昭。鄧老師站在講臺前熱烈歡迎張老師蒞臨,介紹了上節課共同欣賞《行者大文》的情形。張老師神採奕奕,高興地問身邊的同學「看過了哇」,得到肯定回答後欣然頓首。接著,張老師如洪鐘般的聲音漸起,循循然開始獨到的教授。
張老師首先展現了博大的胸懷:「鄧老師邀請我來,我非常願意。因為這不但是老師的責任,也是作者的義務。」這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伴隨著張老師整個成就大家之路。
談及贈與同學們的十句話,張老師講道:「送給我們這裡的十句話,源於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是我們終身宜知的真理;時間不同要改變,地點轉換要適應,條件區別要利用。一切以這三者為轉移,一定要牢牢把握。」張老師開門見山,一席話直接引出了今天的主題。
「高二可以說是結束了,還有一年。我們明年也是這個時候(準備高考),高考是第一步,萬裡長徵的第一步。」聯繫到我們目前面臨的形勢,張老師結合多年經驗如是傳授,「即使考好,不能說一生解決問題。有時光榮一時,考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很高興;到後來呢,十年、二十年,退休了呢,跟不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人差不多哇!」張老師在對二〇一九屆學子的祝福語中講道,高考是人生的一大關口,祝賀大家,勇創輝煌,實現夢想。固然重要,但張老師反覆強調我們必須永遠行進在徵途中。這個「勇」字,說明必須在人生不同時刻不斷更新輝煌。「所以高考不過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即使成功還很艱難。不成功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張老師宕開一筆,將主旨上揚,轉而就「時間、地點、條件」分條展開,具體論述。
時間上,張老師首先提出「昨天」「今天」「明天」的關係,「今天」很重要,是「昨天」的發展,也是「明天」的鋪墊;「昨天」的欠缺,「今天」早晨給他補好,「八點」前把「昨天」的債還掉,之後為「明天」打算。要牢牢把握「今天」,很多人失敗在「今天」沒有把握好、耽誤了「昨天」,又無處著眼「明天」。
接著,張老師引用「今日事、今日畢」的古話,告誡同學們切莫拖沓,以享受事情做完的成就感。「如果今天完不成拖到了明天,已經被動了,明天還有新的功課。(如果)沒有欠債!那麼迎接明天時很輕鬆、愉快,一切被動就是沒有『今日事今日畢』引起的。下決心!題目今天一定要做出來。這種充實感鼓勵我們明天再接再厲。關鍵要自我勉勵。要抓住今天、抓住自己、抓住根本。」張老師精彩的講解,同學們深深為之讚嘆,或認真記錄,或微笑會意,聽來津津有味。
鑑於我們已有書本知識的準備,張老師重溫中學的歲月,娓娓道來:「從我的成長過程來看,中學六年對一個人很起作用。初中學解析幾何、高中學立體幾何,我高中的時候學立體幾何沒什麼感覺,複雜程度不如平面解析幾何,我感覺。有人講平面幾何沒用,我不同意。平面幾何,越做越聰明。」張老師經典的故事呼之欲出:「晚上不睡覺,沒關係。(做題)力量更充沛,比吃飯、睡覺有用,哪有作業負擔!使一個人聰明是再實用不過的了,初中平面幾何給我很大教育,很愉快。平時周末不上課,大家周六周日得理一遍。」張老師越發激昂,猝然巍立,用手比劃,展現大師風範。
時間過後是地點。張老師談到「起跑線不要落後」這句話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他認為固然對,但沒那麼重要,稍為落後也不要緊,可以再起來。「終點線」倒是重要的,終點線在哪?為什麼重要?「終點線」應該是「地平線」,也就是沒有終點。地平線,奔向他,到另外一個地方又不見了。地平線再往前走,是我們畢生的使命、永無止境。講到這裡,端詳著若有所思的同學們,張老師慈祥地啟發道:「聽聽有沒有道理?」
待同學們回味片刻,張老師轉而講起自學能力:「自學能力高中一定要過硬,無師自通;慢慢地自己要修煉離開老師的力量、試驗出來,獨立思索,慢慢地自己做自己的老師,非常重要。求人是多麼討厭的事情,求的人沒空你不好意思打擾。」
「儘管工作之後有調動,地點改變是小問題,把終點線延長當地平線是終身使命。一個人最好進入自由王國,把這個當自由條件;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條件,要對自己過不去。」張老師手指講義,現身說法,「我這篇草稿打好了,是不是明天修改下?剛剛寫好感覺不錯,明天看看好像不靈了;不要灰心——對自己不滿意是最好的進步。對自己過不去、人家就對你過得去,教書至今一直這個體會。每天進步一毫米,十天、一百天、一千天、一萬天……一天多認識一個字也好呀,還有許多不認識的字哩。一個對自己要求每天進步的老師,就能保證使他的學生進步;學生非常敏感,這個老師不好對付,不能偷懶。語文書上一位于是之是我們的榜樣,《幼學紀事》的作者。」
張老師專門拿于是之先生的具體例子,講述主觀能動性對條件的極致利用。張老師介紹道,于是之曾飾演毛主席的光輝形象,片段「讓革命乘著馬兒前進」等成為經典,並曾說他這一輩子全靠幸運地遇到了校內外的許多良師益友。說罷,老先生倏地站起來,在黑板上寫下「全靠」二字,筆力遒勁。張老師提醒,注意「全靠」,是謙虛的表現。「沒有你于是之的努力,外因再好也不行哪。」張老師越講越興起,走到講臺前,仿佛有一股強大吸引力,歸入到一生奉獻的指引懷抱中。
「如果沒有好學,怎麼進步?不放棄每一個進步的機會。」頃刻間,「好學」二字鏤刻在黑板上。「美術老師衛天霖要求鉛筆必須六B,橡皮得是烘乾的麵包,其他的一律不行,于是之想盡辦法做到要求。到景山公園去寫生,畫得一塌糊塗;聽到『哈哈』一聲,于是之想為何衛老師突然笑,此後一輩子都時刻感到這樣一雙眼睛在注視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