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包是麵食吃品中我的最愛之一。考慮到衛生問題,一般我都是自己做。但從前做豆沙包總是沒有外面的賣相好,特別是做出來後下鍋一蒸就變形。而且餡也包不進去太多,吃著覺得沒意思。經過一段時間的琢磨和實踐,我發現了可以巧妙解決這些問題辦法。
說真的,做豆少包真不是多麻煩。皮一般都是用發麵做,發麵過程如同發饅頭面一樣把面發至體積增加1倍就可以(我一般都喜歡用酵母發麵,這樣比較省事),做豆沙包就是再多一道往裡包點豆沙餡的工序而已。
以前做豆沙包就是把紅小豆用鍋煮爛之後懟成細豆沙泥,然後包在發好的面裡,像蒸饅頭那樣蒸熟,結果蒸出來的豆沙包底部總是堆下來一堆面,像安裝了底座一樣。還有就是餡小,沒有那種一口咬下去滿口豆沙香的快樂感。
有一次,我做豆沙包時煮好的豆沙沒有用完,為了便於保存,我就把剩餘的豆沙按照豆沙包所需要的大小團成小團放入冰箱中。當再次做豆沙包的時候用團好的豆沙團做豆沙包。結果發現,這樣包出的豆沙包餡大不說,醒了半個多小時麵皮都沒有堆下來,而且蒸出來也沒變形,效果特別的好。想來想去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事先團好團豆沙起到了固定豆沙包形狀的作用。所以,後來我就在紅小豆煮好後懟成細細的豆沙泥(我家喜歡吃甜味的加了些白糖),趁豆沙泥沒有涼透時,就先把豆沙泥團成理想大小的豆沙團,待豆沙團冷卻之後,豆沙團的表皮略顯乾爽時,再開始包豆沙包。因為,這時的豆沙團基本已經固定了形狀,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承壓力,在包豆沙包的時候,就算是手稍有用力,也不會把豆沙團弄散。當包好的豆沙包下鍋蒸時,豆沙團仍會保持一定的固定作用,就算是麵皮有變形的想法,也會被豆沙團給控制住的。
如果您想吃更暄軟一些的,那就在豆沙包包好之後放半個多小時,讓豆沙包的麵皮再啟發一會兒,這樣做出的豆沙包一定會暄軟、餡大且不變形。您若不信可以親自體驗一下喲。這可是我試過多次才得出的心得呢。
再次強調三點:一是煮紅小豆時千萬不要太幹,如果過幹,吃著不綿軟,口感不佳;二是豆沙包做好後放半個小時或更長點時間再入鍋,同時要在鍋水燒至50度左右是再下,否則不夠暄軟;三是鍋燒開後一般要在15到20分鐘停鍋,這主要根據包子大小而定,以蒸熟為宜;四是豆沙包停鍋後過10分鐘揭鍋,以避免開鍋急了包子表皮收縮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