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公司同事苗苗媽跟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因為之前我在公號發了一篇的文章,裡面提到為了讓暖暖緩解視疲勞,讓她玩桌球遊戲的事情。於是苗苗媽也想著給孩子報一個桌球班,可以讓孩子學打球,還能提升專注力,鍛鍊身體,又能保護視力。
她帶苗苗去了離家不遠的一個桌球館,試聽課的時候苗苗表現很好,於是爽快地交了錢。但後面開始正式上課之後,苗苗開始「表現不好」了。上課不專心,走神,自己玩自己的,也不認真跟老師練習動作。
苗苗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原本想通過這門興趣課,讓孩子得到身心鍛鍊,孩子居然不配合?眼見著報班的費用要打水漂,這還得了?
老母親原本想用來雙十一剁手的幾千塊錢,這番苦心,馬上就要被辜負了!
越想越氣的苗苗媽,周末上完課之後,把苗苗罵了一頓說:我花那麼多錢給你報班不是讓你玩來的,半途而廢怎麼能行!再怎麼著,也得對得起這三千多塊錢!
苗苗聽完媽媽的這些話,低頭沉默了幾分鐘,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會好好學,不會讓你失望的。
聽到這話,苗苗媽的心情很複雜,苗苗才五歲,這樣小的孩子,能說出這種大孩子「表決心」的話,為什麼反而高興不起來?
苗苗媽最後還問我了一句:我這麼盡心為孩子著想,是不是也給了她很大壓力啊?
我聽苗苗媽說完這件事之後,想起最近看到的一條微博熱搜——竭盡全力為孩子,是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觀?
中國式的教育原本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為了孩子竭盡全力,比方說借錢買學區房、報很多興趣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認真輔導,希望能夠孩子長大出人頭地。
還有一種方式是讓孩子自由發展,順其自然。
我看的這個微博熱搜《你說的都不對》就是圍繞著這兩個角度展開了討論。
邀請到的嘉賓是儲殷教授和張雪峰老師。
節目不長,推薦大家有時間的話都去看一看,觀點的碰撞都能引人思考。
這個對儲殷教授這個人我個人不做評價,不過我覺得他在這個節目中的觀點也並沒有錯——家長就是要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
但儲殷教授把「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定義為給孩子做選擇,這個我不能認同。
什麼是最好的?說實話我們很難定義。
我們認為最好的,真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嗎?現在最好的,未來就最好了嗎?
孩子目前無法為長遠利益負責,但終究一天他需要為自己負責,那父母應該幫孩子選擇到多少歲?還是說一到成年,父母就要撒手,孩子就突然要面臨自己選擇?
在談話裡,儲殷教授算是我們所謂的「雞娃派」,大致的意思是孩子就是要上還大學,只有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之前也分享過,我是希望暖暖能上好大學的。但念好大學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階段性目標,更重要的是擁有上好大學相匹配的能力和素養。
上好大學當然沒有錯,誰不想自己孩子上好大學。但把上好大學跟孩子的幸福人生、成功與否、快不快樂劃等號,以此作為唯一標準,我真的不認同。
反過來看張雪峰,整場談話裡也有地方是不妥的。
(我個人覺得,也許是張雪峰辯論技巧不如儲殷,一直被對方的觀點帶跑,自己的觀點講得不夠清楚。)
孩子喜歡高爾夫就打高爾夫,孩子想捉蚱蜢就捉蚱蜢,他的觀點更類似於我們常所說的「快樂教育」,以孩子的快樂教育為主。
但我們不能忽略,張雪峰的前提是:「我也在竭盡全力,我掙錢,以至於我孩子以後成績不好也不會很難過」。
其實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樣的事情是做不到的,很多父母竭盡一生可能也沒辦法讓孩子接觸到高爾夫、馬術。
但我唯一贊同的,是張雪峰所說的,給孩子的底層能力。
這種底層的能力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更偏重精神層面的認知。
擁有了正確的價值觀的孩子,才能擁有更多的底氣和判斷力,才能更好地學習和享受生活。他的眼界和看問題的深度和角度,都會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這讓我想起來盧梭的一句話:自由不在於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更在於你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
其實,這說的正是是否能讓孩子擁有生活選擇權。
或許有父母會覺得,張雪峰的這種觀點是不是就是放養式教育?
其實並不是。張雪峰的佛系並不是真正的佛系,這樣的選擇實際上家長會投入更多的教育資金和精力。
被大家提到最多的黃多多其實大家都很熟悉。其實黃多多所受的教育方式就跟張雪峰講的差不多。
鋼琴、英文、戲劇,每一樣愛好都沒落下。成績和品質也很優秀。
但在這背後,是黃磊和孫莉多年的資源及財富的積累,也是生長環境對多多的影響。
這不是絕大部分家庭都做不到的。
但做不到不見得不能借鑑。黃磊和孫莉夫婦對孩子的尊重,平等溝通,價值觀的傳遞也都是可以借鑑的。
教育本身就不是一個秘籍走天下的,幫孩子找到適合的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的教育。
這個有的放矢,不是一味的強調考上好大學,也不是一味的強調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一味的隨波追流,也不是一味的放手靜待花開。
很難,對不對?
我們種一顆樹,養一隻貓尚且很難,何況養育一個孩子啊。
正因為難,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其實在我看來,節目裡兩位根本不用爭,他們所說的,都是「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這同一件事。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其實,天下哪個父母不是想把所有都給孩子啊。
暖暖現在讀三年級,其實從最初我一門心思的想讓孩子出類拔萃,到暖暖自身的慢熱性格給我的衝擊,這三年來我也在不斷自省——作為父母,到底什麼才是對暖暖最好的?
我的內心歷程如同節目中的兩位嘉賓的辯論,有猶豫,有對話,有時候也有迷茫。
教育這件事,太複雜了。複雜到,需要考慮家庭的因素,以及孩子本身的可塑性,甚至是家長自身成長的空間。
但,我唯一堅定的是:當然要給孩子最好的,特別是教育。
只是這個最好的,不是我給暖暖都選好的,是給一些空間給一些選擇權,讓孩子能探索到更大的世界的可能。
再回到這篇文章最開始提到的苗苗的故事。
媽媽之所以生氣和失望,是因為她覺得她已經盡力給孩子提供她認為對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可是孩子並不買帳,沒有達到媽媽心裡的預期。
可是,孩子的成長方式,沒有統一的模版。
暖暖喜歡桌球,苗苗就不見得喜歡。
這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強迫孩子去完成我們心中的期待,反而是一件殘忍的事。孩子迫於父母的權威,也絕不會享受這種「成長」。
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想,絕大多數孩子之後的樣子,都不是父母期待的。
暖姥姥曾經希望我成為一個醫生,但在我決定選擇文科之後,還在期待我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名律師或者法官。
但最終,我自己選擇做了一名媒體工作者,平時碼碼字,分享自己的生活,這是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所以,即便是我們沒有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但我始終感謝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盡他們所能,為我提供的一切教育資源。
說到這裡,或許我們應該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功成名就,出人頭地。
鳳毛麟角太少了。這其實也並不是人生圓滿的唯一方式。
雞娃沒有錯,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成績好,考上排名好的大學,找到大家都認為的所謂的「好」的工作,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孩子享受這一切。
孩子是我們每一個人心尖上的寶貝,不管我們每個人的經濟實力、社會能力如何,我們都希望能夠讓他們過得健康、幸福、開心,但我希望大家在思考如何能夠給予、引導孩子的漫長人生路的時候,能夠不要人云亦云、築室道謀。
畢竟,教育的目的不是跟風,而成功的標準也並不只有一個。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