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專家吵起來了,你認同哪個?

2020-11-05 暖暖媽愛分享



前幾天,公司同事苗苗媽跟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因為之前我在公號發了一篇的文章,裡面提到為了讓暖暖緩解視疲勞,讓她玩桌球遊戲的事情。於是苗苗媽也想著給孩子報一個桌球班,可以讓孩子學打球,還能提升專注力,鍛鍊身體,又能保護視力。

她帶苗苗去了離家不遠的一個桌球館,試聽課的時候苗苗表現很好,於是爽快地交了錢。但後面開始正式上課之後,苗苗開始「表現不好」了。上課不專心,走神,自己玩自己的,也不認真跟老師練習動作。

苗苗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原本想通過這門興趣課,讓孩子得到身心鍛鍊,孩子居然不配合?眼見著報班的費用要打水漂,這還得了?

老母親原本想用來雙十一剁手的幾千塊錢,這番苦心,馬上就要被辜負了!

越想越氣的苗苗媽,周末上完課之後,把苗苗罵了一頓說:我花那麼多錢給你報班不是讓你玩來的,半途而廢怎麼能行!再怎麼著,也得對得起這三千多塊錢!

苗苗聽完媽媽的這些話,低頭沉默了幾分鐘,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會好好學,不會讓你失望的。

聽到這話,苗苗媽的心情很複雜,苗苗才五歲,這樣小的孩子,能說出這種大孩子「表決心」的話,為什麼反而高興不起來?

苗苗媽最後還問我了一句:我這麼盡心為孩子著想,是不是也給了她很大壓力啊?

我聽苗苗媽說完這件事之後,想起最近看到的一條微博熱搜——竭盡全力為孩子,是不是一種正確的教育觀?




中國式的教育原本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為了孩子竭盡全力,比方說借錢買學區房、報很多興趣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認真輔導,希望能夠孩子長大出人頭地。

還有一種方式是讓孩子自由發展,順其自然。

我看的這個微博熱搜《你說的都不對》就是圍繞著這兩個角度展開了討論。

邀請到的嘉賓是儲殷教授和張雪峰老師。

節目不長,推薦大家有時間的話都去看一看,觀點的碰撞都能引人思考。

這個對儲殷教授這個人我個人不做評價,不過我覺得他在這個節目中的觀點也並沒有錯——家長就是要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


但儲殷教授把「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定義為給孩子做選擇,這個我不能認同。

什麼是最好的?說實話我們很難定義。

我們認為最好的,真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嗎?現在最好的,未來就最好了嗎?


孩子目前無法為長遠利益負責,但終究一天他需要為自己負責,那父母應該幫孩子選擇到多少歲?還是說一到成年,父母就要撒手,孩子就突然要面臨自己選擇?


在談話裡,儲殷教授算是我們所謂的「雞娃派」,大致的意思是孩子就是要上還大學,只有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之前也分享過,我是希望暖暖能上好大學的。但念好大學不是目的,只是一個階段性目標,更重要的是擁有上好大學相匹配的能力和素養。


上好大學當然沒有錯,誰不想自己孩子上好大學。但把上好大學跟孩子的幸福人生、成功與否、快不快樂劃等號,以此作為唯一標準,我真的不認同。


反過來看張雪峰,整場談話裡也有地方是不妥的。

(我個人覺得,也許是張雪峰辯論技巧不如儲殷,一直被對方的觀點帶跑,自己的觀點講得不夠清楚。)

孩子喜歡高爾夫就打高爾夫,孩子想捉蚱蜢就捉蚱蜢,他的觀點更類似於我們常所說的「快樂教育」,以孩子的快樂教育為主。

但我們不能忽略,張雪峰的前提是:「我也在竭盡全力,我掙錢,以至於我孩子以後成績不好也不會很難過」。

其實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樣的事情是做不到的,很多父母竭盡一生可能也沒辦法讓孩子接觸到高爾夫、馬術。

但我唯一贊同的,是張雪峰所說的,給孩子的底層能力。

這種底層的能力說的直白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更偏重精神層面的認知。

擁有了正確的價值觀的孩子,才能擁有更多的底氣和判斷力,才能更好地學習和享受生活。他的眼界和看問題的深度和角度,都會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這讓我想起來盧梭的一句話:自由不在於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更在於你不想做什麼就能不做什麼。

其實,這說的正是是否能讓孩子擁有生活選擇權。

或許有父母會覺得,張雪峰的這種觀點是不是就是放養式教育?

其實並不是。張雪峰的佛系並不是真正的佛系,這樣的選擇實際上家長會投入更多的教育資金和精力。


被大家提到最多的黃多多其實大家都很熟悉。其實黃多多所受的教育方式就跟張雪峰講差不多。

鋼琴、英文、戲劇,每一樣愛好都沒落下。成績和品質也很優秀。

但在這背後,是黃磊和孫莉多年的資源及財富的積累,也是生長環境對多多的影響。

這不是絕大部分家庭都做不到的。

但做不到不見得不能借鑑。黃磊和孫莉夫婦對孩子的尊重,平等溝通,價值觀的傳遞也都是可以借鑑的。

教育本身就不是一個秘籍走天下的,幫孩子找到適合的才是真正的有的放矢的教育。

這個有的放矢,不是一味的強調考上好大學,也不是一味的強調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是一味的隨波追流,也不是一味的放手靜待花開。


很難,對不對?


我們種一顆樹,養一隻貓尚且很難,何況養育一個孩子啊。


正因為難,才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其實在我看來,節目裡兩位根本不用爭,他們所說的,都是「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這同一件事。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而已。


其實,天下哪個父母不是想把所有都給孩子啊。


暖暖現在讀三年級,其實從最初我一門心思想讓孩子出類拔萃,到暖暖自身的慢熱性格給我的衝擊,這三年來我也在不斷自省——作為父母,到底什麼才是對暖暖最好的?

我的內心歷程如同節目中的兩位嘉賓的辯論,有猶豫,有對話,有時候也有迷茫。

教育這件事,太複雜了。複雜到,需要考慮家庭的因素,以及孩子本身的可塑性,甚至是家長自身成長的空間。

但,我唯一堅定的是:當然要給孩子最好的,特別是教育。

只是這個最好的,不是我給暖暖都選好的,是給一些空間給一些選擇權,讓孩子能探索到更大的世界的可能。

再回到這篇文章最開始提到的苗苗的故事。

媽媽之所以生氣和失望,是因為她覺得她已經盡力給孩子提供她認為對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可是孩子並不買帳,沒有達到媽媽心裡的預期。

可是,孩子的成長方式,沒有統一的模版。

暖暖喜歡桌球,苗苗就不見得喜歡。

這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強迫孩子去完成我們心中的期待,反而是一件殘忍的事。孩子迫於父母的權威,也絕不會享受這種「成長」。


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想,絕大多數孩子之後的樣子,都不是父母期待的。

暖姥姥曾經希望我成為一個醫生,但在我決定選擇文科之後,還在期待我是不是可以成為一名律師或者法官。

但最終,我自己選擇做了一名媒體工作者,平時碼碼字,分享自己的生活,這是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所以,即便是我們沒有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但我始終感謝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盡他們所能,為我提供的一切教育資源。

說到這裡,或許我們應該認真考慮這個問題,我們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功成名就,出人頭地。

鳳毛麟角太少了。這其實也並不是人生圓滿的唯一方式。

雞娃沒有錯,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成績好,考上排名好的大學,找到大家都認為的所謂的「好」的工作,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只要孩子享受這一切。

孩子是我們每一個人心尖上的寶貝,不管我們每個人的經濟實力、社會能力如何,我們都希望能夠讓他們過得健康、幸福、開心,但我希望大家在思考如何能夠給予、引導孩子的漫長人生路的時候,能夠不要人云亦云、築室道謀。

畢竟,教育的目的不是跟風,而成功的標準也並不只有一個。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END / ————

相關焦點

  • 那些過萬聖節的孩子們:閉嘴,不要再吵了
    ,為什么叔叔要那麼大聲講話。現在回想起來,在爸爸媽媽吵架的那些時候,作為孩子的我們內心是什麼樣的?,就要負責清除孩子的恐懼感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有時候話到嘴邊,真的就控制不住大吵起來,這也是大多數家庭的常態。
  • 自我認同,也許是你能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
    另一方面,過高的自我認同一樣會讓自己和他人疏遠、破壞人際關係,同時也是一種自戀型精神障礙的先兆,而自戀型精神障礙特徵是過度需要被欽佩,對他人缺乏同情心。極高或極低的自我認同都是有害的,理想的狀況是,自我認同能維持在一個比較平衡的中間位置。最好一個人能持有現實而積極的自我認同。那麼作為家長,如何讓孩子擁有現實和積極的自我認同呢?
  • 二胎家庭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怎麼吵
    家有一個以上的孩子,手足衝突在所難免,大人常常擔任審判、處罰的角色,作家許雅寧身為老師,也是三個小孩的媽,在美國看到老師放手讓小小孩自行「開會」解決爭執,領悟不應一昧叫孩子「不要吵」,吵架反而能學到談判、溝通、協調的重要能力。
  • 「堅果科學」要不要竭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很多父母會將小的時候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無論是沒有實現的願望還是沒有得到過的「糖果」。他們竭盡所能的將自己的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各種輔導班輪番上陣,孩子壓力越來越大,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正確的嗎?
  • 要不要洗鼻子 專家吵起來了
    網頁截屏圖東方網8月17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上海市氣象局8月14日正式發布一項全國首創的健康氣象指數——「鼻腔清洗指數」,提醒市民空氣汙染時要多多清洗鼻腔,以避免患呼吸道疾病。昨天,上海一些耳鼻喉科方面的專家給早報專門致信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人為規定洗鼻次數,這種提議缺乏科學依據,有悖於循證醫學原則。
  • 要不要讓孩子趁暑假預習下學期的內容?
    比如某一課,有些孩子學習三個小時,考試得了95分,很不錯。另外一個孩子呢,學了5分鐘,玩了兩個小時55分鐘,考試的時候,他也考了95分。比較一下,我肯定會會看重第二個孩子,因為效率,效率是社會的產物,它是能得到社會認同的。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第二個孩子的作為應優於第一個孩子。
  • 《我的朋友有點兒吵》父母陪孩子閱讀繪本的「二不要三一起」
    然而,令父母頭疼的是,到底如何給孩子選擇繪本或是故事書?選好了又該如何著手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今天,我向大家介紹和推薦的這本繪本童書是《我的朋友有點兒吵》,比起上次給大家推薦的以益趣類為主的《小心,你的書裡有怪獸》來說,這本書主要偏向情感,引導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 為什麼我一定要你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因為這項能力影響孩子的一生
    想要讓孩子做到自我認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長要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孩子。孩子天生就有認同父母的心理,如果父母能夠認同孩子的一切,不要總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缺點上,善於發現並放大孩子的優點,無條件地給予孩子支持和肯定,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父母眼裡是最好的。
  • 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好的福報,你認同這句話嗎?
    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好的福報,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個人非常認同這句話,烏鴉尚有反哺之義,羔羊且有跪乳之恩,何況我們人類!人生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父母付出一生的心血,就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和將來,父母的愛是不圖回報的,當他們老了,正是我們回報的時候,贍養老人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
  • 富人定律:想成功,你需要的不是「盡力而為」,而是「竭盡全力」
    泰勒牧師感到頗為吃驚,因為他很清楚,即使是在虔誠的成年人信徒中,能背誦下來這段文字的人也是極為少見的,更何況是一個只有11歲的孩子。於是,他好奇地問到:「你為什麼能背下這麼長的文字呢?」這個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我聽明白了您講的那個故事,我選擇了竭盡全力。」
  • 當面吵?關門吵?哪個才是吵架的正確打開方式
    但當爭吵不可避免時,是當著孩子面吵,還是關起門來吵,對孩子的傷害才最小呢?1在孩子面前吵,壞影響超出你想像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處理日常衝突的方式,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誰都不想在孩子面前大吵,但總有「兜不住火」的時候。一旦意識到沒忍住,在孩子面前開戰了,不必戛然「熄火」、假裝什麼都沒發生。儘可能客觀地考慮這場爭論:它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
  • 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怎麼吵
    家有一個以上的孩子,手足衝突在所難免,大人常常擔任審判、處罰的角色。美國的老師放手讓小孩自行開會解決爭執,領悟不應一昧叫孩子不要吵,吵架反而能學到談判、溝通、協調的重要能力。這種以和為貴的解決方式,我總覺得有問題……但是大人這樣的處理方式很普遍:家和萬事興是固有觀念,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是我們的處事模式;另外,父母在外為了生計奔波一天,回家後要是看到孩子爭吵不休,很少不動怒的。所以遇到孩子爭執,父母不是叫比較好說話的那一方多讓讓之外,就是大動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連坐法一起教訓教訓,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
  • 8張漫畫戳痛無數父母的心,你是怎樣的,孩子就會怎麼樣
    長此以往,哪怕是忘記做作業這樣原本很小的事,孩子為了逃避父母指責,也會選擇撒謊。如果孩子對你說謊,說明孩子沒有把你當作分擔困難的夥伴。他們寧可自己承擔犯錯的愧疚感、圓謊的心理壓力,也不願意告訴父母真相。
  • 《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如果認同「女孩」的社會範疇,一個小孩就會被社會化為女孩。
  • 一年級孩子的字寫得不好看,家長要不要更正?
    這位家長並且指出哪個字漂亮,哪個字不漂亮,讓他把不漂亮的字變得漂亮,孩子卻不願意,說沒關係了,好像無所謂的樣子。家長問該怎麼辦?這個習慣不錯,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不要在孩子寫作業或者認真寫字的時候去指出來,這樣會打斷孩子的思路,影響到以後孩子上學的專注力,得不償失。但是我們又看到,媽媽還會指出來哪個字寫得不夠漂亮,並且會督促孩子把字都寫好。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必定會有寫得好和寫得不好並存的情況。既然有的字能寫好,也就意味著孩子是認真寫的。
  • 跟老公吵一架後,孩子的話顛覆我對「不要當著孩子面吵架」的認知
    在我以往的認知裡,總覺得父母是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的。而且幾乎所有的育兒書裡也是這麼教育的。多年來我一直深信不疑,跟隨著主流育兒觀念做總不會有錯。直到有一天我跟孩子他爸大吵一架後,我才開始動搖我的認知。
  • 孩子的性別認同教育,父母必須要了解的
    總之,父母在孩子的性別引導中的作用很關鍵。但做起來也並不複雜。我們建議如下:❶ 接納、肯定、讚賞孩子的性別父母首先要接納孩子的性別,讓男孩認識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認識到自己是女性。性別認同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這會使他對同性的性別特徵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徵。父母要在口頭上明確告訴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
  • 92名兒童貼完三伏貼成了這樣:要不要貼,醫生都吵起來了
    鍾劍波醫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自行延長貼藥時間,要嚴格按照醫囑來做。 如果皮膚出現反應,有水泡或者腫得厲害了,不建議自行處理,建議到醫院皮膚科就診,以免留下難看的痕跡。
  • 一切都要給孩子最好的?專家說: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問題:小小年紀的孩子們,消費水平卻人均「偽富二代」,並且呈現出一種這種現狀源自於我們的傳統思想「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什麼都想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盤子裡的好飯菜不捨得吃留給孩子,買衣服給孩子更好的……什麼都想給孩子安排更好的,哪怕自己委屈一點也沒關係。父母愛孩子勝於愛自己,用盡全力為孩子做一切。
  • 徐州哪個小學最好?幼升小如何擇校?
    哪個小學好哪個小學差?哪個學校作業多哪個學校作業少?哪個學校夥食好,哪個學校有食堂?現在轄區小學不好,要不要去好學校的轄區買個學區房?公辦幼兒園雖好但不教拼音,我得上哪學才能保證一年級不落後?等小學有著落了,又想著:能不能進好班?哪個班是好班?哪個老師是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