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在這裡!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

2020-08-28 語文書凌老師


《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

第1章

大家都不想學習——對於不想做的事情,如何拿出幹勁?

  • 你真的想學習嗎?

真正喜歡學習的人,最多不過一成。剩下的九成,大概都是「雖然不想學,但不得不學」,所以變成了「不想學,所以不學」的現狀。其實最大的元兇是學校教育的單一性!

在學校裡面,絕大多數老師會要求學生讀、寫、默!孩子們是「不情願」被要求做這些作業的。

我們不否認數量與記憶和習慣之間存在聯繫。

但是,在不斷重複的痛苦中,孩子們是很難真正記住知識的。他們不斷加深「真是討厭啊」這種心情,結果記得的僅僅只有「對學習的抗拒」。

是誰決定學習是痛苦的呢?

例如,很多父母都會找我諮詢,說:「老師,我家的孩子沒有耐力,一天學不到兩個小時……」

其實父母感嘆的是,孩子如果不能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就是「對苦差事缺乏忍耐力」。

不能持續學習兩個小時的孩子就是不行的,能學習五個小時的孩子就是了不起的。

但是,真的如此嗎?我們工作的時間越長,就越了不起嗎?沒有這回事。


學習時間長是件被認可的事情嗎?

  • 人為什麼要學習?

「個人的成長」——相比「第一」,更想變成「唯一」,這是真的嗎?

那麼,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學習,歸根結底是為了「個人的成長」。成長,是「把做的事情從不會變會的過程」。

對學生來講,是考試的答案從「×」變成「√」的過程。

如果是社會人士,就是要創造想法、解決問題等等,獨自思考、擬定課題,然後想出解決的對策。看見本看不見的東西,理解本不能理解的事情,人都是這樣成長的。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成長。

重要的並不是必須在和他人的比較中獲勝,是完善自己。也就是說,變成了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考試如此,企業的生存競爭亦是如此,人生中總是存在競爭,那麼必定會有勝負,不是嗎?

但重要的不是勝負。人要從成功中和失敗中學習,收穫新的視野,再一步步向前,變成和從前不一樣的自己,這才是重要的。


第2章

「聰明」的人都是什麼樣的?——笨蛋就算矇混過關也是笨蛋

  • 「聰明」的人是天生的嗎?

最近經常聽到一個關鍵詞叫「天生聰明」。頭腦聰明,學習就會好。人們覺得,一個人只要「天生聰明」,就算因一些不良影響落後了,也能立刻趕超。


聰明,到底是什麼?

真的是生前就被賦予的便利商品嗎?我們應該完全捨棄這種想法。

周圍人的這種判定,讓他們越來越覺得自己是笨蛋。幾乎人人都有「自卑感」

是誰做出這種判定的呢?主要是大人們。遺憾的是,傷孩子越深,父母面臨的工作就越多。

就如我前面所說,學習的目的是成長,並非與他人做比較,而是改善自己。

但是很多父母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的期望就是孩子取得全班第一的成績。如果升學的話,偏差值(分數)越高越好。他們把孩子的學習看成是競爭。

如果孩子沒有在競爭中取勝,家長會明顯地表現出失望的情緒。

結果,他們無疑是給孩子種下了挫敗感。

縱觀學生時代,有幾個人能一直保持「不管做什麼都拿第一」的成績呢?而除他們之外,其他孩子都會產生「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給以後的人生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

第一,也是最大的影響:喪失挑戰的精神。

孩子如果感受到了周圍人的失望,就會很快喪失相信自己有可能的信心。

「因為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平凡的人,所以不可能達到高目標。」孩子這樣想著而放棄了本來的高目標,搪塞地定了一個好像可以達到的低目標。

這種思考方式變成了一種習慣,而孩子進入社會後受環境所迫,更加難以改變這種思考方式。

想到「我能行」,幹勁卻消失了?

這種父母最喜歡的一句臺詞是:「孩子只要肯努力就能行!」你坐在父母和老師身邊聽他們談話時,難道沒有聽到父母對老師說過這句臺詞

從心理學角度說,喪失幹勁有兩大原因——

「認為自己有能力。」

「自己想成為中心。」

這兩點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幹勁的源泉」吧?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認知心理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佐伯胖先生曾闡述過這兩點。

首先,我們從「認為自己有能力」開始說明。

認為自己有能力的人,面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等和自我認知相反的情況時,會感到過度的不愉快和焦慮。那當事人會怎麼做呢?去忙別的事情:翹課去散心,或者沉迷於遊戲,等等。

這樣做的話,周圍的人就會覺得「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忙別的事去了,這也沒辦法」,最後連他自己也會這樣想。

將現實中的挑戰推開,就可以說「我只要用心去做的話就能行」。

但另外一點,「自己想成為中心」該怎麼解釋呢?

不理解上課內容的狀態,就像「與朋友疏遠」的狀態。

因為課堂的主角是「老師和優秀的孩子」。老師點名「上來解題」的都是優秀的孩子。這樣節省了上課時間,但另一方面,我又有點同情不優秀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成為陪襯,無論如何都成不了主角。那該怎麼出頭呢?去妨礙課堂。大聲喧譁,把頭伸出窗外,和校園裡的不良好友講話。他們在周圍搗亂,成為暫時的主角。


  • 每個人都能變聰明!

這麼想的人,又被「頭腦聰明是天生的」這種設定禁錮了。

他們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只要找到合適的學習法,無論是誰,頭腦都會變聰明。他們只用這種「自我欺騙」的方式來矇混過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對速效的強烈需求」,

即「想要馬上就有良好效果」的欲求。

和這樣的孩子見面時,都有類似下面的開場白——

「期中考試的成績很糟糕。請在下次考試前幫他提高吧!」孩子的父母跑到補習班來對我說。

測試完孩子本人的學習能力,情況比我想像中的還要糟糕。

「主人公沙耶加能大變身,到頭來還是因為天生頭腦聰明吧?」「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這樣的大變身的。」我在前面應該說過:「原因並不是天生聰明。」聰明人的世界和笨蛋的世界,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世上本來就有天生聰明和天生愚鈍的人——這種認知在心理學界被叫作「固有智力觀」。與之相反的,叫「增長智力觀」。這個觀點認為,人的能力最初是很低的,但是後期可以無限提高。現在,被人們叫笨蛋的人,或者自認為是笨蛋的人,一定都能向聰明的人進軍。

是的,每個人都有可能。

頭腦的好壞,並非靠才能的高低,而是靠「是否有積累」。

不斷地重複——不是「不情願地」,而是自覺地不斷重複——就能學到知識和技術。

不管是語言、計算能力還是身體技能,人們通過不斷重複習得要領,通過「積累」儲備優秀的能力。越早進行這些重複工作的人,就成了我們常說的「聰明的孩子」。孩子在學齡教育前進行多項反覆練習,就能儘早掌握對應的能力了。就算你現在住在「笨蛋的世界」,但你如果使用同樣的方法,就能從中脫離。


只跟過去的自己比較


第3章

制訂讓情緒最高昂的目標——打破他人決定的「限定條框」的方法

我們被限制在各種條條框框裡「行」和「不行」的界線如果目的明確的話,下一步就是設定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的設定有一些「小竅門」。有自卑感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會立刻將自己束縛在一個條框之中。自己失望地認為「我就只是這個程度了」,不會再設定更高的目標。

而且,他們不僅低估自己的能力,還縮小了這個世上自己能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情的範圍。

從切身環境來看,目標「僅限於考大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掙脫條條框框,才能看得更長遠,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希望大家能通過本章領會這一點。

「沒有根據的自信」絕對是必要的。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掙脫框架可以代表「能夠做」的想法。

這種「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學術語來講就是「自我效能感」。你們一定聽說過「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狀態與之相似。自我認同感,是指一種「不管自己是什麼樣。他們會想:「儘可能去滿足對方的要求,這是見證我能力的地方!」

像這樣,「掙脫框架」,承認這是對方的自由就可以理解了。

「沒有根據的自信」絕對是必要的

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掙脫框架可以代表「能夠做」的想法。這種「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學術語來講就是「自我效能感」。你們一定聽說過「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狀態與之相似。自我認同感,是指一種「不管自己是什麼樣都全盤接受」的姿態。如果有這種感覺,一個人即使面對一些小小的失敗和挫折,也會認為「自己沒問題」。與之對應,自我效能感總給人一種「自己很成功」的印象。無論哪一種都非常重要,它們是人生存能量的源泉。

而束縛在條框裡的人缺乏這兩種能力。

情願被束縛在條框裡,是因為懼怕失敗——自我認同感很低——就算一點點失敗也能影響到他們。因為自我效能感很低,他們會陷入「我不可能做到」的框架中,而且將框架越縮越小。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掙脫條框,勇敢面對挑戰。這種「沒有根據的自信」是很重要的。

如何制定讓情緒高昂的目標

如果能得到「神的白金券」

自我效能感提高到某種程度之後,就要開始設定目標了。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跳出限定條框的技巧。

設定目標的訣竅是,將「能提高自己情緒的內容」發揮到最大限度。


克服學習中自卑感的方法

讓「有自卑感」的人擁有「熱情」,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要想消除自卑感,到底應該怎麼做呢?答案很簡單。

請用成功的經驗「覆蓋」當初導致你自卑的挫折經驗。

相比世人的評價,自己想「從這裡重新開始」才是更重要的。當然,你如果非常重視世人的評價,那就去挑戰世人評價高的資格考試。

不管怎麼說,個人的主觀情緒,會極大地左右人的幹勁。

這裡想給大家參考心理學家J.W.阿特金森提倡的數學公式——

幹勁的強度=①達成動機×②主觀的成功概率×③目標的魅力

這就是我們說的「成就動機理論」。

①達成動機。

通過「想要成功的心情——如果失敗的話會沮喪的心情」得出數值。

「要想成功」如果是100分,「很害怕啊」是70分的話,那麼這個值就是「30」。

這是被心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感極大左右的部分。

②主觀成功概率。憑感覺思考「成功概率是多少」的數值。

比方說,偏差值30分的學生以東大為目標,如果你覺得「這絕對不可能」的話,那這個數值就是「0」。

③目標的魅力。

如果目標達成的話,你會獲得多少「自豪感」?將它用0至100的數字數值化。假設對於自己來說,考上東大就能感到最高等級的自豪,那麼數值就是「100」。

將它們相乘的話會得到什麼結果呢?


第4章

需要提前了解的學習的根本——一生受用的「學習PDCA 循環」

  • 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法不是一成不變的。

學習並非他人強加給你的,而是為了自我成長,要靠自我的意志來完成。

目的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

說到這裡,一些商務人士可能會想到「PDCA循環」這個詞。

為了提高工作的成果,進行「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這樣的循環。這是最近引起商務人士關注的必備技能的循環方法。如果想在學習上出成果,這也是很有效的準則。


①假說

這個是PDCA中P,也就是計劃的部分。

首先預想一下可能適合自己的方法。

「很擅長動手記憶,可以每天寫十遍英文單詞。」

「很喜歡邊聽邊記,可以在坐車時、在睡覺前聽一個小時的 CD。」

「每天解答五道題目。」

等等。採用這樣的方式。

尋找最適合自己的「PDCA循環」學習法

內容就設定為「每天都能進行」的事情。

我建議詳細地確定每天練習的額定數量和次數。

並且,禁止同時預想多個計劃。

首先制定一個單一的規則:集中攻克這一項。然後再進入第二階段。

②實驗·觀察

PDCA的D,是執行假說,抓住感覺的階段。

連續執行三天以上。如果可以的話,連續一周。

③記錄

這個階段是和②並行的。

準備一個學習筆記本,每天簡單地記錄一下學習過的內容吧。

記錄學習的地方、學習的時間,再簡單地寫幾句感想,比如「有學習效果」「有些厭倦了」「完全記不住」等等。

這個階段才是前半部分的重要步驟。

④檢驗和分析

下面就檢查一下花一周去學習的內容中,你掌握了多少。

再粗略地看一遍測試和練習題,確認自己記下了多少。

看一下記錄筆記,確認下在縮短所需時間、提升學習效果等方面是否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⑤一般化

到此為止的階段中,你如果發現「早上寫五遍英語單詞,晚上回顧一遍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可以將此法則應用到其他科目的學習和工作中。

如果學英語的方法可以的話,你可以嘗試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漢字和歷史。

⑥例外的發現

在實踐⑤的時候,你應該會意識到,我們已經發現的法則「並非完全適用於所有的事情」。

不論是什麼法則,一定會有例外。我們如果發現它不能順利進行,那就設立例外用的假說——「朗讀英語長文更有助於理解」「相比手寫顧客信息,反覆默讀更容易記憶」等等——那就去開發和應用新的方法。

如果出現錯誤,繼續向前進行

以上階段的要領常常是,反覆循環,每次出現不適應的時候就去調整它。


第5章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法的方法——用心理學來理解「性格類型的特別學習法」

掌握自己的性格,高效學習

了解適合各種性格類型的學習法

那麼,你了解自己是什麼類型了嗎?

類型① 完美主義者


第一位球員就是完美主義者。理想很高,從不妥協,並想要完美達成目標。能注意到很多細節,很擅長精細的工作。不管是桌上還是腦中,都會收拾得整整齊齊,擅長控制自己的感情。絕不會有違反約定、超過期限的情況。

弱點是:事情如果沒有計劃就難以實施;過於細緻而導致視野有些狹窄。

適合完美主義者的學習法

完美主義者「按計劃完成」的訴求很強烈,但遺憾的是,完美主義者必須學會離開「計劃」。這樣又可能會讓此類型的人突然沒有動力而放棄。

因此,尋找一個能成為領跑者的教練或導師,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前輩、上司、尊敬的人……只要是你想要了解的那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就可以。

不要猶豫,直截了當地拜託他們:「請做我的指導老師吧。」

按照「Why→How→What」的順序來交談。

首先,你為什麼想了解這個知識?你想為此做些什麼?這是動機Why。

其次,怎麼樣做才能習得這個知識?這是How。

最後,你尋求的是什麼?這是What。

類型② 奉獻者


奉獻者,喜歡為他人服務。他們會在讓他人喜悅的過程中得到強烈的滿足感。

他們直覺敏銳,能敏感地體察他人的情緒,是有強烈的同情心,能敏銳察覺到細小事情的細心伶俐之人,對誰都很友好,有「給所有的人發糖果」的慷慨之氣。

喜歡聽到他人說「謝謝」「幫我大忙了」,反之,如果沒有得到感謝,就會覺得很彆扭。想要照顧他人的心情過於強烈,所以也會被人覺得「愛瞎操心」。

適合奉獻者的學習法

這種類型的人學習的動機幾乎都是「為了誰」:想讓父母開心,想成為朋友和戀人的支柱,等等。所以就先在心中明確自己是為了誰在努力,然後,到那個人的身邊直接告訴他。

接下來,開始學習的時候找到夥伴是最重要的。

和自己同水平的夥伴組隊,分擔教科書的各部分,記住自己承擔的部分,然後相互教對方。和奉獻者結隊學習,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喜歡教,而且很擅長學習,兩個人「為了讓對方受益」,都好好學習自己承擔的部分,結果就是雙方的知識都掌握得很牢固。

類型③ 目標達成者

競爭心很強,常常會制定最高的目標。

這是即使面對有些困難的事也會充滿活力的類型。

開朗、行動力強並富有熱情,在職場上,這種積極性會提高周圍人的動力,成為可以仰仗的存在。相反,他們非常不喜歡被迫做一些沒有成就感的事。

他們感到不能順利達到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時,就會有強烈的壓力。

類型④ 藝術家


這一類型的人浪漫且細膩,感情非常豐富。他們自豪於自己擁有獨特的品味和價值觀,對常識和社會的規則漠不關心。他們不擅長去做被強制要求或者義務要做的事,在得不到理解的環境中會感到壓力。

適合藝術家的學習法

老實說,讓這一類型的人坐在桌子前,等於讓他們面向「傳統」學習。大家正在做的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他們對「考取大學」「通過資格考試」「晉升」等世人認為有價值的事,似乎並不感興趣。讓藝術家類型的人意識到「目標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對具體有形的目標完全沒有興趣的藝術家,要讓他們意識到「如果達到這個目標會怎麼樣」,這種目標的目的更能激發他們的幹勁。一旦幹勁被激發,他們就能集中超常的注意力,即使不精確地制訂方法也沒問題。總之,就是去描述「最終目的」。自己決定追求唯一且有趣的事物,才是關鍵。

類型⑤ 研究者

這種類型的人好奇心旺盛,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會刨根究底,而且具有渴望獨自探索的特徵。理論能力很高,理解力和分析力都居於高水平,但沒有興趣和他人分享。對感興趣的事情過於熱衷,不能恰當地停止。這也是他們的弱點。

適合研究者的學習法這種類型的人普遍都喜歡學習。但是,他們過於喜歡學習,缺乏了對學習「手段」的思考。

所以說,研究者類型,將學習內容調整為「適合目的的形式」非常重要。

我建議社會人士參加資格考試時,了解合格的最低分數線是多少,再認準需要掌握的知識,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決定好要「掌握的程度」。

然後,參考練習冊去學習,而不要參考書本。

類型⑥ 實幹家

沉穩、有同情心,協調性很高,是擅長慎重地、孜孜不倦地去積累的類型,責任感很強,能按規定行事。但是由於過於安定,容易對沒遇到過的事情抱有警戒心。優柔寡斷,不擅長處理風險,很難激發挑戰精神。如果遭遇到預想之外的事情,也會容易動搖。

適合實幹家的學習法

實幹家很擅長按照規則行動,所以抓住這點就能順利地開始PDCA循環。

1個月試用期結束後,如果覺得「不能順利進行」,就設定別的假說,然後開始執行。

這個時候,行動的記錄就發揮作用了。對變化有耐心很重要。在事情發生變化的時候,不要突然掉頭,而要一個個嘗試、分析,這才是成功的要點。

類型⑦ 樂天派

好奇心旺盛,喜歡快樂的事情,是職場上歡樂氣氛的製造者。如果成為領導的話,會帶來輕鬆愉快的團隊氛圍。擅長對待新鮮事物,卻容易厭倦,常常半途而廢。

不擅長單調冗長的工作,也不擅長需要耐心和細心的作業。很容易逃避不喜歡的事情,想要舒適地順其自然。

適合樂天派的學習法

首先,這種類型的人需要有「讓人心潮澎湃的動力」。

所以,我並不推薦他們獨自學習。最好去補習班、教室或聽講座等,製造一種不得不學習的環境。樂天派很討厭單純的工作,最不擅長類似背誦的枯燥方法。不要有「背誦很枯燥」之類的想法,也不用考慮為什麼很枯燥。這樣的話,工作就會進行得意外順利。

還有,學習數學的時候可以轉換思維:「思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像這樣可以「根據場合轉變思路」也是樂天派的強項。給自己加油打氣:「你想變得受歡迎吧?那麼就放手去做!」

類型⑧ 統率者

值得依賴、無微不至、果斷的領導派。這種類型在「創業公司的社長」中非常多見。

擅長管理人,決斷力超群。在逆境中也擁有不可動搖的自信和開疆闢土的魄力。

適合統率者的學習法統率者類型的人,本來就很討厭被勸導接受「別人推薦的學習法」。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方法要自己來決定。研究透想要學習的內容,用什麼樣的教科書,由誰來負責哪一部分,你需要思考的是這些綜合要素。請不要忘記在成員中建立可以得到贊同的信賴關係。就算不尋找夥伴,在獨自學習的時候,也可以活用動畫等視頻課堂的方式。

像這樣,去製造自己能決定、能執行工作內容的環境,才是最好的方式。

類型⑨ 調停者

9種類型中的頭號和平主義者,是為了順利和周圍人交流,常常會很小心的、溫柔的人。不會貪婪,能帶給人一種安心感。

但行動常常會平淡地隨大流。即使自己「很討厭」那個場合的氛圍,也會忍耐著,不會去做真心想做的事。缺乏競爭心,常常被認為是「沒有幹勁的人」。

適合調停者的學習法

調停者總是缺乏一點挑戰精神,不擅長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去努力。

所以,尋找一個能給自己合適的指導的教練或導師必不可少。

但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調停者的好球區意外地很狹小。因為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會優先考慮「是否迎合他人」。如果不合適的話,他們常常會選擇忍受,也不會明確地說出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因為他們並沒有仔細考慮過這些。調停者的救世主,同樣還得是一位合適的教練或導師。

導師如果能幫上忙,就能立刻感受到「他實際上在忍耐」。如果有這種環境,調停者就可以設定目標、確立方法、喚起幹勁。那麼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尋找調停者的導師」。


第6章

持之以恆學習的秘訣——一毫米一毫米地改變惰性吧

  • 人類天生具有惰性

無論動力多麼強,方法論多麼好,但很多時候,一個人總會被小事影響,然後無法堅持學習下去。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來就是非常懶惰的生物。

經常有人說:「我意志力很薄弱,做什麼都沒法長久。」沒必要去哀嘆,因為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承認自己有惰性吧。只有承認了,才會想辦法尋找「無論多懶惰的人都能持續學習」的方法。作為基本,我想先告訴你「遠處的牛排不如近處的牛肉蓋飯」 這個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動力的薄弱,是物理上的遠距離造成的」。想去一家有名的牛排店,但要坐五站電車,下班後去的話也很遠。這個時候,你就能強烈感受到,只需步行五分鐘就能到的牛肉蓋飯店的魅力。

「堅持寫日記的人」能成功?

如果有「很麻煩」的情緒,那麼「必須去做」這種想法就是它的天敵。

在「必須做」的基礎上,我想給大家參考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界的代表選手——日記。

我認為每天堅持寫日記的人更容易成功。寫日記就是記錄每天的生活。

人的記憶是非常容易被篡改的。但是,一個人如果去記錄生活,就能修正記憶中的誤差。日記如果用在學習上,可以幫自己發現不足之處,對個人成長而言非常有益。

能堅持寫日記的人,就算手邊沒有日記本也沒關係。因為他們會寫在賓館準備的便籤紙上,會寫在餐廳的餐巾紙上,等等,回家之後,他們將其貼在日記本上就好了。而不能堅持寫日記的人是把寫日記看成了一種「必須完成」的麻煩:「必須用這支筆寫」「每晚睡覺前必須寫」等等。不能這樣想。用什麼寫都行,早上寫也行。

他們因「今天沒什麼可寫的」而煩惱,在這個過程中,寫日記就變成了一種麻煩。

將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記錄下就好。五年後再回頭讀的話,你就會有一些發現,比如「這段時間我過得很平穩啊,我都忘記了」「每年5月份的時候,我都有些無聊啊」等等。

不要附加一些很困難的條件,不要受限於質和量。僅僅寫下來就好了。

這就是能夠堅持下去的訣竅,就是能給往後的自己帶來益處的訣竅。

學習也同樣如此。「必須坐在桌子前」「必須用這個筆記本」,你這樣想的話,當條件不滿足時,你就會停止行動。總之,記下一些和學習相關的東西,然後每天這樣堅持,你就不會有放棄的想法了。

「等有時間……」是挫折的源頭。

那麼要有多少時間,你才會開始學習呢?大家基本上需要有2小時左右的時間才會開始學習。

但我下面要說的才是關鍵:你就算刻意去等,也等不到這兩個小時。

請轉化為「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可以學習」模式。也就是「活用碎片時間」。能夠長時間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10分鐘、20分鐘的碎片時間也能用來學習。能達成高目標的人都在這麼做。當然,碎片時間畢竟很散碎,所以,你需要提前將學習內容分割開來。

以上學習方法,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工作者,只要能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進步。加油!

相關焦點

  • 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
    擺脫職業倦怠最好的辦法永遠是學習。對自己來說,學習就是閱讀、筆記、實踐,有些淺顯。年前被迫拾起丟了10年多的日語,因為要去日本旅遊,不溫習不太好,想在孩子面前秀一秀,畢竟咱也有一顆裝那啥的心。溫習大半年後,略有成果,心情蠻舒暢,心態稍年輕。
  • 學習要有好方法,適合才能讓學習更高效,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可或缺
    但是「皇天有負有心人」,不管她再怎麼努力,成績、名次就是上不去。難道沒有天賦的人努力也沒有用嗎?其實她成績一直上不去的原因多出在方法上。就算天天問,記不住下次仍舊不會;就算做了筆記,不時常翻看思索仍舊記不住。學習要有好的方法,適合的方法才能讓自己有所收穫,才能讓學習更高效。學習方法比盲目努力重要的多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不可能盲目去做。
  • 號稱最高效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
    在眾多學習方法中,有一種方法被稱為最高效的學習方法,那就是費曼學習法。有一個叫ScottH.Young的人,在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據稱他採用了所謂超速學習理論和方法,即《費曼學習法》。那麼費曼又是何許人也呢?其實費曼就是大名鼎鼎的理察·菲利普斯·費曼,美國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納米技術之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之一。
  • 《如何高效學習》—給你提供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大家晚上好,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的煩惱訥,不知道該怎樣學習,學習沒有效果,怎麼學都學不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閱讀《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一起來看看怎樣才能高效學習。 你知道高效學習是怎樣的呢?真正的高效學習,是學習的時間更少,學到的知識更多。
  • 教授說,好的學習方法讓孩子愛上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成績差,成為很多家長心中最深的痛。使盡渾身解數,然而起到的效果卻微乎其微,一氣之下,暴揍一頓,好了幾天,之後依然如故。&34;,成為了很多有學齡孩子家庭的真實寫照。深夜,一想到孩子的學習,不禁仰問蒼天:怎樣才能讓孩子好好學習啊!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深度好文!省特級教師總結:史上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許多孩子為了跟上學習的節奏,生拉硬拽各科知識,從來不去思考總結,太過關注學習知識本身反而局限了自己的視野,說白了其實就是學習方法和方向不正確!幸運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總有人在不斷探索中總結出了一些高效學習的方法,今天小蛙就和大家分享一份省特級教師總結的《史上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本文將從預習、聽講、複習、作業四方面講解,此方法簡單可複製,建議家長為孩子收藏!
  • 高效學習 所向披靡 | 萬象新天學校八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就是體現在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強化學習效果上面,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其作用不容小覷,不僅能幫助同學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習成績,還能夠培養學習興趣、建立學習信心。萬象新天學校八年級九班趙士順分享數學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方法之一比喻法-《圍城》中精妙的比
    昨天和朋友一起參加了上海拆書幫喜樂分舵的拆書活動,拆的是《如何高效學習》。《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的作者是斯科特·揚,該書主要講述了一位因為快速學習而成名的神奇小子,他應用自己發明的學習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線性代數,1年學習4年MIT課程的「不可能。
  • 學習方法有很多,適合自己的才是好方法
    學習是一個人增長學識的唯一途徑。是了解外部世界與社會的重要手段。如果想學得好、學得快,就必須有學習方法。其實學習方法就是別人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比較有效的經驗而已。我們如果拿別人的學習經驗來用的話,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對我們有效,使我們學得好、學得快;二是對我們無效,就說明這個學習方法對自己不適用。所以對於學生來說,關鍵是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的前提是,多嘗試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法。
  • 學霸的學習方法總是高效又好用,清華學霸的分享
    2.學會做計劃每天早上花10分鐘寫好當天的To do list。一個合格計劃要有截止時間和目標,也就是想要達到的效果。比如,今天任務是將數學三角函數題攻克,要達到的效果是以後做三角函數單調性的題目不會出錯。
  • 理解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不知道大家平時學習時都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法?很多人在學習時經常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是我們學習中常見的一種錯誤學習法。1 理解是學習中最重要的事對於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讓零散的信息之間產生有效的連接。現在已經是網際網路時代了,各種信息只要上網一搜索很快就可以獲取到。
  • 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
    同學們已經開學幾天了,放鬆了八個月應該要收收心開始新學期的學習啦。新學期新氣象更要有新的學習方法,這裡理工君就給大家介紹幾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吧!費曼學習法 第一步:獲取知識(某概念),理解你所要學習的材料的內容。第二步:講解/複述你所獲得的主要內容。第三步:用你自己的方式以潛意識的形式再次複述你所學到的知識。
  • 如何學會學習—高效學習方法
    就像大家在最後總結的那樣,用一句話來總結今日的線上分享,那就是「交流產生價值」。今天的線上分享,是我們學習小組的一次年中總結,也是我自己從4月份開始的校園生活的回顧。我把自己4月以來的在「居家線上」的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總結經驗,並分享了自己的應對方法和學習感悟。
  • 致遠塾學習篇:高效學習方法分享,讓你不再是學渣!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了,「長時間高效學習」不就是讓大腦長時間消耗能量嗎?既然這是人沒有辦法克服的一個生理特點,那麼,這個問題是否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呢?並不。小遠看到塾裡的學霸就是,每天早上6點就來自習,到晚上11點才走,一天裡除了學習就是提問,除了圖書館就是自習室。
  • 學習語文的好方法,現在知道不算晚,家長:這個方法很好
    語文的學習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大家都聽說過:「得語文者,得天下」吧!可見語文學科在眾多學科中是最重要的一門。說到學習語文的好方法,預習語文課文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怎麼預習才高效呢?怎樣做語文預習筆記呢?現在很多學生都知道在語文書上做批註,是一個語文預習的好方法,但是這樣做卻很模糊,有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應該在語文書上寫哪些內容。
  • 兩個高效的學習方法
    你是否時常懷疑自己腦子是不是壞掉了,為什麼同樣的知識,別人一學就會,而你卻遲遲找不到學習要領,入不了門;你是否經常迷惑,為什麼覺得自己明明把知識點都學會了,做題目的時候卻屢屢犯錯。在這個時候,你是時候停下來了。不要再去鑽研知識點了,死磕解決不了問題,你應該放平心態,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習過程是什麼,學習方法要進行調整和改進了。
  • 高效學習方法之費曼學習法
    讀者朋友們好,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種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費曼,理察·費曼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家、量子電動力學創始人、納米技術之父,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一種方法被歸於費曼的名下,雖然沒有事實依據是有費曼提出,但這個方法幫助了很多人,快速學習一門技能,被譽為高效的學習方法。
  • 兩個原則幫你找到高效的學習方法
    當然就「積極向上、全民學習」這件事本身來說,至少在我的觀點裡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面對囤積在各種設備裡聽不完的課、堆積在書架上讀不完的書,在海量的信息前幾乎所有人都提出了如下這兩個問題:一、如何擁有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二、如何能讓自己頭懸梁錐刺股得來的聖賢之道轉換成實際生產力,踩著書本走上人生巔峰?
  • 《高效學習7堂課》——人人都應該掌握的學習方法
    在今年的4月份,有幸遇見秋葉大叔的這本書——《高效學習7堂課》。在這本書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效」,好像看到一位引領者,從一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在寫自己,然後對號入座,再根據方法一步步實施,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學習效果。一、從松鼠型學習和蜜蜂型學習開始學起在此之前,自我感覺一直是松鼠型學習者,喜歡囤東西。
  • 發現了一個高效的學習方法
    讀過這麼多學習方法的書,看過這麼多分享學習心得的文章。看得是很爽,卻沒有給生活帶來什麼實在的幫助。感覺迷失在學習的路上,就好像大家所說的,自己的努力只是感動了自己而已。那怎樣的學習方法才奏效呢?學習的最好方法,當然是用得上。讀書筆記、讀後感、解讀、分享、演講……這些都叫學過的知識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