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習好,就是方法好》
第1章
大家都不想學習——對於不想做的事情,如何拿出幹勁?
真正喜歡學習的人,最多不過一成。剩下的九成,大概都是「雖然不想學,但不得不學」,所以變成了「不想學,所以不學」的現狀。其實最大的元兇是學校教育的單一性!
在學校裡面,絕大多數老師會要求學生讀、寫、默!孩子們是「不情願」被要求做這些作業的。
我們不否認數量與記憶和習慣之間存在聯繫。
但是,在不斷重複的痛苦中,孩子們是很難真正記住知識的。他們不斷加深「真是討厭啊」這種心情,結果記得的僅僅只有「對學習的抗拒」。
是誰決定學習是痛苦的呢?
例如,很多父母都會找我諮詢,說:「老師,我家的孩子沒有耐力,一天學不到兩個小時……」
其實父母感嘆的是,孩子如果不能長時間坐在桌子前,就是「對苦差事缺乏忍耐力」。
不能持續學習兩個小時的孩子就是不行的,能學習五個小時的孩子就是了不起的。
但是,真的如此嗎?我們工作的時間越長,就越了不起嗎?沒有這回事。
學習時間長是件被認可的事情嗎?
「個人的成長」——相比「第一」,更想變成「唯一」,這是真的嗎?
那麼,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學習,歸根結底是為了「個人的成長」。成長,是「把做的事情從不會變會的過程」。
對學生來講,是考試的答案從「×」變成「√」的過程。
如果是社會人士,就是要創造想法、解決問題等等,獨自思考、擬定課題,然後想出解決的對策。看見本看不見的東西,理解本不能理解的事情,人都是這樣成長的。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個人的成長。
重要的並不是必須在和他人的比較中獲勝,是完善自己。也就是說,變成了比昨天更好的自己。
考試如此,企業的生存競爭亦是如此,人生中總是存在競爭,那麼必定會有勝負,不是嗎?
但重要的不是勝負。人要從成功中和失敗中學習,收穫新的視野,再一步步向前,變成和從前不一樣的自己,這才是重要的。
第2章
「聰明」的人都是什麼樣的?——笨蛋就算矇混過關也是笨蛋
最近經常聽到一個關鍵詞叫「天生聰明」。頭腦聰明,學習就會好。人們覺得,一個人只要「天生聰明」,就算因一些不良影響落後了,也能立刻趕超。
聰明,到底是什麼?
真的是生前就被賦予的便利商品嗎?我們應該完全捨棄這種想法。
周圍人的這種判定,讓他們越來越覺得自己是笨蛋。幾乎人人都有「自卑感」
是誰做出這種判定的呢?主要是大人們。遺憾的是,傷孩子越深,父母面臨的工作就越多。
就如我前面所說,學習的目的是成長,並非與他人做比較,而是改善自己。
但是很多父母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的期望就是孩子取得全班第一的成績。如果升學的話,偏差值(分數)越高越好。他們把孩子的學習看成是競爭。
如果孩子沒有在競爭中取勝,家長會明顯地表現出失望的情緒。
結果,他們無疑是給孩子種下了挫敗感。
縱觀學生時代,有幾個人能一直保持「不管做什麼都拿第一」的成績呢?而除他們之外,其他孩子都會產生「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給以後的人生帶來非常惡劣的影響。
第一,也是最大的影響:喪失挑戰的精神。
孩子如果感受到了周圍人的失望,就會很快喪失相信自己有可能的信心。
「因為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平凡的人,所以不可能達到高目標。」孩子這樣想著而放棄了本來的高目標,搪塞地定了一個好像可以達到的低目標。
這種思考方式變成了一種習慣,而孩子進入社會後受環境所迫,更加難以改變這種思考方式。
想到「我能行」,幹勁卻消失了?
這種父母最喜歡的一句臺詞是:「孩子只要肯努力就能行!」你坐在父母和老師身邊聽他們談話時,難道沒有聽到父母對老師說過這句臺詞
從心理學角度說,喪失幹勁有兩大原因——
「認為自己有能力。」
「自己想成為中心。」
這兩點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幹勁的源泉」吧?
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認知心理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佐伯胖先生曾闡述過這兩點。
首先,我們從「認為自己有能力」開始說明。
認為自己有能力的人,面對「考試成績不理想」等和自我認知相反的情況時,會感到過度的不愉快和焦慮。那當事人會怎麼做呢?去忙別的事情:翹課去散心,或者沉迷於遊戲,等等。
這樣做的話,周圍的人就會覺得「他考試成績不理想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忙別的事去了,這也沒辦法」,最後連他自己也會這樣想。
將現實中的挑戰推開,就可以說「我只要用心去做的話就能行」。
但另外一點,「自己想成為中心」該怎麼解釋呢?
不理解上課內容的狀態,就像「與朋友疏遠」的狀態。
因為課堂的主角是「老師和優秀的孩子」。老師點名「上來解題」的都是優秀的孩子。這樣節省了上課時間,但另一方面,我又有點同情不優秀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成為陪襯,無論如何都成不了主角。那該怎麼出頭呢?去妨礙課堂。大聲喧譁,把頭伸出窗外,和校園裡的不良好友講話。他們在周圍搗亂,成為暫時的主角。
這麼想的人,又被「頭腦聰明是天生的」這種設定禁錮了。
他們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只要找到合適的學習法,無論是誰,頭腦都會變聰明。他們只用這種「自我欺騙」的方式來矇混過關。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對速效的強烈需求」,
即「想要馬上就有良好效果」的欲求。
和這樣的孩子見面時,都有類似下面的開場白——
「期中考試的成績很糟糕。請在下次考試前幫他提高吧!」孩子的父母跑到補習班來對我說。
測試完孩子本人的學習能力,情況比我想像中的還要糟糕。
「主人公沙耶加能大變身,到頭來還是因為天生頭腦聰明吧?」「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這樣的大變身的。」我在前面應該說過:「原因並不是天生聰明。」聰明人的世界和笨蛋的世界,並沒有明確的界線。世上本來就有天生聰明和天生愚鈍的人——這種認知在心理學界被叫作「固有智力觀」。與之相反的,叫「增長智力觀」。這個觀點認為,人的能力最初是很低的,但是後期可以無限提高。現在,被人們叫笨蛋的人,或者自認為是笨蛋的人,一定都能向聰明的人進軍。
是的,每個人都有可能。
頭腦的好壞,並非靠才能的高低,而是靠「是否有積累」。
不斷地重複——不是「不情願地」,而是自覺地不斷重複——就能學到知識和技術。
不管是語言、計算能力還是身體技能,人們通過不斷重複習得要領,通過「積累」儲備優秀的能力。越早進行這些重複工作的人,就成了我們常說的「聰明的孩子」。孩子在學齡教育前進行多項反覆練習,就能儘早掌握對應的能力了。就算你現在住在「笨蛋的世界」,但你如果使用同樣的方法,就能從中脫離。
只跟過去的自己比較
第3章
制訂讓情緒最高昂的目標——打破他人決定的「限定條框」的方法
我們被限制在各種條條框框裡「行」和「不行」的界線如果目的明確的話,下一步就是設定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的設定有一些「小竅門」。有自卑感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會立刻將自己束縛在一個條框之中。自己失望地認為「我就只是這個程度了」,不會再設定更高的目標。
而且,他們不僅低估自己的能力,還縮小了這個世上自己能做的事、能做好的事情的範圍。
從切身環境來看,目標「僅限於考大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掙脫條條框框,才能看得更長遠,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希望大家能通過本章領會這一點。
「沒有根據的自信」絕對是必要的。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掙脫框架可以代表「能夠做」的想法。
這種「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學術語來講就是「自我效能感」。你們一定聽說過「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狀態與之相似。自我認同感,是指一種「不管自己是什麼樣。他們會想:「儘可能去滿足對方的要求,這是見證我能力的地方!」
像這樣,「掙脫框架」,承認這是對方的自由就可以理解了。
「沒有根據的自信」絕對是必要的
按上述的方法思考,掙脫框架可以代表「能夠做」的想法。這種「我能做」的想法,用心理學術語來講就是「自我效能感」。你們一定聽說過「自我認同感」,自我效能感的心理狀態與之相似。自我認同感,是指一種「不管自己是什麼樣都全盤接受」的姿態。如果有這種感覺,一個人即使面對一些小小的失敗和挫折,也會認為「自己沒問題」。與之對應,自我效能感總給人一種「自己很成功」的印象。無論哪一種都非常重要,它們是人生存能量的源泉。
而束縛在條框裡的人缺乏這兩種能力。
情願被束縛在條框裡,是因為懼怕失敗——自我認同感很低——就算一點點失敗也能影響到他們。因為自我效能感很低,他們會陷入「我不可能做到」的框架中,而且將框架越縮越小。
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掙脫條框,勇敢面對挑戰。這種「沒有根據的自信」是很重要的。
如何制定讓情緒高昂的目標
如果能得到「神的白金券」
自我效能感提高到某種程度之後,就要開始設定目標了。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跳出限定條框的技巧。
設定目標的訣竅是,將「能提高自己情緒的內容」發揮到最大限度。
克服學習中自卑感的方法
讓「有自卑感」的人擁有「熱情」,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要想消除自卑感,到底應該怎麼做呢?答案很簡單。
請用成功的經驗「覆蓋」當初導致你自卑的挫折經驗。
相比世人的評價,自己想「從這裡重新開始」才是更重要的。當然,你如果非常重視世人的評價,那就去挑戰世人評價高的資格考試。
不管怎麼說,個人的主觀情緒,會極大地左右人的幹勁。
這裡想給大家參考心理學家J.W.阿特金森提倡的數學公式——
幹勁的強度=①達成動機×②主觀的成功概率×③目標的魅力
這就是我們說的「成就動機理論」。
①達成動機。
通過「想要成功的心情——如果失敗的話會沮喪的心情」得出數值。
「要想成功」如果是100分,「很害怕啊」是70分的話,那麼這個值就是「30」。
這是被心中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感極大左右的部分。
②主觀成功概率。憑感覺思考「成功概率是多少」的數值。
比方說,偏差值30分的學生以東大為目標,如果你覺得「這絕對不可能」的話,那這個數值就是「0」。
③目標的魅力。
如果目標達成的話,你會獲得多少「自豪感」?將它用0至100的數字數值化。假設對於自己來說,考上東大就能感到最高等級的自豪,那麼數值就是「100」。
將它們相乘的話會得到什麼結果呢?
第4章
需要提前了解的學習的根本——一生受用的「學習PDCA 循環」
學習並非他人強加給你的,而是為了自我成長,要靠自我的意志來完成。
目的是為了變成更好的自己。
說到這裡,一些商務人士可能會想到「PDCA循環」這個詞。
為了提高工作的成果,進行「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這樣的循環。這是最近引起商務人士關注的必備技能的循環方法。如果想在學習上出成果,這也是很有效的準則。
①假說
這個是PDCA中P,也就是計劃的部分。
首先預想一下可能適合自己的方法。
「很擅長動手記憶,可以每天寫十遍英文單詞。」
「很喜歡邊聽邊記,可以在坐車時、在睡覺前聽一個小時的 CD。」
「每天解答五道題目。」
等等。採用這樣的方式。
尋找最適合自己的「PDCA循環」學習法
內容就設定為「每天都能進行」的事情。
我建議詳細地確定每天練習的額定數量和次數。
並且,禁止同時預想多個計劃。
首先制定一個單一的規則:集中攻克這一項。然後再進入第二階段。
②實驗·觀察
PDCA的D,是執行假說,抓住感覺的階段。
連續執行三天以上。如果可以的話,連續一周。
③記錄
這個階段是和②並行的。
準備一個學習筆記本,每天簡單地記錄一下學習過的內容吧。
記錄學習的地方、學習的時間,再簡單地寫幾句感想,比如「有學習效果」「有些厭倦了」「完全記不住」等等。
這個階段才是前半部分的重要步驟。
④檢驗和分析
下面就檢查一下花一周去學習的內容中,你掌握了多少。
再粗略地看一遍測試和練習題,確認自己記下了多少。
看一下記錄筆記,確認下在縮短所需時間、提升學習效果等方面是否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⑤一般化
到此為止的階段中,你如果發現「早上寫五遍英語單詞,晚上回顧一遍的方法是最好的」,那可以將此法則應用到其他科目的學習和工作中。
如果學英語的方法可以的話,你可以嘗試用同樣的方法來學習漢字和歷史。
⑥例外的發現
在實踐⑤的時候,你應該會意識到,我們已經發現的法則「並非完全適用於所有的事情」。
不論是什麼法則,一定會有例外。我們如果發現它不能順利進行,那就設立例外用的假說——「朗讀英語長文更有助於理解」「相比手寫顧客信息,反覆默讀更容易記憶」等等——那就去開發和應用新的方法。
如果出現錯誤,繼續向前進行
以上階段的要領常常是,反覆循環,每次出現不適應的時候就去調整它。
第5章
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法的方法——用心理學來理解「性格類型的特別學習法」
掌握自己的性格,高效學習
了解適合各種性格類型的學習法
那麼,你了解自己是什麼類型了嗎?
類型① 完美主義者
第一位球員就是完美主義者。理想很高,從不妥協,並想要完美達成目標。能注意到很多細節,很擅長精細的工作。不管是桌上還是腦中,都會收拾得整整齊齊,擅長控制自己的感情。絕不會有違反約定、超過期限的情況。
弱點是:事情如果沒有計劃就難以實施;過於細緻而導致視野有些狹窄。
適合完美主義者的學習法
完美主義者「按計劃完成」的訴求很強烈,但遺憾的是,完美主義者必須學會離開「計劃」。這樣又可能會讓此類型的人突然沒有動力而放棄。
因此,尋找一個能成為領跑者的教練或導師,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前輩、上司、尊敬的人……只要是你想要了解的那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就可以。
不要猶豫,直截了當地拜託他們:「請做我的指導老師吧。」
按照「Why→How→What」的順序來交談。
首先,你為什麼想了解這個知識?你想為此做些什麼?這是動機Why。
其次,怎麼樣做才能習得這個知識?這是How。
最後,你尋求的是什麼?這是What。
類型② 奉獻者
奉獻者,喜歡為他人服務。他們會在讓他人喜悅的過程中得到強烈的滿足感。
他們直覺敏銳,能敏感地體察他人的情緒,是有強烈的同情心,能敏銳察覺到細小事情的細心伶俐之人,對誰都很友好,有「給所有的人發糖果」的慷慨之氣。
喜歡聽到他人說「謝謝」「幫我大忙了」,反之,如果沒有得到感謝,就會覺得很彆扭。想要照顧他人的心情過於強烈,所以也會被人覺得「愛瞎操心」。
適合奉獻者的學習法
這種類型的人學習的動機幾乎都是「為了誰」:想讓父母開心,想成為朋友和戀人的支柱,等等。所以就先在心中明確自己是為了誰在努力,然後,到那個人的身邊直接告訴他。
接下來,開始學習的時候找到夥伴是最重要的。
和自己同水平的夥伴組隊,分擔教科書的各部分,記住自己承擔的部分,然後相互教對方。和奉獻者結隊學習,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喜歡教,而且很擅長學習,兩個人「為了讓對方受益」,都好好學習自己承擔的部分,結果就是雙方的知識都掌握得很牢固。
類型③ 目標達成者
競爭心很強,常常會制定最高的目標。
這是即使面對有些困難的事也會充滿活力的類型。
開朗、行動力強並富有熱情,在職場上,這種積極性會提高周圍人的動力,成為可以仰仗的存在。相反,他們非常不喜歡被迫做一些沒有成就感的事。
他們感到不能順利達到自己想像中的樣子時,就會有強烈的壓力。
類型④ 藝術家
這一類型的人浪漫且細膩,感情非常豐富。他們自豪於自己擁有獨特的品味和價值觀,對常識和社會的規則漠不關心。他們不擅長去做被強制要求或者義務要做的事,在得不到理解的環境中會感到壓力。
適合藝術家的學習法
老實說,讓這一類型的人坐在桌子前,等於讓他們面向「傳統」學習。大家正在做的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他們對「考取大學」「通過資格考試」「晉升」等世人認為有價值的事,似乎並不感興趣。讓藝術家類型的人意識到「目標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對具體有形的目標完全沒有興趣的藝術家,要讓他們意識到「如果達到這個目標會怎麼樣」,這種目標的目的更能激發他們的幹勁。一旦幹勁被激發,他們就能集中超常的注意力,即使不精確地制訂方法也沒問題。總之,就是去描述「最終目的」。自己決定追求唯一且有趣的事物,才是關鍵。
類型⑤ 研究者
這種類型的人好奇心旺盛,對自己喜歡的事情會刨根究底,而且具有渴望獨自探索的特徵。理論能力很高,理解力和分析力都居於高水平,但沒有興趣和他人分享。對感興趣的事情過於熱衷,不能恰當地停止。這也是他們的弱點。
適合研究者的學習法這種類型的人普遍都喜歡學習。但是,他們過於喜歡學習,缺乏了對學習「手段」的思考。
所以說,研究者類型,將學習內容調整為「適合目的的形式」非常重要。
我建議社會人士參加資格考試時,了解合格的最低分數線是多少,再認準需要掌握的知識,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決定好要「掌握的程度」。
然後,參考練習冊去學習,而不要參考書本。
類型⑥ 實幹家
沉穩、有同情心,協調性很高,是擅長慎重地、孜孜不倦地去積累的類型,責任感很強,能按規定行事。但是由於過於安定,容易對沒遇到過的事情抱有警戒心。優柔寡斷,不擅長處理風險,很難激發挑戰精神。如果遭遇到預想之外的事情,也會容易動搖。
適合實幹家的學習法
實幹家很擅長按照規則行動,所以抓住這點就能順利地開始PDCA循環。
1個月試用期結束後,如果覺得「不能順利進行」,就設定別的假說,然後開始執行。
這個時候,行動的記錄就發揮作用了。對變化有耐心很重要。在事情發生變化的時候,不要突然掉頭,而要一個個嘗試、分析,這才是成功的要點。
類型⑦ 樂天派
好奇心旺盛,喜歡快樂的事情,是職場上歡樂氣氛的製造者。如果成為領導的話,會帶來輕鬆愉快的團隊氛圍。擅長對待新鮮事物,卻容易厭倦,常常半途而廢。
不擅長單調冗長的工作,也不擅長需要耐心和細心的作業。很容易逃避不喜歡的事情,想要舒適地順其自然。
適合樂天派的學習法
首先,這種類型的人需要有「讓人心潮澎湃的動力」。
所以,我並不推薦他們獨自學習。最好去補習班、教室或聽講座等,製造一種不得不學習的環境。樂天派很討厭單純的工作,最不擅長類似背誦的枯燥方法。不要有「背誦很枯燥」之類的想法,也不用考慮為什麼很枯燥。這樣的話,工作就會進行得意外順利。
還有,學習數學的時候可以轉換思維:「思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像這樣可以「根據場合轉變思路」也是樂天派的強項。給自己加油打氣:「你想變得受歡迎吧?那麼就放手去做!」
類型⑧ 統率者
值得依賴、無微不至、果斷的領導派。這種類型在「創業公司的社長」中非常多見。
擅長管理人,決斷力超群。在逆境中也擁有不可動搖的自信和開疆闢土的魄力。
適合統率者的學習法統率者類型的人,本來就很討厭被勸導接受「別人推薦的學習法」。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方法要自己來決定。研究透想要學習的內容,用什麼樣的教科書,由誰來負責哪一部分,你需要思考的是這些綜合要素。請不要忘記在成員中建立可以得到贊同的信賴關係。就算不尋找夥伴,在獨自學習的時候,也可以活用動畫等視頻課堂的方式。
像這樣,去製造自己能決定、能執行工作內容的環境,才是最好的方式。
類型⑨ 調停者
9種類型中的頭號和平主義者,是為了順利和周圍人交流,常常會很小心的、溫柔的人。不會貪婪,能帶給人一種安心感。
但行動常常會平淡地隨大流。即使自己「很討厭」那個場合的氛圍,也會忍耐著,不會去做真心想做的事。缺乏競爭心,常常被認為是「沒有幹勁的人」。
適合調停者的學習法
調停者總是缺乏一點挑戰精神,不擅長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去努力。
所以,尋找一個能給自己合適的指導的教練或導師必不可少。
但這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調停者的好球區意外地很狹小。因為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會優先考慮「是否迎合他人」。如果不合適的話,他們常常會選擇忍受,也不會明確地說出自己真正想做什麼,因為他們並沒有仔細考慮過這些。調停者的救世主,同樣還得是一位合適的教練或導師。
導師如果能幫上忙,就能立刻感受到「他實際上在忍耐」。如果有這種環境,調停者就可以設定目標、確立方法、喚起幹勁。那麼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尋找調停者的導師」。
第6章
持之以恆學習的秘訣——一毫米一毫米地改變惰性吧
無論動力多麼強,方法論多麼好,但很多時候,一個人總會被小事影響,然後無法堅持學習下去。為什麼呢?因為人生來就是非常懶惰的生物。
經常有人說:「我意志力很薄弱,做什麼都沒法長久。」沒必要去哀嘆,因為這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承認自己有惰性吧。只有承認了,才會想辦法尋找「無論多懶惰的人都能持續學習」的方法。作為基本,我想先告訴你「遠處的牛排不如近處的牛肉蓋飯」 這個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動力的薄弱,是物理上的遠距離造成的」。想去一家有名的牛排店,但要坐五站電車,下班後去的話也很遠。這個時候,你就能強烈感受到,只需步行五分鐘就能到的牛肉蓋飯店的魅力。
「堅持寫日記的人」能成功?
如果有「很麻煩」的情緒,那麼「必須去做」這種想法就是它的天敵。
在「必須做」的基礎上,我想給大家參考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界的代表選手——日記。
我認為每天堅持寫日記的人更容易成功。寫日記就是記錄每天的生活。
人的記憶是非常容易被篡改的。但是,一個人如果去記錄生活,就能修正記憶中的誤差。日記如果用在學習上,可以幫自己發現不足之處,對個人成長而言非常有益。
能堅持寫日記的人,就算手邊沒有日記本也沒關係。因為他們會寫在賓館準備的便籤紙上,會寫在餐廳的餐巾紙上,等等,回家之後,他們將其貼在日記本上就好了。而不能堅持寫日記的人是把寫日記看成了一種「必須完成」的麻煩:「必須用這支筆寫」「每晚睡覺前必須寫」等等。不能這樣想。用什麼寫都行,早上寫也行。
他們因「今天沒什麼可寫的」而煩惱,在這個過程中,寫日記就變成了一種麻煩。
將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記錄下就好。五年後再回頭讀的話,你就會有一些發現,比如「這段時間我過得很平穩啊,我都忘記了」「每年5月份的時候,我都有些無聊啊」等等。
不要附加一些很困難的條件,不要受限於質和量。僅僅寫下來就好了。
這就是能夠堅持下去的訣竅,就是能給往後的自己帶來益處的訣竅。
學習也同樣如此。「必須坐在桌子前」「必須用這個筆記本」,你這樣想的話,當條件不滿足時,你就會停止行動。總之,記下一些和學習相關的東西,然後每天這樣堅持,你就不會有放棄的想法了。
「等有時間……」是挫折的源頭。
那麼要有多少時間,你才會開始學習呢?大家基本上需要有2小時左右的時間才會開始學習。
但我下面要說的才是關鍵:你就算刻意去等,也等不到這兩個小時。
請轉化為「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可以學習」模式。也就是「活用碎片時間」。能夠長時間學習的時候也是如此,10分鐘、20分鐘的碎片時間也能用來學習。能達成高目標的人都在這麼做。當然,碎片時間畢竟很散碎,所以,你需要提前將學習內容分割開來。
以上學習方法,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工作者,只要能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進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