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的大風潮到來時,感覺大半個中國都陷入了「我需要學習、需要自我提升」的焦慮中。當然就「積極向上、全民學習」這件事本身來說,至少在我的觀點裡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面對囤積在各種設備裡聽不完的課、堆積在書架上讀不完的書,在海量的信息前幾乎所有人都提出了如下這兩個問題:
一、如何擁有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
二、如何能讓自己頭懸梁錐刺股得來的聖賢之道轉換成實際生產力,踩著書本走上人生巔峰?
有些人學了十年英語見到老外除了面紅耳赤心慌手抖地憋出一句 "Fine, thank you. And you?" 以外還是什麼都講不出來。每天早上大聲朗讀並背誦的好詞好句和清晨的露水一起,「咻」地一聲兒全蒸發了。可偏偏有些人看似輕而易舉信手拈來,悄咪咪地消失了個把月,再回來就能用四國語言和華萊士談笑風生。
如果能夠獲得快速學習和學以致用的方法,那種感覺大概就像打遊戲開了外掛、炒股票得了內部消息,一路披荊斬棘,殺出重圍成了令人羨慕的佼佼者。於是大批有志青年四處奔走,明察暗訪尋求學習方法,仿佛攢齊了流光琴、浮沉珠、卜元鼎……就能祭出學術界的十方神器,解除封印成為上古學神。為此不惜一切代價,不恥下問、虛心求教,把凡能夠搜羅到的「各路神仙」祭出的學習方法統統收入囊中,如獲珍寶般秉燭夜讀。
但事實上,正因為你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才不能隨便聽取他人的方法。因為在某件事情上,缺乏知識和有效經驗的人往往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偏弱。這句話是我的觀點,也是我今天的論點,接下來我會給出就此觀點的論證。
論證開始前,請允許我打個岔,你或許感覺我的文章讀起來很「硬」,甩論點的時候有種懟臉輸出的既視感,如果你沒有耐心讀完文章,就請當我說的話統統不存在,切勿產生逆火效應。
為了論證我的觀點,首先我必須引入一個概念:Dunning-Kruger Effect.
Dunning-Kruger Effect 在孤閱絕對不是個生僻的概念,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如果有且只有一次在課堂上被扎心到疼痛難耐躺倒在地的經歷,估計就來自 DK 效應。所謂 Dunning-Kruger Effect, 簡單來說就是越不行的人越不知道自己不行。越是無知的人越是意識不到自己的無知。同理,能力越弱的人越難以意識到自己能力弱。
之所以取名 Duning-Kruger Effect,是因為這一認知偏誤的首次成型是來自於一篇 1999 年發表的名為「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 David Dunning 和 Justin Kruger.
DK 效應的實驗者選擇了 141 個學生作為樣本,讓他們在考試之後立即猜測自己可能獲得的成績,同時還讓這些學生在同一時間裡,就自身對學習素材(教材等)的掌握程度進行評估。下圖是實驗者收到的結果:
從上圖中我們看出一個基本規律,實際成績偏低的學生,他們的自我評估結果和實際結果差異更大。而頂尖學生的實際成績卻超過了他們對自身的評估。更多關於 DK 效應的研究和論文資料,鼓勵大家通過一個有公信力的搜尋引擎自行搜索獲得,我就不在這裡做搬磚工了。
DK 效應最大的價值莫過於讓我們驚恐地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它的發生和避免都和個體的元認知能力息息相關。元認知,metacognition, 簡單說就是對於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於自身行為和意識的認知和反思能力。
我們的大腦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對所接收的信息作出判斷,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簡單概括就是 TA 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採取方法解決問題的效率。假設此刻你正在考試,當你看到考題之後的第一反應並不是答案該如何填寫,在此之前,你的大腦會首先幫助你判斷這道題你究竟會還是不會。儘管有些時候這種第一印象判斷並不準確,比如可能在回答的過程中才發現這個問題並沒有最初想像的那麼簡單,但至少你會下意識地預先估計自己找出正確答案的可能性。同理,假設你的同事在工作上請求幫助,大腦也會很快判斷出你是否有可能向他提供有效支持。當然,如果你不太確定,則更有可能告訴求助者你只能試試看而無法保證結果。無論是哪一種場景、無論你如何應對,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大腦在持續對於自己是否了解某個知識、知曉某件事、能否解決某個問題而作出判斷。
既然是作出判斷,那麼判斷的結果必然存在準確和不準確之分。在布魯姆分類法中,知識的類型被分為四個梯度,其中最高梯度的元認知就是我們對自身的認知,特別是對自身的思考和學習過程本身的一種理解和反思能力。具有較好元認知的人,不僅能夠更加準確地判斷出自身對於某項知識或技能的實際掌握程度,同時還可以分辨出對於這項知識或技能的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他們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模式,還能對其進行有意識地修正。
因此 DK 效應的出現,本質上就是元認知出了問題。如果一個人本身欠缺給出正確答案的能力,那麼 TA 同時也不具備判斷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的能力。同樣,如果一個人在元認知層面能夠判斷出自己行為的有效性、以及對於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那麼 TA 就不太可能做出與事實大相逕庭的自我評估。
因此,如果一個人幾乎沒有至少可以被親身經歷證明有效率的學習方法,那麼其一,TA 的思維裡本身沒有有效率的學習方法的直觀體驗作為可參考的標準項;其二,TA 在過往經驗中對於所採用學習方法的效性判斷是失敗的;其三,TA 沒有意識到前兩個問題的存在。(此處我們假設所有人在選取學習方法時都會選擇自己認為最有效率的方法)。基於這三點的存在,對於他人給出的學習方法的盲目借鑑,最後是否成功就全憑運氣了。運氣好的,一次就聽到了真正有效的方法論和實踐指導;運氣差的,最後落個時財兩空。
另外,你真的不能指望道德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和其他行業有所區別的是,教師這支隊伍裡的平庸者,簡稱「庸師」,很多時候並非是道德敗壞的產物,鮮有人發自內心就想做誤人子弟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更多時候,庸師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可能正在誤人子弟, 眾星捧月的錯覺裡生活久了,特別容易把自己當大師。教師隊伍裡元認知能力弱的人照樣比比皆是。
那麼問題來了,是否有一些簡單可行的標準幫助我們判斷學習方法的效性呢?接下來給各位推薦兩個原理簡單、上手快的原則。
▼
原則 1:看準目標,檢驗適配
雖說大道至簡,可「大道」落地形成方法論之後,就我個人的認知所及範圍之內是很難出現一本秘籍統一整個江湖這種豪氣沖天的事情。原因在於無論什麼方法,其本質都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實現不了任何目標的方法失去了它可以作為方法存在的根基要素。所以方法和目標是一對捉對出現的概念。而通常來講所謂「大道」,是一個比較根基的道理,這個道理需要懂,但必須要能以此為根基演繹出來各種具體的套路來實現不同的目標。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指的是根基不變;而乾脆連方法都不變的,那叫懶。
判斷一個學習方法對於你來說是高效還是搞笑,需要率先明確你的學習目標,然後檢驗這個方法與你的目標的適配度。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會在兩種練習方式裡左右為難,即 massed practice 和 spaced practice. 所謂 massed practice 簡單說就是集中精力一頓狂練,用東北話講叫「激頭白臉學」。而與之相對的 spaced practice,是比較緩和的、循序漸進保持平穩節奏的練習方式。大部分人都認為,如果我們學習一樣東西,就應該目標專一,通過不停歇地瘋狂練習短時間內把所學之物深深印刻在腦海裡。但實際上,massed practice 並不利於形成穩固的長久記憶。
那麼是否選擇 massed practice 的問題變得很簡單,你首先要清楚自己現在正在學習的這個知識,究竟是準備短期用完拉倒,還是需要長期鞏固直至內化?假設你的學習目標是獲得新的知識或技能並在未來長久使用它。在這個學習目標中包含兩個動詞:獲得,使用。若且唯若這兩個動作都完成,目標才能實現。所以我們無論在獲得知識這個環節做得多快,也只能完成目標的一半。每一次練習,大腦都需要一個時間和機會,接收新信息並將其與之前的信息建立關聯、存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化吸收。因此相比 massed practice,儘管 spaced practice 在短期記憶量上偏少,但長期記憶更加牢靠。
那為什麼 massed practice 總能讓我們感覺收穫滿滿,十分值得信賴呢?原因是在集訓練習過程中,我們會非常直觀地感覺到自己對知識或技能的熟悉程度在提高。就好比一個人,如果你每天都長時間面對他,即使你們之間沒有什麼溝通,你還是會感覺他越來越熟悉。而恰恰相反,spaced practice 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耐心,每次間歇之後你都要不停回溯,檢查出自己不會或不熟練的地方,整個過程十分痛苦。但這一次接一次的回溯,使得我們的每一次練習都在調動大腦對新老知識進行關聯,對已經學習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查漏補缺。形成有結構層次的記憶。
最後我還是要重申一下,我並不是說 spaced practice 就一定更好,如果你只需要突擊通過某個考試,而所考內容本身對你日後的學習工作也沒什麼意義的話,我反而建議採用 massed practice, 藉助短期記憶迅速通過,然後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我只是想通過這個小例子說明,判斷一個學習方法的好壞,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然後檢查該方法和目標的匹配度。目標不明,則方法不朗。
▼
原則 2:感受好不等於效果好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兩個概念之間的差異:「有效」和「有效率」。有效,說的是有效果,而有效率的意思是,在同等效果之下花費最短時間,或者說在花費相同時間的情況之下效果達到最佳。即使一個落後的學習方法效率很低,也一樣可以帶來一點微弱的學習效果。比如把單詞在本子上抄三百遍,抄寫三百遍的確很有可能記住這一個單詞,但是所花費的時間代價太大,而且這類抄寫的方法通常只能記憶單詞的拼寫和意思,很難在實際語境中靈活應用。這就屬於典型的有效但是沒有效率的事情。
但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效率低但感受尚佳的學習習慣恰恰就是因為披上了這一層「有效」的外衣,產生了迷惑效果。我以前在給《西方文明簡史》課程講配套寫作時,經常讓學生們運用書中的內容作為載體練習某項寫作技能,題目類似「簡述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等。隨著課程的推進我發現大部分學生並非不知道英文如何表達,而是根本不知道該寫什麼。這些不知道寫什麼的人很快就能意識到是自己的閱讀環節有問題,所以立刻回頭去讀書。讀書的時候明顯感覺和第一遍比起來效果顯著提升。但尷尬的是,合上書開始動筆時發現還是不會。只得再次回讀。如此反覆,最後完美實現「從入門到放棄」這一絕望的過程。
複習是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複習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查漏補缺,鞏固所學知識。但大部分時候無論是回讀書籍或者複習筆記,都只停留在把內容又過了一遍的狀態下,還是沒能完成查漏補缺的目標。但是為什麼把書再過一遍,筆記再看一遍,卻讓我們的學習體驗充斥著滿滿的成就感呢?原因是「過一遍」增加了我們對於眼前內容的一種感受上的熟悉。絕大部分人的大腦能力有限,無法一次把所有事情都記住,而我們的注意力會著重關注那些在情感上對我們更有意義、影響更大的內容。所以把內容過一遍的過程中,能夠引起關注的反而是那些已經掌握的、自己比較熟悉的內容,而真正不會的東西很容易因為本身在大腦中達不到構成「重要意義」的熟悉程度而被忽略。
當然如果你過的遍數足夠多,還是能夠有一些效果,卻並非是最有效率的做法。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先查漏,再重點補缺。簡單說就是運用回溯替代復盤。考試就是回溯的一種表現形式,可偏偏除了學神以外幾乎所有人都討厭考試,哪怕是不用排名、成績也沒有實際影響的小考,也讓人聞之色變。因為本質上考試作為一種回溯,會把我們沒有記住的、沒有學會的知識,甚至是學習效果差、效率低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擺在面前,打擊了我們的自信心,破壞了舒適感。
所以選擇一個學習方法的判斷標準,並非是該方法讓我們的內心感覺多麼良好,而是必須實際看到快速提升的效果。最關鍵的是,你得分清哪些進步是真正的進步,而哪些,只不過是你以為的進步。
- End -
本文部分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