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對於早出晚歸的上班族來說
外賣吃膩了,但買菜成為了一大困擾
畢竟下班後的菜市場只有別人挑剩的
其實,當你在煩惱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時
其實已經有商家盯上了你的菜籃子······
據了解,網上已有不少做生鮮配送的App
特別是近段時間,不少商業大公司更是扎堆進場
▽
蘇寧小店將於4月下旬上線蘇寧菜場;美團直接上線美團買菜APP;餓了麼與叮咚買菜戰略合作;盒馬菜市也在上海低調開業;騰訊投資誼品生鮮;連羅森便利店也開始嘗試社區生鮮……
許多年輕人的買菜新選,手機點單在線購買
「叫『閃送』去農貿市場幫忙買菜的事,我經常幹,因為覺得超市的不新鮮,市場又太遠,還是這個方便。」90後都市白領小劉拿出手機,在APP下單了當天的晚餐食材。
「我覺得線上買菜是趨勢,特別是對於沒工夫逛菜市場的年輕人,我們這一代又普遍比較懶。」
這一幕或許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日常。
網際網路生鮮的核心客戶群體的年齡介於25-45歲,他們更看重便利性和時效性,在平臺稍微溢價的情況下,相比去菜市場和大爺大媽搶菜,手機點單、等菜上門自然更加輕鬆愜意。
紅星新聞記者詢問了在線上買菜的朋友們,這些80後90後不怎麼會挑菜也不擅長砍價,菜場附近停車難更是她們買菜的重要阻礙。於是,她們便只好轉向她們熟悉的易於操作的線上渠道,包含外賣、快遞、跑腿平臺以及大型綜合類O2O平臺等,其中最常用的是京東到家、淘鮮達、美團、餓了麼等。如果是耐儲存的蔬菜,也會前往京東生鮮、天貓超市生鮮上購買。
▲眾多買菜APP
目前,各大平臺都專門開闢了買菜入口,跑腿代購也把「菜市場」單獨列出。京東到家上有「菜市場」,美團外賣有生鮮果蔬「天天買菜」,餓了麼有「買菜」······平臺會根據用戶所在地顯示附近的店鋪,註冊後點擊進入即可在線買菜,菜場裡能見到的蔬菜品種,平臺上基本都有售賣。
紅星新聞記者在京東到家上挑選了16枚鮮雞蛋、一斤土豆、一把小蔥,共1.55kg,配送費是4.5元。記者發現,線上店鋪裡的蔬菜定價會略比菜市場的貴一點,不過疊加使用店鋪優惠券、積分優惠券和平臺優惠,有時也能拿到比菜市場更便宜的價格。就以記者這一次的買菜價格為例,選擇的菜品總價為39.6元,用上各種優惠券,只需要21.6元。另外,下單時還可以添加訂單備註,比如土豆要適合炒菜的還是燉肉的,肉需要切塊……
下單以後,會有一個自主選擇的配送時間,一般在2小時以內送達,選擇立即送達則在1小時以內,整個操作流程與外賣十分相似。
據了解,京東到家的快遞業務外包給了達達快遞。達達小哥劉昊是個年輕的90後,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雖然他也會挑菜,但一般不需要騎手親自去挑。
「系統接單後,經營戶會挑好交到騎手手裡,顧客不滿意還可以拿回去換。下雨天、大太陽時候,訂單會多一些,大家都不想在天氣不好的時候出去買菜,還有在快下班的時候,單子也比較多。」
成長中的線上買菜業務,「需解決信任問題」
線上買菜確實非常便利,但負面評價也不少。
「蔬菜不夠新鮮,幾匹葉子都發黃了」「香蕉有點爛了」「番茄有些開裂」「豆腐有些發酸」······
在某買菜APP上,紅星新聞記者看到,顧客投訴最常見的是新鮮問題。對於這些投訴,該品牌客服回復稱,「生鮮水果會在配送中有不可控因素導致商品變化,發現商品與任何質量問題可與我們聯繫。」
▲APP上負面評價
還有消費者反映「貨不對板」「缺斤少兩」等問題。對於貨不對板,絕大部分APP會承諾退換貨。對於缺斤少兩,一些APP則承諾稱,重退差價。如果有其他糾紛,消費者可以打電話給商家協商退換,或者聯繫平臺客服介入處理。
生鮮品類本就不同於其它標準化電商品類。同樣重量、同產地甚至同一個賣家的蘋果,實際品質可能天差地別。許多人都認為,買菜必須親自到線下挑選。而對於線上買菜模式,人們不相信其他人挑的菜,會和自己挑的一樣好。
要想讓人們像買衛生紙那樣在線上放心買生鮮,首先要解決信任問題。商家必須讓顧客覺得值得信任,而不單單是省錢、便捷。90後小劉表示,「如果能解決信任問題,誰不想每天點點手機,菜就送貨上門了?」
信任也是快遞小哥最關心的問題。幾位外賣小哥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雖然送菜和送外賣差不多,但得到差評的機率要更高。據他們形容,送菜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比如經營戶包裝的綠葉蔬菜,在擠壓下葉片會萎靡,顯得不新鮮,另外鮮肉、豆腐等容易變質的食物也是客戶投訴的重災區。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建立信任,線上生鮮需要注意以下六點:提高配送速度、引導線下流量、滿足消費需求、優化供應鏈、建立產品標準、保障品質。
專家談菜市場升級
曹磊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從目前的生鮮市場來看,本地菜市場有時效性,超市覆蓋不夠密集,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一些居民特別是上班族,買菜難問題突出,所以買菜領域具有較大的用戶需求。2019年生鮮零售的三公裡爭奪戰正在拉開序幕,大量的便利店、社區生鮮店等商業基礎設置,正在以店為倉,布局近場。」
所謂前置倉,就是在企業倉儲的物流系統中距離門店最近、最前置的倉儲物流基地。
據《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消費洞察報告》表明,45.5%的用戶希望配送時長在1小時內,只有32.3%的生鮮網購配送時長短於1小時,遠遠低於用戶的期望時長。而前置倉模式被認為能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消費頻次。
2018年以來,前置倉的生鮮電商獲得了資本和網際網路巨頭的青睞。無論是蘇寧菜場、美團買菜還是叮咚買菜,採用的都是前置倉模式。區別在於蘇寧菜場的前置倉是全國5000家蘇寧小店,美團買菜是在居民區開社便民服務站,叮咚買菜則是自建的前置倉。事實上,很多社區超市早就是「前置倉」模式,只需要接入外賣平臺或是提供到家業務就可以送貨上門。而外賣買菜則相當於把菜市場當作大的前置倉。
「前置倉的存在,使得傳統的物流配送格局由『電商平臺→快遞企業→消費者』轉變為『電商平臺→前置倉→即時物流平臺→消費者』。」曹磊認為,前置倉能解決生鮮電商「農產品多級批發商鏈條導致毛利潤低,直達產地需要規模效應;品類多且雜,同質性強,儲存時間短且非標化導致損耗率居高不下;自建冷鏈倉儲物流投入成本高,使用第三方物流品質難以把控」等運營難點。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雲陽子指出,前置倉模式相較於傳統物流模式來說具有一定優勢,如今已有多家企業開始入局試水。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生鮮零售的年度總銷售額達4.93萬億,僅有不到3%的交易來源於線上。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生鮮線上消費佔生鮮總消費的比例有望增長到15%。在這萬億規模的市場中,菜市場佔據70%左右的流通市場,存在巨大的升級機會。
-END-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出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來源:紅星新聞
編輯:嚴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