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座位,應該是溝通中常見的話題之一。父母對孩子在班級中的座位總是非常在意。有的家長,簡直把座位當作衡量孩子在班級中生存狀況的指標,當作是教師是否疼愛自己孩子的依據。當然,溝通調座位最根本的原因是身體原因。不過,即便是有個近視的孩子被安排坐在最後一排,溝通的時候也是要有所講究的。本課,就跟大家說:調座位的要求該怎麼提?
在學校期間,關於座位的調整,基本上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情況叫「前後調整」;第二種情況叫「調整同桌」;第三種情況叫「替換組別」。如果你只是籠統說「調整座位」,也許結果並不如你的心意。我先把這三種情況跟大家做個分析:第一,關於前與後的調整。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往前坐!往前坐!往前坐!各位,實際上前與後並不是特別重要。為什麼呢?位置前後產生的學習效應,關鍵還是看孩子。有的時候雖然坐在前排,但也許是教師視野盲區。
以我為例,我講課的時候很喜歡往後排走,走著走著就走到了教室最後,還有時候會停留在那裡講課。為什麼?因為那裡的小孩很少得到關照,所以每當我走到那裡的時候,他們都很認真地看著我,我很享受這樣的注視,所以在那裡停留的時間就更長了。大部分老師講課的時候會走到二三排的位置。很顯然,第一排反而沒有被關照到。第一、二排,就是我們講到的教師關注盲區。所以,不要一味地向前衝,坐在最前排,也許反而沒有得到你想要的關照。
第二,關於同桌的調整。同桌,是調整座位的關鍵。一個好同桌几乎等於一個好老師。那麼必須和大家說清楚,什麼是「好」呢?很多爸媽說:「我要孩子跟班級中最優秀的同學坐在一起。」抱歉,最優秀的同學不是「最好的同桌」。所謂好的同桌,應該是適合你小孩,跟你孩子比較合得來的,這才叫好同桌。為什麼?同桌几乎決定了以下這些細節。首先會決定你的孩子上課能否專注。假如你的孩子比較好動,還來一個好動的同桌的話,可能會產生老師控制不了的局面。
此外,好的同桌能產生輔助作用,比如在課堂上的作業評講時,好同桌能夠和你的孩子互助。講評過程中,需要考量綜合能力:一、你要聽清;二、你要看清自己的問題;三、你還要能改得下去。所以,同桌互助在各種作業評講學習活動中,都是很關鍵的。在課堂討論時,有一個好的同桌就有了交流思想、交換意見的對象。如果孩子的同桌沉默寡言,當老師組織討論時,孩子找他,他不說,這樣會造成時間的浪費。所以說同桌的選擇真的非常重要。
第三,關於組別的調整。確實,有的時候這個小組有集體沉默寡言的氣質,那個小組就有集體積極進取的狀態。選擇好組別,幾乎決定了小孩在學校期間的「士氣」,決定了合作能力的發展。所以有的時候調整一個組別也是調整座位的溝通內容,也可以作為要求提出。
那麼,調整作為溝通的內容,該如何進行呢?
第一步,說說現狀。所謂的現狀,應該從「感恩」說起。千萬不要一溝通就開始抱怨。孩子進入班級,不管坐在哪裡,都是這個班級中的一分子,都得到了老師的關照。所以,請從感恩說起。感恩後再提要求也算合乎情理。不過,太多父母在進行調整座位的溝通時,一上來就開始發牢騷,甚至埋怨老師不公平。例如:「我說老師啊,我那個小孩很乖,可是你怎麼給他安排了這樣一個同桌啊……」之後,開始數落別人家的孩子,好像別人家的孩子總是不好,就自己家的孩子天下第一。溝通時,一上來就抱怨,會帶來一種反感。所以,我們建議大家首先說說現狀,如今你的孩子座位在哪裡、同桌是誰、組別是第幾組。現狀說清楚,說明父母很了解孩子。再次強調:由感恩說起。
第二步,說說設想。父母在溝通的時候可以說出自己的預設結果是什麼,直接和老師交流。說設想的時候,建議父母可以從自家孩子的特別之處說起,從孩子的發展方向來談。父母在溝通的時候,不要只看當下,要用發展的、全面的眼光和老師溝通,聊一聊自己要求座位調整的出發點和原因所在。這顯得尤為重要。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父母和班主任溝通調整座位,談的是設想,是對未來調整後的暢想,是希望,不是對班主任提出的命令。請不要把這段話當作笑話看。太多父母說著說著就成了命令:老師,請幫助我調整到這個位置。命令的口吻、命令的內容,不知不覺中就說出來了,溝通,也就終止了。同時,命令還要牽扯出第三條提示。
第三步,說的時候請小心。所謂「小心」,就是請大家顧及多方不要唯我獨尊。即便是直接提出了調整座位的要求,我們依然希望各位父母對班主任的工作多一些理解。溝通時要特別注意說話的語氣、方式溝通不是命令,調整座位的溝通千萬不要啡咄逼人。我接到過很多家長調整座位的溝通要求,當時不但心裡不樂意,還很反感。為什麼?家長一來就說別人家孩子這樣不好,那樣不好。要知道「別人家的孩子也是班主任的學生,和「自己家的孩子」其實是一樣的。
此外,家長還無休止地說:「老師,下一周,最遲到下周一定要幫我的孩子調整到我希望的座位,我們再也忍受不了了!」你看,他給我下達了一個「死命令」,可是我真的做不到。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一個人轉,當你跟老師溝通「調座位」的時候,興許還有別的父母也跟老師說到這個話題不要認為老師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的。不斷提醒大家記住,班主任溝通的總體格局是「一對多」。父母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對象。你溝通的對象是班主任,是個統領全局的人,是一個要照顧多方的人。所以,我們和班主任溝通,要更多地站在理解的立場上,多站在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去思考。
最後,我們有一條要說明:倘若你家孩子在身體上確實有特殊的原因,我們建議你還是不要繞彎子,直接跟老師做一個慎重的交代。比如說我當班主任的時候,有個小朋友的爸爸告訴我:「老師,他老是坐在第四組,能不能給他調整到另外一組?」我問原因,他說:「我的孩子有斜視,老是從一個角度看,更嚴重了。」哦,原來是這樣。父母一說,我就明白了,於是我答應他:「好的好的,我立刻調整。」你看,「立刻調整」這是我做出的決定。為什麼?因為這個孩子身體真的有特殊的原因,座位調整是迫切的需要。所以,如果有這樣的問題,請直說。更多時候,父母告訴我說:「孩子有近視,能不能……」看,父母自己都被不好意思說出來,結果當然是「抱歉,不能」。近視的太多,假如近視了,就請戴好眼鏡!你進行調整座位溝通時的理由要充分,否則,還不如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