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和大部分歐美民眾更加注重個人隱私不同,國內民眾對於隱私洩露的敏感性偏弱,這給了更多商家可乘之機。在昨日召開的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如是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
他的表述確實是當下中國關於數據隱私問題的現狀,但卻混淆了實然與應然。實然中國民眾對於大數據所暴露的隱私不那麼敏感,但這主要是因為對於隱私洩露所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缺乏認知。服務商應該做的是什麼?起碼要把隱私數據除了本次項目服務之外是否還會做其它使用進行說明,同時說明使用目的是什麼,以及如果不希望洩露隱私可以怎麼操作。
然而,並沒有。
人們剛開始偶爾收到營銷電話和詐騙簡訊還略感隱私被竊的恐慌,但成規模發生後,尤其體會到當下可即刻享受的便利和效率,便輕易放鬆了警惕。在各式各樣應用APP出現後,信息竊取和利用的手段變得更加「高明」。用戶只要使用軟體就必須同意相關協議,其中包括信息獲取,大部分APP在安裝過程中強制要求獲得地址、手機聯繫方式、讀取相冊,以及讀取手機及簡訊等隱私要求,如果有一項選擇了「否」,該軟體即不可用。
這一點上,國外廠商要好的多,當然也是因為「血」的教訓。谷歌是在被政府開具繳納5億美元的大罰單之後才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包括開通隱私權選項,告知用戶會收集哪些隱私數據,以及主要做了什麼並徵求用戶的同意,同時說明通過怎樣的技術手段進行收集。
小結
究竟是民眾對隱私數據不敏感,所以為了便利可以將信息拱手相讓;還是開發商認為民眾不敏感,所以肆意妄為?我們不知道開發商對於客戶信息資料是否能夠做到切實保密,也不能確保接觸到信息數據的每個工作人員都能堅持職業操守,堅守道德底線。
不知道畢達哥拉斯穿越到兩千多年之後發現基於其數字哲學的大數據可以如此改變世界,他會作何感想。